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允可汗聽說唐軍殺到,慌忙從帳后逃出,跨馬狂奔,所有妻妾子女都丟下不管。契苾何力舞刀直入,還管甚么生命不生命,見一個,殺一個,見一雙,殺一雙,非常勇猛。吐谷渾部眾在黑夜中還以為唐軍有幾十百萬人,慌忙嚇得四處逃命,很快都逃得精光,只剩下伏允的妻妾子女抱在一起,渾身發抖。契苾何力指顧軍兵把他們一一捆住,還繳獲了雜畜二十多萬頭。
李靖聽說先鋒打了勝仗,非常欣慰。這時候,侯君集等人也一路越過星宿川,來到柏海,與李靖會合。這時,吐谷渾派使者來投降。李靖詢問得知,伏允已經自殺,虜兵殺了天柱王,擁立伏允的兒子慕容順為主,上表大唐,愿意投降。李靖立即上奏,太宗下詔,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仍然統轄原來的部落,并且命令李大亮駐兵幾千人,暫時留在當地作聲援,李靖等人一律還朝。李靖與侯君集等人上朝復旨,太宗對他們一一慰勞,論功行賞。
沒過多久,西平郡王慕容順由于懦弱無能,被族人殺害。他的兒子諾曷缽還是個孩子,嚇得躲了起來,才得以保住性命。大臣們都在爭權,國內大亂。李大亮打算率兵去鎮壓,但又擔心兵力不足,于是上表請求援助。太宗命令侯君集,引兵前去援助,候君集日夜兼行,到了吐谷渾,與李大亮一同殺進謀亂的吐谷渾部眾帳營之中,很快就把叛亂剿滅了,為首作亂的幾個賊人被正法,諾曷缽這才放心出來做了可汗。諾曷缽感念大唐的恩德,派人到大唐,向太宗稱臣,太宗非常高興,封他為河源郡王。貞觀十三年,諾曷缽親自上朝拜見太宗,太宗喜愛他的恭順,特地把女兒弘化公主賜給他做妻子。諾曷缽非常感激,帶著公主愉快地回國去了。
李靖出征吐谷渾時,唐室忽然遭遇大喪。太上皇李淵一病不起,在垂拱殿中歸天,享年七十一歲。太宗因為守喪的緣故,不方便臨朝,命皇太子李承乾暫時處理朝政。過了五月,太宗把太上皇葬于獻陵,廟號高祖,謚號大武。高祖陵墓的高度想仿照漢長陵,高九丈。秘書監虞世南上疏,建議高三丈,以昭示太宗的節儉美德,但是他的建議一直沒有得到回復,虞世南又上奏,太宗召集群臣商議。房玄齡等人建議折中,按照漢光武帝墓的規格,以六丈修筑。太宗聽取大臣的建議,修建了六丈的皇陵。下葬一年后,太宗才正式上朝處理政事。
誰知,過了半年,長孫皇后又得了重病,而且越來越嚴重。太宗心中很不安,命太子李承乾日夜守在母親身邊。李承乾想上奏,請求大赦天下,為母親祈福,并要請道士進宮做法消災。長孫皇后呵斥道:“死生有命,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如果修福能夠延長壽命,那我生平并沒有做過惡事,還需要他們做法嗎?況且大赦令關系到國家法典,佛、道都是遠方的異教,都是你父皇所反對的,怎么能因為我而亂了天下的法度呢?你千萬不要胡亂上奏啊!”太子聽了母親的教誨,這才不敢上奏,只是把這件事轉告了房玄齡。房玄齡把這件事告訴了太宗,太宗對皇后的做法贊嘆不止。
后來,群臣請求頒布大赦詔書,太宗有意答應,偏偏被皇后知道了,由于她的堅決反對,太宗這才沒發詔書。剛好碰到房玄齡犯了小罪,太宗讓他回家待著,皇后當時已經病得很重,流著淚跟太宗訣別:“房玄齡在陛下身邊多年,他處事小心謹慎,不愧是忠良之臣,如果沒有大的變故,一定不要疏遠他。臣妾的娘家本沒有什么功勞,只是因為臣妾嫁給陛下,才得到高官厚祿,這樣最容易惹禍,陛下就不要再給我家人委以重任了。臣妾一生沒有做什么貢獻,死后不要厚葬,只要葬在山上就可以了。不要修墳塋,不要用厚棺槨,喪事的器物用瓦木就可以了,一定要節約葬禮的費用,只有這樣臣妾才好過些。希望陛下不要忘記!”說到這里,長孫皇后喘息了好一會兒,又握著太宗的手,說道:“以后陛下處理朝政,一定要親君子,遠小人,接納忠諫,拒絕讒言,節省勞役,減少游獵,臣妾就算是死,也死得放心了。”太宗聽到這里不禁淚流滿面,只是向皇后點頭,卻說不出話來。長孫皇后擔心太宗太過傷心,也不再說話。第二天,長孫皇后病故了,享年只有三十六歲。
