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涉外法官職業培訓與后續教育

雖然法官遴選制度可以在法官入職門檻上保證法官的基本質量,但并不能保證法官在長期工作中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水平,還需要加強法官的后期職業培訓,以提高法官隊伍的專業審判水平。另外,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各地法院受理涉外案件的數量、類型都不一樣。例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以及沿海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外資企業比較多。這些地方的法院每年受理涉外案件的數量都在增加,涉外案件的類型也很豐富。法官的涉外審判經驗相對豐富一些,涉外案件處理的質量總體上也高于經濟落后地區的法官。即便如此,如果沒有專業化的涉外審判業務培訓,我國涉外法官的整體業務水平仍然難以得到制度性的保障。需要針對涉外審判實踐需要,進行專門培訓和后續教育。

一、我國法官培訓制度的歷史與現狀

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國的法官隊伍是一支沒有受過正規法律教育的隊伍。前期主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工農干部組成,其中絕大部分是軍轉干部;后期則主要是軍轉干部。法院審判隊伍基本上沒有接受系統的業務培訓。工作期間的教育主要以政治思想教育為主。我國的法官教育培訓事業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當時法官大多未受過正規法學教育,法官隊伍數量龐大、人員結構復雜、學歷偏低、整體素質不高,司法專業化水平較低,嚴重制約著審判工作的進一步發展。為了盡快改變當時審判隊伍文化水平、專業知識低的狀況,最高人民法院經有關部門批準,決定創辦全國法院干部業余法律大學,簡稱“法律業大”,教師以本系統一批既有理論水平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干部包括退居二三線的老干部為主,聘請一部分大學的講師、教授,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不過,這一時期的培訓主要以學歷培訓為主。

1988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中國高級法官培訓中心,委托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每年開設兩個高級法官班,并招收了一批法院系統定向培養的研究生。1995年頒布的《法官法》對法院審判隊伍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法官進行教育培訓也作出明確規定。1997年11月10日,在全國法院干部業余法律大學(1985—2001年)和中國高級法官培訓中心(1988—1997年)的基礎上成立了國家法官學院,標志著法官教育培訓事業進一步朝著科學化、制度化、規?;较虬l展,預示著法官教育培訓工作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為了充分發揮國家法官學院的培訓作用,之后,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先后在一些省、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設立了國家法官學院分院。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召開了全國法院教育培訓工作會議,全面布置和規劃了全國法院教育培訓工作,制定了《2001—2005年全國法院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和通過了《法官培訓條例》,規范了培訓內容和種類,建立了培訓制度和體制,使法官培訓工作納入了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召開了全國法院教育培訓改革與發展戰略研討會,確立了今后一個時期全國法院教育培訓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提出法官培訓工作要實現戰略性的“三個轉變”,即從學歷教育為主向崗位培訓為主轉變,從應急性、臨時性的法官培訓為主向系統化、規范化的法官培訓為主轉變,從普及性培訓為主向職業化、精英化培訓為主轉變。法官培訓無論在培訓類型、培訓規模、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質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推動了法官職業化的進程。2008年,我國法官培訓機構改革了法官教育培訓方式,創辦了中國法官培訓網,在全國法院實施了遠程網絡教育培訓。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法官培訓條例》,我國目前的法官培訓的種類可以分為預備法官培訓、任職培訓、晉級培訓和續職培訓。即擬任法官的人員,須接受預備法官培訓;初任法院院長、副院長,須接受任職培訓;晉升高級法官,須接受晉級培訓;法官履職期間,須接受續職培訓。法官培訓的原則性要求是注重法官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教育,提高法官庭審駕馭能力、訴訟調解能力、法律適用能力和裁判文書制作能力;包括:預備法官培訓應注重崗位規范、職業道德和審判實務的培訓,培訓時間不少于一年;任職培訓,要按照崗位規范要求,進行以提高履行崗位職責必備的管理與業務能力為主要內容的培訓,培訓時間不少于一個半月;晉級培訓應注重高級法官履行崗位職責必備的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培訓時間不少于一個月;續職培訓應注重所在崗位專業知識更新的培訓和審判業務技能提高的培訓,法官每年接受續職培訓的時間累計不少于半個月。

目前,法官培訓主要采取在職離崗集中培訓的方式,也采取分段培訓、累計學時的方式。同時,也在推廣和運用遠程教育等方式,以提高法官教育培訓的質量和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選派法官出國進修,或邀請國外法學專家、教授和法官來國內做專題講座。[28]

二、我國的法官培訓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法官培訓可以大體上分為兩類:預備法官培訓和在職法官培訓。雖然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一直對法官的教育培訓十分重視,而且在提高法官素質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是我國當今的法官教育培訓機制由于發展歷史短和社會各方面的限制,還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法官培訓制度可以視作法官專業能力的再教育、再學習的過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相對于專業化分工對高素質法官隊伍的要求而言,現有法官培訓教育制度的缺陷也是明顯的。

