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417字
- 2020-09-18 11:35:25
第5章 需要、動機與價值觀
5.1 復習筆記
一、概述
(一)什么是需要和動機
1.需要的含義
需要(need)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
2.動機及其功能
動機(motivation)是指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
作為活動的一種動力,動機具有三種功能:
(1)激發功能。動機能激發機體產生某種活動。有動機的機體對某些刺激,特別是當這些刺激和當前的動機有關時,其反應更易受激發。
(2)指向功能。動機使機體的活動針對一定的目標或對象。
(3)維持和調節功能。當活動產生以后,動機維持著這種活動,并調節著活動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如果活動達到了目標,動機促使有機體終止這種活動;如果活動尚未達到目標,動機將驅使有機體維持(或加強)這種活動,或轉換活動方向以達到某種目標。
(二)幾個相關的概念
1.本能
本能(instinct)一詞含義復雜,在心理學上至少有四種解釋:
(1)指同一物種所有個體所共同表現的不學而能的行為反應,像蠶吐絲、蜂釀蜜、蜘蛛結網、青蛙兩棲等行為,都稱為本能;
(2)指某一物種生而具有的行為潛能或傾向,行為潛能或傾向所形成的內在作用促發同一物種的個體表現出不學而能的同樣的行為模式;
(3)指某一物種的個體在其生命中某階段所表現的某種特殊行為模式,像毛蟲變為蛹,蛹再變為蝶的階段性行為模式,即為該物種動物的本能;
(4)指促發人類某種行為但不為當事人所知的內在力量,這是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的獨特看法。
2.內驅力
驅力或內驅力(drive)是指驅使有機體產生行為的內部動力。內驅力大致與需要呈正相關。
3.誘因
誘因(incentive)是指凡是能引起機體動機行為的外部刺激。誘因按其性質可分為兩類:
(1)有機體因趨向或獲得它而得到滿足時,這種誘因稱為正誘因;
(2)有機體因逃離或回避它而得到滿足時,這種誘因稱為負誘因。
總之,本能和內驅力存在于有機體內部,它們所釋放的能量是無指向性的。當其與存在于有機體外部的誘因相結合,即產生具有明確指向性的動機行為。
(三)需要和動機的種類
1.需要分類
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對它們進行分類,如劃分為生物性(生理)需要和社會性需要,或原發性需要和繼發性(習得性)需要,或外部需要和內部需要,或物質需要和心理需要等。
2.動機種類
(1)根據動機的起源,可把動機區分為生物性動機(也稱為生理性動機或原發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也稱為心理性動機或習得性動機)。前者與人的生理需要相聯系,后者與人的社會需要相聯系。
(2)根據動機的影響范圍和持續作用時間。可把動機區分為長遠的、概括的動機和短暫的、具體的動機。前者影響范圍廣,持續作用時間久;后者只對個別具體行動暫時起作用。
(3)根據引起動機的原因,還可將動機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①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是指活動動機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動之外的某種目標。
②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是指活動動機出自于活動者本人并且活動本身就能使活動者的需要得到滿足。
(四)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與動機強度有密切聯系。在各種活動中都有一個動機最佳水平問題。一般而言,人在中等動機強度下活動效率最高。同時,動機最佳水平還因課題的性質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課題中,工作效率有隨動機提高而上升的趨勢;在比較困難的課題中,動機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這種現象是葉克斯和多德森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的,被稱為葉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二、生物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biological need)是指保存和維持有機體生命和延續種族的一些需要,如對飲食、運動、休息、睡眠、覺醒、排泄、避痛、配偶、后嗣等的需要。動物也有這類需要。
(一)進食需要
(1)引起饑餓的實際刺激來自胃腸的感受沖動(如空胃運動)和血糖水平的降低。在進食調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下丘腦。下丘腦的外側核和腹內側核負責調節有機體的攝食反應,被認為是饑餓、進食的生理機制。
(2)進食需要的產生并不完全是由下丘腦和體內的血糖濃度、胃充實與否及體溫等因素控制的。許多外部的因素也會影響食欲的產生和存在。例如,食物的色、香、味、形狀,進食的習慣時間,對食物的喜好習慣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都會影響人們的進食需要。