長孫皇后性情仁厚,對待其他妃嬪所生的兒子跟自己的兒子一樣好,因此,后宮的嬪妃都特別愛戴她。她經常用謙虛儉樸的道理訓誡自己的兒子。她的大哥長孫無忌本來就和太宗關系很好,太宗因為他立過很多功勞,封他為尚書仆射。皇后知道后,反而不是很高興,私下里讓哥哥辭職。于是,長孫無忌一再請求辭職,太宗沒辦法只好同意,皇后這才高興起來。太子李承乾的乳娘曾請求增加東宮的物資,皇后聽后很生氣,斥責道:“太子所要顧慮的是自己德行和名譽,怎么能請求增加用度呢?”皇后的女兒長樂公主下嫁給了長孫沖,太宗認為公主是皇后親生的,于是打算多給些陪嫁的物品,比長公主多一倍。魏征進諫勸阻,認為這個做法不妥,太宗聽了很不高興。他把這事告訴了皇后,皇后道:“臣妾曾聽說陛下器重魏征,一直不知道什么原因,現在聽了魏征的話,才知道他是在用禮義來引導陛下,這真是社稷之臣啊。”太宗聽了皇后勸解,隨即下令減少嫁妝,并賜給魏征四十匹布帛,四十萬貫銅錢。皇后也派人賜給魏征厚禮,并且傳旨,說道:“聽說您一直很正直,今天才得以證實,希望你一直直言勸諫,不要改變。”從此,魏征更敢大膽上諫了。
有一天,太宗散朝后,對皇后說:“我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皇后問鄉巴佬是誰?太宗道:“就是魏征。他一天到晚啰啰唆唆,竟然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讓朕下不來臺,不給朕面子,只有殺了他才解我的心頭之恨啊!”皇后聽完太宗的話就退了出去,很快又穿著朝服,進來跪拜,并祝賀太宗,說道:“臣妾聽說,只有君主圣明大臣才正直,如今朝廷上有正直的大臣魏征,就體現了陛下的圣明啊。”太宗聽了皇后勸解,這才轉怒為喜,還像往常一樣對待魏征。
長孫皇后生平最喜歡看書,曾經收集古代婦女得失之事,整理成《女則》三十卷。皇后去世后,《女則》才由宮司上奏太宗,太宗邊讀邊哭,看完后舉起書對近臣道:“皇后的這本書可以流傳百世。從此以后,朕在后宮中就聽不到勸解了,失去了一個好幫手,實在是可惜啊!”太宗追封皇后為文德皇后,葬在昭陵,太宗親自寫表作序,刻在陵旁。太宗還在宮中修了一座高樓,經常在上面遙望昭陵。一天,太宗引魏征一同登上高樓,他對魏征說:“愛卿看到陵墓了嗎?”魏征看了好久,才說:“臣眼睛昏花,沒有看到。”太宗于是指著陵墓給魏征看,魏征答道:“臣以為陛下望的是獻陵,如果是昭陵那就早見到了。”太宗有所觸動,于是命令把高樓毀了。
皇后生了三個兒子,一個是太子李承乾,一個是魏王李泰,一個是晉王李治,就是后來的高宗皇帝。太宗懷念皇后,因此特別鐘愛他們。魏王李泰禮賢下士,又擅長文學,太宗特別喜歡他,就命令他在府中設置文學館,讓他自己招學士討論學問。諫臣們感覺這樣做不好,于是,太宗又命令王珪去當他的老師,并且對李泰道:“你對待王珪就像對待朕一樣。”李泰聽太宗的話,每次見到王珪就先下拜,王珪也很有師道尊嚴,沒有因為李泰是皇子而唯唯諾諾,一直非常自信。師徒二人一個真教,一個真學,兩人相處地非常融洽。
