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2 課后習題詳解

一、概念題

1.需要

答:需要(need)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一旦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消除,需要就得到了滿足。這時,有機體內部又會產生新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產生新的需要。需要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是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人的各種活動,從飲食、學習、勞動到創造發明,都是在需要推動下進行的。需要激發人去行動,使人朝著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對象,以求得自身的滿足。需要越強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動動機就越強烈。需要一般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2.動機

答:動機(motivation)是指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作為活動的一種動力,動機具有三種功能:激發功能。動機能激發機體產生某種活動,特別是當這些刺激和當前的動機有關時,其反應更易受激發。指向功能。動機使機體的活動針對一定的目標或對象。動機不同,活動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標也不同。維持和調節功能。當活動產生以后,動機維持著這種活動,并調節著活動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在具體的活動中,不同的動機可以通過相同的活動表現出來;不同的活動也可能由相同或相似的動機支配,并且人的一種活動還可以由多種動機支配。

3.本能

答:本能指有機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并通過遺傳固定下來的、不學而能的行為和內動傾向。本能行為是通過一系列非條件反射表現出來的刻板的外顯行為方式,在同一類族動物中表現各異,如老鼠打洞、燕子筑巢、候鳥遷徙、雛鴨印刻,以及動物的單居、雙居、群居等生活習性。本能的內動傾向主要表現為同一類族動物的某種類似的生理內驅力,即與生俱來的內在的需要驅動和滿足方式上的共同行為特征。

4.內驅力

答:驅力或內驅力(drive)是指驅使有機體產生行為的內部動力。需要是內驅力的基礎。當機體缺乏某種東西而產生需要時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即內穩態)便遭到破壞。例如,需要水分或需要食物時機體內細胞內外的水的滲透壓或血液中糖分的一定水平遭到了破壞。這種生理變化所產生的需要便對機體形成一種緊張的內驅力,從而導致求飲、求食行為,以恢復內穩態。即是說,因需要而產生內驅力。內驅力大致與需要呈正相關。例如,饑餓的人比吃飽的人具有較強的內驅力,而又餓又渴的人比只是饑餓的人具有更大的內驅力。但是,需要和內驅力又不是等同的。

5.誘因

答:誘因(incentive)是指凡是能引起機體動機行為的外部刺激。有機體并不僅僅是由于內驅力的驅使才被迫活動的。外部刺激也能激起有機體的活動。例如,饑餓會導致有機體去尋找食物,但并不饑餓者看見美味佳肴也會引起食欲,即使已吃飽也會再次進食。因此,外部刺激也是引起動機的一個原因。誘因按其性質可分為兩類:有機體因趨向或獲得它而得到滿足時,這種誘因稱為正誘因;有機體因逃離或回避它而得到滿足時,這種誘因稱為負誘因。然而,外部刺激的誘因強度和性質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依機體的經驗和需要等的不同而經常變化的,甚至會改變正負的方向。隨著目標的接近,誘因強度有增大的傾向。

6.葉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答:葉克斯—多德森定律是關于工作效率與動機強度之間的關系的規律。反映激動水平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葉克斯和多德森通過動物實驗發現,隨著課題難度的增加,動機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在一定限度內,工作效率將隨著激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若超過該限度,工作效率將隨之逐步降低。最佳工作效率的激動水平為中等,但亦因工作復雜的程度而略有差異。簡單的工作,其最佳效率的中等激動水平偏高;復雜艱巨的工作。其最佳效率的中等激動水平偏低;中等復雜程度的工作,激動水平介于前兩者之間。又稱為“倒U型理論”。

7.生物性需要

答:生物性需要(biological need)是指保存和維持有機體生命和延續種族的一些需要,如對飲食、運動、休息、睡眠、覺醒、排泄、避痛、配偶、后嗣等的需要。動物也有這類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進食需要,如果錯過了平時進食的時間,就會感到饑餓,饑餓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進食需要;

飲水需要,體內缺少水分,如果不及時補充,就會引起體液量減少,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升高,這樣,細胞內液的水分也會向外滲出而減少。由此產生飲水需要;

睡眠和覺醒的需要,睡眠和覺醒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兩個相互轉化的生理過程,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性需要,性需要是維持種族延續所必需的;性需要是消耗能量的過程。

8.社會性需要

答:社會性需要(social need)是指與人的社會生活相聯系的一些需要,如對勞動、交往、成就、奉獻的需要等。社會性需要是后天習得的,源于人類的社會生活,屬于人類社會歷史的范疇并隨著社會生活條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會性需要也足個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這類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使個人產生焦慮、痛苦等情緒。社會性需要的種類很多,如成就需要、交往需要和權力需要等。成就需要是指個人對于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事,力求達成的欲望;交往需要就是個人想與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溝通信息的需要;權力需要即個體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

