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微型金融發展與反貧困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陳銀娥等
- 1723字
- 2019-12-13 20:23:56
第二節 研究意義
孟加拉國微型金融在反貧困方面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功,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并起到了全球性的示范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微型金融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快速發展,具體表現為:1995年“扶貧協商小組”(Consultative Group to Assist the Poor,CGAP)成立,標志著微型金融被世界主流發展組織所接受;1997年首屆微型金融峰會的召開使得微型金融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5年被聯合國確定為“國際小額信貸年”;2006年穆罕默德·尤努斯因其在發展微型金融方面的成就被授予了諾貝爾和平獎;等等。在實踐方面,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紛紛以孟加拉國微型金融尤其是格萊珉銀行模式為典范爭相效仿,歐洲許多發達國家和美國等也步入了發展微型金融的行列。將微型金融作為反貧困的一個重要工具,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在全球微型金融事業蓬勃發展,中國微型金融發展模式不斷創新的背景下,對中國微型金融及其反貧困的作用機制等問題進行思考和論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一,對微型金融發展的相關理論進行系統梳理,有助于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中國微型金融發展面臨的難題,更有助于用整體思路來研究微型金融問題,促進微型金融理論的發展。微型金融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成為聞名全球的術語,其旨在減少貧困的宣言和實踐使之受到廣泛關注,已成為一項世界性的研究課題。微型金融能否減少貧困,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減少貧困,即微型金融的反貧困績效研究已成為當前微型金融領域重要的理論熱點。許多學者和研究機構對此展開了研究,這些研究包括從理論視角來分析微型金融本身特性對減少貧困的貢獻的規范分析,也包括從實際視角來研究某些國家和區域實施微型金融計劃的反貧困績效的實證分析。然而,由于分析視角、實證方法以及具體案例等多方面的差異,關于微型金融的反貧困績效尚未形成統一結論。本研究從反貧困視角出發,對中國微型金融的發展及其反貧困效果等問題進行系統和專門的研究,一方面將對中國微型金融反貧困的歷程進行梳理和分析,為微型金融反貧困績效這一理論熱點問題提供更加翔實的素材和更加充分的論證;另一方面對中國微型金融的發展模式做出總結,并對代表不同發展模式的典型案例進行剖析,為微型金融發展模式理論的系統化奠定基礎,為中國甚至更廣范圍內的發展中國家微型金融發展模式的選擇提供理論借鑒。
第二,深入研究微型金融對貧困的影響機制,可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貧困理論和金融發展理論的研究成果,同時為微型金融發展與反貧困實踐提供參考。基于反貧困視角對微型金融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一方面,強調了微型金融發展的初衷即緩解貧困,有助于實際工作者及政策制定者更多地考慮貧困人群的實際需要,使微型金融產品與服務的設計更加符合實際,以實現減少貧困的目標;另一方面,對微型金融發展與反貧困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深入研究,也給我國未來的金融改革及反貧困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既有助于我國金融機構的完善和發展,也對反貧困工作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第三,對中國微型金融發展對減少貧困的作用機制的實證研究,對于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微型金融發展模式,完善和發展中國微型金融機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微型金融在中國的發展已進行了近30年,政府部門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并出臺了多個專門文件支持微型金融的發展、產品和服務創新以及制度創新,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獨特的社會經濟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微型金融發展還處在一個相對不成熟的階段。因此,從反貧困視角來看,對微型金融發展與反貧困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通過對典型貧困地區實施的微型金融項目進行實地調研,并對相關微型金融產品與服務產生的實際經濟效果進行量化,有助于對微型金融在反貧困方面的作用的大小及微型金融產品與服務本身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評估;二是對中國現有微型金融發展模式進行分析,探索不同模式反貧困的優劣,有助于培育符合中國國情的微型金融發展模式,最終實現反貧困的新突破;三是嘗試從環境視角分析我國微小企業所面臨的經濟環境、生存基礎及融資困境,探討解決微型企業融資困境的方法、途徑,培育有利于微型金融機構發展的“土壤”環境;四是借鑒國外微型金融的良好發展經驗和國內有益的實踐,對于構建以微型金融為主體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具有一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