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別不好意思與眾不同,你不必討好全世界

1.容易迷失的地方不是深山老林,而是人群

當很多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們時,絕大多數人都會感到不好意思,會害怕自己與眾不同,于是不惜一切地改變自己,讓自己看上去比較“合群”。正如馬克·吐溫所說的那樣,沒有哪個群體能夠接受一個異類,所以,像人這樣的群體性生物,總會不自覺地趨同。于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慢慢失去了自己,變得千人一面起來。

在電影中,一個警察要去臥底,希望被流氓團伙接納,他就必須變得跟那些流氓一樣流里流氣,甚至還需要干出一些流氓干的事情。只有這樣,流氓們才會覺得大家有共同語言。說起來,人們親近自己的“同類”,這原本并沒有什么不妥。但需要警惕的是,渴望被人群接納的心理常常會讓我們,扭曲自己的個性,壓抑自己,甚至做出違心的事情。最后,我們雖然被人群接納了,但我們的自我卻消失了。

張曉龍來公司已經三年多了,不知不覺中,他學會了抽煙、喝酒、打牌、“K歌”。三年前,這都是他非常厭惡的行為,然而現在,他已經習以為常,甚至有些喜歡了。他常常自嘲,自己敗給了現實。

剛進公司那會兒,因為才從學校出來,他還有著一顆赤子之心;但一進入公司,在同事們的影響下,為了更好地融入集體,他不得不做出改變。

因為是公司的業務推廣人員,他和同事們經常需要應酬。有時候是跟客戶,有時候跟上司,更多的時候,還是同事們相互聚會喝酒。最初幾次,他還借故推脫,可慢慢地,為了工作之便,他也開始主動加入。僅僅過了一年,他就變得吃喝玩樂樣樣精通。與同學們聚會時,曾經最要好的室友都感嘆,說他變了好多。

有時候,對著鏡子,看著那張熟悉的臉龐,他自己也會疑惑:自己到底怎么了?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這么不像以前了呢?

數學之中有一個“全集”與“子集”的概念,一個全集能包含很多個子集。人的社交與群體的融入正是如此,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全集,而在與群體交往時,他們只會拿出其中一個單獨的子集,展示自己符合這個群體的一面。例如,與喜歡足球的群體在一起,你或許只是在談論足球,與談股票的朋友在一起你就是一個股迷。

然而,當我們真正碰到一個不能選擇的群體時,這種交往就會趨于迷失了。因為,人們總是喜歡接納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走得近的人可能在生活方式、收入水平、性格愛好上有著相似性,而“特立獨行”的人則容易被排斥。

如今,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擁有屬于自己的人脈,渴望被某個群體接納與認可。可是要做到這些,就要努力地隱藏自己的個性,嚴重的甚至需要扭曲人性——說一些違心的話,贊同本來鄙視的觀點,去一些不愿意去的地方,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

久而久之,我們的自我也就被慢慢磨平了,成為“烏合之眾”中的一員。就像清澈的一滴水會徹底消失在水中一樣,人也會徹底消失在群體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檢閱部隊,旁邊的一位將軍拍馬屁說:“元首,您瞧,下面的人真多呀!”

希特勒說:“不!我一個人也沒看見,我看見的只是人群!”

希特勒一語道破天機。要想讓人瘋狂,先要讓每個真實的自己消失在人群里。只有當自我都消失在人群中,沒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意志,沒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沒有了自己的靈魂之后,希特勒才能驅使他們去干令人發指的事情。在人群中,讓真實的自己消失,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為大家都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愿也不敢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人人都在說違心的話,都在恭維皇帝的新裝,那些不好的事情和悲劇,往往就是這樣被滋生出來的。

1969年,心理學家津巴多試圖證明,在一群瘋狂的人當中,一些平時很老實的人也會變得瘋狂。為此,他做了一個有趣的電擊實驗。他召來一些女大學生,要求她們對隔壁一個女大學生進行電擊,不用負任何道義上的責任。實驗開始后,隨著第一個人、第二個人按下電鈕,越來越多的人跟著按了起來,到最后,幾乎出現了爭搶的景象。

