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雷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3532字
- 2020-10-20 19:06:54
第二章 人與物質世界的關系
1.分析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1
熱帶民族的怯懦常常使這些民族成為奴隸,而寒冷氣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們能夠維護自己的自由。這是自然的原因所產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堅決主張要平民政治,平原的人則要求讓一些上層人物領導的政體,近海的人則希望一種由二者混合的政體。
材料2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
材料3
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從1980年到1996年,糧食產量增長23%。近幾年每年凈減少耕地面積在300萬畝至500萬畝之間。據有關部門測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1/3;過去10年沙化土地占國土面積的15.9%;由于過度采伐,現有森林覆蓋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3.4%;由于水資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嚴重。在全國500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大城市缺水,其中4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在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又存在著大量的使用浪費,而且對資源的再生利用不重視,廢鋼鐵廢金屬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經濟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
請回答:
(1)對材料1中的觀點加以評析。
答:①這一觀點的哲學基礎是機械唯物主義和地理環境決定論。
②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它作為勞動對象不斷進入人們的物質生產領域。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
③包括土壤、氣候、山脈、河流、礦藏及動植物等等,它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永恒的、必要的條件。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但不能把它夸大為決定作用,陷入“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誤區。地理環境決定論在哲學上是一種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2)談談你對材料2中關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的理解。
答:①人類社會與自然相互聯系: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人類社會的歷史活動不能離開自然,不能違背自然的客觀規律。人類只能從自然中索取生活資料,自然界是人類活動改造的對象,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②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自然和人類彼此相互制約,一旦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遭到破壞,社會的發展就會出現災難性后果。
③社會發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人類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把發展科學技術與生產力和保護生態環境有機地統一起來,把人類生活需要的內在尺度與生態環境規律的外在尺度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人類利用自然的科學性與道德性,協調人類改造自然的行動,調整好人類改造自然的方向,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全面和諧的關系,以利于我們星球的繁榮和人類自身的發展。
④對待自然界的兩種錯誤態度:
a.人們只強調改造自然,而不去保護它,結果是破壞了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基礎,自然界報復了人類,造成了一些自然災害,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b.人們在自然界面前,無所作為。
從理論上看,這兩種錯誤態度都沒有正確理解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辯證關系;從實踐上看,二者都會給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嚴重后果。
(3)根據材料3說明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答: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的意義:
①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應當協調發展,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一系列生態環境資源問題,直接原因是人們沒有正確協調好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在利用自然資源時沒有同時關愛自然界;而深層原因則是人們沒有正確處理好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導致各個利益群體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
②人類實踐活動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實現受到客觀條件及其規律的制約。面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沖突現狀,人類必須從實際出發,遵循和利用自然規律的社會規律,實現可持續發展。
2.怎樣理解物質生產勞動在人和人類社會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答:物質生產勞動在人和人類社會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1)勞動創造了人
勞動本身也有一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是一種不斷進化的活動狀態。正是這種不斷進化和正在形成中的勞動,產生了“正在形成中的人”,成為人和人類社會形成的開端。
制造工具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勞動,勞動成為“人猿相揖別”的根本標志,在勞動中,才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
(2)勞動實踐創造了主觀世界
主觀世界是指人的意識、觀念世界,是人的頭腦反映和把握物質世界的精神活動的總和。主觀世界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和結果。勞動實踐使統一的物質世界分化為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
勞動實踐是主體對客體的改造活動。在改造客體的實踐活動中,形成了主觀世界,創造了屬人世界和對象世界的一切關系和存在。
主體的人所具有的對象性活動,使世界二重化,即:
①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分化與統一;
②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的分化與統一。這些分化與統一的基礎都在于人類實踐活動。勞動實踐創造了主觀世界。主觀世界是指人的意識、觀念世界,是人的頭腦反映和把握物質世界的精神活動的總和。主觀世界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和結果。勞動實踐使統一的物質世界分化為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
(3)勞動實踐創造了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就是被人的勞動實踐改造過并打上了人的意志和目的的印記的自然。在人類實踐活動之前,整個世界并沒有天然自然與人化自然之分。人化自然是人類實踐活動造成的。
(4)勞動實踐創造了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是人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的產物。沒有勞動實踐,既沒有“人化自然”的存在,更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在勞動實踐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及其統一,構成了人類世界。
3.與動物的本能活動相比,人的實踐活動的本質特征是什么?
答:與動物的本能活動相比,人的實踐活動的本質特征是:客觀性、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其原因為:
①構成實踐的諸要素,即實踐的主體(人)、實踐的客體(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觀實在;
②實踐的結果引起了客觀世界的某些變化,給人們提供現實的成果;
③實踐活動本身是一種客觀過程,實踐的水平、廣度、深度和發展過程,都要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和客觀規律的支配。
(2)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活動,具有自覺能動性。
①實踐活動是在人們自覺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活動。
②能動性不僅是實踐的特點,而且是實踐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
(3)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①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活動只能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孤立的個人是不可能進行實踐活動的;
②人的實踐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上進行的,無論是實踐的主體,還是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都要以一定的具體歷史條件為前提,并受其制約,人的實踐活動通過其產生的歷史性結果改變著原有的歷史條件,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
4.如何理解生產力發展的內在矛盾及其歷史演變?
答:(1)生產力表現的是人為滿足自身的需要,同自然界之間進行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關系。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活動是一個矛盾不斷產生又不斷解決的過程。人要生存,就必須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而自然并不能以其自在形態滿足人的需要。正是人類對滿足需要的追求,以及自然對人需要的否定關系所形成的矛盾的不斷產生和解決,推動了生產力的不斷運動和發展。
(2)生產力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歷史形態:
手工生產、大機器生產和自動化生產。這三個歷史形態既有本質區別,又有內在聯系。生產力形態演變的歷史必然性,根源于人的天然器官功能的有限性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無限性的矛盾。人只有擺脫天然器官功能的有限性,才能解決這個矛盾,這里的關鍵就是創造和改進工具。生產力的歷史演變過程,就表現為在物質生產中不斷由人的體外器官代替體內器官的勞動功能的過程。
(3)生產力發展中“手工勞動一大機器生產一自動化生產”這一歷史形態的演變過程,是一個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某些國家和地區可以借助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力量,使其中某種形態的轉變時間縮短,但是,人們不可能憑借主觀愿望跳過其中任何發展階段,也不可能隨意顛倒它們的演化順序。由于物質生產的本性及其內在矛盾的發展所決定,物質生產所具有的管理控制、動力、操作這三種功能之間的歷史聯系必然是:只有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了人的操作工具的功能,才有必要和可能使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動力功能;而在這兩種功能全部用自然力代替之后,才能提出用自然力代替人的管理控制功能的要求。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分冊(專碩版)
-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244二外德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孫桓《機械原理》(第8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下冊)
- 周三多《管理學》(第4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3小時高清視頻】
-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基礎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721教育學基礎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回憶版)匯編
- 山西財經大學80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北京師范大學877中國語言文學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回憶版)匯編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金瑜《心理測量》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19年外貿業務員《外貿業務基礎理論(含英語)》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
- 竺乾威《公共行政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3版)
- 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無機化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上冊)
- 電子科技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