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圣賢是干什么吃的?

君子不器

后人曾這樣評價王陽明的先輩、至圣先師孔子孔圣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為什么沒有圣賢,就會萬古如長夜呢?經歷了中國近代一波又一波造神運動的人們會不由主地去想,這是不是造神,無限神話一個普通人、把個人的作用推向神壇,從而達到某些毫不神圣、毫不偉光正的目的呢?此外,圣賢既不拉動GDP增長,不創造財富,天天在坐而論道、擺出一付高姿態教訓別人,那他的用處何在呢?再換個問題就是,圣賢以教圣賢的那些說教到底能不能當飯吃?

答案是,能。

因為圣賢是告訴你應該怎樣耕作、怎樣分配食品、怎樣吃得健康的那個人。如果說人類的社會還能有一種積極、健康的運轉,我們可以想象,它絕非是出乎人們的自然性本能。原因很簡單,狼群、象群、牛群,都是出乎自然本能而在大自然中存活,卻沒法與人群的力量相提并論,沒法與人類社會的力量相提并論。因為人類的強大遠遠超乎它們。

這種強大的源頭來自哪里?來自精神的力量,來自正確運用自己的心智。圣賢就是告訴你,應該怎樣正確運用心智的那個人,就是制定人和人應該遵循什么的交往規則、禮儀道德才能構建有力的整體的人,圣賢是制定合理化的社會運行規則的那個人。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也就好像車水馬龍的北京大馬路上,制定了交通規則的那個人。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沒有交規的馬路上,人人都急著只顧自己趕路、不顧他人死活,那整個大北京從西直門到德勝門到六里橋就堵成了一鍋粥,這時將會是怎樣一個混亂的場景?

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君子不器”。

說直白一點,意思是君子不干有實際用途的事。要是照現代人的思維,這不是無所事事的廢物嗎?白吃白喝、思維一些玄之又玄、屁用不頂的問題。當你碰到這種思維的人的時候,最好抱以禮貌的微笑,說,嗯,您說得有道理。

“君子不器”指的是什么?以上面大馬路上的車水馬龍為例。“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要當路上開車的司機,滿世界拉著優步、滴滴快車,享受“互聯網+”新經濟帶來的收入,為了自己的生計而奔波。君子不要干這些,君子干什么?君子的職責是,怎么制定合理的規則,能上馬路上車行順暢。例如,君子提倡道德,使人人懂得禮讓,見了紅綠燈要遵守,使整個交通網絡通行無阻。

這時候請你說一說,能否用一個優步司機的價值,來與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規則的人的價值來相提并論、相較而言呢?

還不僅如此,在制訂了規則的同時,君子向群眾宣講五講四美、八榮八恥,提高大家的道德修養,不僅僅使人們因為懼怕法律的懲罰而不敢于作奸犯科,更使人人以知禮守節、懂得關懷他人為榮,這樣以來,人們在主觀上不僅僅因為怕車子被罰分而不闖紅綠燈,還主動地替他人著想、顧及他人的安全,也愿意禮讓行人了,這樣,社會勢必將更加融洽、和諧、強大。

君子干的事還不止乎此。

君子還要起到表率作用。君子不僅僅把心懷大我才能更好地利及小我的道理告訴大家,還身體力行、率先示范,率先尊老扶幼、忠孝節義、重義輕利,等等,潛移默化地以人格力量感染身邊的人,現身說法、以身作責的影響身邊的人,漸漸提高自身的修養。

這就是奉行圣賢之教的君子。

這樣一來,表面看起來君子實際上不見得做了什么轟轟烈烈的事,因為他做生意不一定比別人賺錢猛、在職場上不一定爬得快、該下崗的時候他也下崗吃不上飯。但他對社會的影響往往是無形的、作用往往是隱性的,他是社會運轉的潤滑劑、人世間種種矛盾的化解者。

看到這里你會想,哎呀,這真是只有那些不管吃喝、不食人煙的超人才干的事,這得有多高尚的品德才干得了這事?咱真的干不了,我只想顧好我家的二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

但是,這個時候你至少知道一點點君子、圣賢是干什么用的了,除了拉動GDP外,你多多少少少知道一點圣賢的好處了。而且,在傳統社會的知識精英中,做圣賢,大概就是他們所能意想到的最高的精神追求。

這時,我們再反過頭來看“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句話。為什么有這個話呢?

