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學簡史(第三版)
- 李明濱
- 9154字
- 2019-12-27 16:51:29
第二節 意大利詩人但丁
一、生平與創作
但丁·阿利蓋里(1265—1321)是歐洲中世紀最偉大的意大利詩人。
但丁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城市小貴族家庭,后家道中落。早年曾拜著名學者布魯內托·拉蒂尼為師,學習拉丁文、詩學、修辭學以及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學。同時,對繪畫、音樂、哲學等也很感興趣,造詣頗深。但丁的創作開端是與一個叫貝阿特麗采的女子分不開的。但丁少年時期曾經對鄰居家的少女貝阿特麗采產生了愛情,貝阿特麗采早逝以后,但丁把在1283年以來所寫的31首獻給她的抒情詩用散文連綴起來,取名《新生》出版。這部作品歌頌了男女之間純潔的愛情,表現出了反對禁欲主義的情緒。特別是藝術上深受“溫柔的新體”詩派的影響,具有清新自然的風格。因此被認為是西歐文學史上第一部向讀者剖露作者最隱秘的思想感情的自傳性作品。但其中也帶有中世紀文學的神秘色彩。
但丁出世的時候,佛羅倫薩正是歐洲一個非常強盛的封建城邦國家,商業和手工業空前大發展,新的經濟關系和舊的強大的封建關系的矛盾,極為尖銳復雜。經濟斗爭在政治上的表現是當時齊伯林黨與歸爾夫黨之間斗爭的加劇。齊伯林黨失敗后,歸爾夫黨內部又分裂為黑白兩黨。但丁家庭很早就是代表新興市民階級的歸爾夫黨的重要成員。青年時期的但丁也是歸爾夫黨的積極政治活動家,曾被選為佛羅倫薩的行政官之一。當歸爾夫黨分裂后,他本來屬于黑黨,但由于他堅決反對教皇干涉佛羅倫薩市政,反對黑黨成員企圖借教皇支持以重振他們破落家族的努力,就歸依了由暴發戶們組成的白黨。他一心要保持佛羅倫薩的獨立和自由,不肯接受教皇的支配,很快地成為白黨的領導人,最后以終身被流放而告終。1302年,黑黨得勢,但丁被流放。這使他接觸到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不僅佛羅倫薩城處在新舊交替之際,就是整個意大利民族,也處在新舊生產關系交替的激烈動蕩之時。當時整個意大利的政治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政治上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它的北部,矗立著一個個城市國家,佛羅倫薩、米蘭、威尼斯是典型代表。意大利中部大部分土地是教皇的轄地,以羅馬城為中心,稱為教皇國。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島屬于西西里王國。這種分裂的局面,嚴重地阻礙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對此,但丁在《神曲》中就曾經寫到:“唉,奴隸的意大利,悲苦的住所!在暴風雨中一只沒人掌舵的船!你不再是諸省共尊的女王,而是一個娼妓了。住在這里的人互相殘殺,在一個城垣之內,竟也同室操戈。可憐的意大利,你放眼內外看一看吧!從海濱到你的腹地,可曾有一塊干凈安寧的地方?!”可見當時意大利人民正經歷著統一還是分裂、發展還是倒退的歷史關頭。問題的實質是新舊兩種生產關系斗爭的反映。
但丁深刻把握住了時代發展的脈搏,在被流放以后寫下了一系列著作,表達出了他對意大利現實問題的思考。其中《饗宴》(1304—1307)、《論俗語》(1304—1305)和《帝制論》(1310—1313)集中體現了他的政治知識和文化觀點。而最能夠代表他創作成就的是長詩《神曲》。但丁在流放中一直沒有向教皇支持的佛羅倫薩反動勢力屈服,于1321年客死在拉文納。
二、《神曲》
(一)《神曲》所蘊涵的中世紀精神結構
