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跨越:新經濟引領新常態(領導干部悅讀坊)
- 金江軍 郭英樓
- 7270字
- 2019-12-21 14:31:19
智慧城市
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快建設綠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推進城市智慧管理”。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加強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數據和物聯網發展,建設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智慧城市是繼數字城市、信息城市之后城市信息化的高級階段,是中國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
建設智慧城市,對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信息化的重要意義
目前,中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階段(見圖2—3),城市在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工業增加值的60%、第三產業增加值的85%、國內生產總值的70%、國家稅收的80%都來自城市。可見,城市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核心和龍頭。

圖2-3 2000—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增長情況
信息化是合理指導城鎮化工作的必然要求
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在城鎮化進程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不斷集聚,同時向附近區域輻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述彭認為,中國城鎮化面臨雙重瓶頸,即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信息化又滯后于城鎮化,這無論是對城市的長遠發展,還是對城市地位的提升,都產生了明顯的制約。在城鎮化過程中,科學編制城市規劃、加強城市建設項目管理、保障城市健康運行等方面都離不開信息化。
信息化是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改變了城市經濟發展要素,信息要素對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有著明顯的替代效應。例如,信息化可以提高單位用地面積的產出;信息化可以提高企業生產率,減少用工需求;信息化可以提高企業流動資金周轉效率。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城市區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如以前那么大。信息化可以改變過去城市經濟發展成本、代價過高的局面,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減少拆遷、占地等引發的社會矛盾。此外,信息化可以增強城市工業、服務業、信息產業等的競爭力,催生互聯網經濟等新的經濟增長點。
信息化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中國,城市在讓人們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使人們受到“城市病”的困擾,如交通擁堵容易誘發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容易引發傳染性疾病。信息化為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建設智能交通系統可以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建設城市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可以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信息化是實現城市國際化的重要基礎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中國大城市的國際化步伐也在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小城市也積極爭取融入全球經濟。信息化在國際貿易、旅游、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通過建設外文版的城市宣傳網站、App,可以讓世界認識中國的城市。綜觀紐約、倫敦、巴黎、柏林、東京、首爾、香港等國際大都市,它們在信息化方面都走在全球城市的前列。
目前,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已經滲透到城市政治、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并深刻改變著市民的工作、生活和思維方式。中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制約因素,要實現中國城市的轉型發展,必須將信息化納入城市發展戰略,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城鎮化和信息化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新時期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主題。目前,我國許多城市發展面臨諸多難題。建設智慧城市,是解決或緩解各類“城市病”,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此,應加強智慧城市理論方法研究,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所需相關產品的國產化進程。
智慧城市的組成部分
智慧城市包括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智慧政府、智慧經濟、智慧社會、智慧城市發展環境五大部分,如圖2—4所示。眾所周知,城市包括政治、經濟、社會三個主要方面。相應地,智慧政府、智慧經濟、智慧社會是智慧城市的三大領域。

圖2-4 智慧城市的五大組成部分
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隨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應用的快速發展,城市網絡基礎設施的性能也要相應提高。新一代城市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超大帶寬的城市骨干網、無處不在的無線接入。要建設新一代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有關城市應配合國家的“寬帶中國”計劃,實施“寬帶城市”計劃,建設城市光網,建設無線城市和UCity——將IT基建、技術和服務應用于住宅、交通、基礎設施等諸多的城市構成要素中,以此所構筑的智能化、未來型的尖端城市。
智慧政府
現代政府事務日益復雜,傳統政府的智能水平已經難以應付這種新的形勢。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Web2.0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電子政務正由電子政府向智慧政府轉變。智慧政府是指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等技術,提高政府辦公、監管、服務、決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智慧政府是電子政務發展的高級階段。與傳統電子政務相比,智慧政府具有透徹感知、快速反應、主動服務、科學決策等特征。
智慧經濟