太宗又下令自己的兒子吳王李恪、齊王李祐、蜀王李愔、蔣王李惲、越王李貞、紀王李慎等人,分別擔任各州的都督或刺史。李恪是安州都督,他多次外出游獵,侵擾居民,侍御史柳范上書彈劾,于是,李恪被太宗免了官。后來,諫議大夫褚遂良上奏,稱:“皇子們還太小,缺乏從政經驗,不應該讓他們這么早就掌管州事。應該讓他們留在京師,等教養成熟了,再把他們派往各州府治理百姓。”太宗雖然覺得很有道理,但也只是召回了一兩個人而已。
貞觀十一年七月,連降大雨,洛河水溢出,流入洛陽宮,毀壞了很多居民的住宅,還淹死了六千多人。于是,太宗下詔將毀壞的宮室稍加修繕,并撤了明德宮內的玄圃院,把院中的材料賜給受災的百姓。太宗命令文武百官上書指出朝政的過失,大臣們奉旨紛紛上疏,指出利弊。其中以魏征的《十思疏》最為經典,大致說道:
人君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所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審慎。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得,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文武并用,可垂拱而治矣。
第二年又遭遇大旱,魏征再上《十漸疏》:
臣奉侍幃幄十余年,陛下許臣以仁義之道,守而不失,儉約樸素,終始弗渝,德音在耳,不敢忘也。頃年以來,浸不克終,謹用條陳,聊裨萬一。陛下在貞觀初,清潔寡欲,化被荒外,今萬里遣使,市索駿馬,并訪怪珍,昔漢文帝卻千里馬,晉武帝焚雉頭裘,陛下居常論議,遠希堯舜,今所為反欲處漢文晉武下乎?此不克終一漸也。陛下在貞觀初,護民之勞,煦之如子,不輕營為,頃既奢肆,思用人力,乃曰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自古未有百姓逸樂而致傾敗者,何有逆畏其驕而為勞役哉?此不克終二漸也。陛下在貞觀初,役已以利物,出來縱欲以勞人,雖憂人之言,不絕于口,而樂人之事,實切于心,四語最中太宗病源。此不克終三漸也。陛下在貞觀初,親君子,斥小人,比來輕褻小人,禮重君子,重君子也,恭而遠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莫見其非,遠之莫見其是。莫見其是,則不待間而疏,莫見其非,則有時而昵,昵小人,疏君子,而欲致治,非所聞也。此不克終四漸也。陛下在貞觀初,不作無益,而令難得之貨,雜然并進,玩好之作,無時而息。上奢靡而望下樸素,力役廣而冀農業興,不可得已,此不克終五漸也。陛下在貞觀初,求士若渴,賢者所舉,即信而任之,取其所長,常恐不及,比來由心好惡,以眾賢舉而用,以一人毀而棄,雖積年任而信,或一朝疑而斥。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跡,一人之毀,未必可信,積年之行,不應頓虧,陛下不察其原以為臧否,使讒佞得行,守道疏間,此不克終六漸也。陛下在貞觀初,高居深拱,無田獵畢弋之好,數年之后,志不克固,鷹犬之貢,遠及四夷,晨出夕返,馳騁為樂,變起不測,其及救乎?此不克終七漸也。陛下在貞觀初,遇下有禮,群情上達,今外官奏事,顏色不結,間因所短,詰其細故,雖有忠款而不得伸,此不克終八漸也。陛下在貞觀初,孜孜治道,常若不足,比恃功業之大,負圣智之明,長傲縱欲,無事興兵,問罪遠裔,親狎者阿旨不肯諫,疏遠者畏威不敢言,積而不已,所損非細,此不克終九漸也。陛下在貞觀初,頻年霜旱,畿內戶口,并就關外,攜老扶幼,來往數年。卒無一戶亡去,此由陛下矜育撫寧,故死不攜貳也。比者疲于徭役,關中之人,勞敝尤甚,市物襁屬于廛,遞子背望于道,脫有一谷不收,百姓之心,恐不能如前日之帖泰,此不克終十漸也。夫禍福無門,惟人所召,人無釁焉,妖不妄作。今旱熯之災,遠被鄰國,兇丑之孽,起于轂下,此上天示戒,乃陛下恐懼憂勤之日也。千載體期,時難再得,明主可為而不為,臣所以郁結長嘆者也。
