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創新體系與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模式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黃少堅
- 1951字
- 2019-12-13 19:57:59
第三節 自主創新戰略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科教興國戰略是我國宏觀發展的總的指導思想,但是,科技發展本身也是有其規律的,需要更加清晰的發展戰略與思路。科技發展最終目的是要建立自己的科技能力和創新能力。創新是所有國家都很重視的發展策略,但是基于各個國家的歷史、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的發展階段不同,在不同時期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戰略。如美國這樣的國家科技力量雄厚,國家創新政策一直比較穩定,主要面對的是如何保持這種創新精神和領先地位的問題。美國的原始創新是主要的,為了保持原始創新優勢,會想方設法吸引全世界優秀的人才去美國發展,給大家平等的機會。通過移民和教育發展吸引全球優秀人才是美國的主要戰略。而像日本、韓國作為二戰后發展起來的國家,首先有一個追趕的過程,以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為主,然后是發展科技立國戰略,提倡原創為主的戰略。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毫無疑問屬于追趕型國家。那么,追趕型國家一定是從模仿、引進、消化吸收開始的。我國50年代向蘇聯學習,70、80年代改革開放后向美日德法等國學習,通過引進技術、來料加工、出口替代等一系列舉措,鼓勵引進。但是,我國沒有趕上發達國家,而且越追距離越遠,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注意消化吸收,天真地以為可以用市場換技術,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市場上大多是洋品牌,國產品牌越來越少。在這個背景下,我國在2005年科技大會上發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自主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主張。
《綱要》中指出:“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自主創新,就是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跨越,就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撐發展,就是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引領未來,就是著眼長遠,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一方針是我國半個多世紀科技發展實踐經驗的概括總結,是面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抉擇。”“到2020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自主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科技發展的指南。
保障措施之一就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綱要》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現階段,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一是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并將其作為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只有以企業為主體,才能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有效整合產學研的力量,切實增強國家競爭力。只有產學研結合,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資源,激發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力,并使企業獲得持續創新的能力。必須在大幅度提高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時,建立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積極圍繞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服務、產學研多種形式結合的新機制。二是建設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以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為中心,促進科研院所之間、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之間的結合和資源集成。加強社會公益科研體系建設。發展研究型大學。努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資源共享的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基地。三是建設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從宏觀管理、發展戰略和計劃、研究開發活動、科技產業化等多個方面,促進軍民科技的緊密結合,加強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形成全國優秀科技力量服務國防科技創新、國防科技成果迅速向民用轉化的良好格局。四是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充分結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色和優勢,統籌規劃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深化地方科技體制改革。促進中央與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機結合。
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強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度。加強中、西部區域科技發展能力建設。切實加強縣(市)等基層科技體系建設。五是建設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針對科技中介服務行業規模小、功能單一、服務能力薄弱等突出問題,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類社團在科技中介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引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規模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