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
- 吳江梅 彭工 鞠方安
- 4093字
- 2019-12-21 14:29:19
《中國文化概論(英) 》課程的“翻轉教學”設計和功能(1)
中央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 曲 亮 吳新云
摘要: “翻轉教學”是美國近年來流行的創新性教學法, 《中國文化概論(英) 》課程按照“翻轉教學”的要求設計——豐富數字化資料庫、完善課程控制系統、精確課堂學習任務,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收獲信息,加強課堂學習中思辨力的培養,形成科技條件下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平等互動的新型人際關系。
關鍵詞: 《中國文化概論(英) 》翻轉教學 思辨力培養
事關國家文化戰略和學生需求,我校先是面向英語專業大三學生開設了《中國文化概論(英) 》 ,后擬開發其為公共英語的選修課以拓展大學生、研究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和文化素養,并擬作為通識課開設給外國留學生。該課程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要上好這門課,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我們認為,新時代新世紀,要用批判教育學的理念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批判性、民主性的“公民”(彭麗2008: 41),在具體課堂教學中開發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其不畏權威,消除偏見,獨立而開放地思考問題。如今比較受人關注的“翻轉教學”的方法非常有助于我們強化這個目標:按照“翻轉教學”的要素去設計教學改革——豐富數字化資料庫、完善課程控制系統、精確課堂學習任務,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收獲信息,加強課堂學習中思辨力的培養,形成科技條件下讓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平等互動的新型人際關系。
一、簡說“翻轉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式多是教師課堂講解,學生記筆記,這樣的方式多培養出被動的學習者不說,而且學生一旦走神或缺課,就可能無法跟上正常的學習進度。美國科羅拉多州一所山區學校——林地公園高中的兩位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于2007年將錄制好的講課內容上傳網上,讓學生在家看,以便缺課學生自我補習;后來他們據此重新建構了學習流程,讓所有學生先在家看教師的視頻講解,節省下來課堂的時間開展其他活動——小組項目、實驗、討論等(Bergman & Sams 2012),他們也因此被視為“翻轉課堂”教學的創始者。
近年來, “翻轉課堂/教學”作為一種創新教學模式在美國日漸流行,研究者和實踐者甚多,但“翻轉課堂應該是什么樣沒有定則”(Egbert,Herman,and Lee 2015: 3),從多數以舉例子為主的相關報告來看,翻轉教學的要素有以下幾點:數字化講座、課程控制系統、課本與數字化講座相互輔助或者課本被取代、小組討論和任務、微型課堂(就學生自學或討論產生的問題重講) 、學生差異化學習進程和學習時間(Egbert,Herman,and Lee 2015: 4)。這些不是所有的翻轉課堂都包含的要素,而是各位教育工作者各有側重的實踐總結,后來者得以學習、繼承,也可以修正、變化以便為己所用。
二、 《中國文化概論(英) 》課程的“翻轉”設計
在實踐翻轉教學的諸多要素中, 《中國文化概論(英) 》課程的“翻轉”設計的重點在三處:把“數字化講座”擴展為講座和豐富的數字化資料庫;把“課程控制系統”完善成學習社區和跟蹤記錄平臺;把“小組討論和任務”及“迷你課堂”精確成“具體的課堂學習任務” 。
數字化講座視頻和其他資料是組成翻轉教學的關鍵要素。 “一門課程的知識結構決定了學生為了學會該課題所需要的策略以及教師為教授該課題可以使用的方法”(Donald 1983: 31),所以早期的翻轉課堂的數字化資料多是原講臺授課的錄像,以此來宣講結構化知識(Bergman & Sams 2012) 。目前這類宣講結構化知識的視頻可以由教師、學生或請他人創作,或從網上找來,根據需求略加改動或原封不動,在授課中給學生指定在線地址,讓學生易于在課外使用。我們的《中國文化概論(英) 》課程面向中國學生時,學生的結構化基本知識在中學時候有一定基礎,我們所要培養他們的一是得體準確的英文表達能力,二是對熟悉現象從不同視角審視的能力,即思辨力。為前者,我們收集整理各種中國典籍的英譯本和譯介文章;為后者,我們收集整理漢學家探討中國問題的論文等;我們還將與兩者相關的電視節目、紀錄片、電影等分類集中。在豐富的資料庫情況下,授課老師的視頻主要針對學習資料的要求、提出思考的問題等。
“課程控制系統”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是輔助學生教育課程的管理,由于“翻轉教學”很大程度上是依賴網絡的“數字化生存” ,那么教學大綱、當下的課程預告、教師和學生的往來郵件、教師和學生各自視頻的粘貼、作業的在線提交、平時學習態度的監督和考察等都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對《中國文化概論(英) 》這門課而言,課程管理系統需要重點建設,用于管理、分類前面提到的豐富數字化資料庫,跟蹤記錄學生的瀏覽學習情況,將之完善成學習社區和發展的平臺,也為教師推動教學改革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和實證研究基礎。特別的設想是,課程管理系統中我們擬引進英文“在線作文” “學習日志”環節,并安排教師的適時點評。做法是,教師把《中國文化概論(英) 》中涉及的那些有趣的,甚至有爭議的話題用“思考題”形式列舉出來,讓學生用英語預寫思考結果,課堂討論后再寫,這樣“思考—討論—再思考”符合培養學生思辨力的規律,而付諸文字更是對思辨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強化。
“翻轉教學”中具體的課堂學習發生了較大變革,傳統上“老師講學生記”的消極教學法被“學生中心”的積極教學法所取代。 《中國文化概論(英) 》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已經注重讓學生積極地學習: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利用“知識匹配”原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中西文化比較,引發學生思考;利用新的視角和觀念引導學生“重審”那些所謂天經地義的問題,通過此“開心、啟智、展胸懷”的教學手段,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思辨能力和創新理念的目的。 “翻轉教學”中,我們把教師講授環節基本替換為小組研討、小組作業、小組展示等形式,將原來那些生動有趣的話題交給學生自行探討,要求學生把與講座相關的問題帶入課堂,教師抽出較少時間進行“微型課堂”活動,對學生學習進行點評、總結、發揮等,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索。特別注意的是,此環節要求任課老師寫“教學日志”觀察每次課堂授課的得失,改進“翻轉教學”各個環節相應的問題。