(二)飲水需要
飲水是每天的生活必需。體內缺少水分,如果不及時補充,就會引起體液量減少,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升高,這樣,細胞內液的水分也會向外滲出而減少。調節飲水行為的中樞在下丘腦。下丘腦中有兩種特殊的神經細胞控制著飲水需要:
1.滲透壓感受器;
2.測量容量感受器。
(三)睡眠和覺醒的需要
睡眠和覺醒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兩個相互轉化的生理過程,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人只有在覺醒狀態下才能與周圍環境進行復雜的感覺運動聯系,感受外界的各種刺激,并主動地尋求刺激,探索外界環境,操弄周圍事物;人只有通過睡眠才能恢復精力和體力,使人保持良好的活動狀態。
(四)性需要
1.性需要與飲食需要、睡眠需要有許多不同之處。性需要不像飲食需要、睡眠需要那樣是維護個體生存所必需的,它是維持種族延續所必需的;性需要也不像飲食需要、睡眠需要那樣是由個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所引起、是恢復能量的過程,而是消耗能量的過程。
2.性需要與性激素具有直接關系。性激素的作用表現為兩個方面:
(1)激發性行為;
(2)促進男性和女性第二性征和附性器官的發育。
三、社會性需要
社會性需要(social need)是指與人的社會生活相聯系的一些需要,如對勞動、交往、成就、奉獻的需要等。社會性需要的種類很多,如成就需要、交往需要和權力需要等。
(一)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是指個人對于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事,力求達成的欲望。成就需要是后天學習的結果,下列條件將會激發人們的成就需要:
1.能讓個人獨立負起責任來解決問題的那種環境氣氛;
2.能制訂出中等成就目標并接受“可預測風險”的傾向;
3.有關他們工作進展情況的詳細而具體的及時反饋。
(二)交往需要
交往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是指個人想與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溝通信息的需要。交友、家人團聚、參加各種社會團體的活動等都可以使個人的交往需要獲得滿足。
(三)權力需要
權力需要(need for power)即個體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從狹義上講,它表現為政治上或組織上的權力欲望,而在廣義上,則從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專業人員對非專業人員、教師對學生等方面的人際關系中體現出來。
四、動機理論
(一)精神分析的動機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兩大類本能。一種是生的本能,他稱之為力比多,并以此來概括一系列行為和動機現象。像飲食、性、自愛、他愛等個人所從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動。都是生的本能。另一種是死的本能,他稱之為塔納托斯,像仇恨、侵犯和自殺等都是死的本能。由于這兩種本能在現實生活中都不能自由發展,常常受到壓抑而進入潛意識領域,并在潛意識中并立共存,驅使人們的行動。人的每一種動機都是潛意識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混合物。于是,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聯想、釋夢等方法來揭示潛意識的動機過程。
(二)內驅力降低理論
內驅力降低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提出的一種動機理論。他認為,機體的需要產生內驅力。內驅力激起有機體的行為。內驅力主要有兩種:原始性內驅力和繼發性內驅力。赫爾的動機理論主要有兩點:
1.有機體的活動在于降低或消除內驅力;
2.內驅力降低的同時,活動受到強化,因而是促使提高學習概率的基本條件。
赫爾的理論體系可用下列公式來表示:
sER=D×K×sHR這個公式表明,反應潛能是由內驅力、誘因、習慣強度的多元乘積決定的。如果D=O或K=0,則sEF也等于O而不發生反應。同時,不論驅力水平有多高,在未形成習慣的情況下也是沒有行為反應的。相反,不論習慣強度多高,驅力水平低,反應潛能也低。
(三)期望理論
認知論的動機理論認為,人類的動機行為是以一系列的預期、判斷、選擇,并朝向目標的認知為基礎的。主張認知論的早期代表人物是托爾曼和勒溫。
五、價值觀
(一)價值觀及其特征
1.定義:價值觀(values)是人們用來區分好壞標準并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價值觀為人自認為正當的行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個個性之中支配著人的行為、態度、觀點:信念、理想的一種內心尺度。
2.價值觀具有四個特征
(1)主觀性。指用以區分好與壞的標準,人們平常所說的區分得與失、榮與辱、成與敗、福與禍、善與惡的標準是根據個人內心的尺度進行衡量和評價的,這些標準均可以稱為價值觀。