(一)培訓沒有突出專業化分工需求

以國家法官學院為例,其在為期一個半月的第21期預備法官培訓班中設置的課程分為四個大單元,即以政治理論教育和法官職業倫理以及綜合業務技能為內容的綜合知識與素養單元;以行政審判理論與實務、行政案件審理流程及相關案例分析討論為內容的行政審判業務單元;以民商事審判理念、審判思維和審判方法、民商事法律具體適用及公司訴訟的疑難案件分析為內容的民商事審判業務單元;以刑事審判理論與實務部分、刑事審判技能為內容的刑事審判業務單元。[29]

從該課程可以看出,初任法官培訓的課程設置具有全面性的特點,幾乎每一法律領域的培訓都會有所涉及,但重點并不突出,而且第22期預備法官培訓班的課程內容與第21期幾乎一致[30],即培訓內容多重復??傮w上看,現行國家法官學院和地方法官學院的培訓中,仍然是法律通識教育,不能夠適度進行專業化介紹。

培訓內容難以適應多元化需求。由于學員人數眾多,其所處的法院、庭室不同因而會有不同的培訓需求。長期從事婚姻家庭案件審理的學員可能更渴望學習關于這方面的審判經驗及新的法律知識,尤其是這個領域涉外案件的審判經驗與技巧;而知識產權庭的學員則希望掌握知識產權方面的前沿法律知識等。時間有限、集中統一的授課模式顯然難以同時滿足多樣需求,無法培養專業化的高水平法官隊伍。

(二)培訓模式過于傳統與僵化

法官培訓的模式仍以集中培訓為主,老師授課,學生問答?!皾M堂灌”為其主要教學方式,忽視了法官教育培訓的對象是法官(大多具有審判實踐經驗),難以突出教育內容的職業性和實踐性。這種傳統的培訓模式,仍然帶有濃厚的學歷課堂教育色彩。專業課程的授課內容,也多是對不同業務庭室基本辦案操作流程的知識普及,在突出重點難點的方面講解不足。對于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法律適用能力和裁判文書寫作能力的針對性提升不明顯。

傳統灌輸式培訓因其授課形式與內容的局限性,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已無法滿足廣大學員的培訓需求。這種培訓模式的滯后性也影響了學員的培訓熱情。長時間的灌輸式授課不能充分調動學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師生互動性差,易使學員產生聽課疲勞,影響培訓實效。

除了國家法官學院與發達地區法官學院外,其余地方法官學院均面臨師資薄弱的問題。由于老師多為大學教師兼任且更換率高,無論是在地方法官學院學習還是在國家法官學院學習,都面臨培訓不深入、不系統,老師觀點會有所沖突或者不貼近現實的問題。這就是在老師選任時缺乏整體規劃與安排所致。

在德國法官學院培訓教學中,老師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自由地講授。培訓班的授課老師由法官學院負責組織,大多數由法官擔任,也有一部分檢察官、大學教授、律師及其他領域的專家參與。德國法官教育培訓機制的特點則在于教育培訓的業余性和終身性,教育培訓的費用由聯邦和各州共同負擔。對德國的法官而言,進修和培訓是法官的終生任務。法官在德國法官學院的在職培訓被稱為“再培訓”,法官參加“再培訓”是絕對自愿的,必須是利用業余時間進行。

在日本,法官培訓教育基本上是由司法研修所來完成的。法官培訓沒有規定的、統一的課程,也沒有統一的教材,由負責這方面工作的法官根據來自審判實際的要求加以確定。司法研修所在對教師的選配上有嚴格的資格要求,一般要具備15年至30年的審判、檢察或律師工作經歷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才有可能被任命為教官。大體上,能為法官培訓授課的,肯定是有豐富經驗的法官。大學的法學教授并不是法官培訓的師資主力。

(三)忽視西部欠發達地區涉外法官的特殊培養

西部地區本身缺乏職業吸引力,引進人才比不上自己培養人才。也就是說,法官培訓,無論是職前、職中都對于西部地區法官素質提高、司法質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加之西部地區多為少數民族地區,所需要的法官培訓制度有其特殊性,現有培訓制度欠缺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針對性培養方案?,F有法官培訓制度僅進行在職、在崗的課堂式教育,不能滿足針對西部欠發達地區涉外法官培養的特殊要求,需要專門設計。例如,抽調欠發達地區涉外法官到沿海發達地區掛職鍛煉一年以上,使其充分認識涉外商業經濟發展的實踐狀況,理解涉外商事審判理念對于實際裁判的重要性。

涉外案件的審理相對國內案件的審理而言,需要法官掌握的法律知識更多,審判程序也會更繁雜一些。首先需要法官判斷對案件是否有管轄權,有的時候還要求法官知悉國外的法律制度。一些欠發達地區由于涉外案件的數量較少,類型比較單一,在涉外案件的審理方面經驗較少。在這種情況下,安排欠發達地區的法官到發達地區法院實習和鍛煉,學習發達地區法官審判同一類型案件的審判技巧,是積累審判經驗的一個重要途徑,而現有法官培訓制度無法提升欠發達地區法官的涉外審判能力。