《神曲》究竟是但丁從哪年開始創作的,目前已無材料可考。較為一致的意見是,大約在他剛剛流放不久即開始動筆。現在只知道,他的《地獄篇》完成于1308年,《煉獄篇》創作于1308—1314年間,這兩篇均在1320年出版。《天堂篇》的情況較為復雜,有人認為此篇大約寫于1315—1321年間,在但丁死后問世。但據同時代人14世紀意大利人文主義小說家薄伽丘所說,這篇詩作在最后并未完成,后13章是他的兒子所補作的。不管怎樣,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神曲》是但丁最后流放20年全部心血的結晶。
《神曲》是最能體現歐洲中世紀對人的認識的經典性范本。全部內容表現的是作家通過寓言和象征的手法,展示了具體的人類精神向至高的精神的追求、演進和復歸的過程。
(1)精神的世界是現實世界的本質和全部真實之所在。但丁寫作《神曲》的主要動機是要解決意大利的現實社會問題。但是,如何解決國家四分五裂的狀況,但丁認為只有走精神復興之路。他的《神曲》就是通過“但丁”在夢幻中游歷幽明三界的故事,象征性地展示了“人類的精神”經過迷惘和錯誤,在“理性”和“信仰”的引導下,跨越苦難與考驗走向“光明”和“最高精神”的過程。這暗含著一個中世紀的普遍的認知和思維模式——精神世界是最本質的世界,現實問題的解決首先在于精神世界的復興。
(2)在整個精神世界里,包括不同的精神范疇。作品里的“但丁”是具體的精神——“人類精神”的代表。“但丁將自身作為‘人類精神’的象征,將自己的個性作為人性的中心,便已頗表現著他的個人主義的感情。”[3]由于具體的精神的不完善性,所以,“但丁”需要在維吉爾和貝阿特麗采的帶領下,不斷地向最高的三位一體前進。而“具體精神”所能夠達到的程度,就是他們在不同的層級所處的位置——或地獄,或煉獄,或天堂。現實中邪惡的教士僧侶(包括教皇、主教、各級教職人員等)之所以被放到地獄中接受懲罰,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任何向天國前進之心。那些被放到煉獄里受到磨礪和懲戒的靈魂,就是因為他們或有些許向上的精神,或在臨死前表達了懺悔之意。而在《天堂篇》中,他不僅依據信教者德行和善與愛程度的不同,將他們分別安放在不同的層次上,而且通過他與眾多天使的問答,揭示了他們之所以會在此的原因。而作品中的“穿白袍的靈魂”——至高無上的“三位一體”則是作家但丁乃至當時人們心目中“最高的精神”之體現。“但丁”由地獄出發,經過煉獄而最終到達天堂的歷程,恰恰是具體的精神向最高的精神復歸的過程的藝術反映。但丁對基督教的真諦、對上帝內涵的理解,是與中世紀封建反動僧侶們對宗教和上帝的理解完全不同的:上帝并不是冷冰冰的威權和令人恐懼的角色,他是至高無上的愛的本原,正義與德性的最高體現。這樣,但丁就與宗教僧侶對教義的理解形成了性質完全相悖的看法。
(3)但丁也看到,在具體的精神走向最高的精神的歷程中,理性和信仰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去掉理性,人就不成其為人,而只是有感覺的東西,即畜生而已。”人類能否遵從理性的引導發現謬誤,能否依從信仰的力量走向真理,對具體的精神向至高的精神的復歸,是關鍵之所在。越是有這種精神的人,越是遵從理性和信仰行動的人,就越能夠成為真正的人,而那些沉溺于現實欲望中的人,則是罪惡的化身。但丁作為一個受當時基督教文化熏陶而成長起來的歷史文化巨人,作為一個學術造詣高深的文化學者,他不可能不對基督教文化內部的深刻矛盾有清醒的了解,也絕不只會被動地接受封建僧侶的僵化教條的說教。在《天堂篇·第二十六篇》中,當圣約翰考問但丁對仁愛(其實是但丁借以宣傳自己對基督教教義)的理解時,他寫到:“由于哲學的證據和自天而降的威權,這樣的愛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一個人要是明白善之為善,善就會煽動愛,越有德者越甚,所以一個人要是明白善是卓絕無比這一個真理,勢必愛那要素,這要素的完全是超過一切,在這要素以外,只是他全光中的一線光罷了。這一個真理,也是那把對于永久事物之原始愛,指明給我看到的一位所教的。還有那真理的主人親自對摩西說的話:‘我要向你顯示一切德性。’也使我有所覺悟。”
(二)《神曲》的象征意義及其內容的矛盾性
