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幗眉《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3178字
- 2020-10-20 19:02:06
1.2 課后習題詳解
1.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什么的科學?
答: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
(1)研究學前兒童的心理
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是學前兒童的心理。學前兒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實質,都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能動反映。
①學前兒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樣,都是腦的機能
a.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現象,都是大腦活動的結果。大腦前額葉與人的個性和情緒有密切的關系。
b.研究證明,兒童的心理是兒童大腦活動的產物。沒有兒童的腦,即使有充分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也不能形成兒童的心理。出生時大腦不正常的兒童,也不能產生正常兒童的心理。比如,腦性癱瘓,即出生前或產期發生腦部疾病的兒童,往往表現出智力低下、視覺障礙等癥狀。
(2)學前兒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樣,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①人的心理現象都可以從客觀現實中找到根源。兒童見過汽車,頭腦中才有了汽車的形象;吃過苦藥,才知道苦的滋味。
②學前兒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種反映,是物質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跡的過程。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就是形成心理的過程。
(3)學前兒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樣,都有能動性
學前兒童的心理也絕不是對周圍環境和教育的機械反映,它在反映過程中必然有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選擇性。
總之,學前兒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賴著大腦和客觀現實。他們的心理活動都是在這二者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的。
2.解釋下面的概念: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關鍵期和危機期。
答:(1)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
年齡特征是指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年齡階段有規律地出現各自特有的質的特征。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是指各年齡階段上兒童所表現出來的、與其他年齡階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
(2)關鍵期
①定義
關鍵期,又稱敏感期、臨界期,是指兒童各種心理機能的發展也存在著一個大好時機或最佳年齡,如果在這個最佳年齡期間為兒童提供適當的條件,那么就會有效地促進這方面心理的發展。
②幾個重要的關鍵期
一些研究認為,2~3歲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圖形知覺發展的關鍵期;學外語最好不要超過12歲,否則就很難學到純正的發音。關鍵期的提出,可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3)危機期
①定義
危機期是指在發展的某些年齡時期,兒童心理常常發生紊亂,表現出各種否定和抗拒的行為,如常與人發生沖突、違抗成人的要求等。
②危機年齡
有人認為,3歲、7歲、11~12歲都是發展的“危機年齡”,例如,3歲兒童常常以“不,就不”來回答成人的任何要求;不少12歲的兒童,學習興趣低落、成績下降,行動帶有不少盲目反抗性。
③危機期產生的原因
危機期一般處于兩個發展階段之間的過渡時期,心理變化急劇,特別是兒童的需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成人往往還用老眼光看待兒童,要求兒童,因而引起了兒童的否定性行為。
④理性看待危機期
事實上,兒童心理發展中,危機期并不必然出現,如果成人能夠根據兒童心理和需要的變化,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和要求兒童,教育得當,兒童就會順利渡過這個時期。
3.心理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答:國內外研究資料表明,心理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發展具有方向性和順序性
心理發展是一個過程,是按照從低級向高級的方向、按照固定的順序進行的。例如,兒童言語發展過程中,總是先會發一些咿咿呀呀的聲音,再學會說一些簡單的詞,最后才能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與他人交流思想。
(2)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
①發展雖然是循序漸進的,離不開量的積累,當積累了一定的量變之后就會引起質的變化。例如兒童學習走路就是一個連續性的量變的過程。
②發展過程中的質變,特別是大的質變,意味著心理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而形成心理發展的階段性,例如學齡兒童的思維已經由具體思維水平上升到抽象邏輯思維水平。
③心理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辯證統一,發展雖有階段性,但階段與階段之間又不是截然分開的。每一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發展的繼續,同時又是下一階段發展的準備;前一階段中總包含有后一階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階段又總帶有前一階段某些特征的痕跡。
(3)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對同一個體而言的。
①發展不平衡性的表現
a.心理的各個組成成分的發展速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感知覺在新生兒期就已開始出現,到十幾歲時已達到比較成熟的水平。
第二,抽象邏輯思維到五六歲才開始萌芽,青年期才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
b.個體整個心理面貌變化的非等速性。
一般說來,年齡越小,發展的速度越快。人的一生的發展中,有兩個加速期。
第一,6歲之前,整個身心發展非常迅速,稱為第一加速期。
第二,6歲到青年期以前,發展速度比較均衡,青年期,發展又迅速起來,進入第二加速期。
②關鍵期和危機期
a.關鍵期,也稱敏感期、臨界期,是指兒童各種心理機能的發展存在著一個最佳年齡,如果在這個時期為兒童提供適當的條件,就會有效地促進這方面心理的發展。研究認為,2~3歲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圖形知覺發展的關鍵期;學外語最好不要超過12歲。
b.危機期是指在發展的某些年齡時期,兒童心理常常發生紊亂,表現出各種否定和抗拒的行為。例如,3歲兒童常常以“不,就不”來回答成人的任何要求;不少12歲的兒童,學習興趣低落、成績下降,行動帶有不少盲目反抗性。事實上,兒童心理發展中,危機期并不必然出現,如果成人能夠根據兒童心理和需要的變化,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和要求兒童,教育得當,兒童就會順利渡過這個時期。
(4)發展具有個別差異
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方向、順序是相同的,但每個兒童發展的速度、優勢領域、最終達到的發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兒童兩歲就能背兒歌了,有的才剛剛學說話;有的很小就顯示出驚人的數學才能,有的則在音樂方面一枝獨秀。個性方面的差異更為明顯,有的兒童文靜、靦腆,有的活潑、潑辣;有的熱情善交際,有的孤僻不合群,等等。
4.幼教工作者為什么要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
答:學前兒童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理論課。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研究學前教育科學,必須掌握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學前教育學如果離開了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就只能成為經驗之談。幼教工作者通過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可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獲:
(1)掌握關于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基本知識,把日常工作實踐中所積累的印象系統化,按照客觀規律引導兒童心理發展,盡可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
(2)初步掌握了解和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方法和技術。
(3)促進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的形成和鞏固。
(4)深入了解學前兒童的心理,增強對學前兒童的興趣和感情,鞏固為學前教育事業獻身的專業思想。
5.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結合你的工作實際可以運用哪些方法?
答:兒童教師常用的方法是觀察法、自然實驗法、調查法、談話法和作品分析法。而運用測驗法時最好有專業人員指導。
(1)觀察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兒童教師運用觀察法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天天與兒童在一起,可以了解到兒童在各種情境下(上課、游戲、日常生活等)的自然表現。需要注意的是,觀察的材料要于當天之內及時而準確地記錄下來。
(2)觀察過程中可以加入自然實驗或談話。例如,為了深入了解兒童的友伴關系,可以設置一種游戲情境,以觀察兒童在游戲中的表現。當兒童發生爭執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就如何解決矛盾發表各自的意見。
(3)只了解兒童在兒童園中的表現還不夠,還要了解他們在家中的行為特點,了解家庭的教育條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全面地掌握兒童的發展情況以及形成某種行為表現的原因。為此,兒童教師要向家長開展調查。
總之,兒童教師可以根據研究目的,靈活地使用各種研究方法。
6.有條件的話,希望你選擇一個或幾個兒童作為研究對象,隨著本課程的展開,運用所學知識對他們進行個性鑒定。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