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SYS Workbench基礎教程與工程分析詳解
- 于文強
- 9571字
- 2020-11-28 17:03:46
2.4 案例圖解
2.4.1 線性梁單元靜力學分析
本節(jié)利用ANSYS Workbench 14.5中的DM建立線性梁單元,并對其進行靜力學實例分析,一方面鞏固前面的一些建模操作步驟,一方面為后面的FEM分析打好基礎。
使用ANSYS Workbench 14.5建模,如圖2-3所示,模型的材料賦予結構鋼,然后再在模型的頂點施加兩個力:X軸的負方向施加1000N的力,Z軸正方向施加2000N的力,然后分析該結構的應力與變形情況。

圖2-3 模型
第1步:進入ANSYS Workbench 14.5的界面。
打開ANSYS Workbench 14.5的界面,在ANSYS Workbench 14.5圖標上雙擊,或者單擊右鍵,再選擇打開,如圖2-4所示。

圖2-4 ANSYS Workbench 14.5的打開
第2步:創(chuàng)建幾何項目。
單擊Toolbox下面的Component Systems前面的+按鈕,再雙擊Component Systems下面的Geometry圖標,如圖2-5所示。

圖2-5 Geometry打開界面
第3步:進入DM界面,設置單位。
在A2圖標上雙擊,或者單擊右鍵,然后再選擇New Geometry命令進入到繪圖界面,會彈出一個對話框,再選擇單位Millimeter,最后單擊OK按鈕,如圖2-6所示。

圖2-6 設置單位
第4步:創(chuàng)建新平面。
在Tree Outline中選擇坐標ZXPlane,再在工具欄中選擇,操作過程如圖2-7所示。

圖2-7 創(chuàng)建坐標平面
第5步:進入草圖繪制面板。
單擊Sketching按鈕,界面將會進入草繪命令面板,操作步驟如圖2-8所示。

圖2-8 進入草繪面板
第6步:繪制草圖。
選擇Draw下面的Line命令,然后在繪圖區(qū)畫出9條線段(草圖形狀可大體畫出,不必很標準,因為草圖完成后,還會對其進行編輯),操作如圖2-9所示。

圖2-9 繪制草圖
第7步:施加約束。
選擇Constraints中的Equal Length命令,然后單擊草圖中的每條線段(總共有9條線段),操作如圖2-10所示。

圖2-10 施加等長約束
第8步:尺寸設置。
選中Sketching Toolboxes框中的Dimensions下的General,然后在繪圖區(qū)中對邊添加尺寸,只需標注兩條尺寸即可,一個尺寸為了定位,一個尺寸是邊的尺寸。最后在窗口左下角的詳細欄中設置尺寸大小,H1(邊長度)設置為10mm, L2(定位尺寸)設置為5mm,操作如圖2-11所示。

圖2-11 尺寸設置
第9步:創(chuàng)建新平面。
選擇Tree Outline框下的Modeling選項,返回到建模界面,再單擊工具欄中的圖標,創(chuàng)建ZX新平面,此時會在Tree Outline框中生成一個
圖標,然后對該新平面進行編輯,單擊Plane4,然后在窗口的左下角Details of View中設置,在Transform1(RMB)一欄中選擇Offset Z,在FD1, Value1一欄中設置尺寸為10mm,其他選項保持默認狀態(tài)即可,最后切記單擊菜單欄中的Generate按鈕,生成新平面,操作如圖2-12所示。設置完成后,單擊Tree Outline框中
圖標前面的+按鈕,最后單擊下面的
圖標,就會發(fā)現(xiàn)創(chuàng)建的平面相對上一平面的位置,同時檢查創(chuàng)建的平面是否正確,如圖2-13所示。

圖2-12 創(chuàng)建新平面

圖2-13 檢查創(chuàng)建的新平面
第10步:在新平面上繪制草圖。
選中Plane6平面,再單擊Tree Outline框下的Sketching標簽,即進入在新建平面內(nèi)的繪圖界面。然后操作步驟參考第6~8步,繪制草圖也是同樣的,如圖2-14~圖2-17所示。

圖2-14 繪制草圖

圖2-15 平行約束

圖2-16 等長約束

圖2-17 尺寸標注
第11步:草繪轉化。
選中Tree Outline框中的與
兩個圖標(注意:單擊這兩個選項時按住Ctrl鍵),然后單擊菜單欄中的Concept子菜單中的Lines From Sketches選項,Tree Outline框中會出現(xiàn)Line1圖標,然后單擊詳細欄中Base Objects一欄中的Apply按鈕,最后切記單擊菜單欄中的Generate按鈕,生成線條,操作如圖2-18所示。

