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幗眉《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5929字
- 2020-10-20 19:02:06
第1章 緒 論
1.1 復習筆記
一、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內容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
(一)研究學前兒童的心理
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是學前兒童的心理。學前兒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實質,都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能動反映。
1.學前兒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樣,都是腦的機能
(1)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現象,都是大腦活動的結果。研究表明,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
①大腦具有記憶的功能,過去的經歷在刺激大腦皮層的有關部位后又重新呈現出來。
②大腦前額葉與人的個性和情緒有密切的關系。
(2)研究證明,兒童的心理是兒童大腦活動的產物。
①沒有兒童的腦,即使有充分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也不能形成兒童的心理。
②出生時大腦不正常的兒童,也不能產生正常兒童的心理。比如,腦性癱瘓,即出生前或產期發生腦部疾病的兒童,往往表現出智力低下、視覺障礙等癥狀。
2.學前兒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樣,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1)人的心理現象都可以從客觀現實中找到根源。兒童見過汽車,頭腦中才有了汽車的形象;吃過苦藥,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學前兒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種反映,是物質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跡的過程。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就是形成心理的過程。
3.學前兒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樣,都有能動性
學前兒童的心理不是對周圍環境和教育的機械反映,它在反映過程中有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選擇性。
總之,學前兒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賴著大腦和客觀現實。他們的心理活動都是在這二者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的。
(二)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發展
1.學前兒童心理與成人心理的本質差別
學前兒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從本質上說,其差別主要在心理的發展。但并非任何心理變化都可以稱為發展。
(1)成人心理機能的變化有些是暫時性的。例如,由疲勞、疾病等引起的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2)老年人的心理機能可能向衰退的方向變化,往往是消極的變化;
(3)兒童心理機能的變化,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積極的、有次序的變化。
2.心理發展的特點
國內外研究資料表明,心理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方向性和順序性
心理發展是一個過程,是按照從低級向高級的方向、按照固定的順序進行的。例如,兒童言語發展過程中,總是先會發一些咿咿呀呀的聲音,再學會說一些簡單的詞,最后才能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與他人交流思想。
(2)連續性和階段性
①發展雖然是循序漸進的,離不開量的積累,當積累了一定的量變之后就會引起質的變化。例如兒童學習走路就是一個連續性的量變的過程。
②發展過程中的質變,特別是大的質變,意味著心理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而形成心理發展的階段性,例如學齡兒童的思維已經由具體思維水平上升到抽象邏輯思維水平。
③心理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辯證統一。發展雖有階段性,但階段與階段之間又不是截然分開的。每一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發展的繼續,同時又是下一階段發展的準備;前一階段中總包含有后一階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階段又總帶有前一階段某些特征的痕跡。兒童心理發展的劃分如圖1-1所示:
圖1-1 兒童期各階段的劃分
(3)不平衡性
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對同一個體而言的。
①發展不平衡性的表現
a.心理的各個組成成分的發展速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感知覺在新生兒期就已開始出現,到十幾歲時已達到比較成熟的水平。
第二,抽象邏輯思維到五六歲才開始萌芽,青年期才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
b.個體整個心理面貌變化的非等速性。
一般說來,年齡越小,發展的速度越快。人的一生的發展中,有兩個加速期。
第一,6歲之前,整個身心發展非常迅速,稱為第一加速期。
第二,青年期,發展又迅速起來,進入第二加速期。
②關鍵期和危機期
a.關鍵期,也稱敏感期、臨界期,是指兒童各種心理機能的發展存在著一個最佳年齡,如果在這個時期為兒童提供適當的條件,就會有效地促進這方面心理的發展。研究認為,2~3歲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圖形知覺發展的關鍵期;學外語最好不要超過12歲。
b.危機期是指在發展的某些年齡時期,兒童心理常常發生紊亂,表現出各種否定和抗拒的行為。例如,3歲兒童常常以“不,就不”來回答成人的任何要求;不少12歲的兒童,學習興趣低落、成績下降,行動帶有不少盲目反抗性。事實上,兒童心理發展中,危機期并不必然出現,如果成人能夠根據兒童心理和需要的變化,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和要求兒童,教育得當,兒童就會順利渡過這個時期。
(4)發展具有個別差異
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方向、順序是相同的,但每個兒童發展的速度、優勢領域、最終達到的發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
①發展速度、優勢領域等得不同。有的兒童兩歲就能背兒歌了,有的才剛剛學說話;有的很小就顯示出驚人的數學才能,有的則在音樂方面一枝獨秀。
②個性方面的明顯差異:有的兒童文靜、靦腆,有的活潑、潑辣;有的熱情善交際,有的孤僻不合群,等等。