有人說,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里。走在山間小路上,我們不用在意任何人的目光,可一旦身處繁華鬧市,我們就得關心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在意別人的評價。很多人為了獲得別人的接納,不惜磨滅自己的感受、想法、意愿、個性和自我。誠然,每個人都離不開社交,但不需要把自己的整個人生都變成社交。

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忘了自己。

2.一味盲從別人會失去自己

下課了,大家都離開教室,本來你是想再看看書的,但看著同學們詫異的目光,便趕緊跟著離開;老板講了個很尷尬的笑話,本來一點兒都不好笑,結果大家都在笑,于是你也跟著笑成了傻瓜。總是不好意思表現得特立獨行,害怕別人將目光聚集到自己身上,于是別人做什么我們就跟著做什么,想著這樣就能讓自己隱于人群中。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他們遇事不敢有自己的主見,也不存在自己的思想,更沒有判斷事情真偽的能力。凡事都只能夠依附于人,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不去思考也不去判斷,總是盲目信從別人,逐漸地失去了自我。

有個笑話說,一個石油大亨發現天堂已經滿員,便大聲宣布地獄里發現了石油,人們便蜂擁而出,到地獄淘寶;這個大亨一看別人都去了,怕地獄里真有石油,也尾隨而去。自己造的謠言,自己還要盲從,可見,從眾心理竟然可以侵蝕一個人的認知。

有一次蘇格拉底拿著一個蘋果進了教室,他對自己的學生們說道:“這個蘋果是我剛從果園里摘來的,你們聞到它的香味了嗎?”他將蘋果放在自己的鼻尖前面聞了聞,陶醉地說道,“真是香啊!”

然后又把蘋果放在第一排的一位學生面前晃了晃,問道:“怎么樣?聞到它的香味了吧。”那位學生不假思索地就喊道:“是的,我聞到了。”

蘇格拉底依次走到學生們面前讓他們聞,結果每個人都說聞到了蘋果的香味。

最后全班只有一個人沉默著,蘇格拉底問道:“為什么全班的人都聞到了香味,只有你聞不到呢?”

那個學生有點膽怯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的確沒有聞到任何味道。”

蘇格拉底聽了這話,哈哈大笑,他將蘋果給學生們相互傳看,原來這竟然是一個制作精美的假蘋果,但是卻把盲目從眾的全部學生都給騙了;只有一個人堅持了自己的觀點,那個人就是柏拉圖。

盲從是一種悲哀,更是一種無知的表現,沒有人會喜歡它,但是它卻生活在每個人的心里。因此,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保持自我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與人溝通的必要條件。無論何時都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亂了方寸,不知所往,做了別人意見的傀儡。否則,我們會在左右搖擺中身心疲憊,失去許多成功的機會。

就像很多準大學生在填報志愿選擇專業的時候,很少有人會從自身出發,認真地分析問題,而是看什么專業火、什么專業選擇的人多,以及親朋好友的意見。其導致的結果就是,入學之后卻發現,這個專業根本就不適合自己,學習上感到很吃力。最諷刺的是,因為選擇某個專業的人太多,市場趨于飽和,很多人剛畢業就失業了。

面對新的現象,好多人都說,只要“跟著大家走”就行。這就好比我們上街買東西,一般都喜歡往顧客多的店里去,因為我們總是覺得,買的人多了,就一定是好東西。而從來沒有冷靜地查看一下,這些東西到底是好是壞,是否契合自己。

盲目從眾,就像被人牽著鼻子走。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失去了獨特的自己,跟隨著別人的見解,度過了一生,又有何意義呢?

