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接著捷報后,立即頒了一道詔書給李靖,讓他把蕭后和楊政道送到京城。李靖當然遵旨,派人把二人送到長安。
突厥首領頡利可汗被李靖打敗后,逃到磧石去了。他正想著建起壁壘防守,不料,大唐并州都督李世勣從天而降,頡利連忙派兵在白道防御,偏偏又被李世勣攻破。頡利知道自己守不了磧石,于是逃竄進鐵山,并派執失思力到大唐京城謝罪投降,稱情愿舉國歸降。太宗派鴻臚卿唐儉和將軍安修仁一同去撫慰,又命令李靖率兵相迎。李靖接到詔書后,對副將張公謹道:“頡利雖然戰敗了,但是他的部眾還是很強盛的。如果讓他們到磧石北邊去,那以后就很難掃平了。為今之計,就是乘詔使去撫慰的時候,我們發兵突擊,突厥肯定沒有防備,到那時,他們來不及躲避,肯定被我軍擒獲?!?
張公謹說道:“詔書已經答應他們投降了,而且前去安撫的人也已經去了,如果我們發兵襲擊,雖然可以一定勝利,但是那些使臣肯定會被殺害的?!崩罹笍偷溃骸皺C不可失,韓信破齊,就是用的這個計策,唐儉等人死了有什么可惜的呢?”隨即決定半夜發兵突襲,剛好碰到李世勣也率軍來會,于是兩人決定合兵繼續進攻。
頡利可汗接到大唐的詔使,聽說太宗同意他們投降,心里感到很欣慰,正在設宴款待來使。忽然,有親卒來報,說:“唐兵已經打來了,離我軍不到十里了。”頡利大驚,瞪著眼睛對唐使道:“這這是怎么回事???大唐天子既然已經同意我歸附,現在又出兵來襲擊,難道這么言而無信???”唐儉等人連忙起身,說道:“可汗不必驚疑,我兩人從京城來這里,未曾到過李總管軍前,想是李總管還沒有接到命令,所以率軍來攻,如果由我兩人出去攔阻,一定可以讓他撤軍的,請大汗不要擔心!”說完,唐儉等人就一起出帳,快馬加鞭地走了。頡利聽了唐儉的話,也信以為真,等唐儉等人去后,他還以為不必設防,眼巴巴地等著唐軍撤退。哪知帳外傳來警報,說是唐軍攻來,頡利出營一看,浩浩蕩蕩的唐軍正疾馳而來,頡利只好倉皇逃走,部眾也四處逃竄。唐軍闖入大營,如入無人之境,東劈西砍,殺死很多人,很快掃平了敵營。李靖、李世勣就地扎營,檢點俘虜,竟有好幾萬人。俘虜中有個身穿華麗衣服的婦人,就是四次嫁人的義成公主,頡利的可敦(可汗的妻子)。李靖覺得她無恥,就將她推出斬首。經過審問,李靖得知那個少年是頡利的兒子疊羅支,于是命令將他抓進囚車,押送京師。
頡利大敗逃到弟弟蘇尼失那里,想要和他一起投奔吐谷渾,然而蘇尼失一直猶豫不決。此時,李靖已經班師回京,太宗就派靈州總管,任城王李道宗出兵追捕頡利。李道宗一邊寫信給蘇尼失,叫他帶頡利來投降,另一邊又派副總管張寶相率軍進逼。頡利聽到消息,連忙逃到荒谷。蘇尼失聽說唐軍快要到了,知道自己無法抵御,只好去追頡利,將頡利捉住。剛好這時候,唐軍殺到,蘇尼失就把頡利獻上,然后舉眾出降。頡利被押送到長安,太宗寬宏大量,赦免了頡利罪行,還命太仆寺盛情款待,又給他找了住的地方,讓他安享晚年。太宗加封李靖、李世勣為光祿大夫,并賜給大量絹帛,還頒布大赦詔書。太上皇正住在大安宮,聽說頡利被擒,不禁喜慰道:“漢高祖曾被困白登,始終沒能報仇?,F在,我的兒子能滅突厥,我的皇位真是傳對了人,我還有什么擔心的呢?”
