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變態心理學概述

本章導讀

“你有病嗎?”

“你有藥啊?”

“蛇精病!”

“你全家蛇精病!”

“我有強迫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產后抑郁,孤獨癥,內分泌不調……”這是在某個平行時空中發生在比鄰學堂中的一段段對話。

然而,身在比鄰的眾人,到底是異常的呢,還是異常的呢?

這是一個很難的鑒別診斷,究竟該如何鑒別哪些人還有救,哪些人要放棄治療呢?

正常與異常是如何界定的?正常和異常的標準是什么?

而重性精神病又該如何的界定?

下面帶領大家走上一趟變態心理學之旅……

一、變態心理學概論

(一)變態心理學定義

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又譯異常心理學,是心理學中研究異常心理現象的一個分支。

變態心理學的特殊性在于:

1.其他心理學分支是對人類和動物的心理過程及行為進行研究的學科,注重具有廣泛意義的正常的心理現象。

2.變態心理學研究僅適用于一部分人或一些人一生中出現問題的那部分時間,注重具有特殊意義的異常的心理現象。

正因為如此,變態心理學十分的重要,對于心理學的研究以及實際的應用,都有很大的價值。

變態心理學眾說紛紜,這里我們采用北京大學錢銘怡(2006)老師的觀點:

變態心理學是將心理科學應用于對心理障礙,包括對其產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療進行研究的一個心理學的分支學科。

(二)變態心理學研究方法

變態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必然要求我們使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強調,通過進行所有水平的研究——從單個細胞水平到社會來理解健康和疾病是至關重要。

同時,強調轉化研究,即一種強調基礎研究和應用臨床研究之間溝通的科學方法。

因此,根據科學家—實踐者模式,從基礎研究開始,科學家從分子或細胞水平研究疾病,然后過渡到臨床水平,或者到患者的治療,來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實際應用。

然而,在變態心理學的研究中卻存在一些困難。

1.Nolen-Hoeksema(2001)指出

異常心理現象的研究存在四大挑戰:

(1)異常心理現象無法準備測量,只能通過自我報告,數據會受影響而失真;

(2)人在變化,而這種變化往往很快;

(3)大多數異常心理現象由多種因素引起;

(4)當對感興趣的異常心理現象研究時,無法對某變量進行操控;

但是,根據前人的不斷努力和研究,我們可以從幾個不同的水平上對變態心理學進行研究。

2.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水平

(1)細胞水平研究

細胞水平的研究是變態心理學研究中最新最令人振奮的領域之一。

細胞水平的研究有以下幾種方式:

①神經解剖學

神經解剖學主要通過對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來對變態心理現象進行探討。

A基礎知識

人類的神經系統主要分為兩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

腦的總體結構有腦干(最古老的部分),中腦,丘腦和下丘腦,邊緣系統(對變態心理學研究十分重要),大腦皮層等。

人腦存在單側化,左腦主要負責語言和認知功能,偏向于線性和邏輯的方式加工信息,多進行部分加工或序列加工,使用語言和符號。右腦主要負責創造力、直覺等,不太使用線性和邏輯進行加工,多以整體的方式在立體背景中加工,使用表象等。

內分泌系統可以產生激素,調整有機體的功能。

B研究方法

現有的有腦成像技術,CT或CAT掃描(計算機軸斷層掃描)和MRI(磁共振成像),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方法,來對腦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研究。

②行為遺傳學

行為遺傳學指通過研究基因和環境的作用來研究行為,而不是直接研究基因,這也是區別于分子遺傳學的地方。研究的焦點在于行為特質和心理疾病是否有家族遺傳性及原因。

行為遺傳學的方法有:

A家族研究

家族研究是通過家族聚集性檢驗一個患某特定疾病的人。方法有家族史法和對家族成員的訪談兩種。

B收養研究

獨特之處在于遺傳相關的個體分開撫養因此各自有不同的家庭環境,可以考察環境和遺傳的影響。

C雙生子研究

通過對同卵雙生子和異卵雙生子的異同來檢測遺傳和環境對心理疾病的影響。

③分子遺傳學

通過直接對基因的檢測來研究異常心理現象的原因,是直接研究基因的。

主要有三種研究方法:全基因組連鎖分析、候選基因關聯研究以及全基因相關聯研究。

(2)個體水平研究

臨床心理學的實踐往往是指向個體的,可以提供精細的有價值的信息。主要有兩種方法:

