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信用和銀行

一、透支經濟中的貨幣彈性

(一)僅有一家銀行的透支經濟

讓我們考慮一個透支經濟,其中僅有一家銀行從事發放信貸的工作,企業不能發行債券。為了簡化,我們僅僅考慮一個兩部門經濟,不考慮政府和進出口部門。在這種情況下,不存在現金貨幣(currency money),沒有準備金要求,沒有金融市場,也沒有中央銀行。經濟是一個封閉體:沒有外貿,沒有外匯儲備,沒有匯率。最后,黃金和白銀都不被認為是儲備資產。

在這樣一個金融體系中,所有金融交易都通過這家銀行進行。不存在漏出和內部循環,僅僅有銀行新發行的信貸。每一個人都在銀行中有一個賬戶。這個賬戶或者是負債,即銀行向家庭或者企業發放一筆貸款L;或者是資產,即家庭或者企業持有銀行存款,這就是通常稱的貨幣。因為沒有漏出,所以資產都等于負債,即L=D(見表2—2)。

表2—2 單一銀行

現在我們假設某些參與人——有可能是企業,也可能是家庭,希望增加借入量。這些貸款來自何處?在主流的新古典理論中,新貸款只有當銀行接受了新的存款之后才能發行。新存款的來源是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業務中購買政府債券(從銀行或者個人手里),這個行動將創造超額儲備。但是在當前的模型中,沒有政府債券和中央銀行。那么商業銀行如何創造新貸款?

內生貨幣供給理論的關鍵是對于銀行業務的理解。外生貨幣供給理論將銀行業務理解為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因此,只有獲得了中央銀行提供的高能貨幣才能有資金發放貸款。這就導致了中央銀行注入準備金,商業銀行通過發放貸款產生了貨幣乘數效應。但是在現實中,商業銀行根本不需要存款就可以發放貸款。這是因為商業銀行的存款是經濟當事人在日常交易和支付中廣為接受的媒介,所以,在復式記賬條件下,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就是給貸款方開設一個存款賬戶。我們可以將這個會計分錄表示如下。

借:貸款——短期貸款(或者中長期貸款)

貸:吸收存款——單位活期存款

因此,復式記賬使得銀行在沒有存款的情況下就可以發放貸款。

為了使得這個邏輯更加清晰,我們可以考慮一個假想的故事。例如張三想購買一臺30萬元的寶馬車。但是,他沒有資金,希望從銀行貸款。如果工商銀行認為張三是一個可靠的借款人,那么就會愿意向張三提供30萬元的消費貸款購買寶馬車。這個時候工商銀行并不需要有30萬元的存款,只需要在工商銀行給張三開兩個賬戶,一個是貸款賬戶,一個是存款賬戶。這個過程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貸款——短期貸款30萬元——張三貸款戶

貸:吸收存款——單位活期存款30萬元——張三存款戶

這樣張三就有了30萬元。因為存款是大家廣為接受的交易媒介,所以張三可以用這筆存款進行交易。如果寶馬汽車銷售公司的賬戶也在工商銀行,那么只需要進行行內轉賬。如果寶馬汽車銷售公司的賬戶不在工商銀行,那么只需要跨行轉賬也就完成了這筆交易。

因此,只要借款者值得信賴,那么只需要動一下筆,或者敲一下鍵盤,商業銀行就從“無”中創造出來貸款。這個過程唯一的限制是向“可信的”借款者發放的貸款數量。這依賴于借款者的借款意愿和銀行給予其客戶信貸額度的意愿(Rochon,1999,Ch8)。后者可能被銀行流動性狀況所影響。商業銀行牌照的魅力不在于可以吸收存款,從而擴大資金來源,而在于可以自我創造存款,從而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凱恩斯很早就認識到了商業銀行的這種特性,他說:

“只要各銀行齊步前進,發行銀行鈔票……顯然沒有限制。加重點的幾個字說明了這種體系的活動的要領。……每一個銀行經理都可以坐在客廳里,把自己看成個人力量無法控制的外界力量的被動工具;但這個‘外界力量’就是他自己和鄰行經理,而絕不是存款者。”[3]

