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兒童自我控制研究的早期理論

自我控制的理論探討起源于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等諸多學派,由于自我控制對個體的自主性和適應性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幾乎所有的理論都認為其非常重要。但自我控制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各派心理學家從不同方面對自我控制的發展進行了描述,其觀點也存在相當大的分歧。下面簡要介紹各理論流派對于自我控制的闡述。

一、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儲藏室,它是先天帶來的本能沖動或者內驅力,代表著個體出生時人格的全部,其主要功能就是尋找滿足本能的東西,所以本我遵從快樂原則。本我是具有生物性的我,它是需要即刻獲得滿足的。而隨著年齡增長,兒童逐漸懂得要按照社會認可的規范發展或抑制自己的活動,進而用比較恰當的方式滿足自己,這時自我逐漸發展成熟。顯然,現實的我——自我是通過外界的教化過程發展出來的。同時,個體如果能較好接受父母傳授的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就會形成“自我理想”和“良心”,最終發展出理想的我——超我。成功的社會個體可以用自我的力量比較好地控制本我的泛濫,同時滿足超我的要求。然而,這種制約關系一旦被打破,個體就會因為社會性的發展障礙,引發各種精神行為問題。所以,弗洛伊德探討的控制主要是對本我的控制,即ego-control。這種控制涉及情緒和道德,是受來自外界的力量制約的,是在強大的社會教化下將社會規范內化而發展起來的。換句話說,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能量是以個體生物性為基礎發展而來的。本能只有得到釋放和滿足才能發展和保持健康的人格,本能的不滿足是焦慮產生的根源。顯然,越是需要即刻滿足的個體越是生物性成分較多的個體,而越是能夠控制本能的個體越是具有比較好的社會化的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使得個體產生較多的焦慮。所以弗洛伊德認為焦慮是人格發展的必然產物。由此可知,兒童個體具備更多生物性成分,而成人個體則具有更多社會化的人格特征。在未完成社會化的兒童身上可能更容易尋找到人格形成中的基本特質。

弗洛伊德強調個體的自我控制就是對其本能情緒沖突的控制。兒童最主要的發展任務就是發展出一個強有力的自我,使其具備控制不合時宜的沖動和有效地應對現實的能力,以此來滿足基本驅力和社會道德觀念的需求。自我在嬰兒期出現,在整個童年早期通過從本我中不斷獲取能量而逐漸變得強壯起來。當自我可以成功地在現實世界中滿足或者取悅本我時,本我將給自我投注更多的能量。

隨著精神分析學派的不斷分裂和發展,精神分析學派中的“自我”心理學家們重新定義了自我的角色,把它從本我內驅力中解放了出來。因為自我是有能力學習和適應的心理結構,所以成熟的自我相對獨立于本我,并且具有自己的能量或者動機的起源。“自我心理學家”把自我看作是一種相對具有能量和內在動機的自我控制機制。

因為兒童并不具有成熟的自我,所以他們不能像成人那樣自由地控制本能沖動和驅力。從精神分析的觀點可以看出,兒童的自我控制是伴隨著自我的強大而發展的。當自我在現實世界中成功地應對外在現實并滿足本我驅力的要求時,其力量就加強了。一個強壯的自我可以引導和控制本我沖動,在超我形成后,自我可以達成遵守文化規則的目標。

二、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

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家們認為自我控制是個體經過后天的學習而形成的。這種學習主要歸因于外部因素,如環境中偶然的獎勵和明確的訓練。換句話說,他們認為控制主要體現為外部環境對個體行為方式的控制,而非個體自我的控制。

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認為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應,而一定的反應也可以推知來自何種刺激。所以,他認為研究心理學的目的就是確定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規律,以便預測和控制行為。由此出發,他在對人體器官的認識上主張外周說,認為神經系統和心臟肌肉骨骼等的作用幾乎沒有太大差別,它們的功能都是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行為主義的后繼者斯金納認為人格必須通過可觀察到的行為來判斷,像超我或集體無意識這樣神秘的概念是無法觀察到的,所以也無法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斯金納所謂的“行為”是由強化和懲罰的歷史決定的。在行為主義框架下,所謂的人格實際上是某種特定情境下強化的行為樣式,是有組織的一系列情境所引發的。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則認為具有一定認知能力的兒童是在榜樣的示范下塑造和調節自身的行為。也就是說個體是通過外部教化完成自我的調整和控制的過程。班杜拉提出個體是通過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并評估這些行為的有效性,最后獲得那些被環境認可、值得被獎賞和有價值的行為。這些有關行為價值的信息發展了對可能的具體行為結果的“期望”,從而確立了在具體環境下適當性行為的內在標準,也就是績效標準。然后個體就可以利用這些標準去調節自己的行為和評估行為的有效性。當個體的行為達到這些標準時就形成了自我獎賞基礎,具有了自我效能感。班杜拉的內在動機自我控制系統模型具體表現在環境中就是行為的可用性和有效性信息在外部環境中所得到的獎賞和懲罰。

