- 韓德培《環境保護法教程》(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683字
- 2021-05-21 19:41:44
3.2 課后習題詳解
1.什么是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特點?它與環境保護法具體原則、環境保護法基本制度有何關系?
答:(1)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是環境保護法中規定或者體現的,涉及環境保護法制建設全局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根本準則。
(2)環境保護法基本原則的特征主要表現在:
①它普遍適用于整個環境保護法領域。
它是環境保護法本質和根本價值的體現,貫穿于整個環境保護法領域。它對環境保護法的各項制度和各項法律規范具有整合和指導功能。
②它是環境保護法所特有的。
它是環境保護法這一獨立的法律部門所特有的基本原則,是區別于其他法律部門的特殊原則,而非與其他法律部門共有的原則。
③它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和明確性。
基本原則的內容,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完整地了解和掌握其精髓。
(3)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和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制度不同?;驹瓌t是從總體上為人們提供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行為準則,基本制度則是在總體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為人們提供行為準則;前者一般是原則性要求,后者則是前者的具體化和表現,實踐性較強。
2.什么是環境保護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原則?為什么要實行該項原則?“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有何關系?
答:(1)環境保護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原則,簡稱協調發展原則,是指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統籌規劃、同步實施、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2)環境保護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原則的意義包括:
①它是社會經濟規律和自然生態規律的客觀要求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自然生態規律是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規律,人們的活動必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要求,如果違背這些客觀規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要求也不可能實現。搞好環境保護工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②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要有充足的自然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只有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同時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才能使環境保護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③它是保障人體健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需要
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不僅影響工農業生產,而且還會危害人體健康。保護環境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保護和改善環境是保障人體健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需要。
(3)可持續發展和協調發展都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二者目標是一致的。前者是從縱向角度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要求,側重于當代及其子孫后代的永續發展;而后者則是從橫向角度提出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等發展,側重于代內的協調發展。
3.什么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原則?有何意義?
答:(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原則,簡稱預防原則,是指采取各種預防措施,防止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惡化,或者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控制在能夠維持生態平衡、保護人體健康和社會物質財富及保障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限度之內。
(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原則的意義表現在:
①可以獲得投資省、收效大的效果
實行這一原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最根本的辦法是使用清潔能源,但根據我國當前財力還辦不到,若采取綜合治理措施,既可以提高熱效率,又能降低能耗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②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重要保證
在開發建設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中充分注意保護環境,實行清潔生產,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就可以做到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③可以使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由消極的應付轉為積極的防治
只有實行這一原則,才能有效地預防新污染和破壞的產生,綜合治理老污染和破壞,使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由消極的應付轉為積極的防治。
4.什么是損害者付費、受益者補償原則?有何意義?
答:(1)損害者付費、受益者補償原則,是對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原則的概括。
①污染者付費,是指污染環境造成的損失及治理污染的費用應當由排污者承擔,而不應轉嫁給國家和社會。
②利用者補償,是指開發利用環境資源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承擔經濟補償的責任。
③開發者保護,是指開發環境資源者,不僅有依法開發自然資源的權利,同時還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義務。
④破壞者恢復,是指因開發環境資源而造成環境資源破壞的單位和個人,對其負有恢復整治的責任。
(2)損害者付費、受益者補償原則的意義包括:
①可以促使企業、事業單位加強環境管理,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這項原則,明確了企業、事業單位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責任。這樣,有利于提高其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責任感,促使其增強環境管理的自覺性,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②有利于促使企業事業單位合理地利用環境和自然資源
實行這項原則有利于增強企業事業單位治理污染和破壞、合理利用資源的責任感,促使其把治理污染和發展生產結合起來,正確對待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自覺執行開發利用與保護增殖并舉的方針,為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③可以為治理環境污染和恢復生態環境積累資金
實行該原則,有利于拓寬資金渠道,為治理環境污染和恢復生態環境積累資金。
5.什么是公眾參與原則?有何意義?
答:(1)公眾參與原則,又稱依靠群眾保護環境原則,是指在環境保護領域中,一切單位和個人均有權通過一定的程序和途徑,參與與其環境權益相關的活動,其目的在于制約和保障政府依法、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權力。
(2)公眾參與原則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是促進環境保護事務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客觀需要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發展,決定了公眾參與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環境保護事業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涉及各部門、各單位以及公民個人。所以應當采取各種有效形式,創造一切有利條件,積極鼓勵公眾參與決策活動,聽取和認真研究公眾提出的各種看法和意見,切實做到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②有利于維護公民的環境權益
每個公民參與全過程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這樣才能了解和掌握有關環境保護的信息,并對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同時,公民還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救濟程序維護自身的環境權益。
③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搞好環境保護工作
吸收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可以使其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其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責任心,從而提高其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