①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提供了對異常行為及其治療的詳細描述,但是任何條件和變量都不受觀察者的影響和控制,僅僅是在敘述案例或講述個人故事。

②個案設計

是在個體水平上進行的實驗研究。該方法使用定量處理,加入控制條件,以求在單一案例中得出更清晰的因果關系。比較常見的有ABBA設計,多基線設計等。

(3)群體水平研究

基于群體水平的研究是變態心理學中最常用的研究類型,我們研究的是群體的平均分數,因此不能根據此預測任何個體行為。主要有:

①相關法

通過考察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如抑郁和年齡的關系,來考察異常心理現象。但是相關并不代表因果關系。

②對照組設計

多數心理學研究使用對照組設計,被試組接受由研究人員安排和控制的不同實驗條件,來考察自變量對因變量產生的影響,如隨機對照設計等。

③橫向設計和縱向隊列設計

心理疾病在總體中究竟是如何隨著時間發生推移的呢?由此產生了兩種研究設計:

橫向設計:提供的是在某個時間點上的情況,做法是在同一時間測查大量的樣本。

縱向設計:隨著時間推移而進行。能夠考察時間推移對心理疾病產生的影響。

(4)總體水平研究

當研究者的目標是在一個最為廣泛的水平上理解變態心理學時,研究對象就變成了總體。

主要的方法有是流行病學,關注人群中的疾病模式以及影響這些模式的因素,有兩個重要的指標,患病率和發病率。

流行病學的研究分為——

①觀察性流行病學:記錄人口中出現的生理或心理疾病。

②實驗性流行病學:由科學家安排被試接受病因或預防性因素處理。

3.錢銘怡老師提出的研究方法

(1)實驗法

在良好控制的條件下進行研究,研究包括實驗組、對照組,并通過控制其他無關變量,使得自變量的變化可以引起因變量的改變。

(2)單被試實驗設計

由于有某種特殊障礙的癥狀患者較少,無法進行組間實驗影響,此時單被試實驗設計可以達到既有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又不是人數的影響,但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不能重復,無法推廣。

(3)流行病學方法

主要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在不同人群中各種心理障礙發生的概率。其中一種方法是調查法,通常采用會談或者問卷的形式進行,統計內容涉及發病率、患病率等。

(4)案例研究

曾經是變態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方法,著名的精神病學家克雷佩林和弗洛伊德都曾經使用過這種方法。案例研究是對個體進行的深入細致的研究,擁有大量詳盡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來自個人的報告。

(三)變態心理學的歷史觀

同今天一樣,很多行為在歷史上被認為是異常的。然而,對于這些異常行為的解釋,經歷了從體液失衡到魔鬼附體,到遺傳異常,再到創傷性學習經驗的演變。

在今天,我們能夠借助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的方法對異常行為進行解釋,但是在早期看來卻是稀奇古怪的,在這里,讓我們回顧這一部分,并展示科學的進步是如何改變我們對異常行為的解釋。

1.古代理論

(1)古埃及相信神靈控制大部分的環境,甚至包括一個人的行為,因此異常的行為是由神靈控制的。

(2)在古埃及人之前,有文明采用環鋸術,即在人的顱骨上鉆洞的方式,來釋放那些控制人的惡魔,來達到治療異常行為的效果。

2.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

古希臘人認為,行為異常由眾神控制,對神的違抗會導致精神疾病。

(1)公元前13世紀,醫生麥朗普斯采用疾病的器質模型來解釋心理癥狀。另一位醫生阿斯克勒庇俄斯為精神疾病患者建立了第一個庇護所。

(2)“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個診斷分類系統和一個解釋異常行為的模型。辨別了常見的心理癥狀和躁狂癥,并且引入了歇斯底里癥這個術語,提出了子宮游走理論。并且將體液說和異常行為聯系起來,并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法,也為人道治療做了鋪墊。

(3)希臘醫生“蓋倫”,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私人醫生,他研究人體解剖學,將歇斯底里的病因歸結為心理因素,認為是女性失去性生活興趣和樂趣所帶來的不愉快的癥狀。