日本發生核輻射幾天后,我國很多人聽說吃碘鹽可以防輻射,還說大海受到了污染,以后就沒有鹽吃了,于是就開始花高價買鹽。結果“三人成虎”,竟然引發了一場搶鹽風波。有些人甚至整箱整箱地往家里面扛鹽。結果又如何呢?搶鹽越瘋狂的人,最后吃的虧越大。其實很多事情,只要我們認真思考就能發現其中的不合理性,但是事到臨頭的時候,大多數人卻選擇了隨波逐流,追隨大眾的腳步。

還有的人是能發現其中的蹊蹺的,可一看到大家都說是,他也不好堅持,也就跟著說不是。比如,有人說中國有一種怪現象,那就是排隊。只要有人帶頭排好隊,后面總有人會不自覺地跟著排隊。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么要排隊。

盲從的人很多,盲從的事例也很多。它雖然是一個簡單的詞匯,卻對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拒絕盲從,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格外重要。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要我們不要盲從,只有跳出格局的限制,保持獨立的觀點不盲從,這樣才能有所成就。

在別人說“左”時,要常想想“右”對不對;在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見解不相符時,也別盲目放棄自己的意見;在面對眼中的“權威”時,不輕易信從;在面對別人都在做的事情時,不要“隨大流”。只要我們不恭維、不奉承、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那么,要做到不盲從也不是非常困難。

3.礙于面子接納別人的建議,結果迷失在自己的心路上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景象:我們完成一份工作時,上司說該怎樣做,我們心中本不認同這種做法,但礙于情面,不得不逼著自己去接納上司的建議;節假日,朋友同事提議去旅游,我們本來不想再勞累,但礙于面子不得不認真去考慮。因為面子,我們對太多的建議都來者不拒,考慮來考慮去,最后迷失了自己。

三個月前,古林麗辭掉了一個知名外企會計事務所的財務顧問工作,選擇聽從父母的意見進了一家國企。當初進國企時,父母也是托了好幾層關系才讓她進來的,并一再向她強調這份工作競爭多么激烈,福利待遇多么好,工作多么穩定。但進去之后,她才發現真實情況與父母所說的反差極大。她很迷茫,不知道這個選擇到底對不對。

善于參考別人的建議,其實本無不妥,甚至大大有益于我們的發展。但就現在的很多實際情況而言,說是參考別人的建議,倒不如說是礙于面子情分,逼著自己改變想法。當我們放棄自己的本意和選擇、直接套用別人的觀點意見時,很多錯誤也就產生了。

關于“建議”,有人評價說:“對于總結出這個建議或經驗的人來說,這就是真理,而且是經過自己實踐驗證的真理。但一旦脫離了他本人,換到其他任何人身上,都極有可能成為不確定性結論,甚至淪為謬論。因為每個人自身的‘前提’無法完全復制,同樣的規律,在不同的前提下,哪怕只是微小的不同,都可能產生大相徑庭的結果。”

而且,別人也不是神,他們說的不一定都對,也沒有絕對的事情。別人的建議只是別人的,最后拿主意還得靠自己。然而,出于人情世故,當給我們提建議的人和我們有著某種親近的關系時,我們往往會逼自己去參考他們的建議,而不管這些建議是否有道理。尤其是父母長輩、名人偉人和親近朋友的建議,就像古林麗那樣。也許她也曾質疑過,但出于習慣,她最終還是選擇了聽從父母的建議辭職,結果卻不盡美好。

有位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個試驗。他讓參與者填寫“自評表格”,按照大多數人的評價,擬出了一份能反映“平均值”的表格。然后,他拿著這份“平均表格”和每位參與者自己的“自評表格”,讓他們各自選擇最能反映自己情況的表格。結果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前者。心理學家解釋說,不少人從小接受“要聽話”的教育,結果長大后都存在自我認識偏差,潛意識里希望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但在這個世界上,最了解我們的人還是我們自己。因此要記住,不要跟著別人的聲音走,而要相信自己。

還在高中的時候,歐陽婷學習就十分拼命。天道酬勤,最后的高考成績也沒讓她失望,分數能讓她上國內任何一所的大學。她帶著憧憬來到她夢寐以求的大學。

然而,才過去一年,她就過得十分不快樂,臉上沒有一絲笑容,甚至十分煎熬,處在抑郁邊緣。最近向她父母提出了退學然后再自己做選擇的想法。

這讓她的父母大吃一驚,不知道女兒這是怎么了,她所就讀的學校在全國那可是數一數二的,為什么要退學?父母心急得不得了,想盡辦法跟她談心。

原來,在歐陽婷填報志愿的時候,有很多“過來人”都給她提過建議,學什么、選哪個學校、以后要不要考研考博……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圍觀湊熱鬧而已,當然也有真心給她講經驗的,不過適得其反,反而成了她如今抑郁的根源。