(三)研究從初生到入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征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是指從出生到入學之前(0~6、7歲)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本質特征,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趨勢,即發展的方向、順序。這種發展方向和順序是帶有客觀規律性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2.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階段和年齡特征。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是指各年齡階段上兒童所表現出來的、與其他年齡階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
3.學前兒童心理的個別差異。學前兒童的心理因人而異,但個別差異的表現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4.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各種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規律。
二、幼教工作者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原因
(一)學前兒童心理學的任務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以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因而,面臨著兩大任務:
1.闡明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表現(包括發展趨勢、年齡特征及個別差異)。
2.揭示心理發展的原因、影響因素和機制。
(二)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意義
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學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踐意義。
1.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價值
(1)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學根據。
①學前兒童心理學關于個體心理發生、發展的條件、腦的發育和環境與心理發展的關系的研究,有助于論證唯物主義關于“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基本原理。
②學前兒童心理學追蹤考查兒童認識活動發展的全過程,可以充實并進一步證實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關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等基本原理。
③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個體心理發展的動力,可以論證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矛盾運動的法則、質量互變規律等基本思想。
(2)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有助于我們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有助于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提高同一切迷信思想和唯心主義偏見作斗爭的能力。
(3)在心理學領域內,學前兒童心理學以其研究資料豐富心理學,充實了心理學的一般理論。
2.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實踐意義
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實踐性表現在它與社會實踐的密切聯系,它既來源于社會實踐,又為實踐服務。
(1)社會實踐的需要是兒童心理學產生的根源
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和勞動組織的日趨復雜,使得兒童期被劃分出來。
②學前教育產生后,教育家開始接觸到兒童心理的問題,但研究的并不多。
③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引起兒童觀的根本改變,開始以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征為依據進行教育,兒童心理的研究受到重視。
④科技的飛速發展,國際的激烈競爭,使得人才培養問題和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社會的需要為學前兒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⑤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直接影響和促進了兒童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2)學前兒童心理學必須為實踐服務
①我國的學前兒童心理學必須為加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首先要為早期教育工作實踐服務。
②學前兒童心理學應該為一切與兒童有關的工作領域服務。如幼兒衛生保健、兒童文學藝術創作、兒童玩具、兒童服裝設計等。
3.幼教工作者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意義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理論課。幼教工作者通過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收獲:
(1)掌握關于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基本知識,把日常工作實踐中所積累的印象系統化,按照客觀規律引導兒童心理發展,盡可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
(2)初步掌握了解和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方法和技術。
(3)促進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的形成和鞏固。
(4)深入了解學前兒童的心理,增強對學前兒童的興趣和感情,鞏固為學前教育事業獻身的專業思想。
三、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方法
(一)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基本原則
針對學前兒童的特點,研究其心理時,要特別注意貫徹以下幾個原則。
1.客觀性
在研究學前兒童心理中,貫徹客觀性原則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1)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必須在兒童活動中進行,并充分考慮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以及兒童生理發展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2)任何結論都要以充足的客觀事實為依據。研究者應盡可能全面地搜集資料,細致分析全部事實材料,包括相互矛盾的資料,從中抓出本質的東西,切忌隨意取舍和主觀臆測。
