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品牌合法性與央企品牌傳播戰略
本講執筆
■ 引言
2015年2月28日10時,柴靜自費百萬拍攝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上線,迅速引發了人們對霧霾問題的熱烈討論。借助于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該視頻一天的總播放量就達到了驚人的1.17億,成為2015年以來影響最大的公共事件之一。
柴靜事件本來只是關于霧霾治理問題的討論,但輿論迅速發生了擴散和偏轉,其中的一個話題便是對油品質量的質疑,進而將矛頭直指石油行業左右油品的標準制定,最后呼吁要引入市場機制,破除“兩桶油”的壟斷。一場本來是公共領域的環保事件,卻轉而發酵為經濟領域央企的體制問題,進而上升為央企的合法性危機事件。關于“柴靜與中石化、中石油”的議題討論趨勢和網民熱搜關鍵詞增長情況,如圖1—1。

圖1—1“柴靜與中石油/中石化”的話題討論趨勢
盡管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積極回應了紀錄片中的質疑,詳述了自身在提升油品質量、投入環保治理上的努力,但是柴靜事件已經充分反映出,當前社會公眾對央企運行系統存在普遍的質疑和不滿,壟斷、腐敗、高薪、低效等負面認知被固化為央企的形象標簽,央企形象被臉譜化、簡單化,一旦發生負面事件,討論焦點都不約而同地指向央企的合法性存續問題,這對央企的品牌傳播或外宣工作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本講先從探討品牌合法性的內涵與表現,包括概念內涵、來源構成、危機表現等,進而系統分析品牌合法性危機的根源,最后試圖從品牌傳播角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