圖2-18 草繪轉化
第12步:三維線條的生成。
選擇菜單欄中Concept子菜單中的3D Curve選項,然后單擊草圖中的兩個頂點,最后單擊菜單欄中的Generate按鈕,操作如圖2-19所示。在兩點中間生成一條線段,重復該操作,完成如圖2-20所示的模型。

圖2-19 三維線條的生成

圖2-20 生成線模型
第13步:創(chuàng)建點。
選擇菜單欄中Create子菜單中的Point命令,然后在窗口的左下角詳細欄中進行設置,在Definition欄中選擇Manual Input,用戶自己定義點的位置,然后在FD8, XCoordinate欄中設置為40mm,在FD9, YCoordinate欄中設置為5mm,最后單擊菜單欄中的Generate按鈕生成點,操作如圖2-21所示。

圖2-21 創(chuàng)建點
第14步:完成草圖模型。
再選擇菜單欄中Concept子菜單中的3D Curve命令,參考第12步操作,繪制三維線段,連接生成的點與草圖中的4個頂點,然后再單擊工具欄中的Generate按鈕,生成線段,操作如圖2-22所示。

圖2-22 三維線段繪制
第15步:創(chuàng)建梁單元。
選擇菜單欄中Concept子菜單下Cross Section里面的Rectangular命令,然后在窗口的左下角詳細欄中設置截面大小,在Dimensions:2欄下設置B為1mm,設置H為1mm,然后單擊Tree Outline框中的Line Body,在詳細欄中將Cross Section欄設置成Rect1選項,最后單擊菜單欄中的Generate按鈕,生成梁,操作如圖2-23所示。

圖2-23 創(chuàng)建梁單元操作
第16步:顯示梁截面的操作。
選擇菜單欄中的Cross Section Solids命令,使得前面顯示對號,則會顯示梁的截面形狀(用戶可自己操作一下其他選項,并觀察視圖區(qū)的變化),操作如圖2-24所示。

圖2-24 顯示梁截面
第17步:創(chuàng)建靜力學分析項目。
單擊DM窗口右上角的按鈕,關閉DM界面,然后雙擊Toolbox下的Analysis Systems,然后單擊Static Structural按鈕,并按住左鍵,將其拖動至項目A2中的Geometry中,建立起靜力學分析項目流程圖,操作如圖2-25所示。

圖2-25 建立靜力學分析流程圖
第18步:進入材料編輯界面。
雙擊B2選項Engineering Data,進入材料編輯界面,如圖2-26所示。

圖2-26 材料編輯界面
第19步:材料的設置。
單擊菜單欄中的按鈕,然后選擇Engineering Data Sources框中的General Materials,此時會生成一個Outline of General Materials窗口,然后選擇里面的A4中的Structural Steel,單擊該欄后面的
按鈕,然后會在C欄中出現(xiàn)
圖標,說明材料已經(jīng)選中了(結構鋼是默認的材料,所以后面的
圖標已經(jīng)出現(xiàn)),同時單擊A4欄時,下面會出現(xiàn)結構鋼的材料性質(zhì)介紹欄Properties of Outline Row 3:Structural Steel,操作如圖2-27所示。

圖2-27 材料的編輯
第20步:進入Mechanical界面。
雙擊靜力學分析流程圖中的B4欄Model選項,進入Mechanical界面,界面窗口如圖2-28所示。

圖2-28 Mechanical界面
第21步:賦予模型材料。
單擊Tree Outline框中Geometry下的Line Body選項,然后在窗口左下角出現(xiàn)線體的詳細欄,將Material欄下的Assignment一欄選中第19步中已經(jīng)編輯好的材料Structural Steel(注意:結構鋼是默認材料,所以在詳細欄中顯示的即是該材料),操作如圖2-29所示。

圖2-29 賦予模型材料
第22步:劃分網(wǎng)格設置。
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Mesh選項,然后在窗口左下角出現(xiàn)網(wǎng)格的詳細欄,將Sizing欄下面的Relevance Center一欄設置成Fine,其他選項保持默認即可,操作如圖2-30所示。

圖2-30 劃分網(wǎng)格設置
第23步:生成網(wǎng)格。
網(wǎng)格設置完成后,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Mesh選項,再單擊右鍵,彈出一個快捷菜單欄,然后選中Generate Mesh命令,操作如圖2-31所示,最后生成網(wǎng)格如圖2-32所示。

