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創新體系與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模式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黃少堅
- 1575字
- 2019-12-13 19:57:58
第二節 國家創新體系理論的演化生成
關于國家創新體系這一概念,學術界討論頗多但是尚未取得一致的認識,不同學者之間存在著理解上的差異并且表現出理論研究范疇的偏重,故其對國家創新體系的內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從歷史過程來看,弗里曼認為存在過三種形態的國家創新體系,即計劃體制、自由市場體制和兼顧計劃與市場的混合體制。
最早提出系統概念并與創新聯系起來的是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李斯特批評古典經濟學家們忽視科學、技術、技能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國家專有因素”對一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追趕型國家的科技政策選擇問題,最早提出了國家創新體系的理論雛形,并構建了國家創新體系研究的理論框架(盛四輩,2012)。因此,弗里曼甚至建議將李斯特的經濟學著作改名為《國家創新系統》(弗里曼、蘇特,2004)。但是,李斯特的創新理論與熊彼特的一樣,在很長時間里沒有得到理論界的重視,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弗里曼、納爾遜等為代表的創新理論家在研究日美創新體系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理論的時候,再度研究李斯特的國家創新理論。李斯特對國家創新系統的許多特點如教育和培訓的機構和制度、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機構、用戶與制造商的交互學習、知識積累、對引進技術的改進和提高、促進工業的戰略性發展等進行了研究(弗里曼、蘇特,2004),可見,李斯特理論作為這一學派的源頭是值得尊敬的。
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西方以英美為代表的自由資本主義的創新體系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強調技術創新、技術擴散以及創新行為主體的相互作用和政策創新等;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強調知識生產、傳播和應用及其在經濟中的作用,重視新知識、新技能和新技術,重點研究知識擴散、人員流動和創新指標等;到21世紀,進入強調知識創新和知識高效應用的國家知識創新系統階段。總體上,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經濟為主要原則,國家以創新環境的構建,確保自由競爭的游戲規則促進企業對R&D的投入。同時重視教育、培訓,重視人力資本的培養,在稅收政策上對創新行為予以鼓勵。國家創新體系的計劃體制,主要是指蘇聯以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包括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以建立創新的國家體制、公共研究機構為主體,以科學發展規劃為指南,集中資源和力量進行重點攻關。計劃體制有其優勢,但是也存在研究與應用脫離的弊端。但是,計劃與市場并不是矛盾的,自由資本主義國家發現政府在創新過程中的作用,以及隨著創新本身越來越復雜,只有政府出面,由國家出資才能承擔其前期的費用時,它們開始納入創新的計劃體系。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轉型,中國以及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也接納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建立起計劃與市場一體化的運作體制,相應地國家創新體系也做出了調整。于是,兼顧市場與計劃的融合體系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主流。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創新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國家創新體系的變化發展出現趨同趨勢,普遍表現為國家之間相互學習,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吸納發達國家先進的經驗等。同時又都根據本國國情,在創新措施上各有側重、各具特色。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創新體系是一種實踐,帶有強烈國家特色。因此,利用系統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對國家創新體系進行理論上的探討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對創建和改善國家創新體系的實踐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楊敏,2007)。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OECD連續出版《國家創新體系》(1997)、《管理國家創新體系》(2006)等,以及歐盟委員會、世界銀行等國家性組織對創新型國家的關注,全世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紛紛將創新體系的建設納入國家戰略,以促進國家與產業競爭力的培養。從理論界到實業界,從政府到中介組織,從學者到企業家紛紛探討促進科學、技術與創新發展的理論與方法,從國家政策到企業行為將創新作為獲得競爭優勢的手段已成為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