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自我控制的發展與促進
- 楊麗珠
- 5161字
- 2019-12-06 20:07:40
第三節 兒童自我控制發展的年齡、性別特點
兒童自我控制出現后,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最明顯地體現在年齡和性別特點上。
一、兒童自我控制行為發展的年齡特點
有關自我控制的年齡發展特點,研究者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了普遍一致的結論,即兒童自我控制的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幼兒階段是自我控制發展的關鍵期,但具體的關鍵期年齡還沒有一致的結論。
眾多研究表明,兒童自我控制的個體差異在生命的早期就已經非常明顯,但是更多地體現在行為控制層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對情緒、認知、動機等的控制能力逐漸發展。希歐多爾和邁克爾(Theodore & Michael 2007)考察了恒河猴和短尾猿的行為控制能力,結果表明,剛出生的動物在行為抑制方面就已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死锼苟。↘ristin,2005)考察了當愿望與規則相矛盾時,兒童和成年人對情緒的控制能力,結果發現,4歲和5歲兒童只能控制與角色相關的情緒,直到7歲時才能控制規則和與未來相關的情緒。還有研究對4歲和5歲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發展的穩定性進行了12年的追蹤研究,每隔4年進行一次重測,結果發現,4歲和5歲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預測8歲、9歲兒童和12歲、13歲兒童的個體差異,說明自我控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布朗森(Bronson)采用魯利亞拍手任務(tapping task)對幼兒自我控制行為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3.5~6歲兒童在速度和正確性上有較大的提高。羅森巴特及其團隊(1996,2001,2006)制定了“兒童行為問卷”(CBQ),其中注意集中、抑制控制、低強度愉悅和知覺敏感性被用來測量努力控制,研究表明,努力控制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澤拉佐等人(Zelazo et al.,2002)利用維度變化的卡片分類任務(DCCS)發現,3歲幼兒幾乎不能完成維度變化后的任務,而4歲幼兒完成此任務顯著的好于3歲幼兒,但直到5歲,幼兒才能很好地完成維度變化后的任務。魯埃達(Rueda)等人采用兒童注意網絡測驗(ANT)研究4歲、6歲、7歲、8歲、9歲、10歲和成人的注意控制,研究表明,4歲是兒童執行性注意發展的關鍵時期。
許政援等人(1987)采用插插板和裝小豆游戲實驗,考察3~6歲幼兒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發展特點和影響因素,結果發現,幼兒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隨年齡增長而發展。幼兒初期自我控制機制還很薄弱,不能有意識地組織活動,需要成人幫助而且受到個人興趣的影響。到了幼兒末期,兒童心理的概括性、調節性已有了較大發展。韓進之和楊麗珠(1986)在自我意識的研究中發現,自我控制能力在3歲、4歲兒童中還不明顯,兒童由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轉折年齡在4~5歲,且此時發展速度最快,到了5歲~6歲絕大多數兒童都有了一定的控制力。楊麗珠、宋輝(2003)通過“幼兒自我控制教師評定問卷”的測量發現,幼兒自我控制各因素及其總的發展隨年齡的增長而呈上升趨勢,3~4歲發展較快,4~5歲相對減慢;幼兒自控能力的發展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且所有的差異都表現為女孩高于男孩。董光恒和楊麗珠(2007)采用聚類分析考察幼兒自我控制類型發現,3歲幼兒主要是被動控制型和約束順從型,4歲幼兒主要集中于約束順從型,5歲幼兒多為自主控制型和約束順從型。張丹華(1989)在實驗中發現,3歲組兒童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弱,對語言的理解力較差,行為的沖動性占主導地位;4歲組幼兒自我控制能力有了發展,但自我控制行為還不平衡,具有不穩定性特點;5、6歲組兒童控制行為的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而且主動性增強,在自我控制活動中能產生一種“自我決定感”。謝軍(1994)用問卷法研究表明,3~9歲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上升趨勢,發展的關鍵年齡為3~5歲。也有研究者對年齡與性別的交互作用進行了研究,如周少賢等人(2004)研究3~6歲兒童自我控制發展特點后發現,中班女孩的行為控制能力發展最好,到大班時有所下降;中班男孩行為控制能力最差,到大班時卻有所提高。文萍等對168名6~11歲兒童使用9種執行功能任務進行測試,研究了抑制、轉換和刷新這三種執行功能的發展,結果發現整個兒童階段,三種執行功能一直表現出隨年齡增長而遞增的趨勢,而不同的執行功能表現出不同的發展速率。