3.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

中世紀歐洲,魔鬼被認為是萬惡之源,由于教會的強大影響,巫術稱為解釋異常行為的主要理論。

(1)在中世紀的歐洲,至少20萬人被指控使用巫術,其中10萬人被處死,事實上其中有很多精神障礙患者。

(2)在中世紀,群體性癔病,即一群人相信他們受到惡靈影響或附體是很常見的。而在今天,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即情緒感染,是指對另一個人的表情、發音、姿勢和動作的自動模仿和同步。

(3)文藝復興時期,標志歐洲精神疾病治療的第二次啟蒙。人們開始認為精神障礙可以遺傳而且一些身體疾病有心理原因,并且改變了相應的治療方法。

4.19世紀及現代思想的開端

(1)18世紀晚期,法國的比奈爾和英國的威廉圖克從根本上改變治療精神疾病的方法。比奈爾提出精神疾病常常是可治愈的,主張醫生應該傾聽患者,并且收容所要保持安寧和秩序。圖克則簡歷了約克靜修所,一處精心設計的富有同情心和宗教氛圍的小院,供精神障礙患者居住。他們的工作預示著道德治療的開始。

(2)在美國,道德治療的兩位代表人物,本杰明拉什認為人類的心靈是最重要的研究領域,后來被稱為美國精神病學之父,多蘿西婭迪克斯則終生致力于精神疾病及其治療的改革。

(3)18世紀晚期,麥斯麥的“磁療術”,對精神疾病展開了治療。

(4)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佩林提出了早發性癡呆,對精神病學的分類系統和對精神分裂癥的描述做出了貢獻。

(5)維也納醫生布羅伊爾在治療一名安娜O的病人時,開發出了談話療法。

5.20世紀

主要由兩種模型,即精神分析理論和行為主義主導著對異常行為的解釋。

(1)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異常的行為來自于被壓抑的潛意識,只有當把潛意識中被壓抑的記憶,情感重新拉回到意識時,異常的行為才能夠得到消除。其中,性沖動是最重要的一種本能。

(2)行為主義

巴普洛夫發現了經典條件反射,華生提出了行為主義,認為個體的所有行為(正常的或者異常的)都是從經驗或與環境的互動中學習得來的。其中小艾伯特的恐懼實驗非常出名。

(四)正常行為和異常行為的界定

明確正常與異常的標準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心理活動的正常和異常之間的差別是相對的,很難找到一條截然的分界線。

其次,心理異常表現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客觀環境條件、大腦神經活動過程、主觀經驗、當時的心理狀態以及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等等。

因此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被大家公認的判別標準。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認識和把握心理異常現象。

1.文化相對性標準

解釋性定義

某種社會文化背景對何為正常行為有所規定,異常行為則是對這些規定的背離

2.少見標準

解釋性定義

異常就是那些少有人表現的、或自己(以前)也很少表現出來的那些行為

3.不舒服標準

解釋性定義

某人極力想擺脫自己正表現出來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帶來不適感

4.精神疾病標準

解釋性定義

由于罹患了精神病而表現出來的行為

5.適應不良標準

解釋性定義

該行為使人遭受生理或精神的不適,影響了日常功能,使其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無法與現實環境進行有效接觸為

張伯源、陳忠庚認為判別心理(行為)異常的標準有:

1.個體經驗標準:病人主觀上感到不適,有求醫意愿,或者醫生以自身的經驗加以判別;

2.社會常模和社會適應標準:行為與社會規則不相協調,不能有效履行社會功能;

3.病因與癥狀存在與否標準:存在器質性疾病(腦血管硬化、藥物中毒),癥狀如何(認知過程、情感控制等);

4.統計學標準:其心理與行為對平均值的偏離程度。

二、變態心理學理論模型

(一)生物醫學模型

生物醫學模型是從醫學對待軀體疾病的模式出發探索精神障礙的。

生物醫學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種視角:

1.神經解剖學

從大腦的結構和功能角度來理解異常的行為,主要有

A大腦分為四個腦區枕葉、顳葉、頂葉、額葉

B大腦的主要結構及其功能(具體內容見普心)

2.生物化學

神經系統最基本的構成單位是神經元,而神經系統主要傳遞信息主要是通過神經遞質進行傳遞的。

存在幾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如乙酰膽堿(ACh),多巴胺(DA),五羥色胺(5-HT)等。

當神經遞質的含量出現問題時,就可能導致行為的異常。而通過調控神經遞質的含量,則可以調整和治療異常行為。

3.基因

基因是人類遺傳的基礎,也包含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全部遺傳信息,但是基因卻不具備決定性的影響作用,更多的時候是和環境產生交互作用共同影響。

在遺傳的角度,有兩大問題:

A該障礙是否受到遺傳的影響?