圖2-31 生成網(wǎng)格操作

圖2-32 生成的網(wǎng)格
第24步:添加固定約束
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tatic Structural(85)選項,會在工具欄中出現(xiàn)Environment工具欄,然后單擊該欄中的Supports選項,再單擊下面的Fixed Support,此時在Tree Outline框中生成Fixed Support圖標,單擊工具欄中的命令,再單擊
按鈕,選中下面的Box Select命令,進入視圖區(qū)中框選模型的X軸方向最小的4個端點,最后單擊詳細欄中的Apply按鈕,操作如圖2-33所示。

圖2-33 添加固定約束
第25步:施加載荷。
再一次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tatic Structural(B5)選項,單擊Environment工具欄中的Loads,然后選中下面的Force,此時,在Tree Outline框中生成Force圖標,單擊菜單欄中的命令,再單擊
按鈕,選擇Single Select命令,單擊模型X軸方向最大處的點,在窗口左下角Details of“Force”欄中進行設置,接著在Geometry一欄的右側單擊Apply按鈕,下面的Define By一欄中選擇Components命令,在X Component一欄中輸入-1000N,在Z Component一欄中輸入2000N,操作如圖2-34所示。

圖2-34 施加載荷操作
第26步:求解計算。
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tatic Structural(B5)選項,單擊右鍵,彈出一個快捷菜單,然后單擊命令,則會進行求解計算,操作如圖2-35所示。

圖2-35 求解計算
第27步:結果后處理。
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olution(B6)選項,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Insert→Deformation→Total命令,操作如圖2-36所示,再一次在Solution(B6)圖標上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Insert→Beam Tool→Beam Tool命令,操作如圖2-37所示。最后進行計算,在Solution(B6)圖標上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Evaluate All Results命令,則會對后處理的結果進行全部計算,如圖2-38所示。

圖2-36 插入總變形結果

圖2-37 插入梁單元工具結果

圖2-38 計算結果
第28步:查看結果。
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Total Deformation選項,則會在繪圖區(qū)中顯示模型的總變形云圖,如圖2-39所示,單擊Tree Outline框中Beam Tool下的Direct Stress按鈕,則會在繪圖區(qū)中顯示模型的直接應力云圖,如圖2-40所示。

圖2-39 總變形云圖

圖2-40 梁單元直接應力變形云圖
第29步:保存退出。
單擊Mechanical界面右上角的“關閉”按鈕,返回到Workbench界面,單擊菜單欄中的Save按鈕,選擇用戶要保存的位置,并命名為“beam”,保存類型為“wbpj”格式,操作如圖2-41所示。

圖2-41 保存文件
2.4.2 平板靜力學分析
分析一平板,賦予其結構鋼材料,并且一側是固定的,一側受50N的拉力,同時受50N/m的彎矩,分析其變形與受力情況、模型及其約束和載荷分布,如圖2-42所示。

圖2-42 模型受力圖
第1步:創(chuàng)建幾何項目。
單擊Toolbox下面的Component Systems前面的+按鈕,再雙擊Component Systems下面的Geometry圖標,如圖2-43所示。

圖2-43 創(chuàng)建項目
第2步:導入外部模型。
選中Geometry選項,然后單擊右鍵,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Import Geometry后面的Browse命令,然后導入“平板.SLDPRT”文件,如圖2-44所示。

圖2-44 導入外部文件
第3步:進入DM界面,設置單位。
在A2圖標上雙擊,或者單擊右鍵,然后再選擇New Geometry命令進入到繪圖界面,會彈出一個對話框,再選擇單位Millimeter,最后單擊OK按鈕,如圖2-45所示。

圖2-45 進入DM界面
第4步:生成模型。
單擊菜單工具欄中的Generate按鈕,如圖2-46所示。

圖2-46 生成模型
第5步:創(chuàng)建靜力學分析項目。
單擊DM窗口右上角的按鈕,關閉DM界面,然后雙擊Toolbox下的Analysis Systems,然后單擊里面的Static Structural,并按住左鍵,將其拖動至項目A2中的Geometry中,建立起靜力學分析項目流程圖,操作如圖2-47所示。