智慧經濟的載體是智慧產業。智慧產業是指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較高的產業。智慧產業是智力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而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2011年6月,美國政府確立了智慧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四個方面的優先行動計劃,包括為智能制造搭建工業建模與仿真平臺,可負擔的工業數據采集和管理系統,業務系統、制造工廠和供應商企業級集成,以及智慧制造的教育和培訓。在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資委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見》把“智能發展,建立現代生產體系”作為推動兩化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則之一。
智慧經濟的主體是智慧企業。智慧企業是指生產經營智能化水平較高的企業,是企業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智慧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關鍵環節以及綜合集成的智能化程度較高,商業智能系統、知識管理系統等在企業得到應用,企業仿佛擁有“數字神經系統”。與傳統企業相比,智慧企業具有更強的學習和自適應能力,能夠靈敏地感知到企業內外環境變化并快速做出反應。
智慧社會
智慧社會是指高度智能化的社會。智慧社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事業的智能化,如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二是市民生活的智能化,如智慧社區、智慧家居。智慧社會是社會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構建智慧社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
智慧城市發展環境
智慧城市發展環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與智慧城市相關的政策法規、標準規范、人才隊伍等;二是與智慧城市相關的信息安全情況;三是與智慧城市相關的新一代通信技術產業發展情況。智慧城市發展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智慧城市建設的進度和質量。因此,有關城市應理順智慧城市建設的體制機制,構建良好的發展環境。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智慧城市建設完全由政府主導,那政府就錯位、越位了。智慧城市包括智慧政府、智慧經濟、智慧社會三大領域。智慧政府建設應由政府主導,而智慧經濟建設則應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智慧社會建設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
智慧城市的關鍵技術
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空間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是智慧城市的六大關鍵技術(見圖2—5)。

圖2-5 智慧城市的六大關鍵技術
在智慧城市中,物聯網采集數據,云計算處理數據,移動互聯網傳輸數據,大數據挖掘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的集成應用將推動城市信息化模式創新。
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技術在城市交通管理、城市環境監測、城市災害預警、重要場所安防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可以提高有關政府部門監管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減少人民生命和財產損失,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
云計算技術
云計算技術正好契合我國當前一些城市電子政務集中化的趨勢。例如,建設基于云計算的城市數據中心或超算中心,推進市政府各部門的機房大集中,實現統一運維。建設基于云計算技術的市政府網站群,形成以城市政府門戶網站為主網站、部門網站為子網站的政府網站群。建設基于云計算技術的城市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推進業務應用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促進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移動互聯網技術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移動電子政務、移動電子商務將快速發展。與傳統電子政務相比,移動電子政務可以使公務員通過手機隨時、隨地處理公務,通過政務微博與企業和社會公眾進行互動。企業和社會公眾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獲取政府信息及電子化服務,即時得知辦事結果。移動電子商務可以使市民通過手機進行購物,方便市民生活。此外,手機微博、手機QQ、微信等使市民享受數字化生活。
大數據技術
隨著城市信息化建設的深入,許多政府部門積累了海量數據,迫切需要進行處理、分析和數據挖掘。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管理和挖掘,是提高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例如,通過對歷年城市遙感圖像的比對,可以掌握城市化動態和特點。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如表2—2所示。

表2-2 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
空間信息技術
空間信息技術主要包括遙感、衛星導航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GIS)。與一般信息系統相比,GIS的最大優勢是空間可視化,即可以直觀地看到事物的地理空間分布情況。對于管理對象是地理空間分布的部門,如規劃、國土、環境、交通、農業、水利、鐵道、地震、氣象、海洋等部門,GIS是信息化必建項目。目前,GIS已經進入網絡化、三維化發展階段,出現了網絡地理信息系統(WebGIS)、三維地理信息系統(3DGIS)。
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的出現將催生下一代地理信息系統(Next Generation GIS,NGG),如云GIS(CloudGIS)、空間信息云、移動GIS(MobileGIS)、智慧GIS(SmartGIS)、嵌入式GIS等。與傳統地理信息系統相比,NGG的特點是智能化、移動化、海量化、嵌入化。NGG的空間分析能力更強,基于位置的服務水平更高;NGG可以處理海量空間數據,實時展現城市地下空間和地表建筑,在計算機中再現整個城市;NGG能夠按需嵌入其他信息系統,使之具有地理可視化功能。NGG在智慧國土、智慧環境、智慧交通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行和服務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例如,通過計算機系統的深度學習,可以對城市規劃建設方案進行自動優化。通過智能探頭自動識別人臉、車牌號和車輛等,可以對嫌疑犯和嫌疑車輛進行自動追蹤。通過道路車流量分析自動調節路口交通燈的紅綠燈時間,可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國已有400多座城市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約占全國建制市總數的70%。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智慧城市理論方法研究滯后于實踐
智慧城市是一個2009年才出現的新生事物,雖然目前有些地方專門成立了智慧城市研究機構,但智慧城市相關的理論方法研究明顯滯后于實踐。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智慧城市研究涉及的學科包括計算機科學、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公共管理學、區域經濟學、城市社會學等,是典型的交叉學科研究領域,屬于城市信息學(urban informatics)的學科范疇。而我國大學學科之間相互分割,難以培養出智慧城市理論研究需要的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此外,智慧城市理論方法研究還比較零散,不成體系。為了更好地指導全國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實踐,應加強智慧城市理論方法研究。