她一個在讀博士的遠房親戚語重心長地說學物理學有多棒,如今這個時代有多需要高能物理等,再結合他一直學物理到博士的經歷,講得前程無比美好。

就這樣,歐陽婷幾乎想也沒多想,第一志愿專業就填了物理學。她分數高,直接被錄取了。結果到了學校,正式開始上課時她才發現,老師講得快,作業實驗多,要求更是特別高,她感到無比吃力,開始跟不上,熬到深夜也做不出題、開始自卑抑郁……

她這才反思不該盲從別人的意見學物理。如果學中文新聞……肯定學得好也很愉快,因為文科類是她擅長的。她其實在物理上沒天賦,高中也是聽了別人意見轉的理科。高中是靠無比自覺和十分努力,才能和大家差不多甚至超越同學,可現在不一樣了。

最后,歐陽婷實在無法忍受下去,選擇了轉專業。

我們每個人的基本狀況不同,也就導致了適合別人的經驗和定律,放在自己身上就可能有不一樣的效果。因此,我們還是要學會自己拿主意。不管是礙于面子,還是出于其他的考慮,都避免被別人的建議淹沒。只有自己拿主意,人生才會有如海的浩瀚和波瀾。也只有凡事都自己拿主意的人,才是充滿智慧的人,才是不被人左右的人。

4.不好意思與人產生分歧,不惜扔掉自己的觀點

很多人總是不好意思與人發生分歧。每當有不同意見,總是第一個放棄自己的想法去支持別人的觀點,也不管到底是誰的觀點更有道理。因為他們認為,與人產生分歧,若是繼續堅持自己的想法,會影響雙方的關系,讓別人對自己產生厭惡。

朋友說,你說得不對,我認為應該是怎樣,我們點頭稱“是”;同事說,這個客戶該怎么跟,我們也點頭支持;父母說,應該找什么樣的工作,我們也答應說“好”。如此持續下去,也許有一天,我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孩子說,你不應該對我怎么樣,我們也會點頭答應,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看法。

誠然,自己的意見不被人接受是一件很難過的事,由此及彼,很多人學會了“換位思考”。既然自己都不喜歡,那別人也是如此,為了不讓別人厭惡自己,那就干脆裝作接受他的觀點好了。于是,時間一長,我們就習慣了放棄自己的觀點。

最近,即將大學畢業的高楓,因為找工作的事,徹底陷入了迷茫。

父母的意思是,要么繼續考研讀博,要么干脆考公務員。因為父母都是機關人員,所以對他的期望還蠻高,都想兒子在自己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但高楓本人的想法卻是進入公司先歷練幾年,然后自己創業。他的這個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堅決反對。

因為從小是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長大,所以高楓的性格有些內向,見到父母如此強烈的反應,他當即就打起了退堂鼓,想著干脆放棄自己的想法好了。但想了半個月,還是覺得父母的安排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找自己的好朋友們出主意。

哪知,朋友們的意見更混亂,有的讓他堅持自己的想法,有的讓他聽從父母的安排。尤其是讓他聽父母安排的那幾位朋友,高楓一和他們交流自己的想法,就引來對方“過來人”式的口吻。最后,高楓實在是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只得天天躲在外面不回家。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我們必須有自己的原則,堅持自己的立場,千萬不可以人云亦云。人應該適應社會,這話沒有錯,但也必須秉持原本就屬于自己的個性,而不能隨波逐流。否則,豈不是把別人的面皮披在自己臉上,哪里還有“自己”可言。

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是頑固不化,不是十頭牛都拉不回來的“倔強”,而是內在的果敢,表現得處變不驚,它不是讓我們喪失自我,對他人唯唯諾諾,而是生存的需要。冷靜地堅持自己的觀點,是脫穎而出的前提。