圖2-47 建立靜力學分析流程圖
第6步:進入材料編輯界面。
雙擊B2選項Engineering Data,進入材料編輯界面,如圖2-48所示。

圖2-48 材料編輯界面
第7步:材料的設置。
單擊菜單欄中的按鈕,然后選擇Engineering Data Sources框中的General Materials,此時會生成一個Outline of General Materials對話框,然后選擇里面的A4中Structural Steel,單擊該欄后面的
按鈕,然后會在C欄中有一個
圖標出現(xiàn),說明材料已經(jīng)選中了(結構鋼是默認的材料,所以后面的
按鈕已經(jīng)出現(xiàn)),同時單擊A4欄時,下面會出現(xiàn)結構鋼的材料性質(zhì)介紹欄Properties of Outline Row 3:Structural Steel,最后單擊工具欄中的Return to Project命令,操作如圖2-49所示。

圖2-49 材料的編輯
第8步:進入Mechanical界面。
雙擊靜力學分析流程圖中的B4欄Model選項,進入Mechanical界面,界面窗口如圖2-50所示。

圖2-50 Mechanical界面
第9步:賦予模型材料。
單擊Tree Outline框中Geometry下的“平板”選項,然后在窗口左下角出現(xiàn)線體的詳細欄,將Material欄下的Assignment一欄選中第7步中已經(jīng)編輯好的Structural Steel(注意:結構鋼是默認材料,所以在詳細欄中顯示的即是該材料),操作如圖2-51所示。

圖2-51 賦予模型材料
第10步:劃分網(wǎng)格設置。
選中Tree Outline框中的Mesh選項,然后在窗口左下角出現(xiàn)網(wǎng)格的詳細欄,將Sizing欄下面的Relevance Center一欄設置成Fine,其他選項保持默認即可,操作如圖2-52所示。

圖2-52 劃分網(wǎng)格設置
第11步:生成網(wǎng)格。
網(wǎng)格設置完成后,選中Tree Outline框中的Mesh選項,再單擊右鍵,彈出一個快捷菜單欄,然后選中Generate Mesh命令,操作如圖2-53所示,最后生成網(wǎng)格如圖2-54所示。

圖2-53 生成網(wǎng)格操作

圖2-54 生成的網(wǎng)格
第12步:添加固定約束。
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tatic Structural(B5)選項,會在工具欄中出現(xiàn)Environment工具欄,然后單擊該欄中的Supports選項,再單擊下面的Fixed Support,此時在Tree Outline框中生成Fixed Support圖標,單擊工具欄中的命令,進入視圖區(qū)選中模型的X軸方向最小面,最后單擊詳細欄中的Apply按鈕,操作如圖2-55所示。

圖2-55 添加固定約束
第13步:施加拉力載荷。
再一次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tatic Structural(B5)選項,單擊Environment工具欄中的Loads,然后選中下面的Force,此時,在Tree Outline框中生成Force圖標,單擊菜單欄中的命令,選擇模型X軸方向最大處的面(固定面相對的一面),在窗口左下角Details of“Force”欄中進行設置,接著在Geometry一欄的右側單擊Apply按鈕,下面的Define By一欄中選擇Components命令,在X Component一欄中輸入50N,其余保持默認,操作如圖2-56所示。

圖2-56 施加力載荷操作
第14步:施加力矩載荷。
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tatic Structural(B5)選項,單擊Environment工具欄中的Loads,然后選中下面的Moment,此時,在Tree Outline框中生成Moment圖標,單擊菜單欄中的命令,選擇模型X軸方向最大處的面(固定面相對的一面),在窗口左下角Details of “Force”欄中進行設置,接著在Geometry一欄的右側單擊Apply按鈕,下面的Define By一欄中選擇Components命令,在Y Component一欄中輸入50N·m,其余保持默認,操作如圖2-57所示。

圖2-57 施加力矩操作
第15步:求解計算。
單擊Tree Outline框中的Static Structural(B5)選項,單擊右鍵,彈出一個快捷菜單,然后單擊Solve命令,則會進行求解計算,操作如圖2-58所示。

圖2-58 求解計算
第16步:結果后處理。
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olution(B6)選項,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Insert→Deformation→Total命令,操作如圖2-59所示。再一次在Solution(B6)上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Insert→Strain→Equivalent(von-Mises)命令,操作如圖2-60所示。再一次在Solution(B6)上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Insert→Stress→Equivalent(von-Mises)命令,操作如圖2-61所示。最后進行計算,在Solution(B6)上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Evaluate All Results,則會對后處理的結果進行全部計算,如圖2-62所示。

