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嵌入式系統Linux內核開發實戰指南(ARM平臺)
最新章節:
參考文獻
本書以嵌入式系統Linux內核開發的整個過程為線索,按照先硬件后軟件、先易后難的順序編寫。書中內容覆蓋了嵌入式系統Linux內核開發的各個方面。全書由“嵌入式系統硬件開發(共10章)”、“Linux內核開發初步(共6章)”、“Linux2.6內核原理(共9章)”、“Linux內核開發高級指南(共7章)”四部分組成,共32章。其中“嵌入式系統硬件開發”部分主要以ARM處理器為例介紹了嵌入式處理器的特點、內部原理以及硬件開發調試過程和方法,還介紹了如何制作簡易JTAG線纜和編寫燒寫程序;“Linux內核開發初步”部分主要介紹各種bootloader、Linux開發環境的創建、Linux內核的配置和編譯以及根文件系統的制作,還簡單介紹了uClinux;“Linux2.6內核原理”部分是本書的核心,該部分以Linux2.6.10版內核源代碼為基礎分析了Linux2.6的內核原理,涵蓋了Linux的各大方面。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18-12-27 18:22:31
- 第32章 編譯鏈接文件說明
- 31.2 Linux中的數據類型定義
- 31.1 per_cpu變量
- 第31章 雜項
- 30.8 使用定時器方法
- 30.7 與定時器相關系統調用
- 30.6 延遲函數
- 30.5 獲取系統時間
- 30.4 定時器和時鐘初始化
- 30.3 定時器相關全局變量
- 30.2 定時器相關宏定義
- 30.1 定時器相關數據結構
- 第30章 Linux定時器
- 29.7 工具軟件輔助優化
- 29.6 內存映射優化
- 29.5 優化系統啟動過程以縮減系統啟動時間
- 29.4 優化系統內存配置
- 29.3 對內核進行裁減
- 29.2 根據CPU特性進行優化
- 29.1 編譯優化
- 第29章 Linux內核優化
- 第28章 Linux內核移植
- 27.7 使用gdb、kdb、kgdb調試
- 27.6 通過跟蹤命令strace調試
- 27.5 oops消息
- 27.4 使用proc文件系統調試
- 27.3 通過打印調試(printk)
- 27.2 內核剖析(ProfiIing)
- 27.1 打開Linux內核及其各模塊自帶的調試開關
- 第27章 2Linux內核調試
- 26.4 命令行系統參數
- 26.3 老式命令行系統參數
- 26.2 前期命令行設置的系統參數
- 26.1 旗語系統參數(tag)
- 第26章 Linux系統參數設置
- 第4部分 Linux內核開發高級指南
- 25.5 PCI設備驅動程序
- 25.4 網絡設備驅動程序
- 25.3 塊設備驅動程序
- 25.2 字符設備驅動程序
- 25.1 設備驅動程序概述
- 第25章 Linux設備驅動程序
- 24.3 消除競態的非“鎖定”方法
- 24.2 消除競態的“鎖定”技術
- 24.1 并發與競態概述
- 第24章 Linux并發與競態
- 23.3 Linux工作隊列
- 23.2 Linux軟中斷
- 23.1 概述
- 第23章 Linux軟中斷和工作隊列
- 22.6 Linux系統調用
- 22.5 Linux中斷管理
- 22.4 從中斷返回
- 22.3 Linux中斷處理
- 22.2 指令預取和數據訪問中止異常中斷處理
- 22.1 Linux異常中斷處理
- 第22章 Linux系統異常中斷管理
- 21.8 模塊編程示例
- 21.7 模塊版本依賴
- 21.6 模塊層疊
- 21.5 裝載和卸載模塊
- 21.4 編譯模塊
- 21.3 內核模塊與應用程序的區別
- 21.2 Linux的內核空間和用戶空間
- 21.1 Linux模塊設計概述
- 第21章 Linux模塊設計
- 20.13 關于gzip壓縮文件
- 20.12 關于initrd
- 20.11 關于initramfs
- 20.10 磁盤文件系統
- 20.9 Linux特殊文件系統
- 20.8 異步I/O系統調用
- 20.7 訪問文件操作
- 20.6 路徑名查找
- 20.5 文件系統類型超級塊讀取
- 20.4 掛接文件系統
- 20.3 文件系統類型注冊
- 20.2 文件管理相關初始化
- 20.1 文件系統概述
- 第20章 Linux文件管理
- 19.6 用戶態進程間通信
- 19.5 進程切換
- 19.4 進程調度
- 19.3 進程創建與刪除