據專家考證,但丁在《神曲》中所描繪的世界,是按中世紀的傳說和古希臘天文學家多祿謀的宇宙體系構造的。多祿謀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各外星圍繞地球旋轉,水晶天外是不動的永恒的天府。由于水晶天的每個分子(靈魂)都希望輪流地接觸上帝居住的地方,因此造成了水晶天的運動。此種運動又牽動了別的天。所以水晶天又名為“原動天”。這種構成本身,完全表現了中世紀的神學思想。但這并不說明,《神曲》就只是一部神學著作,但丁就是一位神學家。因為更深入考察作品時,無論作品主題、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成就,都表現出了但丁世界觀明顯的矛盾性。
《神曲》主要寫人的思想如何完善和如何認識終極真理的過程。作品充滿了象征意義。有人認為“黑暗的森林”象征當時意大利黑暗的政局,“豹”象征佛羅倫薩的政治迫害,“獅”象征法蘭西王,“瘦母狼”象征羅馬教廷。幽暗森林代表罪惡,披著陽光的山頂代表一種光明境界。人希望重見陽光,象征著由于本身的弱點,需要理性和信仰的幫助,因此,作品中的古羅馬詩人“維吉爾”象征理性,“貝阿特麗采”象征神學信仰。但丁正是用中世紀詩人慣用的象征手法,描寫了在理性、神學信仰和愛的引導下的心靈覺醒過程。由于但丁是把政治問題和思想道德問題混為一談的,所以他像當時的很多人一樣,認為社會黑暗是人自身具有罪惡的結果,是思想墮落和道德低下的罪過,所以,社會政治問題的解決,主要寄托在人們思想道德的改善上。
這種認識決定著作品的主題:在戰亂紛爭、國破山河碎、時代處于大動蕩的條件下,在人們處在混亂和迷惘之中的時候,人類要想得救,主要途徑在于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準。維吉爾象征理性,就是要人們通過理性來認識罪惡和錯誤,從而悔過自新。這還不夠,還需要通過神學信仰,通過對上帝的愛來認識最高真理和達到至善的境地。這種主題上的矛盾性就使但丁在處理這一題材時,新舊思想相互摻雜,他既表現了中世紀的落后意識,給中古文化以集大成式的藝術總結,同時又在作品中第一個表達了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神曲》內容上的矛盾大約體現在:
(1)表現了但丁對宗教和教會以及教職人員的雙重態度。一方面,他對現實中的教會、教皇以及僧侶們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對罪惡的僧侶階級的殘暴統治和無恥丑行做了暴露性的描寫;另一方面,他又歌頌和肯定了理想的基督教。
《神曲》首先批判了教會、教皇和僧侶們的貪婪與掠奪。中世紀歐洲的封建教會和僧侶階級是當時社會上最大的剝削者和掠奪者。但丁在《神曲》伊始,就用瘦母狼代表羅馬教廷,象征教會的貪得無厭。在地獄的第八層第三條溝里,他放上了貪婪無恥的教皇尼古拉三世,并讓這個教皇自我招供:“我雖然穿著大道袍。但確是熊的兒子,為了要繁殖小熊,我便囊括世間的財富。”他生前,不僅貪得無厭、大肆搜刮,而且還把教職按價出賣。所以但丁將他和其他買賣圣職者一起,讓他們像木樁一樣被倒栽在地穴中受烈火的燒烤。貪婪與殘暴總是聯系在一起的,但丁在《神曲》中,對僧侶們的殘暴也有過深刻的批判。這就構成了《神曲》對宗教批判的另一個方面。被但丁放在地獄第九層中的路格利主教,生前不僅將他的政敵烏哥利諾(于谷霖)和兒子們一起囚禁在塔樓里,而且還餓死了他四個無辜的兒子。作者對此進行了憤怒的譴責。但丁還無情地揭露了教會、教皇和僧侶們的偽善。被但丁放到地獄第八層中的教皇逢尼法斯八世,就是這種偽善者的代表。基獨原是個罪惡之徒,后來悔悟,成了教士,因為基獨掌握了教皇逢尼法斯敵手的秘密,所以教皇便百般利誘基獨重新犯罪,參與他的陰謀。上帝和天國,在他們的手中,不過是實現陰謀的手段和工具而已。正是出于對宗教偽善者的痛恨,他將那些生前偽善的宗教騙子都放到了地獄深處,讓他們每個人都穿著沉重的鍍金袈裟,使其永無休息之日。