2.發展性
發展性原則是指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研究學前兒童心理,不僅要注意已經形成的心理特點,更要注意那些剛剛萌芽的新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3.教育性
研究工作對學前兒童心理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研究過程本身往往就是教育過程,因此研究者必須對兒童的身心發展負責。從設計研究方案、安排時間到研究者的舉止言行,都必須考慮到對兒童的心理可能產生的影響。
(二)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1.觀察法
(1)定義
觀察法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學前兒童在日常生活、游戲、學習和勞動中的表現,包括其言語、表情和行為,來分析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征。
(2)觀察法的優勢
觀察法是研究學前兒童心理活動的最基本方法。日記法或傳記法是一種長期的、全面的觀察方法。
①幼小兒童的心理活動有突出的外顯性,通過觀察其外部行為,可以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
②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可以比較真實地得到學前兒童心理活動的資料。
(3)運用觀察法的注意事項
觀察法要求有一定的技術訓練,運用觀察法研究學前兒童心理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觀察前要做好準備,根據一定的理論知識和研究題目確定觀察目的和記錄要求。
②觀察時盡量使兒童保持自然狀態,最好不讓兒童意識到自己是觀察對象。
③觀察記錄要詳細、準確、客觀,不僅記錄兒童的行為表現,還應記錄引起行為的誘因。記錄可運用事先設計好的表格,也可采用適當的儀器設備。
④觀察應排除偶然性,一般應在較長時間內系統地反復進行。
2.實驗法
(1)定義
實驗法是根據研究目的,改變或控制學前兒童的活動條件,以引起某種心理活動的恒定變化,從而揭示特定條件與心理活動之間關系的方法。
(2)分類
學前兒童心理學常用的實驗法有兩種。
①自然實驗
a.定義
自然實驗是在自然環境下進行實驗,但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某些條件。如在正常教學活動中,要求不同年齡班的兒童講述相同的圖片,以分析各年齡段兒童觀察的基本特點,從中發現兒童觀察力發展的趨勢。
b.應用
教育心理實驗是自然實驗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把兒童心理研究和教育過程結合起來,重點在于探索不同教育條件對兒童心理的影響,揭示兒童心理發展的潛能。
c.重要性
自然實驗法和觀察法是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主要方法。
②實驗室實驗
a.定義
實驗室實驗是在特別設置的實驗室里,利用專門的儀器設備研究兒童心理。
b.優缺點
第一,能夠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可以獲得某些特殊資料,如用微電極技術研究新生兒辨別語音和其他聲音刺激的能力。
第二,實驗室條件往往使學前兒童產生不自然的心理狀態,而且也難以研究較復雜的心理現象。
c.應用
實驗室實驗法較多用于研究嬰兒,或研究兒童心理的某個方面或具體機制。有的實驗室內模擬兒童生活的環境,使兒童處于正常的心理狀態。
3.測驗法
(1)定義
測驗法是根據現成量表和測驗程序來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水平或狀態的方法。
(2)應用和注意事項
①測驗法主要用于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個別差異。
②學前兒童心理測驗一般采用個別測驗,逐個進行,不宜進行團體測驗。
③測驗人員必須受過訓練,測驗中要善于取得兒童合作,使其表現出真實的心理水平。
④年幼兒童心理活動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因此,任何一次測驗結果都難以作為最終評定的依據。
4.調查法
調查法是通過家長或其他熟悉被查兒童的人,以問卷的方式,請家長在問卷表上作書面回答,以此了解兒童的心理。
5.談話法
這是了解兒童心理的輔助方法之一。談話法的要求有:
①和兒童談話時,形式應該是自由的,但研究者的目的必須非常明確,因此談話者應有足夠的理論修養和熟練技巧。
②談話應有充分準備,如實地作記錄,以便進行科學的分析。
6.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過分析兒童的作品以了解其心理活動。但是兒童在創造過程中往往用語言和表情動作補充作品所不能表達的思想,因此對兒童作品的分析,也有較大局限性。
總之,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往往采取綜合的方法。應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課題,以及研究的具體條件,綜合運用各種方法。
(三)兒童教師研究兒童的方法
1.研究的目的
兒童教師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準確地了解每個兒童的發展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2.成功進行科學研究的條件
①掌握專業知識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兒童教師要準確地了解兒童心理發展規律。
②明確目的也是成功進行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
③兒童教師需要根據研究目的,靈活地使用各種研究方法。兒童教師常用的方法是觀察法、自然實驗法、調查法、談話法和作品分析法。運用測驗法時最好有專業人員指導。
④做好幼兒個性鑒定。幼兒個性鑒定是兒童教師最主要的研究成果。個性鑒定既是對幼兒現有發展水平的全面評定,又是對以往教育狀況的估價,而且也是今后確定教育方向、制訂教育措施的根據,因此很有價值。幼兒個性鑒定一般形式如下:
《幼兒個性鑒定》的一般形式
幼兒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所在兒童園及班級觀察起止時間
1.一般情況
(1)健康情況:包括產前及出生情況:孕期是否正常、出生是否順利、出生體重;是否患過大病、治療情況、目前健康情況等。
(2)本人受教育史:指從小由誰撫養、何時入園等。
(3)家庭基本情況:家庭成員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
2.兒童個性特征
主要指兒童能力、氣質、興趣、性格等方面發展的情況及主要優、缺點。此項應根據日常對兒童進行的大量觀察、調查、實驗所得的材料,經認真分析后作出。
3.個性形成原因分析
此項是個性鑒定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只有客觀地找出形成兒童目前發展狀況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促進發展。
4.教育建議
針對兒童的個性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提出今后應注意的問題,應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