- 19.2 進程管理相關初始化
- 19.1 進程管理概述
- 第19章 Linux進程管理
- 18.4 Linux中的內存分配和釋放
- 18.3 設置存儲空間的訪問控制屬性
- 18.2 為虛擬(線性地址)存儲空間建立頁表
- 18.1 Linux內存管理概述
- 第18章 Linux內存管理
- 17.6 init()進程執行過程
- 17.5 start_kerneI()函數中調用的函數介紹
- 17.4 start_kerneI()函數之前的匯編代碼執行過程
- 17.3 Linux匯編入口處CPU的狀態
- 17.2 Linux匯編代碼入口
- 17.1 Linux 2.6.10中與ARM處理器平臺硬件相關的結構和全局變量
- 第17章 Linux 2.6.10@ARM啟動過程
- 第3部分 Linux 2.6內核原理
- 16.4 編譯μCIinux
- 16.3 μCIinux與標準Linux的區別
- 16.2 μCIinux源代碼目錄結構
- 16.1 μCIinux簡介
- 第16章 關于μClinux
- 第15章 固化Linux內核和根文件系統
- 14.6 在根文件系統中添加驅動模塊或者應用程序
- 14.5 創建一個32MB的RAMDISK根文件系統
- 14.4 編譯根文件系統源代碼
- 14.3 獲取根文件系統組件源代碼
- 14.2 根文件系統目錄結構
- 14.1 根文件系統概述
- 第14章 創建Linux根文件系統
- 13.4 編譯Linux內核
- 13.3 配置Linux內核
- 13.2 Linux內核目錄結構
- 13.1 獲取Linux內核源代碼
- 第13章 編譯Linux內核
- 12.8 設置超級終端
- 12.7 在開發過程中使用NFS
- 12.6 在主機上設置TeInet server
- 12.5 在主機上設置DHCP Server
- 12.4 在主機上設置TFTP Server
- 12.3 安裝Linux交叉編譯環境
- 12.2 在虛擬機中安裝Linux host
- 12.1 安裝Linux host
- 第12章 創建嵌入式Linux開發環境
- 11.8 BootIoader修改舉例
- 11.7 BootIoader使用舉例
- 11.6 燒寫BootIoader
- 11.5 編譯BootIoader
- 11.4 BootIoader的移植與裁減
- 11.3 BootIoader編譯環境
- 11.2 各種各樣的BootIoader
- 11.1 BootIoader的任務和作用
- 第11章 Bootloader
- 第2部分 Linux內核開發初步
- 10.3 簡易JTAG燒寫代碼分析
- 10.2 簡易JTAG線纜原理
- 10.1 JTAG簡介
- 第10章 自制簡易JTAG下載燒寫工具
- 9.5 嵌入式系統調試診斷方法
- 9.4 嵌入式系統調試仿真工具
- 9.3 硬件設計工具軟件
- 9.2 嵌入式系統硬件原理設計與審核
- 9.1 嵌入式系統設計流程
- 第9章 嵌入式系統設計與調試
- 8.3 ARM處理器系統初始化編程注意事項
- 8.2 ARM處理器系統初始化過程
- 8.1 ARM處理器上電/復位操作
- 第8章 ARM處理器啟動過程
- 7.4 ARM處理器的中斷(IRQ或FIQ)
- 7.3 ARM處理器異常中斷處理
- 7.2 ARM處理器異常中斷向量表和優先級
- 7.1 ARM處理器工作模式
- 第7章 ARM處理器工作模式與異常中斷處理
- 6.2 Linux中解決存儲訪問一致性問題的方法
- 6.1 存儲訪問一致性問題介紹
- 第6章 ARM處理器存儲訪問一致性問題
- 5.3 ARM處理器的快速上下文切換技術
- 5.2 ARM處理器中的Cache和Write Buffer
- 5.1 Cache和Write Buffer一般性介紹
- 第5章 ARM處理器的Cache和Write Buffer
- 4.7 存儲訪問失效
- 4.6 TLB操作
- 4.5 ARM存儲空間訪問權限控制
- 4.4 ARM處理器地址變換過程
- 4.3 系統訪問存儲空間的過程
- 4.2 MMU簡介
- 4.1 ARM處理器中CP15協處理器的寄存器
- 第4章 ARM處理器內存管理單元(MMU)
- 3.7 Thumb指令介紹
- 3.6 ARM匯編偽指令
- 3.5 ARM匯編偽操作(Directive)
- 3.4 ARM指令尋址方式
- 3.3 ARM指令介紹
- 3.2 ARM指令的條件碼
- 3.1 ARM處理器的程序狀態寄存器(PSR)
- 第3章 ARM指令及其尋址方式
