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創新體系與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模式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黃少堅
- 4939字
- 2019-12-13 19:57:57
第一節 熊彼特及創新理論的發展
一、“創新”概念的界定
為什么要討論“創新”概念?主要是存在不同的表述,容易產生歧義,如果不廓清概念,就很難確定研究的范圍。對概念的爭論主要表現為“創新與發明”“創新與技術創新”“創新是一個經濟學概念還是一個技術概念”“創新的內涵與外延”“技術創新與技術發明”之間存在不統一的看法。這樣就導致一個問題出現,我們要建設的國家創新體系之“創新”到底準確所指是什么?
關于“創新”從經典理論開始就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創新主要是指技術創新,代表人物如索羅、弗里曼、曼斯菲爾德;另一種看法認為創新不僅指技術創新,而且包括組織、制度、方法等創新,代表人物如道格拉斯·諾斯。本研究認為創新應是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當然也包括制度的改革,只不過這種改革是為了技術創新的順利進行而進行的調整,也許以“創新”和“變革”來區分二者更有意義。
熊彼特率先認識到發明與創新之間是有區別的:先有發明,后有創新;發明是新器件、新工具或新方法的發現,創新則是新器件、新工具與新方法的商業應用。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的商業應用,那么在經濟上是不起作用的。但是他并沒有否定發明也是創新,只是認為發明需要得到應用才轉化為創新。因此,雖說有區別,事實上創新包括了發明,只不過發明是創新的半成品,是創新活動的前端,并且是不可或缺的。
曼斯菲爾德也認為“創新就是一項發明的首次應用”。厄特巴克在《產業創新與技術擴散》中也指出:“與發明或者樣品相區別,創新就是技術的實際運用或首次應用”。日本的比較技術論專家森谷正規也強調:“技術創新不是技術發明,確切地說,它是通過技術進行的革新,技術本身無須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對它進行衡量的根據是以下幾個方面:因技術的推廣而開辟了新的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足以迅速改變我們社會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經濟實力?!倍鼙颂刂髮撔绿匦杂懈訌V義解釋的有:西蒙庫茲涅茨“創新就是‘為達到一個既有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種新方法’”;納爾遜與溫特“創新就是‘現在的決策規則的變化’”;德魯克“創新的行動就是賦予資源創造財富的新能力”;而繆爾塞總結技術創新概念:當一種新思想和非連續性的技術活動,經過一段時間后,發展到實際和成功應用的程序,就是技術創新。這些學者均強調“創新”是新技術的商業應用,對新技術本身的產生過程這種“創新”(事實上是技術創新的前端)沒有太多的闡述。本研究認為,強調技術創新的后端,不應忽視它的前端,否則,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我國學者傅家驥在《技術創新學》中認為:“技術創新就是企業家抓住了市場的潛在盈利機會,以獲得商業利益為目標,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工藝)方法、開辟新的市場、獲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給來源或建立企業的新的組織,它是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在內的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苯洕鷮W家諾思從交易費用角度探討交易費用導致技術變化與組織創新的關系,他認為:“交易費用與技術當然是密不可分的,它增加了專業化從而導致組織創新,組織創新又導致了技術變化,技術變化進而需要組織創新去實現新技術的潛能?!?a href="../Text/chapter01_0001_0005.xhtml#zhu1" id="zw1">[1]OECD《技術創新統計手冊》中認為:“創新包括了科學、技術、組織、金融和商業的一系列活動”。以上論述是從過程論的角度探討創新的概念。創新的概念基本上將技術創新定義為一種經濟概念,但是這種概念強調了從技術研發到商業應用的全過程。
我們的看法是創新體系之“創新”既包括了科學技術活動,又包括了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是指科學技術的發現、發明、應用以及對經濟的影響所產生的生產力提高的整體過程。從技術角度來看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三部分;從商業角度來看包括新技術從研究到應用的全過程;從經濟角度來看包括科技生產與應用以及圍繞生產與應用所建立的組織、制度、政策系統。這些共同構成了國家創新體系。