銀行和客戶之間最簡單的安排是建立信貸額度或者透支,凱恩斯將之定義為“一種和銀行的協議安排,建立一個負債賬戶,其中金額不超過協議金額,利息支付基于平均負債金額,而非最大的協議負債金額。當建立信貸額度后,給借款者的額外貸款立刻在銀行的負債部分出現一個對應的賬戶,并創造出等額的存款。隨著借款者利用這些新的信貸貨幣給一些服務進行支付,這些新創造的存款開始換手”。[4]

和凱恩斯的解釋一致,在現代世界中,為了支出,并沒有必要持有貨幣存款。“一個銀行的客戶可以在自己存款的基礎上開支票,這會減少她在銀行的信用,也可以在透支的基礎上開支票,這會增加她對于銀行的債務”凱恩斯:[5]。類似地,支票的接受者可以利用這些資金增加他們在銀行的信用余額,也就是他們的存款,也可以利用這些資金減少他們的債務余額,即降低信用額度的使用比率。

這就是使用信用卡時發生的故事。當消費者利用信用卡購買商品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有銀行存款,因此,隨著交易的發生,他們的信用額度使用比率上升。同樣,商品出售方拿到了資金后,其對銀行的債務將會相應減少,如表2—3所示。在這些環境中,所有交易者持有的存款總量并沒有改變。

表2—3 通過債務方支付

希望支出的參與人可以有兩種方式做到這點。他們或者消耗貨幣余額(銀行存款),或者在保持貨幣余額不變的同時,增加他們在銀行的負債。正如凱恩斯指出的,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潛力,或者他所稱的現金額度(cash facilities),由兩部分構成,貨幣存款和沒使用的透支額度,即還沒有被使用的信貸額度的比率?!罢_地說來,未使用的透支額度(unused overdraft facilities)——因為代表了銀行負債——應該……出現在賬戶的兩邊”[6]。如果我們跟蹤這些未使用的透支額度,那么銀行賬戶看起來如表2—4所示。

表2—4 信用額度

雖然未使用的透支額度仍然被當做表外貸款承諾,但是一些國家,比如美國,已經開始統計這些數據(Moore,1988)。未使用的信貸額度大約占了狹義定義的貨幣存量的一半,是使用的透支額度的兩倍。那么很顯然,擁有信貸額度的人就有了信貸貨幣的內生源泉。實際上,國際清算銀行(BIS)認為,在評估資本充足率的時候,應該將正式的便利性融資(formal standby facilities)和銀行的信貸額度考慮進來(BIS,1988)。

(二)存在私人發行的銀行券的一個透支經濟

我們現在假設這個單一銀行的客戶希望可以在交易過程中享受銀行券提供的便利。換句話說,不是所有的交易都通過銀行的賬戶系統進行,一些交易,特別是小額交易,可以脫離銀行中介進行。在我們現代金融體系中,我們習慣了中央銀行或者財政部發行的銀行券。在我們這里,這兩種機構都不存在。銀行券來自何方?商業銀行將會發行銀行券。

在過去,私人發行的銀行券相當普遍。美國授權一些銀行發行銀行券?,F在,中國香港地區的發鈔行仍然是商業銀行。在我們假設的透支經濟中,銀行券將由唯一的銀行按照需求發行。換句話說,當客戶希望將存款換成銀行券時,銀行就創造出銀行券。銀行券是純粹內生的。這個新的T型賬戶如表2—5所示。

表2—5 單一銀行發行銀行券

單一銀行發行的銀行券是銀行的負債。銀行將一種負債(存款)轉變為另一種負債(銀行券)。這樣創造的銀行券沒有數量限制。如果銀行的客戶希望帶走銀行券,那么他們可以在同一個銀行內將存款換成銀行券。根據后凱恩斯主義的回流原理,不存在銀行券的超額創造。但與之對比,貸款可以為通貨膨脹或者工資上漲融資。這解釋了為什么回流原理最有名的支持者托馬斯·圖克(Thomas Tooke)在經濟生活的所有方面支持自由企業,并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認為雖然銀行券不需要管制,但是信用和貸款需要管制(Arnon,1993)。