至于“翻轉教學”中的其他常見要素,例如課本問題、學生差異化學習進程和學習時間的問題,其實是沒有辦法進行“設計”的。盡管由于數字化資源的極大豐富,在一些“翻轉課堂”中課本被徹底替換掉(Strayer 2007),然而,我們認為描摹詳盡的高質量課本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的基礎知識體系。為達到課程目標,好課本可以作為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資源之一,以實體存在的形式彌補視頻的不足,和視頻等資源一起供學生為上課做準備。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進程和學習時間不易受教師控制,但是教師可以通過“課程控制系統”來追蹤、記錄學生的這些情況,考察差異化學習進程和時間對最終學習成果的影響,研究如何幫助后進學生,修改“翻轉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導向,讓學生都能更好受益。
三、 《中國文化概論(英) 》課程“翻轉教學”的功能
“翻轉教學”之所以備受推崇是其功能性,眾多進行了“翻轉教學”實踐的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成效。有人從正式出版的研究報告和非出版物(諸如博客、在線教師論壇、視頻、教學實踐網頁)中收集數據,將“翻轉教學”的益處總結為:學生能更好、更有效地學習;由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機會更多,學生成績等級提升;學生學習更加投入,課堂搗蛋行為相應減少;學生在更側重于理解力的測試中分數提高;學生需求和學校的資源得以對接(Egbert,Herman,and Lee 2015: 5)。 《中國文化概論(英) 》的“翻轉教學”之功能除具有上述事關分數、成績的效果外,還具備有助于批判教育學理論所期待的能面對不同信息、能思辨地處理信息、能形成平等人際關系的功能。
《中國文化概論(英) 》的“翻轉教學”使得學生在課前獲得有價值的豐富信息成為可能。傳統的課堂上,無論教師如何努力給予信息,也不得不受限于時間和空間的局促性;如今數字化時代,我們利用網絡空間翻轉課堂,給予學生的信息幾乎是無限的,此時教師面對的不是信息量如何增大的難題,而是如何進行信息篩選來幫助學生拓寬視野的同時形成思辨力的問題。我們《中國文化概論(英) 》的“翻轉教學”設計就很重視信息的分類,特別是重視布置對信息甄別的思考題,這樣學生所面對的豐富信息就更有意義、更有價值,而不是被信息所吞沒。
提供信息化事實的教學“不足”以泛化到實踐, 教師應該促進學生“在行動中思考”(Loughran 2012: 15)。 《中國文化概論(英) 》的“翻轉教學”的課堂設計圍繞小組活動和小組討論、微型課堂的形式進行,可有利于課堂學習中學生乃至教師思辨力的培養。小組討論和小組活動為學生合作性學習和解決問題提供機會,學生分享其觀點、獲得洞察力,他們獨自一人時往往做不到這點;而微型課堂中,要使經歷不同、興趣各異的學生及時接受到思辨的真諦,教師不僅要有學科的深入知識,還要有靈活的理解,將之與日常生活聯系,才能更好地傳道授業解惑,這樣教師的思辨力也是不可或缺的素質。
《中國文化概論(英) 》的“翻轉教學”的課堂內外設計有助于形成科技條件下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平等互動的新型人際關系。翻轉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 ,由“管理者”轉變為“參與者” ,由“執行者”轉變為“創造者” ,由“組織者”轉變為“開發者” ,師生關系據此成為學習中的合作者和伙伴;翻轉教學強調小組活動、網際互動也給學生提供了與同齡人“合作性學習”的環境,學生與學生彼此促進、相互分享,在較為平等的互動關系中共同進步。
總之, 《中國文化概論(英) 》的“翻轉教學”使得傳統教學被資源豐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所取代,教師給學生提供課外接觸的學習資源之途徑,因而在課堂上大家可進行以探究為基礎、經驗式的學習。這種教學變革可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海量信息,培養思辨力,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形成新型人際關系,也將成為未來教學改革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 Bergmann, J., and A. Sams.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12.
2. Donald, J. G. Knowledge Structures: Methods for Exploring Course Content [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83: 31-41.
3. Egbert, J. Herman, D. and Lee, H. Flipped Instruc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A Design-Based Study in a Complex, Open- 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J]. TESL-EJ, 2015, 19(2): 1-23.
4. Loughran, L. Being a Teacher Educator [A]. In M. Ben-Peretz Ed. Teacher Educators as Members of an Evolving Profession [C]. Plymouth, UK: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2012: 9-24.
5. Strayer, J. F. The Effects of the Classroom Flip o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 Comparison of Learning Activity in a Traditional Classroom and a Flip Classroom That Used a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07.
6. 彭麗. “公民”與“解放”——批判教育學兩個重要主題的研究[J]. 比較教育研究,2008, (10): 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