東突厥滅亡后,剩下的兵馬有的投奔西突厥,有的向北歸附薛延陀,還有十萬人投降了大唐。太宗召集群臣商議怎么安置他們,當時魏公裴寂因為獲罪被免官,不久就病死了,蔡公杜如晦也已經病故,朝廷里的大臣就只剩下仆射梁國公房玄齡了。房玄齡奉旨覲見,但他并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采集了大家的建議。中書侍郎顏師古提議,在河北安置投降軍兵,分別設立酋長,管理部落。禮部侍郎李百藥的提議和顏師古的差不多。只有溫彥博提議效仿漢代建武時期,把降眾聚居到塞下。他這么提議是因為一來水土、氣候上突厥人能夠適應,二來也可以讓他們為大唐防衛邊疆,一舉兩得。
太宗聽了群臣的建議,打算按照溫彥博的想法去辦,于是召他上朝商議。秘書監魏征也入朝參議,他勸阻道:“突厥就是一群盜寇,總是侵擾中原邊境,勢力弱時就投降,勢力一強就叛亂,毫無信義可言,絕不可以把他們留在中國。如今投降的突厥軍兵有十萬多人,如果把他們留下,若干年后,他們再繁衍生息,到時候就是我們的心腹大患了。西晉初年就有過類似的教訓,皇上要謹記往事的教訓??!”溫彥博答辯,說道:“王者應該有個寬容的心,現在,突厥走投無路來歸降我大唐,怎么能拒絕呢?孔子有言:‘有教無類。’如果我們傳授他生計,教他禮儀,若干年后他們就會成為我國的良民。我們再精選酋長,讓他們入宮宿衛,讓他們懼怕我國的同時又感激我國恩惠,有什么后患呢?”太宗點頭稱贊。魏征見太宗已經偏向溫彥博,就知道難以改變他的想法,于是默然退出。
太宗隨即頒布詔書,將突厥的降眾他們安置在塞下,并規定東自幽州,西至靈州,都是降眾的居住地。接著,太宗又把突利的以前的領土分為四個州,把頡利的領地分為六個州,左邊設置定襄都督府,右邊設置云中都督府,兩邊分別管理。太宗封突利為右衛大將軍北平郡王,兼順州都督,突利感激太宗的大恩,隨即受命辭行。太宗封頡利為右衛大將軍,把他留在京城。蘇尼失抓獲頡利有功,特別封為懷德郡王,兼授寧州都督。還有其他一些有功的人,太宗都對他們進行了封賞和安撫。
貞觀七年冬季,太宗和太上皇在未央宮設宴,頡利等人也奉旨前來參加宴席。酒過三巡,太上皇命令頡利跳舞,并讓南蠻酋長馮智戴作詩。頡利沒辦法推辭,不得已起身跳了蠻夷舞。太上皇非常高興,殿上的大臣齊呼萬歲。退席后,頡利越想越覺得很羞愧,從此抑郁成病,不到兩個月,竟然死了。太宗按照突厥的風俗安葬了頡利,把他的遺體燒毀,還追封他為歸義王,謚號荒。頡利的兒子疊羅支自從被俘進京,太宗仍讓他侍奉頡利,他性情剛直,對父母非常孝順,父親死后他哭得很傷心。這件事被太宗知道,于是對他大加贊賞,又賜了很多財物,還讓他世襲為王。蘇尼失聽說頡利死了,也很悲傷,很快也死了。突利在順州住了幾年,后來奉召進京,暴死在路上。太宗命令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記錄,刻在兩個可汗的墓碑上,從此東突厥滅亡。
東突厥掃平后,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各個部落的酋長都奉旨入朝,推舉太宗為天可汗。太宗道:“朕為大唐天子,又怎么能叫天可汗呢?”部落酋長都解釋道:“塞外的習慣是以可汗為尊,不知道‘天子’二字的含義。如今,我們稱陛下為天可汗,根據塞外的習俗就是在可汗之上又有天可汗,自然更加畏服了。”太宗覺得他們的話也有道理,就當面答應了,各部落酋長非常高興地退了朝。從此,太宗頒給西北各個部落酋長的詔書上,都有“天可汗”三個字。
貞觀四年,高昌王麹文泰來投降大唐。第二年,林邑、新羅來進貢。西域康國也請求歸附,太宗認為康國太偏僻了,有事不方便援助,就沒有接受他的請求。
群臣認為太宗的威名遠震中外,于是請求太宗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太宗剛開始不同意,后來大臣多次請求,也就動心了。只有魏征入朝,諫阻太宗,說道:“皇上雖然威名遠播,但我國由于連年征戰,百姓還沒有恢復,國庫也不是很充足,如果車駕再去東巡,必會多增一分勞費。況且,國家剛剛安定,四周的歸附國雖然表面投降,但內心不一定是甘心的?,F在為了一個虛名,擔受這么多的風險,皇上您認為值得嗎?”太宗聽魏征的話,幡然醒悟過來。當時剛好碰到河南、河北幾個州發大水,就將這事擱置在一邊了。
太宗在修筑洛陽宮時,想要大興土木,鑿池筑山,后來被諫官勸阻,太宗就下令毀去。中牟丞皇甫德參上奏道:“皇上修筑洛陽宮,增加了很多勞役和賦稅,真是很不應該。而且現在民間女子喜歡高發髻,這都是跟宮中學的,這風氣不好。”太宗聽了他的諫言,生氣地對侍臣道:“皇甫德參是想讓國家不驅使一個百姓,不收一斗租子,宮里的人們都剃光頭,他才滿意是吧?這也太過分了!”