因為孔子發明了最符合人們心智的行為規范,最切中當時社會的毛病,最能治療當時人類社會的問題,最啟發人們正確運用自己的心智,解決自己的人生以及社會的問題。如果沒有心光、精神之光、道德之光照亮人類,那么就“萬古如長夜”,因為人們的人格將缺少升華,心地上缺少那一線靈光,就和禽獸無異。

當我們在“民日用而不知”的平常生活中,無形中已經享受了圣賢給我們帶來的無盡好處時,對此,我們會不會也生起了一些感激呢?

我小的時候,常聽我的父親說一句話,“圣賢就不會胡說!”

幾十年來我常想,他是以他幾十年的人生實踐、以他樸素的話語,表達了圣賢之于人及人生的價值。或許圣賢還帶給我們了許多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早已不驚不怪的好處,就像我們天天生活在空氣和陽光中,早已忽略它們的作用一樣。那就讓我們在這平常、平淡的小生活中,多一份感懷吧。

當圣賢的門檻和成本

當圣賢有沒有門檻,需要什么成本?

粗略地說起來,當圣賢的門檻和成本,恰恰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成本是差不多的。為什么呢?因為當圣賢也不過只需要一天三頓飯、睡覺一張床而已。還因為,當圣賢關鍵于在心地的轉變,而不是外在的改變。換句話說,看你肯不肯,而不存在能不能的問題。問題就在于,心地的轉變、世界觀的陡轉和飛躍是世上最難的事。

從本書的主角王陽明先生的出身來看,他生于書香之第、狀元之家,這種家庭給了他追求超然精神的經濟基礎,使他能不為房貸、月供操心,專事于超然的精神領域,也給了他無形的精神熏陶,奠定了他的精神追求將會有著異于常人的可能性。當然,這也并非是定律,只不過有利于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有很多歷史上的古圣先賢出身低下,這樣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的。可見當圣賢沒有外在的門檻。

那么當圣賢有木有內在的門檻呢?同樣沒有。這里就要引出王陽明先生那句著名的話,“人人皆可為圣賢”,但看愿意不愿意去做。

人人皆可為圣賢

中國是一個空前崇尚平等的民族。

何以見得?與另一個文明古國印度作比,世人皆知的是,印度自古以來有著嚴格的種姓制度,即使在步入現代社會的今天,種族制度仍然影響巨大。在這樣的社會中,自打一出生,你的社會等級和地位、在社會上被尊崇的程度就被注定了,一生之中不可能翻身。那么引領人類進入現代文明的西方社會呢?實際上西方文明自古以來也有著嚴格的貴族等級制度,直到今天在事實上也仍然如此。生在中國的人,你能想象嗎?

而中國社會的傳統不是這樣。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即使是社會最高、最有力的角色——“皇帝”,在那些市井小兒的口中也會說“皇帝輪流作,今年到我家”。這是什么樣的平等和胸懷?即使天子很神圣,他照樣可以被別人取代,取代他的這個人可能來自世冑大家,也可能出身草根平民。這一點與日本,乃至于與西方社會相比,都是一種博大的平等精神。

中國社會在自古就形成了空前平等的“科舉取士”制度。在市井社會中,當然也往往是以財富、權位看待一個人,問題就在于,中國社會的上下層流通渠道是極為暢通的,給了任何人進入上層社會的機會。中國的科舉制度還執行的極為嚴格,可以說科舉面前人人平等,而且是一種空前的平等。拉關系、看背景、拼爹的現象雖然存在,但在中國人的主流意識卻總是被鄙夷,被認為是不正當、上不了臺面的事。所以中國社會自古以來是有活力的,只要勤奮努力,人人都享有“改變命運”的同等機會。這是圣賢給中華文明帶來的又一樣好處。

不僅僅如此,中國的古圣先賢告訴人們,人人都可以當圣賢、成為神一樣的存在。

孔子很早就說過,“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靈公》)。這話有兩重含義。一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二是,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聰明的,有笨的;有賢能的,有鄙劣的。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所謂“有教則無類”,不應該對受教育的對象區別對待。可見,“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結果,不是前提。

孔子本人有弟子三千,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還欲居“九夷”施教。孔子弟子從家庭成份來看,有來自貴族階層的,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來自平民、貧下中農家庭,如顏回、曾參、閔子騫、仲弓、子路、子張、子夏、公冶長、子貢等。

孟子認為:人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認為:途之人可以為禹(《荀子譯注:性惡第二十三》)。此后,程朱理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給所有的志士指明了一條內圣外王之路。到陸王心學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無物”,王陽明先生又曾直接指明,“人人皆可為圣賢”。

儒家圣賢的相似命運

提到古圣先賢這個詞,我們腦中泛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那無非是鶴發童顏、碧眼方瞳、長須若云、衣帶飄飄、煥若仙人,眼神縹緲地了望著無盡遠的遠方,時不時語重心長地說一句,“孩紙,過度沉迷于網絡游戲有損身心健康啊!”