可以注意到,銀行非常傾向于發行商業銀行券。這是因為銀行存款需要支付利息,而銀行券不用。所以,給定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差,銀行券形式的貨幣占比越高,銀行利潤越大。因此,可以看出,銀行支持任何將存款轉化為私人發行的銀行券的技術變化,電子貨幣就是其中的一種形式。

(三)具有兩家銀行的透支經濟

我們已經看到透支經濟中單一銀行的情形。但是,如果違約貸款超過銀行自有資本數量,從而降低負債方價值,那么單一的銀行可能面臨償付性問題。

如果存在兩家銀行,那么會發生什么?我們仍然假定不存在中央銀行和政府支出,而存在兩家銀行,一家銀行專業化于向公司發放貸款,另一家銀行專業化于從家庭吸收存款。這一點與許多金融系統的制度框架相對應。例如,在美國,紐約的銀行專業化于向大型商業機構發放大額貸款,所謂的鄉村銀行則專業化于吸收存款。法國通過制度強制將銀行分為商業銀行(banquesd'affaires)和儲蓄銀行(banques de dépot)。

隨著銀行業務的專業化,單家銀行很難做到在貸款和存款上近似平衡。存款銀行(銀行D)有超額存款,商業銀行(銀行B)有相對于存款的超額貸款。換句話說,在每一天結束的時候,銀行B意識到它的客戶向銀行D的客戶所開出的支票數額超過了銀行D的客戶向銀行B的客戶開具的支票數額。這就表現為銀行B對銀行D有負債。銀行D的正余額正好和銀行B的負余額相匹配。隨著支票清算完成,銀行B向銀行D借款,銀行D持有銀行B的資產(見表2—6)。在一個僅有兩家銀行的系統中,不可能出現其他情況。此外,只要銀行D同意向銀行B貸款,賬戶就會平衡,這種情況就可以永遠持續下去。

表2—6 兩家銀行,透支經濟

在多銀行系統中,事情會更加復雜一些。一家銀行可能在欠另外一家銀行款項的同時又向其他銀行出借資金。因此,包含所有參與者的清算系統就被建立起來以軋平這些余額。此時,每一個參與者就知道其可以向赤字銀行借款的數量或者必須從盈余銀行借款的數量。清算機構成為赤字銀行和盈余銀行之間的經紀人,也就是成為商業銀行(B)和儲蓄銀行(D)之間的經紀人。但加總來看,它們的T型賬戶看起來與表2—5是一樣的。

如果要使得兩家銀行B和D,或者兩類銀行之間的這種均衡持續下去,那么只需要使得它們之間的利率保證它們都盈利。換句話說,銀行間市場利率,即銀行D向銀行B索要的利率,應該位于銀行D支付的存款利率和銀行B索要的貸款利率之間。如果銀行間市場利率制定合適,那么兩家銀行的回報率將是相同的,因此兩家銀行自有資金與資產的比率將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如果貸款包括向其他銀行的借款的話,那么兩家銀行的貸款和自有資金比率也是相同的。

二、資產經濟中的貨幣內生性

我們考慮以資產為基礎的金融系統。在資產經濟中有大量的國債存量。政府過去的財政赤字,就成為現存的政府債券。政府債券被中央銀行、私人非金融機構和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大量持有。

對于政府赤字的融資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財政部向商業銀行銷售債券。這種觀點——我們稱之為后憲章主義——認為政府支出類似私人企業支出:企業需要從銀行借款來進行支出。銀行購買政府發行的債券類似于銀行對企業的貸款(Lavoie,1992,Ch.4)。第二種觀點認為財政部從它在中央銀行的賬戶中開支票,并通過將債券銷售給中央銀行來抹平(replenish)賬戶。由于當前各國政府一般不允許中央銀行直接購買國債,因此我們只考慮第一種情況。

假定政府遇到了赤字,比如說100個單位,因此發行了100單位的國債(短期政府債券)。根據后憲章主義的觀點,債券被商業銀行購買。這次購買導致了政府的存款。在第二個階段,隨著政府支出的進行,這些存款到了家庭手中(見表2—7)。