行為主義理論的基本前提為人格是行為在外部規則制約下不斷塑造而形成的。行為主義的基本論點是不論內因如何,任何一種外部刺激長期作用就會塑造出所期望達到的目標行為。那么,個體控制的形成就是外力不斷控制、塑造并最終達到自動化的結果,是外部控制模式。因此,經典的行為主義始終認為人格是由環境決定的,否認或忽視兒童的遺傳和生物性的內在作用。此外,自我控制也包括為了獲得獎勵而利用和控制行為的策略。自我控制的研究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進行的,從操作的觀點看,自我控制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目標設定、自我指導、自我監督和自我強化。

自我控制發展需要兒童學會評估不同獎賞的相對價值,學會選擇適當的目標,學會給自己一個有效的指導或者遵從成人提供的指導,學會監督自己的行為,學會獎勵那些最終會在環境中受益或者避免受到懲罰的行為。學習的發生可以看作是環境中日常經驗積累或有意訓練的結果,這就意味著兒童的判斷能力和控制沖動行為能力的提高是隨著年齡和經驗改變而發展的。

三、社會學習理論學派的觀點

早期的社會學習理論對于自我控制的研究更多是采納了霍爾(Hall)提出的觀點,兒童被假設既受內驅力和習慣的控制,同時也受外部環境中偶然獎賞的調節。

班杜拉提出觀察產生學習,并強調觀察學習中認知的重要性。自我控制過程及其伴隨的信念可分為三個循環的階段:自我觀察、判斷過程和自我反省。在這個模型中,自我評價作為自我控制動機的基礎和為改善自我控制而提供反饋的方式起到了核心的作用。班杜拉提出個體是通過觀察自己行為、他人的行為并評估它們的有效性而獲得了在環境中那些被獎賞和有價值的行為。這些信息促進了對可能的具體行為結果“期望”的發展,并確立了在具體環境下適當性行為的內在標準(績效標準)。然后個體利用這些績效標準去控制自己的行為和評估行為的有效性,并且當達到這些標準時會作為自我獎賞的基礎(自我效能感)。隨著績效標準的發展,自我控制相對較多的是內在標準在起作用,相對較少的是外在獎賞和懲罰在起作用。

兒童自我控制的發展是對行為結果的期望,以及自我評估的績效標準的發展。班杜拉提出個體的自我控制是由行為、思維與環境相互決定的。兒童或成人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夠自我控制,即在此情境中他已形成內在績效標準和目標并且能提供獨立的自我引導行為和自我評估與獎賞的標準。同時,動機在這個模型中與認知和行為是不可分離的。

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學派和社會學習理論學派在自我控制理論的早期探討中存在相當大的分歧,各派心理學家從自我控制發展的不同方面進行描述。精神分析學派從情緒發展的角度出發,探討自我如何控制本能情緒沖動;行為主義把自我控制歸因為兒童外部的環境因素,強調怎樣使兒童學會對獎賞的相對價值判斷,怎樣使兒童發展控制反應的策略,以此來獲得最有利的獎賞;而社會學習理論則強調通過學習獲得自我控制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通過實踐逐步形成的,并且是趨于穩定的。研究者們通過對情緒或認知自我控制的探討解釋了兒童自我控制的發展。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心理學家對自我控制心理機制的闡述也越來越深入和豐富。

四、皮亞杰學派的觀點

皮亞杰認為自我控制對于思維來說是固有的,就好像體內平衡的自我控制一樣。他假設思維自我控制過程是為了最佳地適應外在環境,就像體內平衡的目的是為了維持生命和成長而保持生物進程的內部平衡一樣。皮亞杰認為自我控制是一種人類天生的認知適應的屬性。在他的平衡模型中,同化過程(使新信息匹配到已有認知結構中)和順應過程(修正已有結構去適應新信息)不斷地作用以支持環境中適應性的調節(動態平衡)。

兒童也許會遇到不同類型的信息,但是圖式只有在其特殊發展水平允許的情況下才能具體顯現。皮亞杰提出認知發展是沿著特殊的、性質不同的階段而發生的,這些階段是以兒童能夠建構的不同類型的思維表征和兒童在那個階段利用的加工過程(思維操作)類型為基礎的。他提出這些思維結構中定性變化的過程是在兒童大約2歲、7歲和12歲時發生。隨著認知結構越來越體現出對環境的正確理解,兒童就能在環境中更有效地調節其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昌县| 临江市| 盖州市| 白城市| 平和县| 彭山县| 共和县| 南投市| 虎林市| 禹城市| 宁远县| 南溪县| 潢川县| 梅州市| 晋宁县| 明星| 丹阳市| 利津县| 崇文区| 江源县| 信宜市| 河曲县| 惠来县| 固阳县| 奎屯市| 南阳市| 通辽市| 汝州市| 睢宁县| 定安县| 平陆县| 莎车县| 通许县| 大悟县| 施秉县| 砀山县| 奉节县| 依兰县| 商丘市| 合阳县| 广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