在《十漸疏》里,魏征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太宗內政外交上的種種過失,言辭非常懇切。太宗接受了這兩份奏疏中的建議,并特別嘉獎了魏征。
魏征雖然為人正直,也很忠心,但是他疏忽了太宗的一個大毛病。是什么大毛病呢?就是太宗很好色。太宗看到好看的女子,往往不肯放過,所以將弟媳婦楊氏和隋后蕭氏都納入后宮了。此外,后宮的妃嬪非常多,數都數不清。史書上記載著一個徐賢妃,說她五個月就會說話,四歲就能通讀《論語》、《詩經》,八歲能作文,到了十多歲后,秀外慧中,才名卓著,于是太宗把她召為才人,又升任賢妃,始終寵眷不衰。還有吳王李恪的母親,她本是隋煬帝的女兒,隋亡后輾轉入宮,也得恩寵。齊王李祐的母親陰妃、蔣王李惲的母親王妃、越王李貞的母親燕妃、紀王李慎的母親韋妃,都是太宗的佳眷。但是太宗還是不滿足,還想選一些美人作為后半世的娛樂。老天也似乎恨他好色,于是生出一個絕世美人來攪亂唐宮,闖出一場大禍,釀成千古未有的駭聞。這人是誰呢?她就是人人知曉的武則天。
武則天是并州文水人,她的父親名叫武士彟,是高祖李淵的故交。高祖留守太原的時候,武士彟就是行軍司鎧參軍,后來高祖稱帝,封武士彟為光祿大夫,兼義原郡公,后來又升任工部尚書,加封應國公,歷任利州、荊州都督。
武士彟的元配妻子是相里氏,生下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武元慶,二兒子名叫武元爽。后來,武士彟又娶了楊氏,生下三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賀蘭氏,青年守寡,二女兒就是武則天。則天并不是她的名字,武氏篡奪大唐,改年號為周之后,自稱為則天皇帝,她的乳名已經失傳。史書上說她叫作武曌,相傳古時候沒有曌字,是由武氏杜撰出來的,以日月懸空自比,于是取名為曌。
武氏長到十四歲的時候,已經艷名遠揚,并傳到宮廷。太宗正在留意物色,聽說有這樣的美人,于是派人去征召。他的母親楊氏突然接到詔書,不禁非常傷心,淚流滿面,武氏卻談笑自若,并且勸母親道:“女兒是去見天子的,是件好事啊,母親怎么哭了呢?”母親聽了她的勸慰,這才擦干眼淚,送她上路。到了京師,入宮拜見太宗,武氏一點兒也不慌張,談吐非常得體。太宗命她起來,仔細打量,真是面如芙蓉,豆蔻年華,體態婀娜,風情萬種。太宗當下讓她進宮,等到黃昏時候,便召她侍寢。武氏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很解風情,太宗喜歡她,賜給她一個芳名,叫作媚娘。一夜風流后,太宗第二天睡到很晚,他輕輕地叫了媚娘幾聲,武氏睜開惺忪的睡眼,連忙要起床謝恩,誰知太宗已經走了。上朝后,太宗立即下詔,冊封武媚娘為才人,武媚娘當然謝恩。太宗讓她住在福綏宮,并把那些年老的宮娥才女全都放出,連從前高祖所寵的尹、張二妃也讓她們出宮回家了,就是最近新寵的蕭后,也不再召幸,一心一意地愛戀這武媚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