圖2-59 插入總變形結果

圖2-60 插入等效應變結果

圖2-61 插入等效應力結果

圖2-62 計算結果
第17步:查看結果
單擊Tree Outline框中的Total Deformation選項,則會在繪圖區(qū)中顯示模型的總變形云圖,如圖2-63所示。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Equivalent Elastic Strain選項,則會在繪圖區(qū)中顯示模型的等效應變云圖,如圖2-64所示。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Equivalent Stress選項,則會在繪圖區(qū)中顯示模型的等效應力云圖,如圖2-65所示。

圖2-63 總變形云圖

圖2-64 等效應變云圖

圖2-65 等效應力云圖
第18步:保存退出
單擊Mechanical界面右上角的“關閉”按鈕,返回到Workbench界面,單擊菜單欄中的Save按鈕,選擇用戶要保存的位置,并命名為“Pingban”,保存類型為“wbpj”格式,操作如圖2-66所示。

圖2-66 保存文件
2.4.3 管道靜力學分析
為了熟悉對靜力學分析的操作步驟,下面再給出一簡單的受力分析例題。
對一段圓柱形管道賦予銅合金的材料,并在管道兩個端面施加固定約束,流體對管道腔內(nèi)的壓強是10MPa,分析其變形與受力情況,如圖2-67所示。

圖2-67 受壓力的管道
第1步:創(chuàng)建幾何項目。
單擊Toolbox下面的Component Systems前面的+按鈕,再雙擊Component Systems下面的Geometry圖標,如圖2-68所示。

圖2-68 創(chuàng)建項目
第2步:導入外部模型。
選中Geometry選項,然后單擊右鍵,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Import Geometry后面的Browse命令,然后導入“受壓管道.SLDPRT”文件,如圖2-69所示。

圖2-69 導入外部文件
第3步:進入DM界面,單位設置。
在A2圖標上雙擊,或者單擊右鍵,然后再選擇New Geometry命令,進入到繪圖界面,會彈出一個對話框,再選擇單位Millimeter,最后單擊OK按鈕,如圖2-70所示。

圖2-70 進入DM界面
第4步:生成模型。
單擊菜單工具欄中的Generate按鈕,如圖2-71所示。

圖2-71 生成模型
第5步:創(chuàng)建靜力學分析項目。
單擊DM窗口右上角的按鈕,關閉DM界面,然后雙擊Toolbox下的Analysis Systems,然后單擊里面的Static Structural,并按住左鍵,將其拖動至項目A2中的Geometry中,建立起靜力學分析項目流程圖,操作如圖2-72所示。

圖2-72 建立靜力學分析流程圖
第6步:進入材料編輯界面。
雙擊B2選項中的Engineering Data,進入材料編輯界面,如圖2-73所示。

圖2-73 材料編輯界面
第7步:材料的設置。
單擊菜單欄中的按鈕,然后選擇Engineering Data Sources框中的General Materials,此時會生成一個Outline of General Materials對話框,然后選擇A10中的Copper Alloy,單擊該欄后面的
按鈕,會在C欄中出現(xiàn)
圖標,說明材料已經(jīng)選中了,同時單擊A10欄時,下面會出現(xiàn)銅合金的材料性質(zhì)介紹欄Properties of Outline Row 10:Copper Alloy,最后單擊工具欄中的Return to Project命令,操作如圖2-74所示。

圖2-74 選擇銅合金材料
第8步:進入Mechanical界面。
雙擊靜力學分析流程圖中的B4欄Model選項,進入Mechanical界面,界面窗口如圖2-75所示。

圖2-75 Mechanical界面
第9步:賦予模型材料。
單擊Tree Outline框中Geometry下的“受壓管道”選項,然后在窗口左下角出現(xiàn)線體的詳細欄,將Material欄下的Assignment一欄選中第7步中已經(jīng)編輯好的材料Copper Alloy,操作如圖2-76所示。

圖2-76 賦予模型材料
第10步:劃分網(wǎng)格設置。
選中Tree Outline框中的Mesh選項,在窗口左下角出現(xiàn)網(wǎng)格的詳細欄,將Sizing欄下面的Relevance Center一欄設置成Fine,如圖2-77所示,在Mesh上單擊右鍵,執(zhí)行Inset→Method命令,如圖2-78所示,在繪圖區(qū)中選中整個模型,然后在窗口左下角出現(xiàn)網(wǎng)格的詳細欄進行設置,單擊Geometry欄中的Apply按鈕,最后在Method一欄中選擇Sweep,其他選項保持默認即可,操作如圖2-79所示。