9.自我實現

答: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是指個體的各種才能和潛能在適宜的社會情境中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的過程。亦指個體身心潛能達到充分發展的境界。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這是個體對追求未來最高成就境界的人格傾向性,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自我實現。能自我實現的人是極少數,僅為1%。絕大多數人不能自我實現,其主要原因是:

自我實現是很微弱的似本能需要,容易被壓抑、控制、更改和消失;

許多人不敢正視關于他們自己自我實現所需要的那種知識,對那種知識缺乏自知,使自己處于不確定的狀態;

文化環境用強加于人身上的規范,阻滯一個人的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者是由成長性需要而不是匱乏性需要推進的,其發展和持續成長依賴于自己的潛力。

10.價值觀

答:價值觀(values)是人們用來區分好壞標準并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價值觀為人自認為正當的行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個個性之中支配著人的行為、態度、觀點、信念、理想的一種內心尺度。價值觀具有四個特征:主觀性。指用以區分好與壞的標準,這些標準均可以稱為價值觀。選擇性。價值觀是在個體出生后隨著社會生活實踐的擴展而逐漸萌發和形成的。穩定性。個人的價值觀形成之后往往不易改變,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表現。社會歷史性。在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社會生活環境中形成的價值觀是不同的。價值觀的作用常見于興趣、信念和理想這三種表現形式。

11.興趣

答:興趣(interest)是人的認識需要的心理表現,它使人對某些事物優先給予注意,并帶有積極的情緒色彩。興趣進一步發展為從事實際活動的需要時,就變成了愛好。人們的興趣有相當大的個別差異,主要表現在:興趣的指向性,是指人對于什么事物感興趣。人們的興趣指向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生活實踐不同造成的,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興趣的廣度,是指興趣的數量范圍。有人興趣廣泛,有多種多樣的興趣;有人興趣狹窄。興趣的穩定性,指對事物感興趣持續時間的長短。興趣的效能,是指興趣在推動認識深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興趣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興趣也是人用來評價事物好壞的一個內心尺度。

12.信念

答:信念(belief)是人對于生活準則的某些觀念抱有堅定的確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識傾向。其中個體的需要反映個體對世界的理解,信念亦是自我的基礎,決定個體的特征性行為,常表現為人的高級心理活動,體現一個人、一個群體的向往和追求,是其強大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和行動指南。信念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與人的知識經驗并以這種知識經驗為依據對未來的推斷有密切的關系,而且通常是充滿感情的。信念是價值觀的核心層次,穩定性強,指引著人的思想和行為,是一種被意識到的具有理論性的價值取向。

13.理想

答:理想(ideal)是指個人追求的自認為有價值并需經一定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具有激發個體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作用,是個體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動力。在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理想是符合客觀規律并同奮斗目標相聯系的想像。奮斗目標是人積極向往的對象。作為理想的奮斗目標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對于這個奮斗目標,人既有生動的想像內容、明確的思想認識,又懷有喜愛、贊揚等肯定的情感體驗,并且決心力求加以實現。理想是價值觀指向未來的表現形式,因而更具有號召力。

二、問答題

1.需要和動機如何分類?

答:(1)需要分類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人的需要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結構系統。因此,當人們從某個維度來考察需要時,應注意人的各種需要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對它們進行分類,如劃分為生物性(生理)需要和社會性需要,或原發性需要和繼發性(習得性)需要,或外部需要和內部需要,或物質需要和心理需要等。例如,進食需要,就其本性來說(新生兒時)是屬于原發性的、生物性的需要,但后來經學習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成人的進食需要就含有社會性的成分。心理需要是相對物質需要而言的,但滿足心理需要也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因此,對需要的各種分類僅具有相對的意義。

(2)動機分類

動機是指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具體分類如下:

根據動機的起源,可把動機區分為生物性動機(也稱為生理性動機或原發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也稱為心理性動機或習得性動機)。前者與人的生理需要相聯系,后者與人的社會需要相聯系。

根據動機的影響范圍和持續作用時間。可把動機區分為長遠的、概括的動機和短暫的、具體的動機。前者影響范圍廣,持續作用時間久;后者只對個別具體行動暫時起作用。

在人的復雜活動(如學習、工作、求職等)中,通常不會只受單一動機的推動,而是受多種多樣的整個動機系統的推動。這些形形色色的動機交織在一起,互相補充。處于一定的相互關系之中。它們對活動的驅動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有的起主導作用,這種動機稱為主導動機,另一些是次要的,稱為次要動機。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活動的主導動機也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