智慧城市關鍵技術和產品儲備不足
與智慧城市密切相關的關鍵技術包括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下一代地理信息系統等。這些技術幾乎都是歐美發達國家率先提出并研發的,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在技術上落后若干年。我國雖然在CPU、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等基礎、核心信息技術上有所突破,但國產CPU、國產操作系統、國產數據庫管理系統離大規模商用還有一段距離。在我國,與智慧城市相關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智慧城市建設所需的高端核心產品還掌握在國外廠商手里,這使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智慧城市的建設管理體制沒有理順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信息化建設管理體制不斷變化,至今還沒有完全理順,尤其缺乏各部門之間的橫向協調機制。智慧城市建設是區域層面的信息化,更需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橫向協調機制。從我們開展的50多個城市的調研情況來看,智慧城市管理部門五花八門:有的成立了專門的智慧城市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有的設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有的設在發展改革部門,有的設在規劃建設部門,還有的設在科技部門。許多城市的相關政府部門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缺乏協調、聯動機制。
智慧城市發展對策
智慧城市建設要把握好三大方面,即基礎設施、應用創新、產業發展。
建設智慧的城市基礎設施
建設智慧的城市基礎設施有兩層含義:一是城市道路及給排水管網、燃氣管網、路燈等市政設施要智慧。例如,道路能夠根據干燥度自動啟動灑水裝置;燃氣管道能夠實時探測壓力等參數,出現異常時自動關閉并通知維修,以防爆裂。二是網絡等城市信息基礎設施要智慧。例如,建設無線城市,推進三網融合,建設云計算中心,使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滿足人們“即需即供”的需求,像使用水、電一樣方便。實際上,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應該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納入城市規劃建設范疇。
開展智慧城市創新應用
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等技術,在電子政務、兩化深度融合、社會信息化三大領域開展創新應用。
在電子政務領域,要建設智慧政府。重點圍繞食品安全、防災減災等專題領域,加強電子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公共安全、口岸監管、交通管理、安防安保等領域。將云計算技術應用于政府數據中心建設,作為承載大型電子政務信息系統的計算平臺。發展政務智能系統,提高對領導的決策支持能力,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發展政府知識管理系統,提高公務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在兩化融合領域,要以提高工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程度為目標,開展工業物聯網應用試點示范工作。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物流管理、生產過程控制、生產設備監控、產品質量溯源、工業企業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等領域。發展無人工廠,通過進料設備、生產設備、包裝設備等的聯網,提高企業產能和生產效率。在工業企業大力推廣無線射頻識別、機器對機器、微傳感器、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將軟件即服務、云計算等技術應用到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中。
在社會信息化領域,重點發展未來學校、未來教室、數字化學習(Elearning),促進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完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發展基于“電子病歷”的智能健康服務系統、遠程關愛(telecare)系統;發展智能社區、智能住宅、智能家居系統;推廣虛擬養老院、電子保姆等;實施電子包容行動計劃,建立高度包容的信息社會,消除數字鴻溝。
發展智慧城市相關產業
實踐表明,信息化發展水平與信息產業發達程度存在一定正相關性。也就是說,一個地方的信息產業越發達,該地方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往往越高。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要建設智慧城市,必須重視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動。
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抓住機遇,加快培育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因地制宜,有選擇性地發展物聯網產業、云計算產業、三網融合產業、移動互聯網產業以及支撐兩化融合的生產性服務業等。
智慧城市涉及城市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建設內容很多,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智慧城市建設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階段,而信息化建設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有一個統籌協調部門,統一負責信息化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等工作。為此,建議全國各建制市進一步理順信息化管理體制機制,成立“市信息化領導小組”,由市長擔任組長,分管副市長擔任副組長,各局委辦一把手擔任小組成員,協調解決信息化重大事項,組織制定信息化重大政策。設立“市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把市府辦及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科技、住建等部門的信息化管理職能統一劃入“市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推進電子政務、兩化融合和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設工作。市委成立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市政府的“市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可以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國外智慧城市建設
2011年6月,韓國首都首爾市政府發布的“智慧首爾2015”(Smart Seoul 2015)計劃指出:到2015年,首爾市將利用智能手機辦公,解決市民的需要;市民在任何公共場所都可以免費使用無線網絡;行政、福利、社會生活等領域都將通過信息化手段服務市民,實現使用智能設備的靈活辦公,并構筑社會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