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創新體系與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模式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黃少堅
- 2689字
- 2019-12-13 19:57:59
第二節 改革開放與科技體制改革
科技的計劃體系一是民國時期科研體制的延續,二是借鑒蘇聯模式,根源是經濟的計劃體制。科技發展作為經濟的一個部門很自然地必須有計劃地進行。但是,計劃體制嚴重妨礙國民積極性的發揮。經過理論研究,以及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的充分研究后,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有了突破,破除了只有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的束縛,認識到市場配置資源效率更高,于是在十四屆三中全會上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應地,其他各方面的體制都需要改革,教育科技也不例外,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我國科技教育體制也進行了長達10年的改革探索。
一、科教興國戰略的確立
“科教興國”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鄧小平同志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鄧小平同志堅持“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是教育”的核心思想,為“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1995年5月6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十四屆五中全會在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設中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列為之后15年直至21世紀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針之一。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提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科教興國”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圍繞科教興國戰略我國采取了以下幾項改革措施:
1.教育方面
首先是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和接受初等教育的水平,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其次,高等教育實施擴招,不斷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培養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投身于經濟建設,使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大了幾倍,現在大學錄取率已達到80%以上。再次,實施“211”“973”“985”等一系列發展計劃,通過重點大學、研究型大學的建設,我國大學的科研水平逐漸提高。第四,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職業教育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使我國教育更切合生產經營的需要。第五,充分調動大學研究機構積極性,直接為生產經營服務,充分利用大學的科研實力,實施產學研結合的戰略,將大學研究力量與企業結合起來,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
2.科技方面
首先是科技體制改革,鼓勵科研機構進行市場化改革,使其能夠面向市場,直接為經濟服務。全國245家科研單位逐漸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實施市場化改造后以企業模式運作,建立起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機制。其次,制定一系列的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鼓勵科技人員以服務生產一線為旨歸,以實現科研產業化為目標,迅速提升我國技術水平。第三,在科技計劃方面實施“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星火計劃”等,加大對重點項目的扶持。第四,加強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國家實驗室的建設,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的力度。第五,在全國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產業園57個,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另外,通過建立經濟開發區、大學創業園、國家軟件園等一系列舉措,使我國的科技創新碩果輝煌。第六,在科技體制上進一步改革,建立國家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不斷地調整科技政策,使之更加有利于培育企業朝著技術創新主體方向發展。
二、科技體制改革圍繞運行機制展開
1.改革科技撥款制度
對主要面對大學、科研院所等國家財政撥款單位的科研經費進行改革,在科技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運用經濟杠桿,目的是促使科研機構具有自我發展能力和面向經濟的活力。對不同類型的研究機構實行分類管理,逐步減少科研機構事業性撥款,加大對項目資助。對基礎研究實行基金制,采用同行評議的方法擇優支持;對資源環境、生態、基礎數據以及通用技術、關鍵技術的原理和方法的研究,通過多種計劃和專項資金給予支持;促使技術開發型工作走向市場,同企業聯合,通過技術轉讓和產品生產獲得進一步發展的經費,國家給予少量的必要的扶持。
2.培育技術市場,建立成果轉化的市場機制
正確認識和評價科技工作的地位和價值,促進技術成果商品化,大力培育和開拓技術市場。我國先后頒布《專利法》《技術合同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一系列鼓勵技術貿易的優惠政策,并且明確了技術市場管理的“四統一”:統一政策、統一合同登記、統一機構審批、統一統計。建立了技術市場管理機構和協調網,確立了技術商品地位,引入了激勵機制,為技術與經濟聯系建立了橋梁。現在技術交易與轉化的市場運作機制基本上建立起來,而且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3年我國技術交易共簽訂技術合同26.8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1084.67億元。技術交易中,技術開發合同占39%,占據了主導地位。各級科技計劃項目成果通過技術市場的途徑進行轉移、轉化的比例大幅增加,占技術合同成交總金額的比重達到19.2%。企業作為技術輸出方的交易額繼續位居首位,輸出技術交易額518.7億元,技術市場工作已成為各級政府和企業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加強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重要手段。[3]
3.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引入競爭機制
一是改革職稱評定工作,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二是在研究機構內部引入競爭機制,使科技人員的物質利益與其貢獻掛鉤;三是鼓勵人員流動,允許科技人員兼職,加強大學與企業的聯系以及信息交流、橫向聯系。應該說我國現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已經取得比較大的改進,但是,在很多方面還是存在多方面的阻礙人才流動的因素,如條塊分割導致保險、子女入學、戶籍等一系列問題,人才流動顧慮頗多,不利于知識流動,不利于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深化。
4.調整組織結構,促使研究機構更加開放
首先調整政府與研究機構的關系,實行政研分開,政府對科技機構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轉變為間接管理,同時實行所長負責制,加大研究所的自主權,使研究所逐步成為自立的實體,成為基本的競爭單元。調整組織結構的目的是鼓勵研究、教育、設計機構與生產單位的聯合,強化企業的創新能力。1987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規定》促進技術開發型科研機構進入企業,同時建立國家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允許集體和個人建立科研和技術服務機構,改變所有制結構。2000年開始對科研所進行進一步改革轉制,更加促進了科技與產業的結合。
5.構架三個層次的戰略布局
在強調為國民經濟服務的同時,圍繞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通過“攀登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火炬計劃”“星火計劃”等一系列國家級科技計劃,逐步形成科技工作直接為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目標服務、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和加強基礎性研究這三個層次的戰略布局,即在90年代,我國的科技發展以大規模生產的產業技術和裝備現代化為主攻方向,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穩定地加強基礎研究,并努力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