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自我控制的發展與促進
- 楊麗珠
- 3067字
- 2019-12-06 20:07:39
第二節 兒童自我控制的發生
自我控制作為個體人格建構的核心要素是何時出現的,研究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不同的研究者應用不同的范式得出了不同的結果,但總體上來說,研究者比較認可自我控制在個體1.5歲左右出現,下面從自我控制的各個維度介紹其發生特點。
一、早期兒童自我控制發生機制及時間點
嬰兒并非生來就具有控制能力,多數心理學家從神經生理角度出發,認為大腦皮質抑制機能是兒童控制調節自身行為的生理前提。兒童剛出生時皮質的抑制機能還不成熟,興奮過程占優勢,這直接導致了兒童表現出極大的沖動性。隨著內抑制機能的完善,兒童逐步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另一些心理學家從沖動性角度出發,從動作控制、思維控制以及情緒控制角度考察兒童從沖動性轉向自我控制的發生年齡。隨著自我控制結構研究的發展,自我控制各個成分的發生發展研究也日益豐富起來。
自我控制是在生理不斷成熟的條件下伴隨注意機制的成熟和其他心理能力的發展而出現的,一些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最早可能發生于出生后12~18個月。特拉奇等人(Traci et al.,2007)發現,注意機制的成熟是自我控制發生和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12~30個月時的維持注意的能力能夠預測個體24個月時的自我控制水平。也有一些研究者認為自我控制出現得更早一些,最早可于6~12個月時出現。由于學者們對于自我控制發生的標志存在很大分歧,從而直接導致了對自我控制能力發生年齡的界定出現了很大的差異。
二、早期兒童自我控制發生的研究
研究者對自我控制的內涵雖然有不同的理解,但總結起來,大多數研究者都同意自我控制包含了對規則的理解和遵守、對事物長時間的堅持、對即時沖動性行為的抑制和為了長遠目標而犧牲短期即時滿足等能力。所以接下來從自我控制的四個維度:自覺性、堅持性、沖動抑制性和自我延遲滿足來介紹自我控制發生有關的研究。
(一)自覺性的發生
關于自覺性的早期研究,大多集中在約束性順從、情境性順從以及規則的內化上,而且研究者們通常認為約束性順從是自我控制的萌芽??思铀共榈热说难芯勘砻?,從總體上看,表現出約束性順從的人數在14~45個月呈上升趨勢,具體來說,在“做”情境下(玩具整理)的約束性順從提高了15%(從14個月的14%至45個月的29%)。而在“不做”情境下(不碰新奇的玩具)的約束性順從提高了45%(從14個月的40%至45個月的85%)??梢?,讓年幼兒童對某些信號不做反應比讓他們做出反應更困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自己沖動性控制的能力逐漸增強,盡管他們還需要父母的提醒。而在這個年齡段中在“做”和“不做”情境中表現出的情境性順從的人數都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梢?,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更愿意積極主動地配合父母的要求,更少地表現出消極、抵抗等不良行為,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另外,研究者在同樣的情境中考察了嬰兒的內化行為,不同的是在對內化進行考察時并沒有家長在一旁監督嬰兒。結果發現,在“不做”情境中嬰兒一直沒有表現出內化行為,盡管研究者假設33個月以后的嬰兒就能在“做”的情境中表現出內化行為,但實驗結果卻表明即使是33個月、45個月兒童的內化得分也很低且沒有明顯的進步??梢姡谌鄙偻饨绫O督下嬰兒的自我控制能力仍十分有限。
另外兩項研究還表明(被試分別為17~24個月的嬰兒和2~6歲的兒童),兒童對母親要求的反應是自愿順從最多,消極不順從其次,反抗最少。這反映了學步期兒童的典型特征:一方面,父母開始為兒童的社會化做準備,對兒童提出了自控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學步期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局限和他們自我意識增強、自主性的提高,他們在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卻積極爭取“個人獨立權”,這將不可避免地和父母要求發生沖突,產生不順從行為。
陳會昌等人的研究表明,2歲兒童不順從行為中消極不順從最多,其次是拒絕、協商和反抗,各類不順從上不存在性別差異,而且2歲時的不順從行為對7歲、11歲時父母和教師報告的問題行為有預測作用。