抓緊世俗政權,殘酷地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剝削,是當時教皇的罪惡活動之一。意大利和佛羅倫薩城的分裂與黨爭,都是教皇插手的結果。因此,但丁憤怒地揭發了教會教皇對世俗政權的野心。每當講到教皇干涉政權的陰謀詭計時,詩人總是以極為嚴峻辛辣的攻擊打斷了勻稱的敘述。《神曲》通過對僧侶階級罪惡統治暴露性的描寫,對中世紀教會的罪惡給予了多方面的批判。這種思想客觀上是與人民群眾的要求相一致的,對維護意大利統一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它也影響了后來的“宗教改革”運動,開創了文藝復興運動對宗教進行批判的先聲。因此,雪萊稱但丁是“宗教改革的先驅”,是“第一個宗教改革家”。
但是,但丁畢竟又是一個中世紀的巨人,他在對現實的基督教會、教皇和僧侶們進行譴責與批判的同時,又肯定了理想的基督教和理想的教皇、僧侶。所以,他批判現實中教會的丑惡和罪行,并不是要對基督教進行否定,相反,他對基督教則有著根深蒂固的信仰。在《神曲》中,他也對基督教的輝煌歷史、理想教徒和所謂卓越人物加以熱情的贊美。例如,他將基督、圣母、圣彼得、圣約翰、圣雅各、亞當等人的靈魂都放進了天堂,說明了他對理想基督教的肯定,表現出了中古詩人的偏見。
(2)表現了他對世俗生活的雙重態度。一方面,他從中世紀詩人的立場出發,表現了占統治地位的禁欲主義和神秘主義的陳舊思想;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了與后來人文主義思想家們肯定世俗生活相類似的思想感情。
從整部《神曲》來看,大部分地方都表現出了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禁欲主義思想。比如地獄、煉獄、天堂對于受罰、洗滌、享福的靈魂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禁欲主義思想來體現的。尤其是煉獄山,實則就是座“禁欲山”。這里,但丁吸收和表現了中世紀陳腐的“原罪說”以及“靈魂拯救”思想,認為人只要克制情欲,苦修苦練,就能上天堂。反之,生前放縱情欲不思悔過,將下地獄。正是按這種思想,他在地獄中放進了許多生前貪吃奢財、放縱情欲的靈魂,如古希臘美人海倫和帕里斯,迦太基女王狄多等。
與這一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在《神曲》中表現出了對世俗生活進行肯定的反禁欲主義傾向。在《地獄篇》第五篇中,他根據教會的道德標準,把生前犯了叔嫂通奸罪的保羅和美人弗蘭西斯嘉放到地獄第二層中遭受折磨,讓他們的靈魂在陰風苦雨之中漂浮不定。但是當弗蘭西斯嘉述說了他們不幸的遭遇之后,但丁又對他們真摯的愛情表示了深刻的同情。這樣,詩人在這里就突破了思想上禁欲主義的束縛,歌頌了現實生活里真摯不渝的愛情,流露出了強烈的反禁欲主義傾向。作家認為現世并非是來世生活的準備,而有其本身的價值。詩中多方面顯示出了但丁對世俗生活、人際關系以及社會斗爭的強烈興趣。他在描寫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奧德修斯)時,就肯定了他航海冒險的英雄行為,并借他的口指出,人不能“像野獸一般活著”,應該去“追求美德和知識”。在他談論人的活動時,他認為要“克服惰性,因為生在絨墊上或者睡在被子里,是不會成名的;默默無聞地虛度一生,人在世上不留下痕跡,就如同空中的煙霧、水上的泡沫一樣”。詩人把古今很多英雄人物(包括那些騎士和先哲們)作為在生活和斗爭中的光輝榜樣來熱情贊頌,這種追求榮譽,肯定人現實生活中的活動的思想,也不是中世紀的。
(3)表達了但丁對封建統治階級及其代表人物的矛盾態度。他首先無情地批判當時社會上殘暴的君主和分裂割據、魚肉人民的封建諸侯,譴責他們為了擴大自己權力而進行的封建性戰爭,表達了他對祖國統一的愿望。《地獄篇》第十二篇中,他借半人半馬的怪物之口,對那些殘害人民的君主和貴族,進行了指責和批判。他認為歷史上馬其頓亞歷山大王和有“上帝之鞭”稱號的匈奴王阿底拉等,“都是殺人劫財的暴君”,所以只配在地獄第七層血溝中受水煮之刑,“終古流淚”。這正與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家反封建思想一脈相承。然而,作為中世紀最后一個詩人,但丁又熱情地謳歌和贊美了他理想中的君王和貴族。比如,把祖國統一的希望寄托于公正的帝王——日耳曼皇帝亨利七世身上,而且他還沒死時,就在天堂里為他預留了位置。在天堂第六層中,他放上了很多正直君主的靈魂,并讓他們為祥云瑞氣所環繞。凡此種種,說明但丁對封建勢力的代表人物的看法是深刻而又矛盾的。這說明但丁的政治理想仍沒有超脫出封建社會理想的局限。