- 2.5 ARM處理器
- 2.4 ARM體系架構
- 2.3 ARM處理器應用
- 2.2 ARM處理器特點
- 2.1 ARM發展歷程
- 第2章 ARM處理器概述
- 1.5 一些嵌入式處理器的硬件特性比較
- 1.4 嵌入式系統發展
- 1.3 嵌入式系統應用
- 1.2 嵌入式處理器
- 1.1 嵌入式系統概念
- 第1章 嵌入式系統概述
- 第1部分 嵌入式系統硬件開發
- 前言(序)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前言(序)
- 第1部分 嵌入式系統硬件開發
- 第1章 嵌入式系統概述
- 1.1 嵌入式系統概念
- 1.2 嵌入式處理器
- 1.3 嵌入式系統應用
- 1.4 嵌入式系統發展
- 1.5 一些嵌入式處理器的硬件特性比較
- 第2章 ARM處理器概述
- 2.1 ARM發展歷程
- 2.2 ARM處理器特點
- 2.3 ARM處理器應用
- 2.4 ARM體系架構
- 2.5 ARM處理器
- 第3章 ARM指令及其尋址方式
- 3.1 ARM處理器的程序狀態寄存器(PSR)
- 3.2 ARM指令的條件碼
- 3.3 ARM指令介紹
- 3.4 ARM指令尋址方式
- 3.5 ARM匯編偽操作(Directive)
- 3.6 ARM匯編偽指令
- 3.7 Thumb指令介紹
- 第4章 ARM處理器內存管理單元(MMU)
- 4.1 ARM處理器中CP15協處理器的寄存器
- 4.2 MMU簡介
- 4.3 系統訪問存儲空間的過程
- 4.4 ARM處理器地址變換過程
- 4.5 ARM存儲空間訪問權限控制
- 4.6 TLB操作
- 4.7 存儲訪問失效
- 第5章 ARM處理器的Cache和Write Buffer
- 5.1 Cache和Write Buffer一般性介紹
- 5.2 ARM處理器中的Cache和Write Buffer
- 5.3 ARM處理器的快速上下文切換技術
- 第6章 ARM處理器存儲訪問一致性問題
- 6.1 存儲訪問一致性問題介紹
- 6.2 Linux中解決存儲訪問一致性問題的方法
- 第7章 ARM處理器工作模式與異常中斷處理
- 7.1 ARM處理器工作模式
- 7.2 ARM處理器異常中斷向量表和優先級
- 7.3 ARM處理器異常中斷處理
- 7.4 ARM處理器的中斷(IRQ或FIQ)
- 第8章 ARM處理器啟動過程
- 8.1 ARM處理器上電/復位操作
- 8.2 ARM處理器系統初始化過程
- 8.3 ARM處理器系統初始化編程注意事項
- 第9章 嵌入式系統設計與調試
- 9.1 嵌入式系統設計流程
- 9.2 嵌入式系統硬件原理設計與審核
- 9.3 硬件設計工具軟件
- 9.4 嵌入式系統調試仿真工具
- 9.5 嵌入式系統調試診斷方法
- 第10章 自制簡易JTAG下載燒寫工具
- 10.1 JTAG簡介
- 10.2 簡易JTAG線纜原理
- 10.3 簡易JTAG燒寫代碼分析
- 第2部分 Linux內核開發初步
- 第11章 Bootloader
- 11.1 BootIoader的任務和作用
- 11.2 各種各樣的BootIoader
- 11.3 BootIoader編譯環境
- 11.4 BootIoader的移植與裁減
- 11.5 編譯BootIoader
- 11.6 燒寫BootIoader
- 11.7 BootIoader使用舉例
- 11.8 BootIoader修改舉例
- 第12章 創建嵌入式Linux開發環境
- 12.1 安裝Linux host
- 12.2 在虛擬機中安裝Linux host
- 12.3 安裝Linux交叉編譯環境
- 12.4 在主機上設置TFTP Server
- 12.5 在主機上設置DHCP Server
- 12.6 在主機上設置TeInet server
- 12.7 在開發過程中使用NFS
- 12.8 設置超級終端
- 第13章 編譯Linux內核
- 13.1 獲取Linux內核源代碼
- 13.2 Linux內核目錄結構
- 13.3 配置Linux內核
- 13.4 編譯Linux內核
- 第14章 創建Linux根文件系統
- 14.1 根文件系統概述
- 14.2 根文件系統目錄結構
- 14.3 獲取根文件系統組件源代碼
- 14.4 編譯根文件系統源代碼
- 14.5 創建一個32MB的RAMDISK根文件系統
- 14.6 在根文件系統中添加驅動模塊或者應用程序
- 第15章 固化Linux內核和根文件系統
- 第16章 關于μClinux
- 16.1 μCIinux簡介