回答該問題有家庭研究、雙生子研究和領養研究等方法。

B如果受到遺傳的影響,能夠確定與改障礙關聯的基因?

回答該問題采用行為基因學中關系分析法等技術進行。

(二)心理動力學模型

主要通過動力學的基本理論來理解和治療異常行為。

1.心理動力學的基本原則

A心理決定論人的行為受到無意識所決定。

B心理無意識論許多心理活動是無意識、潛意識的,人不能對其有所覺察。

C童年經歷大多數動力學學者認為來自童年經歷的影響非常強大。

2.心理動力學的基本理論

(1)古典精神分析理論

由弗洛伊德創立,強調無意識過程的重要性,強調人格的基本結構。

①人格結構模型

②意識層次理論

③防御機制

④性心理發展階段(具體內容見于人格心理學)

(2)新弗洛伊德學派

弗洛伊德的理論在歐洲和美國廣泛流傳開來,許多追隨者們在各自的領域構建出了新的理論,進行了一定的擴展,這些擴展在三個方面有共通之處:

①強調自我的力量,而弗洛伊德強調本我的力量。

②將兒童的社會關系看做是正常的或異常的決定因素。

③修正了心理發育的關鍵期。

這一階段的心理學家有榮格、薩利文、霍爾妮等。

(3)心理分析的發展

除了新弗洛伊德學派的貢獻,在歐洲還發展出了其他三個比較有影響力的流派,分別是

①自我心理學

②客體關系心理學

③自體心理學

除此之外,法國著名心理分析理論家拉康也在歐洲,尤其是法國有巨大的影響。

(三)認知行為模型

1.行為主義模型

行為主義認為,所有的行為,無論是正常的還是一場的,都是從過去的經驗中習得的。行為的習得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行為的改變可以通過改變外界環境的關鍵因素達成。

主要有兩個關鍵性的過程,叫做

(1)經典條件反射

(2)操作性條件反射

而對于異常行為的理解,回避學習的概念十分重要。回避學習同時包括兩種條件反射,第一階段是對條件刺激習得恐懼,是經典條件反射,而第二階段為了回避恐懼,而遠離條件刺激,即操作性條件反射。

2.認知模型

認知心理學包括對基本的信息加工機制的研究,如注意、記憶以及包括思考、計劃、決策在內的認知過程的研究,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概念:

(1)期望

班杜拉強調期望對行為的影響。班杜拉認為存在兩種期望。

結果期望:在學習過程中學到的一種對行為所帶來的結果的期望。

效能期望:個體對于自己完成某行為的可能性的預期。

而心理治療成功在于提高自我效能期望。

(2)歸因

歸因是指對已發生的事件進行解釋的過程。

歸因存在不同的維度,常見的有內部-外部歸因,穩定-不穩定歸因。

而心理學家感興趣的是,是否不同類型的心理障礙與特定的歸因風格有關。從而改變歸因方式,可以改變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從而改變看待問題的方式。

(3)認知評估

一種自動的、無意識的對發生的事情和自己行為的評估,就要做認知評估。

Beck曾經對思維過程中常見的認知歪曲進行了歸納,包括:武斷的推論,過度概括化,選擇性概括,“全或無”的思維方式,夸大或縮小,個人化。

(4)圖式

圖式是包含個體最基本信念和假設的認知結構,發展于早期的個人經驗之中,影響著其他的信念、價值觀和態度,并影響當前信息加工過程。

3.認知行為模型

許多臨床心理學家在理論和治療上結合了認知和行為的因素,但是對于認知和行為強調的多少有所不同,統稱為認知行為治療。

(四)人本主義模型

人本主義主要針對正常人,它強調成長和自我實現,而不是治愈疾病或緩解障礙。人本主義在承認傳統心理研究的基礎之上,他更強調人的未來而不是過去,也十分關注——愛、希望、創造性、價值、意義、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的基本觀點是:

1.自我是一個統一的主體

羅杰斯將關于自我概念進行了最為系統的描述,有著如“每一個體都存在與以個體為中心的經驗世界,其中包括有I,me或myself”等描述。

在將自我概念作為一個整體的情況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強調個性的重要性。

2.對自我價值和個人成長的關注

(五)來自亞洲的模型

來自亞洲的療法主要介紹來自日本的森田療法。

1.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是由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