(2)選擇性。價值觀是在個體出生后隨著社會生活實踐的擴展而逐漸萌發和形成的。
(3)穩定性。個人的價值觀形成之后往往不易改變,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表現,如興趣、愿望、目標、理想、信念和行為等。
(4)社會歷史性。在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社會生活環境中形成的價值觀是不同的。
(二)價值觀的結構
價值觀的結構是一個復雜、多維、多層次的系統。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價值觀進行研究:國外的佩里把價值觀分為六類,即認知價值觀、道德價值觀、經濟價值觀、政治價值觀、審美價值觀和宗教價值觀。
(三)價值觀的表現形式
從價值觀與動機的關系看,價值觀主要是通過對外在誘因的價值評判而起作用的。價值觀的作用常見于興趣、信念和理想這三種表現形式。
1.興趣
興趣(interest)是人的認識需要的心理表現,它使人對某些事物優先給予注意,并帶有積極的情緒色彩。興趣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也是人用來評價事物好壞的一個內心尺度。興趣進一步發展為從事實際活動的需要時,就變成了愛好。所以,興趣與愛好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人們的興趣有相當大的個別差異,主要表現在:
(1)興趣的指向性,是指人對于什么事物感興趣。人們的興趣指向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生活實踐不同造成的,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根據社會倫理的觀點可以把興趣區分為兩類:高尚的興趣和低級的興趣。前者同個人身心健康和社會進步相聯系;后者使人腐化墮落,有礙社會進步。
(2)興趣的廣度,是指興趣的數量范圍。有人興趣廣泛;有人興趣狹窄。人們的興趣廣度有相當大的差異。
(3)興趣的穩定性,指對事物感興趣持續時間的長短。人們的興趣可能是經久不變的,也可能是變化無常的。在興趣穩定性方面,人們有相當大的差異。
(4)興趣的效能,是指興趣在推動認識深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有的人的興趣只停留在消極的感知水平上;有的人的興趣是積極主動的,表現出力求認識它、掌握它。因此,后者的興趣效能高于前者。
2.信念
信念(belief)是人對于生活準則的某些觀念抱有堅定的確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識傾向。信念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與人的知識經驗并以這種知識經驗為依據對來來的推斷有密切的關系,而且通常是充滿感情的。信念是價值觀的核心層次,穩定性強,指引著人的思想和行為,是一種被意識到的具有理論性的價值取向。
3.理想
理想(ideal)是符合客觀規律并同奮斗目標相聯系的想像。奮斗目標是人積極向往的對象。作為理想的奮斗目標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對于這個奮斗目標,人既有生動的想像內容、明確的思想認識,又懷有喜愛、贊揚等肯定的情感體驗,并且決心力求加以實現。
- 考博英語全國重點院校真題詳解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分冊(專碩版)
- 王天一《外國教育史》(修訂本)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陳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徐曉雯《行政管理學》(第2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周友梅《資產評估學基礎》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3版)
- 2016考研政治分析題必備黃金模板23例
-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基礎(世界史)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李秉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天津大學物理化學教研室《物理化學》(第5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805文學與翻譯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金融碩士(MF)《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考試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視頻講解]
- 張軍濤《行政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吳曉求《證券投資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