三、針對涉外法官后續教育的相關建議

(一)增加法官培訓制度對涉外民商事法官培養的針對性

根據涉外民商事法官的特點,對于有涉外法律專業特長的預備法官開展針對性培訓。不僅注重國內法問題的講解與研究,還要重視比較法之間,尤其是與我國經濟往來頻繁的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制度研究。

培養這部分法官時可以重點聘請國內一流專家和外國法律工作者。實際培訓時,可對在實務中產生的最新問題進行分析,并且建立靈活的授課機制,在培訓中隨時更換熱點,保證對涉外民商事法官的培訓具有前沿性和指導性。

(二)培訓形式增加案例分析與討論比例

鑒于涉外民商事案件具有一定復雜性和爭議性,有時還會涉及國家利益問題,有必要針對這些模糊的部分進行充分探討和交流。這不僅能提高預備法官或續職法官的專業性,還能幫助他們在交流過程中形成未來實務操作中的共識。同時以鮮活的案例對法理問題進行分析,相比傳統問答,進行個案分析,更能體現裁判者特點,有助于涉外民商事法官的培養與成長。

(三)進行較多的實務操作

對于有潛力培養的預備法官或者在任的涉外民商事法官,有必要在法官培訓過程中增加實務操作比例。對于預備法官來說,前往涉外案件多且復雜的地區法院實地實習,持續足夠一段時間,能獲得經驗與見識;而對于在任的續職法官,給予更高難度、更復雜案件的庭審實訓,對于其提升涉外審判技能會有所幫助。

(四)培訓內容應重點清晰,考慮地區差異

涉外民商事案件的培訓,應突出我國法律中涉外部分的理解與適用,并且考慮到地區差異,設置針對不同地區的涉外法官培訓機制。例如,在上海,涉外商事爭議的數量多和復雜程度較高,在培訓時就該重點關注商事領域的涉外問題。而在西部邊境地區,由于貿易往來不發達,可能涉及的涉外商事領域問題就不多,但是由于地理原因,跨國婚姻與涉外婚姻家庭爭議卻會發生。這時候針對這種情況,就應該在該地區的涉外民商事法官培訓中將重點放在涉外婚姻家庭領域。

(五)應考慮到涉外民商事法官分布的分散性,進行專業領域國內法部分和涉外部分兩方面的培訓

地方法院并未設置專門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審判庭,也不可能設置。原因在于在民商事領域的諸多法律爭議中,任何一種法律爭議都有可能加入涉外因素,如當事人、標的物或者權利義務的涉外性而帶有涉外因素。這就給法官培訓帶來困難。

所以,針對涉外民商事法官的培訓,首先要進行其專業領域國內部分的培訓,即審理涉外婚姻案件的法官,首先要進行婚姻法律爭議解決的培訓,再進行涉外部分法律爭議的培訓。

(六)涉外民商事法官培訓制度和“專業遴選”制度相結合

接受培訓的法官,是經專業遴選出,擁有涉外案件審判潛力或能力的預備法官,或者是處理國內民商事法律爭議有足夠經驗和能力的法官,再進行深入的符合涉外案件特點的培訓;而經過專業遴選的預備法官,也是在第一次專業遴選后,根據初步專業化分工,適合從事涉外民商事案件審判的準法官,接受相應的專業化涉外民商事案件的法官培訓,并最終通過法官培訓,經第二次專業遴選合格后的專業性涉外民商事法官。

由于目前司法改革正在推行中,我們也能看到司法改革對于法官培養的改革方向,即“完善法官在職培訓機制。嚴格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堅持分類、分級、全員培訓,著力提升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法律適用能力和裁判文書寫作能力。改進法官教育培訓的計劃生成、組織調訓、跟蹤管理和質量評估機制,健全教學師資庫、案例庫、精品課件庫。加強法官培訓機構和現場教學基地建設。建立中國法官教育培訓網,依托信息化手段,大力推廣網絡教學,實現精品教學課件由法院人員免費在線共享。大力加強基層人民法院法官和少數民族雙語法官的培訓工作”[31],即專業化、實務化、精品化的法官培訓制度呼之欲出。通過此次改革,關注和重視到類似于涉外民商事法官的培養這類分類專業化培養制度,對于深化司法改革,提升司法質量,幫助法官個人通過再教育提升自我素質有重要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绩溪县| 河东区| 黔西| 吉木乃县| 南召县| 黄石市| 饶阳县| 无锡市| 宁都县| 七台河市| 长乐市| 江口县| 彰武县| 屯留县| 舒城县| 社旗县| 全椒县| 鞍山市| 旬阳县| 安远县| 邹城市| 祁门县| 朝阳县| 苗栗市| 佛坪县| 宾阳县| 涟水县| 奉化市| 宜州市| 武汉市| 阿坝| 电白县| 白银市| 延长县| 鲁山县| 中超| 兴隆县| 康马县| 姚安县| 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