這時有一個人跳了出來,cut!不要盜用我的光輝形象好不好?

這個人是老子。

為什么老子會有意見呢?因為我們這本書所要講的是儒家歷史上一位大大有名的圣賢人物,而老子是公認的道家的始祖。道家圣賢的形象和儒家是截然不同的,為什么呢?因為世界觀不同,所以,精神面貌當然就不同。

相傳老子的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故名老子。僅就這一點,就不太像一個儒家先賢的出身,因為很有些神異的色彩,而“子不語怪力亂神”,不搞迷信這一套!

據記載,當年儒家的至圣先師——孔子很恭敬地到周天子的都城所在地洛陽面見老子問禮,請教思想問題。這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禮記·曾子問》《莊子》等古籍中均記載。看到孔子這樣謙虛、這樣孺子可教,這時,老子眼神縹緲地了望著無盡遠的遠方,語重心長地說了四個字:“掊擊爾智!”

老子的意思是說,孩紙啊,打消你那些世間的小聰明吧!

道家的主導理念是無為的。而孔子的思想是有為的,總想用人為的力量、人類的聰明才智把這個世界改造得更美好,使我們的社會更有秩序運行,更和平、和諧。但這在老子看來是不可能的。人類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既會發明出電燈、手機、電腦,也會發明出原子彈、氫彈、精確制導炸彈。人類用才智解決了一個老的問題,新的問題馬上又出現。

有一次,孔子在道旁碰到一個老人,他正費力里從河里取水。孔子說,您老為什么不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打口井呢,這樣以后取水不是很方便嗎?老人聽了,鄙夷地看著孔子說,你以為我不懂打井的方便嗎?我是故意不這樣做啊!如果我現在在這事上貪圖方便,搞些小發明小創造,以后肯定還想在別的事上圖方便。生活雖然便利了,但心地也就漸漸失去純樸的本性了。

總之,道家認為社會不要進步,因為越進步越糟糕。外物越來越繁榮,但人的內心越來越雜亂、煩惱叢生、問題多多。

所以,道家圣賢的形象以老子為典型,概括起來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老子晚年西行,在函谷關留下一部《道德經》,飄然出關而去不知所蹤,瀟灑地給茫然不知所措的世人和世界留下了一個酷酷的背影。

而儒家圣賢的積極有為的形象,以及多災多磨的命運,則從孔子那個時候也就基本上注定了。釋家著名的百丈懷海禪師有首謁,叫“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往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云”。而一個儒家圣賢的誕生,則意味著“乾坤贏得了一個大忙人”。

從孔子本人來看,他的一生就是操勞的一生。

孔子曾受業于老子,早年3歲喪父,17歲喪母,在仕途上時順時逆,總體來講是失意的。此后,他帶領部分弟子窮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他在孜孜不倦傳授自己言教的過程中,也遭受了很多重大的挫折和磨難。

例如孔子窮游列國時,比較主要的有三次大難。

第一次是公元前496年,過匡國時被困住。原因是孔子這不好那不好,偏偏長的很像一個叫陽貨的人,而這個叫陽貨的曾經欺負過匡人;偏偏匡人眼神不濟,把孔子當成了陽貨,便想對孔子進行打擊報復。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492年,宋國的軍閥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當時,孔子正在大樹下給弟子們講學,這個司馬桓魋派人來搗亂,叫人把樹拉倒——這亂搗得多有誠意啊!孔子氣憤地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也是在這一年,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中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看到的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樂呵呵地笑曰:“然哉,然哉!”

第三次是公元前489年,孔子在窮游列國到了陳國的時候,半道上糧食吃光了,和一眾弟子們都餓著肚子。孔子的弟子子路氣得直跳腳,說:“君子亦有窮乎?”意思是,君子就應該人見人愛、車見車載,怎么還會這么倒霉呢?