國家創新體系不應該將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等排除在體系之外,而應該包括科學技術發展到商業化的全過程。因為道理很簡單,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目的是提高人類生活水平,為了這一目標人類出現了研究自然、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動。其中對生產力帶來革命性影響的主要是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活動,那么探究自然奧秘、發明新的技術的活動自然應包括在國家創新體系之中。因此建立國家創新體系不能只抓住從技術創新到商業應用這一頭,還應該包括科學研究、技術發明這個技術創新的源頭。之所以不說“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國家科學發明體系”“國家技術發明體系”,正是因為這三個概念都有片面性,都不能夠從全局來把握科學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全過程,因此才選用“國家創新體系”這一概念用語。
總之,國家創新體系之所謂的創新,應該是以科學的發現、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以及為社會提供新產品和新服務為核心的系統。它與改革或變革之區別在于后者重點是在制度包括體制、機制、政策的調整與發展,前者重點在于研究與發展,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但也是有區別的。所以,國家創新體系是圍繞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展開的一個完整的系統。
二、熊彼特及創新理論的發展
現代意義上的“創新”理論發端于熊彼特,有人將創新理論百年來的研究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0世紀初,主要以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為主導。熊彼特是在研究古典經濟理論的同時,批判地接受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他的創新理論。按照熊彼特的觀點,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熊彼特所說的“創新”“新組合”或“經濟發展”,包括以下五種情況:(1)引進新產品;(2)引用新技術,即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新市場;(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應來源;(5)實現企業的新組織。熊彼特否定了古典經濟學將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外生變量的一貫做法,認為“創新”是一個“內在的因素”,“經濟發展”也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性的關于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2]只可惜,早期的熊彼特創新理論因為非古典經濟理論之正宗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第二階段為20世紀50—60年代,是熊彼特理論得到認可與發展的時期。1951年,經濟學家索羅(S.C.Solo)在《在資本化過程中的創新:對熊彼特理論的評論》一文中對技術創新理論重新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首次提出技術創新成立的兩個條件,即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這一“兩步論”被認為是技術創新概念界定研究上的一個里程碑。著名的管理學家德魯克將“創新”概念引入管理領域,提出“創新行動賦予資源一種新的能力,使它能夠創造財富”,因此凡是重組資源創造新財富能力的行為都屬創新活動。[3]1962年,伊諾思在《石油加工業中的發明與創新》一文中首次明確地提出:“技術創新是幾種行為綜合的結果。這些行為包括發明的選擇、資本投入保證、組織建立、制定計劃、招用工人和開辟市場等”。林恩認為技術創新是“始于對技術商業潛力的認識而終于將其完全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的整個行為過程”。而曼斯菲爾德認為產品創新是從企業對新產品的構思開始,以新產品的銷售和交貨為終結的探索性活動。以上各家觀點在熊彼特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創新理論進行了完善和豐富。
