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編者前言

劉小楓

社會理論是20世紀西方學術的顯學,舍勒并非是韋伯或涂爾干(E.Durkheim)那樣的社會理論創始人,但通過對社會理論的現象學“施魔”,舍勒開拓了現象學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對社會理論的早期發展做出了獨到貢獻。如今,現象學社會學已成為社會理論中的重要一支,舒茨、盧曼(N.Luhmann)和貝格(Peter Berger)的社會理論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現象學哲學方法,顯明了現象學在社會理論中的持續影響力。一般論者把舒茨視為現象學社會學的開創人,他得到過胡塞爾本人嘉許,也的確卓有成效地開拓了日常生活意識的現象學社會學的分析論域。然而,盡管把舒茨視為現象學社會學開拓者的說法頗為流行,卻是一大誤識。同樣,曼海姆通常被視為知識社會學的開拓者,實際上,曼海姆當算是舍勒的學生。[1]

在采納胡塞爾的現象學哲學提案的同時,舍勒就嘗試致力于把現象學方法與韋伯、桑巴特和特洛爾奇營構的歷史社會學結合起來——對現代市民世界觀及其倫理意識的研究,就是現象學方法與歷史社會學的成功結合。現象學哲學的主要分析論域是所謂純粹意識,將現象學原理用于分析歷史具體的倫理意識,就必須與歷史社會學結合起來。由此,舍勒的現象學自然而然發展出現象學的知識社會學理論,即憑靠現象學方法考察不同精神類型或不同文明共同體的知識觀、價值觀或世界觀。

世界觀理論最早由洪堡提出,經狄爾泰發展而一時成為學界顯學——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名噪一時,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因為,該書第二卷讓人難忘的分析憑靠的就是世界觀類型論。如我們所知,知識觀、價值觀或世界觀被馬克思統稱為所謂的“上層建筑”,憑靠其歷史唯物論,馬克思建立起一套著名的意識形態理論,其核心要旨涉及政治共同體的統治和教化的支配性權力問題。然而,眾所周知,馬克思的意識形態論帶有強烈的革命斗爭實踐色彩。憑靠新康德主義的形式理論,韋伯力圖剔除馬克思意識形態論的革命實踐色彩,通過考察不同文明傳統政治共同體的統治和教化的支配性知識,致力建立一套“價值中立”的關于政治支配的知識類型學。舍勒基于現象學的哲學立場介入這場意識形態論與政治社會學之間的思想較量,發展出自己的世界觀-知識社會學理論。

針對馬克思的意識形態論,舍勒的知識社會學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知識與社會的關系——《知識社會學問題》(Probleme einer Soziologie des Wissens,1924,175頁)一書致力于分析知識的理念形態與知識的社會政治形態之間的復雜關系。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知識社會學”的分析框架力圖克服馬克思意識形態論中過于僵硬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二元論,明顯受到韋伯的影響。

舍勒提出的世界觀類型論還與19世紀末開始流行的知識發展三階段論有關,這種由孔德提出的論說認為,人類的知識經歷了宗教知識、形而上學知識和實證知識三大類型的發展過程,明顯具有啟蒙進步論色彩——言下之意,基于近代自然科學的實證知識才是最高、最可靠的知識。在舍勒看來,宗教知識、形而上學知識和實證知識是三種知識類型,相互之間并沒有歷史的進步關系。換言之,實證知識僅僅是在認知的心性取向的類型上與宗教知識和形而上學知識不同,要說這種知識比宗教知識和形而上學知識更為進步,毫無道理。在《哲學的世界觀》一文中,舍勒甚至從知識的類型論引申出人類文明圈的知識類型差異論,這也與韋伯的宗教社會學所開拓的西方文明的獨特性問題相關。的確,在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中,實證知識類型占據了支配地位,但這是由于資本主義文明需要得到實證知識的支撐。實證知識類型的心性旨趣是實用效益,這種知識類型所反映的世界觀出自實用的動機。在《認識與勞動:世界認識中的實用主義動機的價值和限度研究》(Erkenninis und Arbeit:Eine Studie über Wert und Grenzen des pragmatischen Motivs in der Erkenntnis der Wert und Grenzen des pragmatischen Motivs in der Erkenntnis der Welt,190頁)這部世界觀理論要著中,舍勒憑靠其現象學哲學對實證知識類型作了透徹的哲學分析——與此相比,哈貝馬斯在近半個世紀之后試圖憑靠三種認識旨趣的劃分來化解實用主義認識旨趣的霸權地位,就顯得缺乏實質性的推進。[2]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選未能收入《認識與勞動》這部重要論著。不過,從《論知識的實證論的歷史哲學》一文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到舍勒如何從知識社會學角度批判啟蒙論述營構的實證知識類型的霸權地位。

關注宗教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是社會理論創始人的共同興趣。然而,與涂爾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相比,韋伯的比較宗教社會理論更注重政治領袖的精神品質問題。似乎,資本主義精神不可能養育出真正的政治領袖。舍勒的《楷模與領袖》一文表明,舍勒充分意識到韋伯宗教社會學的意圖,但明顯更關注統治類型中政治領袖的世界觀的類型差異。《世界觀理論、社會學和世界觀的確立》一文針對的是韋伯的名著《學術作為志業》,在舍勒看來,韋伯的“諸神之爭”論和“守夜人”主張過于消極和脆弱。不僅如此,韋伯的宗教社會學明顯排除了哲學的世界觀類型,舍勒的世界觀理論更為關注哲學的世界觀與政治領袖的精神品質的關系,從而下意識地引回了古老的“哲人王”問題。

《論哲學的本質及哲學認識的道德條件》(1919)從現象學立場反省哲學世界觀的德性品質,表明了舍勒的哲學觀與胡塞爾乃至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哲學觀的個體差異,是舍勒對“何謂哲學”問題的回答。這篇論文不僅讓我們可以看到舍勒解決現代倫理意識的品質問題時憑靠的哲學前提,更為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任何哲學觀念都具有個體性基礎——哲學追求普遍有效的理,然而,哲學追求本身則始終基于個體的偶在性情。說到底,任何哲學思想都是哲人個體心性高低的寫照。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到,實證論社會學與現象學社會學的視角、方法和問題意識何其不同,尤其就現代性問題而言,這兩種不同取向的社會理論的思想穿透力何其不同。

劉小楓

1998年5月于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2013年8月重訂于

中國人民大學古典文明研究中心


[1] 舍勒知識社會學的研究文獻參見L.G.Deininger-Meyn,《曼海姆與舍勒的知識社會學之哲學基礎》,Heidelberg 1986;L.V.Tigssen,《走向理性的相對化:對舍勒和韋伯的文化知識社會學思想的比較性重構》,Berlin 1989。

[2] 參見沙林:《批判理論與實用主義的挑戰》,載《國外社會學》,1993(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城县| 象山县| 曲阳县| 吕梁市| 高雄市| 衡阳市| 内乡县| 九龙县| 渭源县| 墨脱县| 宾川县| 泗洪县| 新泰市| 宁明县| 藁城市| 沙河市| 永城市| 成安县| 越西县| 红原县| 永泰县| 富平县| 分宜县| 神木县| 靖江市| 虞城县| 综艺| 岱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镇平县| 黄山市| 彭阳县| 桓台县| 夏邑县| 炉霍县| 苗栗县| 屯留县| 内江市| 工布江达县| 星子县| 来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