孔子教訓他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意思是說,君子受窮怎么了?!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并不在于君子總是六六大順、小人總是禍不單行,而是,君子在窮困倒霉的時候,也同樣能安于現狀、安分守己,絕不會像小人一樣在這個時候胡作非為而已,這才是區分和考驗一個人是君子和小人的標準啊!

在孔子的一生中,他雖為貴族之后,但處處受到排擠;雖有治世之道,但沒有用武之地。尤其晚年,先是喪子,然后喪徒。比他小9歲,一直與自己相依相伴的好弟子子路,也悲慘地死去。這樣的事情,無論放到誰的身上,都是最最不幸的事情。

所以在后人們看來,孔子是光輝偉大的一生,但換個角度來看,又是吃苦受罪、倒霉透頂的一生。

然而,從孔子的內心來看,孔子又是幸福的。孔子雖然沒有從政,但是他一直在影響著政治。有人問孔子,為什么不去當官。孔子說:“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意思是,我把我的政治治理的思想和理念傳播給那些當權者,讓他們實施我的理念,這不就是曲線救國、間接從政了嗎?所以雖然孔子沒有當官,但是他依然實現了他治國的方法。孔子顛簸流離,有如喪家之犬。但是他的學生遍布天下,他的學生都在默默地尊奉著孔子、實踐著孔子的理念,這又是別人所不能擁有的。

好了,我們再看看本書主角王陽明的遭遇,有沒有點兒像是孔老前輩的翻版?

王陽明在“事功”、學術、教育方面成就的取得,也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歷盡滄桑,吃了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頭。

王陽明在年青時剛入官場不久,因為仗義執言而遭劉謹的迫害,被重打四十廷杖,發配到貴州龍場。龍場缺衣少食,渺無人煙,連住的房屋都沒有,王陽明差點挺不過去客死他鄉。好容易挨過三年,劉謹死了,冤屈得以昭反,但平反之后也只當了江西廬陵縣的一個小小知縣。后來因為在戰場上異常勇猛,謀略過人,才得以步步升遷。本想苦盡甘來,過兩年平靜的常人生活,享受人間天倫之樂,哪知又招來了許多人的嫉妒,屢屢遭人誣蔑。在打了大勝仗、解救了大明朝的重大危機而凱旋之后,部下不但得不到任何獎賞,還有人為此傾家蕩產,冤死獄中,王陽明本人也曾經為此兩年不得重用。直到晚年還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在平定叛亂的路上。

這些苦難對于常人來說,能順利應付過去就已經很不簡單了,而王陽明卻應付自如,還著書立說,建立“事功”,這需要多么頑強的意志和靈活多樣的處世技巧啊!

王陽明深受世人的愛戴。在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王陽明因肺病加重而亡時,全國上下都痛哭流涕,哀歌聲震撼山谷,甚至有人要當場自刎,永遠陪伴這位大師。

王陽明還勤勤懇懇、不知疲倦地教授弟子。上到宰相徐階,下到普通的農夫、鹽丁都是他忠實的學生,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在后世,王陽明的思想、學說更是淵遠流長,深受后人的矚目,研究他的學術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其實,并不止上面列舉的這些,我們還可以找出許多的共同點來。總之,兩廂對照,可以說類似的世界觀,也就導致了類似的面貌和命運。

再例如王陽明的另一個老前輩——著名理學家、大儒朱熹,不僅生平也經歷了仕途起落,他的學說和王陽明一樣,在生前影響很大,卻被皇帝視作異端和邪說,橫遭打擊和迫害,直到死后才得以漸漸進入正統。

好了,有了這些話做鋪墊,就讓我們開始一起步入一代心學宗師王陽明的心途,一起來感受他的世界,一起來看一看一代儒家賢圣的養成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权县| 区。| 徐闻县| 怀柔区| 怀柔区| 白水县| 拜城县| 鄂尔多斯市| 巴青县| 清涧县| 南木林县| 马尔康县| 利川市| 彩票| 娄烦县| 阳城县| 河东区| 香格里拉县| 静乐县| 环江| 蓝山县| 彭水| 蒙阴县| 邮箱| 通辽市| 苍梧县| 阜宁县| 陆丰市| 新野县| 浦城县| 西贡区| 含山县| 普兰县| 辽中县| 嘉鱼县| 越西县| 英超| 阿拉尔市| 蓝田县| 黄大仙区| 长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