圖2-77 網(wǎng)格尺寸大小設置

圖2-78 插入生成網(wǎng)格方法

圖2-79 生成網(wǎng)格方法的設置
第11步:生成網(wǎng)格。
網(wǎng)格設置完成后,選中Tree Outline框中的Mesh選項,再單擊右鍵,彈出一個快捷菜單欄,然后選中Generate Mesh命令,操作如圖2-80所示,最后生成網(wǎng)格如圖2-81所示。

圖2-80 生成網(wǎng)格操作

圖2-81 生成的網(wǎng)格
第12步:添加固定約束。
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tatic Structural(B5)選項,會在工具欄中出現(xiàn)Environment工具欄,然后單擊該欄中的Supports選項,再單擊下面的Fixed Support,此時在Tree Outline框中生成Fixed Support圖標,單擊工具欄中的命令,進入視圖區(qū)選中圓柱模型的兩個端面(注意:選中兩個端面時,按住Ctrl鍵),最后單擊詳細欄中的Apply按鈕,操作如圖2-82所示。

圖2-82 添加固定約束
第13步:施加壓力載荷。
再一次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tatic Structural(B5)選項,單擊Environment工具欄中的Loads,然后選中下面的Pressure,此時,在Tree Outline框中生成Pressure圖標,單擊菜單欄中的命令,選擇圓柱模型內(nèi)腔面,在窗口左下角Details of“Pressure”欄中進行設置,接著在Geometry一欄的右側單擊Apply按鈕,在Magnitude一欄中輸入10e7,其余保持默認,操作如圖2-83所示。

圖2-83 施加壓力載荷
第14步:求解計算。
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tatic Structural(B5)選項,單擊右鍵,彈出一個快捷菜單,然后單擊Solve命令,則會進行求解計算,操作如圖2-84所示。

圖2-84 求解計算
第15步:結果后處理。
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olution(B6)選項,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Insert→Deformation→Total命令,操作如圖2-85所示。再一次在Solution(B6)上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Insert→Strain→Equivalent(von-Mises)命令,操作如圖2-86所示。再一次在Solution(B6)上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Insert→Stress→Equivalent(von-Mises)命令,操作如圖2-87所示。最后進行計算,在Solution(B6)上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Evaluate All Results,則會對后處理的結果進行全部計算,如圖2-88所示。

圖2-85 插入總變形結果

圖2-86 插入等效應變結果

圖2-87 插入等效應力結果

圖2-88 計算結果
第16步:查看結果。
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Total Deformation選項,則會在繪圖區(qū)中顯示模型的總變形云圖,如圖2-89所示。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Equivalent Elastic Strain選項,則會在繪圖區(qū)中顯示模型的等效應變云圖,如圖2-90所示。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Equivalent Stress選項,則會在繪圖區(qū)中顯示模型的等效應力云圖,如圖2-91所示。

圖2-89 總變形云圖

圖2-90 等效應變云圖

圖2-91 等效應力云圖
第17步:保存退出。
單擊Mechanical界面右上角的“關閉”按鈕,返回到Workbench界面,單擊菜單欄中的Save按鈕,選擇用戶要保存的位置,并命名為“Shouyaguandao”,保存類型為“wbpj”格式,操作如圖2-92所示。

圖2-92 保存文件
2.4.4 支撐座靜力學分析
本節(jié)最后一個靜力學分析案例,需要利用Design Modeler對模型做一些修改,介紹一些之前沒有涉及的命令,熟悉靜力學分析的操作流程。
首先將模型導入DM中,分割成兩部分,并命名“底座”與“支撐架”,分別賦予材料“銅合金”和“結構鋼”,在支撐座上面的圓柱孔上施加Z軸負方向100N的軸承載荷,分析支撐座變形和受力情況,如圖2-93所示。

圖2-93 支撐座模型
第1步:創(chuàng)建幾何項目。
單擊Toolbox下面的Component Systems前面的+按鈕,再雙擊Component Systems下面的Geometry圖標,如圖2-94所示。

圖2-94 創(chuàng)建項目
第2步:導入外部模型。
選中Geometry選項,然后單擊右鍵,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Import Geometry后面的Browse命令,然后導入“支撐座.SLDPRT”文件,如圖2-95所示。

圖2-95 導入外部文件
第3步:進入DM界面,單位設置。
在A2圖標上雙擊,或者單擊右鍵,然后再選擇New Geometry命令進入到繪圖界面,會彈出一個對話框,再選擇單位Millimeter,最后單擊OK按鈕,如圖2-96所示。