在職場上,如果我們總是跟隨別人,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嘩眾取寵,那么就算上了晉升的機會,上司也不會考慮我們。所以要獨立思考,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判斷,不能為了討好同事和上司而放棄自己的原則和立場。選擇做一個沒有任何意見和思想、不問青紅皂白就站在多數人一邊的人,的確不會受到大家的“攻擊”,但是這種人卻注定只能當個平凡之輩。因為,自古眾者多平庸。

在18世紀,人們還不能正確地理解閃電到底是什么。本杰明·富蘭克林認為閃電是一種放電現象,在實驗室里產生的電力與它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是,他被人嘲笑了。富蘭克林決定用事實來證明一切。

在1752年6月的一個下午,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帶著一個頂端配有一根金屬棒的風箏來到一個開放的區域焦急地等待著。忽然一個閃電從風箏掠過富蘭克林手持風箏線的手,傳來一陣可怕的麻木。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呼喊:“威廉,我實在是太震驚了!”

后來,富蘭克林以實驗證明了,在天空中的閃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力性質是完全一樣的。

當然,我們對別人的觀點提出異議,這于對方來說,終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注意態度和語氣,一定要盡量和順委婉,這樣才比較容易被別人接受。比如,我們在提出異議時,不能一開口就否定別人的觀點,這樣可能會激起對方的逆反心理。我們可以這樣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的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還有不同的意見。”

先肯定對方觀點在某種程度上的合理性,然后再闡述自己的觀點和做出判定的理由。這樣一來,只要我們的觀點是正確的,那么對方即便心理不高興,也會被我們說服。即使他不被我們說服,仍然還堅持自己的觀點,最起碼,他不會覺得我們是在胡攪蠻纏,刻意針對他,不至于將對方置于敵對的立場上。

況且,沒有一個觀點會百分之百錯誤,沒有一點可取之處的。我們堅定地說出自己的觀點,也不要忽視對方的觀點中有價值的因素,隨時做好傾聽以及尊重其他見解的準備,善于吸取對方觀點中有價值的東西,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如果最后發現對方的觀點是正確的,自己才是錯誤的,那也要有敢于承認錯誤的勇氣。

5.別不好意思批評別人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即使知道對方的某句話或某個行為是錯誤的,但總是因為不好意思,害怕自己的批評會讓對方生氣,會讓對方對我們產生厭惡感,從而影響到我們之間的關系,于是閉口不說,靜靜地看著對方走到錯誤的道路上。

批評別人,被我們視作一種不友好、影響人際關系的行為。事實上,真正的批評,能激發一個人靈魂深處的自省和自救,讓他在自我悔悟中得到升華。真正的批評是甜的,就像加了糖的咖啡,更容易讓人接受。反之,如果我們對別人的錯誤視而不見,不但不是在幫助對方,還是在害對方。同時,不好意思批評別人,時間久了,自己也會變得唯唯諾諾。這樣的人,不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都很難成功。

美國田納西州有一個黑人男孩,由于父母感情不和,幼時成了一個無人看管的“野孩子”。雖然上了中學,卻不學無術,整天和小痞子胡混,差點誤入黑社會。

有一天早上,上課鈴響后,老師還沒有來,同學們陸續入座。正在這時,調皮的他偷偷把一個女孩的凳子抽掉,讓那女孩子跌倒在地,膝蓋流血,正好老師這個時候進來了,女孩就捂著傷口向老師告狀。

男孩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老師要怎樣懲罰他。沒想老師給女孩包扎好傷口后,說:“聽說你很會演戲,既然犯了錯,就罰你演一場戲來給大家道歉吧。”

男孩將信將疑地演起了馬戲團里的段子,演得很成功,大家不斷鼓掌,就連那個女孩都原諒了他,但他卻哭了。長這么大,他還是第一次有這樣的待遇。

后來,男孩在老師的開導下迷上了書本和電影,他有與生俱來的表演天賦。經過努力學習,他進入了百老匯,最終沖進了世界藝人的演藝夢工廠——好萊塢!如今,他已經70多歲了,仍然堅持拍戲,而他所飾演的角色,幾乎每次都能獲得奧斯卡獎項,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他就是美國著名的黑人演員——摩根·弗里曼。