經歷了幼兒階段自我控制的初步發展,進入小學階段,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主持了“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的國家重點課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韓進之、魏華忠、楊麗珠等人研究了“中國兒童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和教育”。研究發現,小學2年級、3年級自我控制發展的分值反而比4年級、5年級、6年級高,似乎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自我控制反而比小學高年級強。這是因為小學1~3年級學生約束性順從能力發展較高,而小學高年級隨著自立、自主性的發展,自我控制從外控逐步向內控發展,外在形式上的倒退展現的是內在高水平自我控制的逐步發展。凌輝和黃希庭(2008)研究1年級兒童自立人格特質與自我延遲滿足的關系,結果證實了高自立兒童的延遲滿足能力比低自立兒童要高很多。除了認知、注意、氣質等因素的影響,自立對自我控制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張野(2004)在考察1~6年級兒童自我控制的結構時發現,與幼兒的堅持性、自覺性、延遲滿足和沖動抑制性的自我控制結構相比,小學階段兒童的自我控制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變化:由于系統學習和教育的熏陶,獨立性和認真性代替了堅持性和延遲滿足能力;對友誼的關注和對謙讓的學習,情緒性和親社會性的內容進一步豐富;各種形式的欺侮現象體現在攻擊反抗維度上。
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學會學習是兒童成才的奠基石,而自我控制是青少年學習活動的重要保證。王紅嬌和盧家楣(2004)自編中學生自我控制問卷,結果發現,初中生的情緒自我控制、思維自我控制以及行為自我控制三個維度的發展反而比高中生好。其中行為控制和思維控制達到了顯著水平。從總體趨勢上看,七年級到高一呈現下降趨勢,高二回升,七年級得分最高,高一得分最低,自我控制發展出現忽高忽低的趨勢。李曉文和李嬌(2007)研究6~11年級(六年級至高二)學生情緒自我控制發展,結果表明,隨著年級的上升,情緒表達傾向與事件意義匹配,初二學生出現情緒調節的轉折,情緒表達減弱,高一學生相對輕松,呈現自然的情緒調節方式。
以上眾多研究表明,在嬰兒發展到成年的歷程中,個體的自我控制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自我控制各個層次各個維度也在逐步完善,是一個由他控到自控、由不自覺到自覺、從對機體動作的控制深入到隨意思維和情緒控制的過程,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趨于穩定,在教師、父母、同伴、媒體等外界環境作用下,個體逐漸開始能夠抑制自己的沖動,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情緒和思維。遺傳學研究也認為,在個體成熟之前,大腦一直在不斷地成長與發展,自我控制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
二、兒童自我控制行為發展的性別特點
克加斯卡等人(Grazyna Kochanska et al,2001)研究兒童順從行為發現,在兒童約束性順從(committed compliance)上,女孩要普遍高于男孩。但是,比約克倫德(Bjorklund)和基普(Kipp)總結指出,在大部分研究中,女孩在社會性和行為控制上的得分都比男孩高,但在認知控制上則相反,他們從進化角度進行了解釋,認為這種控制能力的差別有利于繁育后代。肯德爾等人(1979)設計了4個情境觀察兒童控制行為的性別差異,結果發現,從整體上看男孩和女孩差異顯著,且女孩高于男孩,但是PPVT圖片詞匯測驗(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和延遲滿足情境(delay of gratification)中并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在紙上迷宮(porteus Q-score)中,男孩得分要比女孩高,但是這種差別未達到顯著水平。在MFF匹配圖形測驗(matching familiar figures)中男孩的出錯率要遠遠高于女孩。而克加斯卡等人(Kochanska et al.,2001)對幼兒自我控制的研究也發現,女孩幾乎在自我控制的所有方面表現都高于男孩??巳R恩和布洛克(Kremen & Block,1998)通過追蹤3歲、4歲兒童自我控制行為發現,3歲、4歲時所測得的自我控制水平,與15~20年后所測得的自我控制水平存在顯著相關,不論男女都達到了極其顯著的水平。男孩的相關要高于女孩,其可預測性更大一些,但這種差別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水平。