第三個時期為20世紀70—80年代,是創新理論的發展和應用時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NSF)從20世紀60年代上半期開始組織專家對技術變革和技術創新進行研究,邁爾斯和馬奎斯作為主要倡議人與參與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報告《成功的工業創新》中將創新定義為技術變革的集合:技術創新是一個復雜的活動過程,從新思想和新概念開始,通過不斷地解決各種問題,最終使一個有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新項目得到實際或成功應用。美國NSF在報告《科學指示器》(Science Indicator,1974)中將技術創新限定為兩類:重大技術創新與一般技術變革,但不包括模仿與改進型變動。后來其在1976年的報告《科學指示器》(Science Indicator,1976)中進一步擴展原來的定義:“技術創新是將新的或改進的產品、過程或服務引入市場”。明確將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術知識的改進作為最低層次上的兩類創新劃入技術創新定義范疇中。另一位經濟學家厄特巴克認為“與發明或技術樣品相區別,創新就是技術的實際采用或首次應用”[4]。英國經濟學家弗里曼(C.Freeman)認為“技術創新是一個技術的、工藝的和商業化的全過程,其導致新產品的市場實現的核心技術工藝與裝備的商業化應用”[5]?!豆I創新經濟學》載:技術創新就是指新產品、新過程、新系統和新服務的首次商業轉化。在第三個時期,無論是理論本身還是參與討論的學者專家隊伍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創新研究的理論基礎、技術創新的定義、技術創新的分類、技術創新的動力與機會、技術創新的特征、過程機制與決策、經濟與組織效應、R&D系統、技術創新的主要影響因素、技術創新的政策基礎及其政策工具等都成為創新理論研究明確界定與深入探討的問題。
第四個時期為20世紀90年代至今,創新理論開始成熟,并且發展到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層面。1993年,納爾遜主編的《國家創新系統》指出,國家創新系統是指“一系列的制度,它們的相互作用決定了一國企業的創新能力”。這種制度不只是針對研究開發部門,也針對企業、政府和大學等。1994年,帕維蒂指出,國家創新系統是“決定一個國家內技術學習的方向和速度的國家制度、激勵結構和競爭力”。1997年,OECD在其出版的《國家創新系統》中指出:“創新是不同主體和機構間復雜的互相作用的結果。技術變革并不以一個完美的線性方式出現,而是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和反饋的結果。這一系統的核心是企業,是企業組織生產和創新,獲取外部知識的方式。外部知識的主要來源則是別的企業、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機構、大學和中介組織。在這里,創新企業被假定為是在一個復雜的合作與競爭的企業和其他機構組成的復雜網絡中間進行經營的,是建立在創新產品供應商與消費者之間一系列合資或密切聯系的基礎之上的。”“國家創新系統是一組獨特的機構,它們分別和聯合地推進新技術的發展和擴散,提供政府形成和執行關于創新的政策的框架,是創造、儲備和轉移知識、技能和新技術的相互聯系的機構的系統?!薄皣覄撔孪到y可以定義為公共和私人部門中的組織結構網絡,這些部門的活動和相互作用決定著整個國家擴散知識和技術的能力,并影響著國家的創業業績。”國家創新系統是公共和私人部門中的機構網絡,其活動和相互作用激發、引入、改變和擴散著新技術。從此,創新理論成為多數國家的國家戰略,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縱觀西方學者有關創新的研究,雖然各個學派研究的角度以及運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普遍認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實質內容是指一國境內不同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政府機構之間圍繞著科學技術發展及其商業應用所形成的一種相互作用的網絡機制。如克里斯托弗·弗里曼、理查德·納爾遜都認為:“國家創新系統是一組制度,因此,制度的設定和功能是決定創新系統的關鍵。”OECD最后綜合各家觀點,于1997年發表了題為《國家創新系統》的報告,標志著國家創新體系理論與方法已經成熟,并且得到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認同。
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各國政府從國家競爭力的高度介入知識生產、應用和傳播的全過程。由于綜合國力競爭的主體是國家,因此所謂國家競爭力實質是國家總體實力的較量,競爭的層次上升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在這種背景下,創新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事情,而且是整個國家的共同事業?!皣业氖聵I在企業”[6],政府必須從總體上對于科學技術知識的生產、擴散以及應用進行規劃和指導,親自參與到技術創新過程之中。另外國際交流也成為政府之間的交流、國家之間的交流,因此,國家嚴格控制技術的交流成為競爭資源的管理手段。西方國家紛紛調整科技政策,國家從仲裁者角色走向前臺,參與到促進本國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浪潮之中,承認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作用。如美國克林頓政府在其報告《將技術用于美國經濟增長:構筑美國經濟實力的新方向》中說:“技術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投資于技術就是投資于美國的未來”。為了贏得未來,美國政府加大對科技的持續投入,結果是帶來了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