森田療法及其理論并不是針對所有心理障礙,主要解釋“神經質癥”的產生和發展,并提出了治療方案。

(1)概念

神經質癥主要表現為患者具有某種并非器質性原因造成的癥狀,而這種癥狀對其正常的生活、工作或學習造成障礙。

森田正馬曾經將神經質癥分為普通神經質、強迫觀念癥和發作性神經質。

(2)病因理論

森田療法認為,神經質癥的形成,是因為本來存在著疑病素質,在偶然事件的誘因之下,通過精神交互作用而成形神經質癥狀。而根本原因在于想以主觀愿望控制客觀現實,從而引起精神拮抗作用加強所導致的。

①疑病素質

是一種精神上極度內向的傾向性。精神上的傾向性有內向和外向之分。內向型目標指向自身,對自己的身體或精神方面非常關注和敏感,外向型目標指向外界,追逐現實。

而人類都存在一種生存欲,這是正常的,但是當這種生存欲過于強烈就會產生對死亡的恐懼,而造成過度關注自身,造成極度內向,形成了疑病素質,稱為神經質癥的基礎。

②精神交互作用

因為某種感覺,偶爾引起對他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這種感覺就會變得敏銳起來。這一敏銳的感覺反過來吸引更多的注意,這樣一來,感覺與注意彼此促進,交互作用,致使該感覺越發強大起來。

精神交互作用解釋了神經質癥發展的過程。

③精神拮抗

神經質癥患者的根源在于精神拮抗作用。

森田療法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有一種對應和調節作用,類似于拮抗肌的作用,稱為精神拮抗作用。

具體表現為出現一種心理作用時,就必然會出現另外相反的心理出現。如恐懼和勇敢。當一方過于強烈或缺乏時,都會出現問題。而神經質癥患者則是因為欲望和意志之間的拮抗作用增強引起的。

(3)森田療法的治療原則

①順其自然

注意不要以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套客觀事物,認清任何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活動規律,包括人的心理。即對癥狀報以接受的態度,而非堅決的抗爭態度。

②為所當為

是對順其自然的補充,認為一方面要對癥狀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另一方面要隨著本來有的生的欲望自作應該做的事情。

2.認知領悟療法

認知領悟療法是鐘友彬結合中國人的實際情況與精神分析相結合,發展出的中國本土療法。

認知領悟療法源于心理分析,是一種通過解釋使病人得到領悟,從而使癥狀減輕或消失的心理療法。它一方面保留繼承了心理分析療法的治療原理,另一方面結合中國人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經濟狀況建立。

(1)適用癥狀

認知領悟療法主要適應癥為強迫癥、恐怖癥和某些類型的性心理障礙。從治療效果來看,露陰癥等性心理障礙應該是最佳適應癥,其次是恐人癥和強迫癥。

(2)治療過程

①治療者和病人直接會面交談的方式。

②初次會見時,讓病人和家屬報告癥狀、既往病史和治療情況。

③與病人探討,其病態情緒和行為與幼年時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

④在接下來的治療中,詢問病人的生活史和有關經歷。探討癥狀的性質,啟發其認識到癥狀的幼稚可笑性,幫助其從成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問題。

如果病人能夠堅持治療,就可能使病情達到治愈水平。在結束治療時,可以讓病人寫出總結性體會,以鞏固治療效果。

三、變態心理學評估與診斷

對于異常行為的評估與診斷包含著一系列的步驟的標準,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才可以完成,而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

(一)臨床評估

1.臨床心理評估的概念

是指通過觀察、會談和測驗等手段對來訪者的心理或行為進行全面、系統和深入分析描述的方法和過程。通過臨床評估,可以描述和判斷來訪者的心理狀態是否異常,分析評價異常的性質與程度。

2.臨床心理評估的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臨床心理評估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在自然條件下進行,也可以在標準情景下進行。

觀察的內容包括:外表和行為,言語和思維,情緒和動作行為。

(2)會談法

根據會談內容,可以分為:

初晤談問候和關心來訪者,建立良好關系;

②收集個案情況和晤談包括癥狀病史,生理健康和神經系統狀況,社會文化背景等;