圖2-96 進入DM界面
第4步:生成模型。
單擊菜單工具欄中的Generate按鈕,如圖2-97所示。

圖2-97 生成模型
第5步:選中草繪面。
單擊菜單欄中的命令,選中模型的一個面,然后單擊Tree Outline框中的Sketching標簽進入草繪界面,操作如圖2-98所示。

圖2-98 選擇草繪面
第6步:繪制草圖。
選中Draw下的Line命令,同時單擊工具欄中的命令,然后在繪圖區(qū)畫一條線段(要求線段長度超出模型一段),操作如圖2-99所示。

圖2-99 繪制草圖
第7步:分割模型。
草圖繪制完畢,單擊工具欄中的Extrude命令,在窗口左下角出現(xiàn)詳細欄,然后在里面進行設置。單擊Geometry一欄中的Apply,在Operation一欄中選擇Slice Material命令,在Direction一欄中選擇Both-Symmetric命令,在Extent Type一欄中選擇Through All命令,操作如圖2-100所示。

圖2-100 分割模型設置
第8步:給分割好的模型命名。
分割設置完成后,單擊菜單欄中的Generate命令,完成分割,在Tree Outline框選項2 Parts,2 Bodies下面出現(xiàn)兩個圖標,分別命名為“底座”與“支撐架”,操作如圖2-101所示。

圖2-101 模型重命名
第9步:創(chuàng)建靜力學分析項目。
單擊DM窗口右上角的“關閉”按鈕,關閉DM界面,然后雙擊Toolbox下的Analysis Systems按鈕,然后單擊里面的Static Structural,并按住左鍵,將其拖動至項目A2中的Geometry中,建立起靜力學分析項目流程圖,操作如圖2-102所示。

圖2-102 建立靜力學分析流程圖
第10步:進入材料編輯界面。
雙擊B2選項Engineering Data,進入材料編輯界面,如圖2-103所示。

圖2-103 材料編輯界面
第11步:材料的設置。
單擊菜單欄中的按鈕,然后選擇Engineering Data Sources框中的General Materials,此時會生成一個Outline of General Materials對話框,然后選擇里面的A10中的Copper Alloy,單擊該欄后面的
按鈕,然后會在C欄中出現(xiàn)
圖標,說明材料已經(jīng)選中了,同時單擊A10欄時,下面會出現(xiàn)銅合金的材料性質(zhì)介紹欄Properties of Outline Row 10:Copper Alloy,因為結構鋼是默認的材料,已經(jīng)被選中了,最后單擊工具欄中的Return to Project命令,操作如圖2-104所示。

圖2-104 選擇材料
第12步:進入Mechanical界面。
雙擊靜力學分析流程圖中的B4欄Model選項,進入Mechanical界面,界面窗口如圖2-105所示。

圖2-105 Mechanical界面
第13步:賦予模型材料。
單擊Tree Outline框中Geometry下的“底座”選項,然后在窗口左下角出現(xiàn)線體的詳細欄,將Material欄下的Assignment一欄選中第11步中已經(jīng)編輯好的材料Copper Alloy,單擊Tree Outline框中Geometry下的“支撐架”選項,將Material欄下的Assignment一欄中選擇Structural Steel,操作如圖2-106所示。

圖2-106 賦予模型材料
第14步:接觸設置。
選中Tree Outline框中的Connections→Contacts選項,然后在Contacts選項上單擊右鍵,在彈出的快捷菜單欄中選擇Rename Based on Definition命令,則在Contacts下面的選項變成Bonded-底座To支撐架,接觸設置保持默認狀態(tài),如圖2-107所示。

圖2-107 綁定接觸
第15步:劃分網(wǎng)格設置。
選中Tree Outline框中的Mesh選項,在窗口左下角出現(xiàn)網(wǎng)格的詳細欄,將Sizing欄下面的Relevance Center一欄設置成Fine,如圖2-108所示,在Mesh上單擊右鍵,執(zhí)行Inset→Method命令,如圖2-109所示,在繪圖區(qū)中選中“底座”,然后在窗口左下角出現(xiàn)網(wǎng)格的詳細欄進行設置,單擊Geometry欄中的Apply按鈕,最后在Method一欄中選擇Hex Dominant,其他選項保持默認即可,操作如圖2-110所示。同樣,再一次在Mesh上單擊右鍵,執(zhí)行Inset→Method命令,如圖2-109所示,在繪圖區(qū)中選中“支撐架”,然后在窗口左下角出現(xiàn)網(wǎng)格的詳細欄進行設置,單擊Geometry欄中的Apply按鈕,最后在Method一欄中選擇Tetrahedrons,其他選項保持默認即可,操作如圖2-111所示。