動機可能是意識到的,也可能是意識不到的。實際上在活動的瞬間,動機通常是意識不到的。定勢就是一種未被意識到的動機。大多數的目的性活動的動機是人們能夠意識到的。

根據引起動機的原因,還可將動機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指活動動機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動之外的某種目標。內在動機是指活動動機出自于活動者本人并且活動本身就能使活動者的需要得到滿足。外在動機是可以轉化為內在動機的。

對動機進行分類,目的是從不同的側面來研究動機的性質、機制及其在活動中的作用。上述各種分類僅具有相對的意義,而不是絕對的。此外,根據研究的需要還可以從其他標準對動機進行分類。

2.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關系怎樣?

答:工作效率與動機強度有密切聯系?!耙埂嗟律伞笔侨~克斯和多德森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的,反映動機水平與工作效率關系的定律。

此定律認為在一定限度內,隨著動機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也隨之提高,超過這個限度,工作效率隨之降低。在各種活動中都有一個動機最佳水平問題,一般而言,最佳工作效率的動機水平為中等,但因工作復雜的程度而略有差異。簡單易做的工作,最佳效率的中等動機水平偏低;中等復雜程度的工作,動機水平介于這兩者之間。適度的動機水平,易于維持個人對工作的興趣和警覺,同時減少焦慮對工作的不利影響。動機對提高活動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考試復習中作了充分準備的學生,雖然一心想考出好成績,但往往事與愿違,就是因為動機過強,反而降低了效率。因此,為了使活動卓有成效,就應避免動機強度過低或過高。

3.生物性需要有哪些表現?

答:參見本章復習筆記。

4.社會性需要有哪些表現?

答:參見本章復習筆記。

5.評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答:人類的需要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結構,馬斯洛對需要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論。該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七個不同的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需要的層次越低、越基礎,對人的影響也就越大。馬斯洛認為,基本需要得以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才能出現。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在此階段人類尋求潛能的充分發展,已經超越了人類的基本需要。

(1)馬斯洛需要理論有以下幾個基本要點:

人是一個一體化的整體,人類的基本需要是按優勢出現的先后或力量的強弱排列成等級的。任何一種需要浮現于意識中的或然性,取決于更具優勢需要的滿足或不滿足狀況。占優勢的需要將支配一個人的意識,并自行組織去充實機體的各種能量;不占優勢的需要則被減弱,甚至被遺忘或否定。當一種需要被平息,另一種更高級的需要就會出現,轉而支配意識生活,并成為行為組織的中心,而那些已滿足的需要不再是積極的推動力了。

人類的需要是一種似本能需要,這是一種內在的潛能或固有趨勢,在某種程度上是由體質或遺傳所決定的。因此人類的需要,即使是最基本的對食物的需要,也與動物有很大區別。需要的層次越高,其表現和滿足就越依賴于外部條件。需要的層次越高,與本能的區別就越鮮明,似本能的性質也就越突出。需要層次越高,其變異性、可塑性也就越大。

人類的需要可分為高級需要和低級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為低級需要,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高級類人猿也許有愛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則是人類獨有的。即是說,越是高級需要,就越為人類所特有。

低級需要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因而也稱為匱乏性需要。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個體將出現疾病或危機。越是高級的需要,對于維持純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但高級需要也不是與人的健康毫無關系的。這種需要的滿足能使人健康、長壽、精力旺盛,產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因而,高級需要也稱為成長性需要。

自我實現需要是人類基本需要中最高層次的需要,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自我實現。能自我實現的人是極少數,僅為1%。

(2)馬斯洛把人類的需要看成是一個有組織的系統,這對于我們深入理解人類的需要是有啟發的,并且該理論在教育、管理等實踐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該理論也存在一些問題,并受到諸多批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雖然馬斯洛用“似本能”來代替“本能”的概念,用以說明人類的需要不同于動物的需要,但是他認為人類的基本需要是由體質或遺傳決定的,是與生俱來的,這就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混同起來了,因而錯誤地把人的需要的發展及實現看作人類生物特性的發展和實現。

馬斯洛十分重視人的潛能和價值,但他所講的自我實現是個人的自我實現,僅僅是極少數人的自我實現,不能從抽象的人性出發來談論所謂自我實現,個人的自我實現應當與理想社會的實現緊密地結合起來。

馬斯洛把人類的基本需要分為高級需要和低級需要,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強調的是需要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低級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就不會產生較高一級的需要,而沒有充分認識到高級需要對低級需要的調節控制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馬斯洛突破了弗洛伊德用臨床法局限于對精神病人的研究和行為主義者用實驗法局限于對動物的研究,采用現象學描述法對有成就的人進行整體分析,這無疑是一個進步,但是這類研究在信度和效度上都存在不少問題,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6.各種動機理論的要點是什么?