③診斷性會談重點是檢查精神癥狀,可以分為結構式會談,非結構式會談和半結構式會談。

(3)心理測驗法

心理測驗是指在標準的情景下,對個人行為樣本進行客觀分析和定量描述的方法。常用的測驗有能力測驗、人格測驗、臨床評定量表和神經心理測驗。

(二)評估工具

我們在評估的時候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工具,而我們常用的工具有以下四種:

(1)臨床訪談

是由訪談者與患者的交談組成的,目的是收集與評估目標有關的信息并作出判斷。分為非結構式訪談和結構式訪談,也可以結合使用。

(2)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根據使用的目的和方法不同,有很多種類,我們主要介紹以下四種:

①智力測驗

主要用于評估人們的一般智力水平和只能損傷或衰退程度。

常用的有斯坦福-比內智力量表、韋氏智力量表

②人格測驗

人格測驗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兩種,即

A問卷測驗

主要指自陳式人格問卷或人格調查表。

主要有艾森克人格問卷,16項人格因素問卷,明尼蘇達多相人格問卷。

B投射測驗

假設個體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動的有選擇的給外界刺激賦予某種意義,然后表現為適當的反應,人們可以從反映中推論人格。

常用的有羅夏墨跡測驗、主題統覺測驗、畫人測驗等。

③神經心理測驗

主要通過對心理行為的測量來評估大腦功能的狀況及大腦功能受損的性質和程度。

常用的有本德—格式塔測驗,本頓視覺保持測驗,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漢語測評方法和HR神經心理成套測驗,Luria-Nebraska神經心理成套測驗等。

④臨床評定量表

多以使用為目的,理論背景不一定嚴格,同時也簡便易操作,大體分為適應行為量表和精神癥狀量表兩類。

A適應行為量表

個體維持生存的能力以及對周圍環境和社會所提出要求的滿足程度。

B精神癥狀評定量表

多用于精神科,評定具有客觀性、數量化和全面的特點。

常用的有90項癥狀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簡明精神病量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等。

(三)診斷與分類

分類與診斷對于認識心理障礙和治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做好分類與診斷變成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工作。下面,我們從兩個角度——分類學和診斷學分別進行論述。

(1)分類學

醫學中對疾病的分類學研究,目的是把種類繁多的不同疾病按各自的特點和從屬關系,劃分為病類、病種和病型,并歸成系統,為診斷和鑒別診斷及治療和臨床研究提供參照依據。

目前用的比較多有三個分類體系,分別是——

中國——《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CCMD)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現在已出第五版DSM-5)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及相關問題的統計分類標準》(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Problem,ICD)

(2)診斷學

診斷時需要參照診斷標準,是將不同疾病的真正表現按照不同的組合形式,以條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種標準化的條目。診斷標準包括內涵標準和排除標準兩個主要部分。

而在診斷中需要遵照的診斷原則有——

①等級診斷原則

A分析心理活動是否異常,即是否可以用正常范圍的變異來解釋;

B確定異常后,分析是否為器質性問題。在排除器質性問題后,考慮“功能”性精神障礙;

C診斷“功能”性精神障礙的過程中,要分析主導癥狀是什么,是精神性障礙還是非精神性障礙;

D同時要考慮心理應激因素與疾病的關系。

②多軸診斷原則

美國精神病學學會于1980年正式將多軸診斷原則列入DSM,后作出改進,五軸如下

軸I:臨床障礙;

軸II:人格障礙和精神發育遲緩;

軸III:一般醫學情況;

軸IV:心理社會問題及環境問題;

軸V:功能的全面評定。

【關鍵詞】

變態心理學 神經解剖學 行為遺傳學 變態心理學模型 多軸診斷原則

【想一想】

1.變態心理學究竟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如何理解變態心理學這門學科?

2.變態心理學中評估和診斷有怎樣的地位?如何做好這兩樣工作?

上架時間:2016-08-12 14:56:16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光县| 县级市| 剑河县| 重庆市| 甘德县| 怀柔区| 铜陵市| 罗江县| 容城县| 奎屯市| 柏乡县| 凌海市| 镶黄旗| 墨竹工卡县| 广丰县| 延津县| 宁武县| 阜南县| 象山县| 敦化市| 建昌县| 丰台区| 富宁县| 水城县| 邵武市| 涞源县| 通渭县| 开江县| 济南市| 徐汇区| 谢通门县| 深水埗区| 桃源县| 乌审旗| 蒙自县| 天津市| 英山县| 德惠市| 平武县| 吴忠市| 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