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集體抗爭的空間分布

人們的集體抗議行動在空間分布上存在雷同或差異。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空間可以克服集體行動的困境,強化群體的團結、忠誠,塑造認同感;反之,集體行動也會受特定空間的地理位置所制約。[47]例如,城市和工業之間存在著空間交叉的特點,工人階級的罷工大多發生在兩種空間的交叉重疊之處;[48]某些非法的、秘密的地下反抗行動常常發生在國家控制的薄弱地帶,因為這些地帶能夠給行動者提供安全保護。[49]“一旦組織的領導層意識到實體環境(built environment)的動員潛力,就會制定策略來開發這種環境,擴大動員的潛力”,進而推動集體行動的發展。[50]從空間去觀察集體行動,可以更好地啟發我們去思考抗爭發生的原因和方式、集體身份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政治機會為什么會在不同的人群和社區中存在差異等問題。[51]

社會運動的差異性通過空間分布得以體現。米勒在研究美國的和平運動時,詳細解釋了空間結構是如何影響集體行動的動員與遣散、成功與失敗的。他以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三個城市——劍橋、萊克星頓、沃爾瑟姆——為例,系統考察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三個城市所發起的集體行動的異同。空間的差異首先影響了各個城市和平運動組織招募成員的方式。盡管和平運動組織采用了一些相同的招募策略(比如在媒體上大力宣傳),但是這些組織也選擇不同的空間和路線進行示威、游說,動員所起的作用和效果也不盡相同。[52]空間的差異還導致劍橋、萊克星頓、沃爾瑟姆勞動力分布和地方政治機會結構的不同,進而塑造了三地和平運動的行動策略與最終結果。通過對美國波士頓地區和平運動的研究,米勒試圖彌補社會運動理論對空間作用和意義關注過少的缺憾,呼吁社會運動的研究者更加注意觀察地理空間的重要性。

社會革命的分布在空間上具有明顯的一致性。通常情況下,那些以暴力為手段推翻統治者的群眾運動主要發生在偏僻的鄉村地區。在邊遠的農村,革命領袖利用空間為他們提供的安全保護、尖銳的階級矛盾以及農業資源,向居住在城市里的皇權貴族發起挑戰。[53]中國的農民革命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在革命組織發展的初期階段,由于組織資源有限、武裝力量較為弱小,共產黨在南昌起義失敗之后,果斷地向江西南部的山區轉移,采取游擊戰的策略,利用山區地形復雜、易守難攻的優勢,保存并壯大了革命隊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革命再一次面臨考驗。經過激烈的黨內斗爭,共產黨對革命策略作出重大調整,指揮有限的兵力,輾轉于西南、西北環境惡劣的地區,成功地擺脫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勝利地將有生力量轉移到了較為安全的陜北地區。不論在江西還是在陜北,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巧妙地利用了地理位置所提供的安全保障,在農村發動貧困的農民與地主進行斗爭,爭取更多的農民加入到革命組織,同時,這些地區也為革命所依靠的物質資源提供了幫助。

騷亂的爆發在空間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羅伯特·貝茲對中部非洲的長期研究發現,政府采取“以犧牲農民利益來確保城市利益”的政策,造成了這些國家的集體反叛在空間分布上存在明顯差異,即騷亂和反叛大多發生在農村地區。在農村,政府強制壓低農產品的價格,低價出售給城市居民;在城市,政府向農業加工企業提供補貼,維持城市居民相對優越的生活條件。[54]政府強制干預農業市場具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操縱市場、控制農業,將農民維持在一種貧窮的狀態,從而降低他們挑戰政權的能力;二是采取收買的辦法,實行低物價、高補貼,在城市人口特別是特權階層中間建立政治聯盟。由于這種政策帶有明顯的掠奪性,長此以往,農民遭受的經濟剝削會促使他們聯合起來造反。從長遠來看,這種政策會帶來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之間嚴重的不平等,從而引發城市的騷亂。出于生存的需要,農村的赤貧人口會選擇去大城市尋找工作機會,但是,城市與農村之間的不平等并沒有隨著勞動力的轉移而有所改變,來自落后地區的農民在城市就業過程中長期處于競爭的弱勢,生存危機從農村轉移到了城市,結果,這些人成為城市反叛的新興群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团风县| 灵宝市| 台南市| 长乐市| 宁津县| 桐柏县| 张家港市| 康乐县| 锦屏县| 菏泽市| 凤城市| 锡林郭勒盟| 沐川县| 金湖县| 吉水县| 烟台市| 嘉禾县| 绿春县| 铅山县| 建瓯市| 轮台县| 天祝| 盈江县| 阿尔山市| 鄂温| 明溪县| 济南市| 同江市| 东源县| 伊春市| 大英县| 金坛市| 宝鸡市| 墨江| 泰和县| 广宗县| 达拉特旗| 永胜县| 石嘴山市| 商水县|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