(二)堅持性的發生
目前研究者主要在困難情境中考察堅持性的發生、發展。比較典型的研究范式包括給被試一個超出其能力范圍的拼圖,考察被試在克服困難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持性。研究表明,4~5歲是幼兒堅持性發展的關鍵年齡,幼兒堅持性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埃里克森的迷箱任務也被用來測量4歲至初中階段兒童的堅持性。兒童被要求完成迷箱中的拼圖,迷箱被一塊布擋著,被試看不見迷箱里的情況。迷箱任務不僅可以測量注意的堅持性,還可以測量沖動抑制性。該任務的測量結果與父母和教師報告的努力控制能力的結果有關。另外,研究者也采用“不可能完美的圓”任務(IPC)以及“透明盒子”任務(TB)來測量幼兒的堅持性,這兩項任務的特點都是通過誘發被試的生氣/挫折情緒,為研究者提供觀察幼兒堅持性的機會。堅持性是比較高級的自我控制能力,關于堅持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堅持的發展上,而兒童何時產生堅持性還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三)沖動抑制性的發生
2~4歲兒童對某種信號不做出反應比讓其做出反應要困難得多,這表明兒童在對停止或抑制某些行為上,控制能力還稍顯不足,但3歲后抑制能力迅速提高。對于沖動抑制性的研究,目前研究者是從自我控制的不同方面(認知、行為、情緒)進行考察的。如考察行為沖動抑制性的慢走測驗、慢畫測驗、降低聲音測驗,考察認知沖動抑制性的Stroop范式和Go/Nogo范式,考察情緒沖動抑制性的延遲滿足任務等。當然,延遲滿足作為一種綜合能力,是自我控制的一個獨立維度,我們將在自我延遲滿足維度下單獨探討。
慢走測驗一般用來測量22個月及以上嬰兒,慢畫測驗和降低聲音測驗一般用于測量33個月及以上嬰兒。研究表明,慢走、慢畫測驗的成績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但只有在慢走測驗上中班男女幼兒才會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伯尼爾(Bernier)等人改編了休斯(Hughes)和恩索(Ensor)等人的Baby Stroop范式,在其研究范式中,要求被試先用大勺子喂“媽咪”玩偶,小勺子喂“寶貝”玩偶,等兒童熟練了之后玩相反的游戲,即用大勺子喂“寶貝”玩偶,小勺子喂“媽咪”玩偶。研究表明,26個月的嬰兒具備了一定的轉換能力,但還處于較低階段。赫拉爾迪-考爾頓(Gerardi-Caulton)使用了空間沖突任務考察24~36個月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實驗中兒童要按一個和電腦屏幕上呈現的圖片相一致的按鍵(事先在按鍵上貼上同樣的圖片)。在一些任務中圖片呈現的方向與按鍵方向相一致,而在另一些任務中則不一致。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論在反應的正確率上還是反應時上年齡差異均顯著,24個月的被試在不一致任務中反應的正確率已經接近60%,30個月嬰兒成功處理空間沖突的比率接近80%,而36個月時被試反應的正確率已達到90%。瓊斯等人采用簡單西蒙任務從面對沖突抑制行為的能力、對錯誤的檢測與糾正、對言語或身體控制策略的使用三方面考察了33名3~4歲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研究表明,36~48個月的幼兒面對沖突抑制行為的能力從22%提高到90%,錯誤檢測和糾正能力也同時出現。
(四)自我延遲滿足的發生
不論是作為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來研究,還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方面進行研究,自我延遲滿足一直備受研究者的關注。和自我控制的發展過程一樣,延遲滿足本身也經歷了從外加延遲滿足到自我延遲滿足的發展過程。
一項“禮物延遲—蝴蝶結”任務的研究表明,大約70%的24個月的兒童能夠成功地應對這樣的挑戰并完成任務。另外,還有一些早期研究,如沃恩等人(Vaughn et al.,1984)研究了18~30個月嬰兒的自我控制發展的趨勢,他們的研究評價了自控的兩方面:延遲和在清理任務中對母親指導的順從。結果表明,自控的兩方面都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3~5歲幼兒自我延遲滿足發展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幼兒期是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