對于男女在自我控制穩定性上的差異,克萊恩和布洛克認為,有可能男性自我控制的發展受先天氣質基礎、神經生理特點等的影響更大,環境的影響相對小一點;而女性可能受外源性因素的影響更大一些。邁克爾和亞歷克斯(Michael & Alex,2002)采用追蹤研究考察了從出生到27個月兒童的自我控制行為,發現女孩的自我控制能力始終高于男孩,他們認為這種自我控制的差異與父母的直接監控水平相關,而種族之間的自我控制差異是由于種族之間的撫養方式差異造成的;自我控制穩定性的性別差異與克萊恩等人(1998)研究結果一致。南茜等人(Nancy et al.,2003)考察了不同種族的4458名1~6年級(5~12歲)兒童犯罪對攻擊性認知和行為的影響,結果發現,男孩的攻擊信念、攻擊幻想和攻擊行為比女孩更容易受到以前犯罪暴露的影響,這種影響尤其體現在4~6年級(9~12歲)。托馬斯等人(Thomas et al.,2000)研究氣質和青少年藥物濫用時發現,女孩子一般采用自我控制策略調節,男孩子一般采用尋求危險(risk-taking tendency)策略來調節藥物濫用的影響。蘭(Lan,2000)調查了128名青少年(107名男性)的性別自我概念概況,發現女孩在同性關系和情緒穩定性上分數很低,男孩的反社會行為與男性氣質的自我表象程度有關,女孩的反社會行為與社會邊緣性(排斥)有關。
國內學者對兒童自我控制的性別差異也展開了一系列研究。陳會昌、陰軍莉和張宏學(2005)研究發現,2歲兒童的延遲性自我控制行為就已開始出現顯著的性別差異,女孩顯著高于男孩。楊麗珠和宋輝(2003)的研究結果表明,3~5歲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存在極其顯著的性別差異。從構成自我控制的各因素來看,沖動抑制性、自覺性、堅持性和延遲滿足的差異都表現為女孩顯著高于男孩,男女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趨勢也存在差別。周少賢等人(2004)研究3~6歲兒童自我控制的發展特點后發現,中班女孩的行為控制能力發展最好,到大班時有所下降;男孩中班時行為控制能力最差,到大班的時候卻有所提高。鄭淑杰等人(2008)追蹤研究小學兒童攻擊、情緒與自我控制的關系,結果發現,男生攻擊行為顯著高于女生,男生自我控制分數越低,男性的情緒問題分數就越高。高晶和馬艷萍(2008)研究3~4年級小學生獨立性和自我控制的關系發現,女同學的堅持性和自我控制總體能力顯著高于男同學,沖動抑制性、自覺性和自我延遲滿足能力也是女生高于男生,但差異不顯著。魏昌盛和薛莉(2009)研究中學生自我控制發展特點,結果表明,男女生在行為自我控制和情緒自我控制兩個維度得分上差異顯著,思維自我控制維度上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的行為自我控制顯著高于男生,男生的情緒自我控制則顯著高于女生。這一研究結果與王紅嬌和盧家楣(2004)的研究結果略有出入,王紅嬌認為,中學生在自我控制及其三個維度(情緒控制、行為控制、思維控制)上女生都顯著高于男生。
三、兒童自我控制的腦機制發展特點
自我控制相關的神經組織會隨著個體的不斷成熟而發展。托馬斯等人研究發現,視覺新奇刺激誘發的額顳葉N2成分的波幅受年齡的影響。一些研究也發現,N2成分的特征存在年齡差異,即年輕人相對老年人N2成分的波幅較大。隨著年齡的增長,N2成分的波幅呈逐漸下降趨勢。無論是N2的波幅還是潛伏期,兒童與成人均有明顯的差別。一項以7~24歲兒童青少年為被試的Stroop任務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N2的潛伏期明顯減小,作者認為這說明執行功能隨著生理的發育而進步。魯埃達等人(2004)進行了一項比較幼兒和成人沖突解決差異的研究,該研究選擇了22名4歲的兒童和18名成年人進行ANT實驗,反應時和沖突效應分數均反映出兒童的成績遠低于成人,在執行相同任務時,兒童所面對的難度遠遠大于成人,與此相應的,在Fcz、Fc3、Fc4三個電極點,幼兒的N2峰潛伏期和平均波幅也都比成人更大。目前,已有較多的ERP研究顯示兒童在注意和抑制的控制能力方面和成人有差異,這種差別比較清晰地表現為兒童的N2潛伏期較長和N2波幅較高。拉姆等人(Lamm et al.,2006)報道了他們進行的一項針對兒童和成人的Go/Nogo任務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在執行任務中抑制能力較差的個體其Nogo刺激后的N2波幅較高。同時,這項研究還發現兒童Nogo刺激后的N2波幅要比成人的更高。因此,已有學者將Nogo刺激后出現的N2作為反映自我控制能力的指標。但目前為止,針對幼兒的腦電研究報道還相對較少。
錯誤相關負波(ERN)與年齡相關,波幅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潛伏期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截維斯等人研究了7~25歲兒童青少年ERN和Pe的發展,研究發現,低齡兒童的ERN波幅很小,甚至沒有,但隨年齡的增長而開始緩慢增長;女孩在10歲,男孩在13歲時有ERN波幅下降的現象,兒童在14歲以后的整個青春期內ERN波幅都在增長,由此研究者認為ERN的這種變化特點可能是青春期開始的標志,研究中并沒有發現Pe隨年齡的增長而有明顯變化。特殊群體被試與正常被試的ERN和Pe的特點也有所不同,研究還發現,ERN受個體的人格差異影響,低社會化的兒童與ERN低波幅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