表2—7 銷售給商業銀行的國債

我們現在假設家庭希望其持有的貨幣90%是銀行存款,10%是銀行券。和前面一樣,我們假定所有的銀行券由中央銀行發行。問題再次出現了:商業銀行如何獲得客戶需要的銀行券?在這個以資產為基礎的金融系統中,商業銀行不需要從中央銀行借入銀行券,商業銀行僅需要將其資產中的一部分國債銷售給中央銀行。

在當前的例子中,因為家庭需要10單位額外的銀行券,所以銀行將10單位國債銷售給中央銀行,這樣銀行在中央銀行獲得10單位存款(也就是說,銀行的準備金增加10單位)。商業銀行剩下90單位的國債,準備金增加10單位(見表2—8)。在第二階段,銀行利用其準備金向客戶提供了其所需要的10單位銀行券,因此銀行的準備金回到零,家庭持有的存款從100單位降到90單位。

表2—8 銷售給商業銀行的國債(具有銀行券)

三、開放經濟

迄今為止,我們都沒有考慮開放經濟的情形。在主流的故事中,如果是固定匯率,那么除非貨幣當局采取所謂的對沖操作(sterilization),否則國際收支盈余將導致國內高能貨幣和貨幣供給自動增加。貨幣供給增加將導致國內價格上升,減少凈出口,消除國際收支盈余,這和金幣時代的機制是一樣的。在蒙代爾-弗萊明框架下,固定匯率下的貨幣是內生的,不過這個內生是供給導致的,這意味著更多的貨幣來自國外供給,而不論國內貨幣需求狀況。

后凱恩斯貨幣經濟學拒絕了這個機制,并提供了另外一種解釋,即補償機制(Lavoie,2001)。補償機制適用于透支經濟和資產經濟。讓我們首先考慮最簡單的透支經濟。假定經濟面臨正的國際收支盈余,因此國內經濟參與人積累了國外貨幣,并在中央銀行兌換。商業銀行以其客戶的名義向中央銀行銷售外國貨幣,中央銀行開始積累國外資產。結果是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賬戶中積累了儲蓄或者準備金(見表2—9)。

表2—9 國際收支盈余,透支經濟

不過,在透支經濟中,商業銀行對中央銀行負債。累積的準備金被這些銀行用于償還中央銀行的貸款。表2—9描述了這個過程結束的時候,沒有新增的銀行準備金,且銀行減少了對中央銀行的貸款量。

因為出口商存款,銀行存款量也增加了,所以可能會有人認為主流故事還是對的。但是這種增加也是幻覺。既然進口商獲得了收入,他們就需要償還用于生產和運輸出口貨物的貸款。因此,出口商會利用這些存款償還貸款,伴隨著這第二輪補償效應,貨幣供給量沒有增加。

現在我們來考慮資產經濟。銀行有了超額儲備,但是因為銀行已經對所有可信賴的借款人發放了貸款,所以它們不會增加貸款。因此,商業銀行會再次通過向中央銀行購買國債來消耗這些超額準備金。同時,中央銀行因為希望回收超額儲備,也愿意銷售債券(見表2—10)。

表2—10 國際收支盈余,資產經濟

在主流故事中,這個行動是對沖。但是在這里應該注意到對沖的發起人是商業銀行,它們不希望保留超額儲備或者發放新的貸款。對于中央銀行,除非其希望調整隔夜拆借利率,否則會相當高興地適應商業銀行的購買行為。和政府支出的情況相同,中央銀行也可以通過從它在商業銀行的賬戶中轉移出政府存款的方式來消除來自國際收支盈余的超額流動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安县| 青龙| 深圳市| 宁强县| 漳州市| 阿合奇县| 长乐市| 鹤山市| 中西区| 偃师市| 宾川县| 长海县| 肥西县| 兴业县| 富川| 磐石市| 武平县| 崇左市| 合作市| 突泉县| 翁牛特旗| 青海省| 水城县| 宿迁市| 如皋市| 义乌市| 英超| 玉龙| 林州市| 南靖县| 阿拉善盟| 乌鲁木齐县| 吉林市| 历史| 湖北省| 安龙县| 富阳市| 法库县| 永登县| 会昌县| 伊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