- 16.2 μCIinux源代碼目錄結構
- 16.3 μCIinux與標準Linux的區別
- 16.4 編譯μCIinux
- 第3部分 Linux 2.6內核原理
- 第17章 Linux 2.6.10@ARM啟動過程
- 17.1 Linux 2.6.10中與ARM處理器平臺硬件相關的結構和全局變量
- 17.2 Linux匯編代碼入口
- 17.3 Linux匯編入口處CPU的狀態
- 17.4 start_kerneI()函數之前的匯編代碼執行過程
- 17.5 start_kerneI()函數中調用的函數介紹
- 17.6 init()進程執行過程
- 第18章 Linux內存管理
- 18.1 Linux內存管理概述
- 18.2 為虛擬(線性地址)存儲空間建立頁表
- 18.3 設置存儲空間的訪問控制屬性
- 18.4 Linux中的內存分配和釋放
- 第19章 Linux進程管理
- 19.1 進程管理概述
- 19.2 進程管理相關初始化
- 19.3 進程創建與刪除
- 19.4 進程調度
- 19.5 進程切換
- 19.6 用戶態進程間通信
- 第20章 Linux文件管理
- 20.1 文件系統概述
- 20.2 文件管理相關初始化
- 20.3 文件系統類型注冊
- 20.4 掛接文件系統
- 20.5 文件系統類型超級塊讀取
- 20.6 路徑名查找
- 20.7 訪問文件操作
- 20.8 異步I/O系統調用
- 20.9 Linux特殊文件系統
- 20.10 磁盤文件系統
- 20.11 關于initramfs
- 20.12 關于initrd
- 20.13 關于gzip壓縮文件
- 第21章 Linux模塊設計
- 21.1 Linux模塊設計概述
- 21.2 Linux的內核空間和用戶空間
- 21.3 內核模塊與應用程序的區別
- 21.4 編譯模塊
- 21.5 裝載和卸載模塊
- 21.6 模塊層疊
- 21.7 模塊版本依賴
- 21.8 模塊編程示例
- 第22章 Linux系統異常中斷管理
- 22.1 Linux異常中斷處理
- 22.2 指令預取和數據訪問中止異常中斷處理
- 22.3 Linux中斷處理
- 22.4 從中斷返回
- 22.5 Linux中斷管理
- 22.6 Linux系統調用
- 第23章 Linux軟中斷和工作隊列
- 23.1 概述
- 23.2 Linux軟中斷
- 23.3 Linux工作隊列
- 第24章 Linux并發與競態
- 24.1 并發與競態概述
- 24.2 消除競態的“鎖定”技術
- 24.3 消除競態的非“鎖定”方法
- 第25章 Linux設備驅動程序
- 25.1 設備驅動程序概述
- 25.2 字符設備驅動程序
- 25.3 塊設備驅動程序
- 25.4 網絡設備驅動程序
- 25.5 PCI設備驅動程序
- 第4部分 Linux內核開發高級指南
- 第26章 Linux系統參數設置
- 26.1 旗語系統參數(tag)
- 26.2 前期命令行設置的系統參數
- 26.3 老式命令行系統參數
- 26.4 命令行系統參數
- 第27章 2Linux內核調試
- 27.1 打開Linux內核及其各模塊自帶的調試開關
- 27.2 內核剖析(ProfiIing)
- 27.3 通過打印調試(printk)
- 27.4 使用proc文件系統調試
- 27.5 oops消息
- 27.6 通過跟蹤命令strace調試
- 27.7 使用gdb、kdb、kgdb調試
- 第28章 Linux內核移植
- 第29章 Linux內核優化
- 29.1 編譯優化
- 29.2 根據CPU特性進行優化
- 29.3 對內核進行裁減
- 29.4 優化系統內存配置
- 29.5 優化系統啟動過程以縮減系統啟動時間
- 29.6 內存映射優化
- 29.7 工具軟件輔助優化
- 第30章 Linux定時器
- 30.1 定時器相關數據結構
- 30.2 定時器相關宏定義
- 30.3 定時器相關全局變量
- 30.4 定時器和時鐘初始化
- 30.5 獲取系統時間
- 30.6 延遲函數
- 30.7 與定時器相關系統調用
- 30.8 使用定時器方法
- 第31章 雜項
- 31.1 per_cpu變量
- 31.2 Linux中的數據類型定義
- 第32章 編譯鏈接文件說明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18-12-27 18: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