弗里曼曾經在一次極為隆重的場合,當眾表達了自己對那位老師的感激。他說:“如果沒有她,也許我的一輩子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很多時候,面對別人的錯誤,我們需要向對方提出一些意見或批評。但由于中國人歷來的“不好意思”心理作怪,我們總覺得這樣做不厚道。其實,唯唯諾諾才是一種失敗的表現,對于他人的過錯,我們應該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人際關系。反之,如果我們閉口不說,別人要么認為我們圓滑,要么認為我們沒有能力,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不可能讓我們獲得他人的尊重和青睞。

劉承宇進入公司已經三年了,平時為人處事也中規中矩,從沒見他和哪位同事發生過口角,其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所以在他部門的經理離職之后,上面提拔他做了新任經理。這讓他非常高興。

然而,好事沒過多久,他就陷入了麻煩中。因為老經理離職,新經理上任,人員的調度無形中放松了組員們的神經,大家積極性似乎沒有以前高了,工作頻頻出錯。

劉承宇發現了這個問題,也知道組員們現在狀態不對。但他不好意思開口,總覺得,大家不久前都是同桌同級的戰友,現在自己剛當經理就說這說那的,怕影響不好。于是他什么也沒說,只是一個勁兒給大家鼓勵加油,充當拉拉隊。

慢慢地,組員發現新經理也就那樣,工作上提不出什么有效意見,制訂了計劃執行起來也不到位。于是,大家都在心里給劉承宇減了分,覺得他沒什么能力。

自然,小組的業績也是越來越差,接連好幾個月墊底。領導覺得劉承宇沒有用心,組員覺得他沒什么能力。終于,在第五個月,他被降職了。

其實,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針對別人的錯誤,我們提出中肯的意見,是讓對方免于更大的尷尬和損失,并不是刻意針對或故意讓對方難堪,這沒什么不好意思的。如果因為不好意思就不說,別人既不會感激我們“友好”,出了問題還會嫌棄我們什么用都沒有,什么忙都幫不上。尤其是在職場中,切忌這種行為,不能及時指出工作中的錯誤,以至于讓公司或組織蒙受損失,這是任何企業領導都深惡痛絕的。

大膽地指出別人的錯誤,提出自己的意見,很多時候,別人還會因此高看我們一眼。很多人之所以不好意思批評別人,還是缺乏勇氣,不敢承擔起責任。收起這樣的想法吧,善意的、有理有據的批評,只是為了激勵他人做出更好的選擇。

6.不必做違心的應聲蟲,隨聲附和也要有原則

在我們身邊,總有這樣一種人存在,不管別人說什么,也不管話是好的壞的,有道理的沒道理的,他統統都說“是”,就像應聲蟲,隨聲附和。但實際上,這樣的人給我們的印象大多是卑躬屈膝、諂言媚笑的,是和稀泥的家伙。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這樣的人都不為人所喜。他們總是不表露自己的立場,像一根墻頭草,風往那邊吹就往哪邊倒,毫無自己的原則。也許,他們并不是懷有惡意,又或者存心取悅上司,只是單純地不想得罪人。但就是這樣的態度才更讓人覺得不可信任,也不值得信任。試想,一個不表露自己立場的人,誰又能信任他呢。

于是,這些人往往一個不小心,就會因為自己的某句話惹禍上身,白白引來別人的恥笑和不滿。做人不要做應聲蟲,也不要不好意思提出反對的意見,如果一味地違心附和,不但得不到別人的尊重,還會平白被人看輕,給人一個馬屁精的負面印象。

月底的時候公司聚餐,老板突然深有感觸地對身邊的幾個員工說:“現在的生意是越來越難做了,公司效益這么差,我這個做老板的還不如你們幾個掙得多,我都不如關了公司給人家打工去。”

魏明附和道:“現在市場不景氣,行情就是這樣,不過以老總你的實力,就算是打工也不少掙錢啊。”老板輕輕一笑,不說話了。

這時,另一個員工杜澤浩說道:“可別啊,有些人就是天生當老板的料,老總你就是這種人,要是大家都當員工了,誰來給我們發工資啊。”聽了這話,老板笑罵道:“合著我們當老板都是給你發工資啊。”雖然話說得不客氣,但是語氣中卻表現幾分得意。