魏征連忙解勸道:“皇甫德參作為一個諫官,如果他的語言不激烈些,皇上怎么能改變想法?陛下應當原諒他的忠直,不要怪罪于他?!碧谶@才稍稍消氣,緩緩答道:“朕如果想加罪德參,還有誰敢進忠言?”說完,太宗賜給皇甫德參帛絹二十匹,接著又封他為監察御史。像太宗這樣的明君歷史上少有,像這種虛心納諫的事跡,真是太多了,無法計數。但是,在殺掉瀛州盧祖尚和大理寺丞張蘊古這兩件事上,太宗有點濫刑。盧祖尚為人很廉潔正直,太宗想要讓他去鎮撫交趾,盧祖尚已經上表謝恩,但是不久就后悔了,于是他借口生病不去。太宗一再降旨,他始終不肯受命。太宗對他抗旨不遵非常惱怒,竟然將他斬了。
張蘊古曾給太宗獻過《大寶箴》,所以太宗對他大加獎賞,特升任他為大理丞。有個叫李好德的河內人,一向患有瘋病,他很喜歡說一些謀反的話,官府將他抓捕入獄。后來經張蘊古審訊,認為李好德得了瘋病,不應治罪。誰知,侍御史權萬紀上奏,誣陷張蘊古說:“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曾出任相州刺史,張蘊古也是相州人,所以他就徇私枉法,故意不治他的罪。”太宗沒有仔細審查,竟然稀里糊涂地把張蘊古斬了。事后,太宗非常后悔,但人死不能復生,后悔也沒有用了。
貞觀八年冬季,吐谷渾進軍涼州。太宗封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讓他統領大軍去討伐吐谷渾。太宗又派了五個將軍為行軍總管,分兵進攻。兵部尚書侯君集為磧石道總管,刑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為鄯善道總管,涼州都督李大亮為且末道總管,岷州都督李道彥為赤水道總管,利州刺史高甑生為鹽澤道總管。五路軍兵都歸李靖調度,再派番將執失思力、契苾何力等人帶領本部軍兵隨軍出征。吐谷渾的伏允可汗本來和唐高祖訂過盟約,約定兩國保持友好,互相通商。到了貞觀年間,伏允可汗已經老了,權臣天柱王掌管朝政,他多次勸伏允侵犯大唐邊境。沒想到伏允老糊涂了,還真的引兵進犯大唐,并把唐使趙德楷拘禁了。
太宗多次派人去招降,都沒有什么結果,于是,太宗派左驍衛將軍段志玄等人率兵出擊。雖然唐軍得了勝仗,但是沒有深入虜境,伏允沒有受到大創,還是乘機騷擾大唐邊境。于是,太宗決定大舉進軍,這時,李靖已經升任仆射,他主動請戰,太宗因他年事已高,還肯為國家效力,于是對他格外嘉許。
李靖和五路總管陸續進發,任城王李道宗年輕氣盛,帶領大軍直奔庫山,戰勝了吐谷渾步兵。伏允可汗想出了一個堅壁清野的計策,他命部眾把野草全都燒了,然后帶領輕兵逃到磧中。李道宗追了一程,不見一個敵人,只見火光遍野,一望無際,擔心進軍有危險,于是扎下大營等待后軍。很快,各路大軍全都趕到,李靖也到了,大家商量下一步的計劃。李大亮等人認為野草被燒,馬匹沒有吃的,必然導致疲乏,不如退兵算了。侯君集起身,說道:“吐谷渾已經戰敗逃跑,如鳥獸散,如果我們乘勝追擊,把他們剿滅很容易,這個時候不進攻,還等什么時候呢?”李道宗也贊成侯君集的建議,于是,李靖把大軍分為兩路,李靖和李大亮等人從北邊出擊,候君集與李道宗從南邊追擊。北路大軍一直追到烏海,才看見了胡虜的營帳,大軍當即殺入帳中,伏允倉皇逃竄,伏允一口氣跑到了突倫川。契苾何力主動請命為先鋒,發誓要活捉伏允,薛萬均擔心中埋伏,堅決不同意。契苾何力說道:“吐谷渾沒有城池,只是隨著水草遷徙,他們現在在一起聚居,這時候不乘勝追擊,難道等他們都散了才去圍剿嗎?”說完,契苾何力就親自挑選了一千精兵,直奔突倫川而去,薛萬均只好引軍跟著。路上沒有水,將士們把馬殺了,喝馬血解渴。大軍到突倫川附近時,天色已晚,伏允在帳中正準備睡覺,突然聽到殺聲四起,鼓角齊鳴,四面八方的唐軍殺進帳中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