圖2-108 網(wǎng)格尺寸大小設置

圖2-109 插入生成網(wǎng)格方法

圖2-110 底座網(wǎng)格設置方法

圖2-111 支撐架網(wǎng)格設置方法
第16步:生成網(wǎng)格。
網(wǎng)格設置完成后,選中Tree Outline框中的Mesh選項,再單擊右鍵,彈出一個快捷菜單欄,然后選中Generate Mesh,操作如圖2-112所示,最后生成網(wǎng)格如圖2-113所示。

圖2-112 生成網(wǎng)格操作

圖2-113 生成的網(wǎng)格
第17步:添加固定約束。
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tatic Structural(B5)選項,會在工具欄中出現(xiàn)Environment工具欄,然后單擊該欄中Supports選項,再單擊下面的Fixed Support,此時在Tree Outline框中生成圖標,單擊工具欄中的
命令,進入視圖區(qū)選中“底座”上的4個圓柱孔(注意:選中4個圓柱孔時,按住Ctrl鍵),最后單擊詳細欄中的Apply按鈕,操作如圖2-114所示。

圖2-114 添加固定約束
第18步:施加軸承載荷。
再一次選擇Tree Outline框中的Static Structural(B5)選項,單擊Environment工具欄中的Loads,然后選中下面的Bearing Load,此時,在Tree Outline框中生成圖標,單擊菜單欄中的
命令,選擇支撐架上圓柱內(nèi)腔面,在窗口左下角Details o“f Pressure”欄中進行設置,接著在Geometry一欄的右側單擊Apply按鈕,在Define By一欄中設置成Components,最后在Z Component一欄中輸入-100N,其余保持默認,操作如圖2-115所示。

圖2-115 施加軸承載荷
第19步:求解計算。
在Tree Outline框中,在Static Structural(B5)上單擊右鍵,彈出一個快捷菜單,然后單擊Solve命令,則會進行求解計算,操作如圖2-116所示。

圖2-116 求解計算
第20步:結果后處理。
在Tree Outline框中,在Solution(B6)上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Insert→Deformation→Total命令,操作如圖2-117所示。再一次在Solution(B6)上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Insert→Strain→Equivalent(von-Mises)命令,操作如圖2-118所示。再一次在Solution(B6)上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Insert→Stress→Equivalent(von-Mises)命令,操作如圖2-119所示。最后進行計算,在Solution(B6)上單擊右鍵,出現(xiàn)一個快捷菜單欄,選擇Evaluate All Results,則會對后處理的結果進行全部計算,如圖2-120所示。

圖2-117 插入總變形結果

圖2-118 插入等效應變結果

圖2-119 插入等效應力結果

圖2-120 計算結果
第21步:查看結果。
單擊Tree Outline框中的Total Deformation選項,則會在繪圖區(qū)中顯示模型的總變形云圖,如圖2-121所示。單擊Tree Outline框中的Equivalent Elastic Strain,則會在繪圖區(qū)中顯示模型的等效應變云圖,如圖2-122所示。單擊Tree Outline框中的Equivalent Stress,則會在繪圖區(qū)中顯示模型的等效應力云圖,如圖2-123所示。

圖2-121 總變形云圖

圖2-122 等效應變云圖

圖2-123 等效應力云圖
第22步:保存退出。
單擊Mechanical界面右上角的“關閉”按鈕,返回到Workbench界面,單擊菜單欄中的Save按鈕,選擇用戶要保存的位置,并命名為“Zhichengzuo”,保存類型為“wbpj”格式,操作如圖2-124所示。

圖2-124 保存文件
- 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tǒng)原理與最佳實踐
- MC9S12XS單片機原理及嵌入式系統(tǒng)開發(fā)
- VxWorks設備驅動開發(fā)詳解
- 51單片機逆向學習實戰(zhàn)教程(電子設計與嵌入式開發(fā)實踐叢書)
- 單片機應用技術
- 單片機原理與應用:基于Keil+Proteus
- 零起點學Proteus單片機仿真技術
- 嵌入式系統(tǒng)Linux內(nèi)核開發(fā)實戰(zhàn)指南(ARM平臺)
- 單片機原理與應用技術
- 計算機與嵌入式系統(tǒng)架構
- 嵌入式系統(tǒng)與Qt程序開發(fā)
- 單片機技術及應用(C語言版)
- 嵌入式通信系統(tǒng)
- 嵌入式系統(tǒng):基于項目的分析和設計
- Protel DXP 2004應用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