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4年北京大學878法學綜合(刑法部分)考研真題及詳解

北京大學法學院

2014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878法學綜合

刑法部分

10.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的主要區(qū)別有哪些?

11.傳授犯罪方法罪與教唆犯罪行為之間的界限是什么?

參考答案

北京大學法學院

2014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878法學綜合

刑法部分

10.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的主要區(qū)別有哪些?

答:(1)含義

正當防衛(wèi),是指正當防衛(wèi),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者實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行為。

緊急避險,是指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害,不得已而采取的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的行為。

(2)兩者的區(qū)別

危險來源不同。緊急避險的危險來源多種多樣,除了人的不法侵害外,還包括自然的力量、動物的侵襲,以及人的生理、病理過程;正當防衛(wèi)的危險來源只限于人的不法侵害。

損害對象不同。緊急避險是損害與造成危險無關第三者的合法權益;正當防衛(wèi)只能是損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實施條件不同。緊急避險只能在沒有任何其他方法排除危險的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實施;正當防衛(wèi)無此限制,公民只要面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就可以實施,而不論他是否有條件采取逃跑、報警、勸阻等方法制止不法侵害。

限度標準不同。緊急避險造成的損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損害,不能等于甚至大于所避免的損害;正當防衛(wèi)的必要限度,應當綜合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原則標準,以及防衛(wèi)行為與不法侵害行為基本相適應的具體判定標準,予以整體判斷。

禁止條件不同。避險中關于避免本人危險的規(guī)定,不適用于職務上、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正當防衛(wèi)無此方面的限制規(guī)定。

11.傳授犯罪方法罪與教唆犯罪行為之間的界限是什么?

答:(1)含義

傳授犯罪方法罪,是指是指以語言、文字、動作、圖像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將實施某種犯罪的具體方法、技能、經(jīng)驗傳授給他人的行為。

教唆犯罪的行為,是指教唆他人實行犯罪意圖的行為。具體些說,就是以勸說、利誘、慫勇、收買、威脅以及其他方法,將自己的犯罪意圖灌輸給本來沒有犯意的人,使他人決意實施自己所勸說、授意的犯罪,以達到犯罪的目的的行為。

(2)兩者之間的界限

客體要件不同。教唆犯罪并無特定的和統(tǒng)一的直接客體,具體的教唆行為侵犯的客體,就是所教唆之具體犯罪侵犯的客體。而本罪作為獨立的犯罪,有其特定的和統(tǒng)一的客體,即社會治安管理秩序。

客觀要件不同。教唆行為的本質(zhì)是制造犯意,為引起他人的犯意,教唆犯往往來取勸誘、挑撥、威脅等手段。而傳授犯罪方法行為的本質(zhì)是將犯罪方法傳給他人,為達到這目的,犯罪分子往往言傳身教,從犯罪對象上來說,教唆犯的犯罪對象限于具有刑事責任能力、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而傳授犯罪方法的對象則無此種限制,無論向何人傳授犯罪方法都構成該罪。

主體要件不同。對教唆犯罪而言,已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六周歲的人只有教唆他人實施本法第7條第3款規(guī)定的各種罪,才有可能構成教唆犯罪的主體;傳授犯罪方法罪的主體只能是年滿十六周歲,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

主觀要件不同。教唆犯罪的故意是有意識地引起他人的犯意,并與教唆的人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而傳授犯罪方法罪的故意內(nèi)容是有意識地向他人傳授犯罪方法,傳授者與被傳授者不一定具有共同犯罪故意。

在一罪與數(shù)罪問題上不同。教唆犯罪如果是向同一對象或不同對象教唆了不同的犯罪行為,教唆人就具備了不同罪的犯罪構成,如教唆了強奸、盜竊、搶劫等犯罪,應認定教唆人構成教唆強奸罪、教唆盜竊罪、教唆搶劫罪等數(shù)罪而予以并罰:而傳授犯罪方法罪則可以同時包括數(shù)種犯罪方法的傳授行為,傳授人盡管傳授了不同犯罪的方法,也只能認為一罪。

犯罪停頓狀態(tài)的不同。教唆犯罪的既遂和未遂隨被教唆者的犯罪行為而定,而傳授犯罪方法罪沒有既遂未遂之分,只要實施了犯罪方法的傳授,就是犯罪既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南县| 和田市| 潢川县| 循化| 澳门| 平利县| 克山县| 肥西县| 城口县| 洛扎县| 麻城市| 南康市| 柳州市| 榕江县| 仲巴县| 独山县| 宾阳县| 新沂市| 巢湖市| 同江市| 娄烦县| 高陵县| 宣武区| 谢通门县| 隆尧县| 永城市| 沭阳县| SHOW| 双流县| 买车| 阳江市| 乐安县| 永嘉县| 华阴市| 开原市| 双鸭山市| 南阳市| 平安县| 基隆市| 玉山县| 东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