魏明雖然也是附和老板,但他顯然誤解了老板的意思,以為他真的是想要去打工,在沒有搞清楚老板真正的意思之前,就盲目附和,結果導致老板不快。但是小杜知道卻深知老板的本意,摸清了他的心態,這樣恰如其分地附和,使談話取得很好的效果。

隨聲附和要因時、因人而異,不應簡單地類比或草率安慰,更不能違背原則和心意地盲目附和。光說些“對”“是的”“說得太好了”,這是沒用的,這種俗套的附和手段,不但無法挑動被附和者的神經,還會讓旁邊的其他人鄙視我們的人品。

真正的隨聲附和不能讓對方察覺出我們是在拍他的馬屁,這樣會讓他覺得我們是另有所圖。而應該不動聲色,讓對方認為我們是真的認同他的觀點,同時也要附和他的心意,這樣就能讓他對我們產生遇知己的感覺。

公司召開全體職工達會,要在會上推選出本季度公司最佳員工,同事趙國權推選了新來的張建宇,而且他還列舉了多點理由。一是張建宇本職工作做得出色;二是幫助他完成公司任務;三是在業余的時候幫助企業做網絡宣傳。

但是同部門的另一個同事提出了反對意見,他的理由:第一,許多人的本職工作都做得很出色,不單單是張建宇一個人;第二,張建宇和趙國權是朋友,所以他幫助張建宇,應該屬于私事;第三,張建宇做網絡宣傳是老總委托的任務,這在他的獎金中是體現出來的,并不是無償貢獻。這時議論開了,有人同意,有人反對,莫衷一是。

最后,辦公室資格比較老的李曉波站起來說道:“小張和小趙是朋友這沒錯,但是幫助同部門的朋友,讓他更好地為公司工作,這難道就不是助人為樂嗎?小張為公司做網絡宣傳多拿了獎金,這也是事實,但是多奉獻、多收獲這本來就沒錯,這不正好說明了他對公司的付出比大家更多嗎?”

這一席話,說得大家頻頻點頭。雖然他只是在附和趙國權的意見,但是卻沒有人認為他這是簡單的附和,反而覺得他說的比趙國權說的更深刻。

這就告訴我們了,千萬不要盲目隨聲附和。有時候,除了明確地表明我們自己的觀點之外,更重要的是講出道理來,而且要具體、實在,要有自己的見解。在一些大的場合中,切忌毫無立場,瞎附和,不但別人聽著不舒服,就是我們自己心里也不舒服,會得不償失。

正所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一旦養成了隨聲附和的習慣,很多時候,我們就會不經大腦地應聲。有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家私營公司招募新人,有兩位姑娘殺進了最后的面試。老總看了一眼兩位姑娘,贊嘆地說:“那個姑娘還挺漂亮的。”話音剛落,旁邊一位機靈的HR(人事)立刻接了一句:“是啊,很漂亮,要不就選她吧。”沒曾想,老總一聽這話直接就把HR給開了,錄用了另一位姑娘。原來,另一位姑娘是老總的女兒,HR那一句話讓領導不舒服了。

可見,一味地說是,很容易誤解別人的意思。只有堅持自己的立場,即使與人產生分歧,至少人家知道我們不是故意在針對他,而是有理有據。不要做應聲蟲,別不好意思,要把想法說出來,只有這樣,別人才會真正尊重我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勒泰市| 襄樊市| 鸡东县| 龙南县| 裕民县| 汉阴县| 郎溪县| 离岛区| 新昌县| 龙山县| 沙雅县| 常山县| 滁州市| 宁南县| 孟村| 邹平县| 阿合奇县| 天长市| 宜丰县| 康平县| 石首市| 津市市| 沙田区| 绍兴市| 包头市| 永靖县| 周至县| 泸州市| 英德市| 昭通市| 北碚区| 白银市| 宁明县| 花莲县| 大田县| 墨玉县| 镇巴县| 神农架林区| 海林市| 禹城市|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