(4)在但丁對待人類文化的看法上也表現了雙重性。一方面,他表達了虔誠的基督教思想,認為基督教文化是人類最偉大、最神圣的思想文化結晶。因此,《神曲》中有對中世紀經院哲學的熱情闡述,有對神學思想的熱情謳歌。“《天堂》中關于神學問題之討論,較《凈界》中更為廣泛,如:祈愿之神圣,上帝之不測的公正,宿命說,所羅門之智慧,亞當在伊甸園之居住等。愈至篇終,但丁討論問題愈見其熱忱,愈見其信心。”[4]這可以看成是但丁作為舊時代最后一個詩人在思想文化上的偏見。但是同時,但丁又對中世紀神學思想體系所排斥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和進步的異教思想給予了熱情的贊美和高度的評價。比如,他出于宗教偏見,將古希臘、羅馬作家都放到了地獄中,讓他們生活在陰沉的地獄第一層(候判所),但是當詩人來到候判所,見到荷馬、賀拉斯、奧維德等人靈魂的時候,“那些偉大的精靈顯現在我的眼前。我心中因看到他們而感到光明”。“我能躬逢盛會,心里覺得非常光榮。”尤其是當荷馬等人把但丁也算在他們里面,是這些哲人之中第六個的時候,但丁也是極為高興的。這實際上表現出了作者對古希臘羅馬等異教文化的贊揚和肯定。這種思想上的矛盾,甚至在維吉爾這個人物身上也表現出來。但丁用他象征理性,稱他是“智慧的海洋”,“拉丁人的光榮”,表明了他對古代文化的信任與崇拜;但又認為理性只能引人出迷途,卻不能認識至極的真理,要達到至善,還要靠神學,靠宗教之愛和熱誠。但丁這里對古希臘羅馬等異教文化所作的肯定與贊揚,已經成了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的前奏,也是新世界觀的開端。因為“文藝復興”運動就是打著尊崇和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旗號進行的反對中世紀神學體系的斗爭。
(三)《神曲》在藝術上的成就及其矛盾性
《神曲》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由于作家所處的時代和世界觀上的矛盾,因而在藝術性方面,也體現出了矛盾的雙重特征。
但丁在《神曲》中,將中世紀文學所盛行的象征、夢幻的手法,同反映現實生活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從而用陳舊的形式表現出很多嶄新的人文主義內容。像以往整個中世紀宗教題材的作品一樣,《神曲》的整部詩篇都充滿著寓意和象征的內容。如他用幽暗森林來象征社會與人類自身的罪惡,披著陽光的小山象征著一種光明的境界,上帝“三位一體”象征終極的真理,是至善至美的化身。從整個作品而言,《神曲》但丁的漫游過程,象征著人類的靈魂和精神的完善過程。這種象征手法,恰恰是中世紀教會文學所慣用的。除了這種象征手法之外,還有夢幻的手法。比如詩人游歷幽冥三界本身,就是一種夢幻形式,“但丁”夢中神游,這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這種夢幻的手法同象征手法一樣,都是作家對基督教文學形式的應用。然而,但丁卻正是通過這些陳舊的手法,表現出了強烈的現實精神和嶄新的內容。例如他對宗教偽善者的揭發批判,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嬉笑怒罵,對世俗愛情生活和異教文化的肯定以及對當時歷史事件和各種人物所做的深刻評判,都是現實生活和時代精神的反映。