答:參見本章復習筆記。

7.為什么心理學要研究人的價值觀?

答:(1)價值觀是指人們用來區分好壞標準并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價值觀往往容易被看作僅屬于認知的范疇,其實它通常是充滿著情感和意志的。價值觀為人自認為正當的行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個個性之中支配著人的行為、態度、觀點、信念、理想的一種內心尺度。要了解活生生的人的心理規律和機制,心理學就必須研究人的價值觀。

(2)人不同于動物,動物只能適應環境。人不僅能認識世界是什么、怎么樣和為什么,而且知道應該做什么、要什么和選擇什么,發現事物對自己的意義,確定并實現奮斗目標。這些都是由每個人的價值觀所支配的。價值觀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主觀性。指用以區分好與壞的標準,人們平常所說的區分得與失、榮與辱、成與敗、福與禍、善與惡的標準是根據個人內心的尺度進行衡量和評價的,這些標準均可以稱為價值觀。

選擇性。價值觀是在個體出生后隨著社會生活實踐的擴展而逐漸萌發和形成的。

穩定性。個人的價值觀形成之后往往不易改變,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表現,如興趣、愿望、目標、理想、信念和行為等。

社會歷史性。在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社會生活環境中形成的價值觀是不同的。

(3)價值觀的結構是一個復雜、多維、多層次的系統。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價值觀進行研究。從價值觀與動機的關系看,價值觀主要是通過對外在誘因的價值評判而起作用的。價值觀的作用常見于興趣、信念和理想這三種表現形式:興趣是人的認識需要的心理表現,它使人對某些事物優先給予注意,并帶有積極的情緒色彩;信念是人對于生活準則的某些觀念抱有堅定的確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識傾向;理想是符合客觀規律并同奮斗目標相聯系的想象。奮斗目標是人積極向往的對象。

綜上所述,心理學必須研究人的價值觀。

8.討論當代中國青年的價值觀。

答:價值觀是指人們用來區分好壞標準并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價值觀往往容易被看作僅屬于認知的范疇,其實它通常是充滿著情感和意志的。價值觀為人自認為正當的行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個個性之中支配著人的行為、態度、觀點、信念、理想的一種內心尺度。研究表明,當代青年的價值觀總的來說相當一致;在終極性價值觀中,有所作為、真正的友誼、自尊、國家安全被列為四個最重要的價值觀,內心平靜、舒適的生活、興奮的生活、拯救靈魂被列為四個最不重要的價值觀;在工具性價值觀中,有抱負、有能力、胸懷寬廣被列為很重要的價值觀,而整潔、自我控制、服從則被列為很不重要的價值觀。這當中也存在著某些團體差異和個體差異。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表現的特點主要有:

(1)傳統性與現代性。在當代青年價值觀特點研究中這一特點最具爭議性。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的每一個方面幾乎都在經歷著一場深刻而巨大的變動。但是對這種變動的理解既要強調其中所凸現出的時代精神,也要挖掘這種巨變背后深深蘊藏的源于傳統的某種穩定力量。

(2)多元性與整合性。多元化是當代青年價值觀的一個突出特點,但也顯現出某些整合的趨勢。

(3)開放性或世界性。當今所處的改革開放、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使當代青年的價值觀表現出這一突出特征。在這一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當代青年樂于接受新事物,緊跟時代潮流,因此他們的價值觀會極大地受到當今世界各種流行風潮、時尚、觀念等因素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河子市| 项城市| 宣汉县| 内丘县| 墨竹工卡县| 鄂州市| 南投县| 赤城县| 梁平县| 西峡县| 扎兰屯市| 迁安市| 明光市| 同江市| 黔东| 宝应县| 新乐市| 尉犁县| 富阳市| 三门县| 斗六市| 乌兰县| 铜梁县| 开鲁县| 红原县| 仁布县| 汝城县| 南安市| 修水县| 广水市| 盐津县| 木里| 饶平县| 汝城县| 桑植县| 贵州省| 济源市| 工布江达县| 巴林左旗| 靖安县| 石景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