《神曲》可以說是14世紀以前人類知識的百科全書。它所包含的知識是極為豐富和駁雜的,不僅有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知識,也有古希臘羅馬等異教文化,不僅涉及了神學,還涉及天文學、地理學、建筑學、詩學等各種現實知識;既有但丁主觀大膽的臆想,又有嚴密準確的學術論證。例如,伊甸園的典故出自《圣經·舊約》,而維吉爾則來自羅馬,匈奴王阿底拉則來自東方歷史;在地獄第六層中的復仇女神源于希臘神話,而煉獄的守護者卡圖又來源于羅馬歷史。但丁的高祖卡恰吉達、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七世又都是現實中的人物。總之,歷史的、現實的、神話傳說的、口頭流傳的、西方世界的、東方社會的多種知識的有機融合,使這個作品成了集世間一切知識之大成的典范。有些是毫無價值的宗教說教和神學知識,而很多則是應該肯定的有價值的思想。這種藝術特點也顯示出了但丁創作的兩面性。
《神曲》具有宏大、嚴謹、端正的結構,它正是以藝術結構的嚴密著稱于世界文學。他按神學上“三位一體”的學說和古希臘天文學家多祿謀的宇宙體系來構造了他的結構大廈。《神曲》的結構,好像一個嚴整而有系統的三棱形大建筑,全詩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每部分各33篇,加上《地獄篇》前的序言,共100篇。“三”象征著“三位一體”,“百”表示“完全中之完全”。詩中的地獄、煉獄、天堂等部分,也是完全對稱的。三部的各自結尾,都以“星”字結束。這樣的結構用連鎖韻律(每一詩節三行,其中第一與第三行押韻,第二行與下節第一、三行押韻),在不斷變化中一直灌注下去。這種完整而有秩序的結構具有一種造型藝術的效果,是中世紀神權思想的體現。但是,這種結構也與人文主義思想家們對古代文化的認識有相似之處。例如,文藝復興以后的文學家們,在談到古希臘藝術杰作的一般優點時,認為在于“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溫克爾曼說:“希臘人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一個偉大的沉靜的靈魂,盡管這靈魂是處在激烈的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盡管是驚濤駭浪,而海底的水還是寂靜的一樣。”[5]《神曲》結構上的莊嚴、肅穆,內容上的激烈動蕩與古代藝術如出一轍。這說明但丁《神曲》的結構既是中世紀的,又不是中世紀的。
但丁在塑造人物和描寫情景方面,也給人以極為矛盾的感覺。大多數人物都蒼白無力,是象征性的,與中世紀宗教文學中的人物特點相似。然而,但丁在用寥寥數語勾勒人物性格特點方面可以說是位高手。如只用“他挺胸昂首,對于地獄的權威似乎表示一種輕蔑”這樣一句話,就使齊伯林黨領袖法利納塔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再如對荷馬、貝阿特麗采等人,只是簡潔幾筆,便使前者顯得威嚴崇高,后者純潔慈愛、光艷照人。再如,描寫兩個鬼魂相遇時,用了世間常見的事物進行了比喻:“那里雙方的靈魂搶上去相擁抱接吻……很像黑蟻的隊伍,在路上互相擦嘴,以探尋前面食品所在的模樣。”這種具體的比喻和生動的細節描寫在中世紀夢幻文學中是極為少見的,但與現實主義的手法極其相似,也是后來人文主義文學的一個顯著特征。
在語言上,也可以看出但丁處在矛盾中。他是第一個不用官方語言拉丁語寫作,而用當時的民間俗語意大利民族語言寫作的詩人。據當時一個僧侶記載,但丁曾將《神曲》的部分章節送給他作紀念。他發現里面用的是意大利文而不是拉丁文,感到非常驚訝。就問但丁:“這種日常用語怎能表現嚴肅的內容?”但丁告訴他,在最初決定要寫這部作品時,就立意選定了這種通俗的語言,認為這種語言與這一題材是完全適合的。眾所周知,教會文學作家,特別是僧侶作家寫作的語言,主要是拉丁語。但丁用民間俗語來寫作,以使普通人能夠看得懂,不能不說是對封建社會文化霸權思想的反叛。由于但丁第一次用意大利語寫了這樣重大的題材,這就為意大利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語言的形成起了奠基和推動作用。但《神曲》中的大量語言和詞匯又帶有強烈的中世紀語言那種煩瑣、晦澀、象征的特點,充滿了主觀的囈語和神秘主義色彩。這說明但丁雖然已從封建社會的語言中脫胎出來了,但他身上還不能不帶有中世紀語言的血污。
思考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