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呢

語氣詞“呢”在問句和非問句句末都可以使用,因此它所表示的語氣多樣,歷來有多分說和合一說兩種觀點。趙元任(1968/1980)用不同的字形和注音以示區別,用在疑問句中的是“呢/吶”,讀ni,用在非問句中的是“呢/哩”,讀作ne。呂叔湘(1942)將“呢”分為三類,問句中的“呢”是直陳語氣,非問句中的“呢”表確認,祈使句中的“呢”有諷諭的口氣。王力(1943)描寫了“呢”的夸張、疑問、假設、反詰四種語氣。胡明揚(1981)在關注陳述、疑問等語調的基礎上討論“呢”的作用,認為它是向對方傳遞某種信息的表意語氣詞,提請對方注意。即使是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也注意到了“呢”的用法多樣。《語言自邇集》區分了疑問和非疑問兩種用法:

呢ni1,語助詞,一般是,但并非總是表示疑問語氣。(散語章練習四112)

《官話類編》則描寫細致,在疑問之外還分出六種“難以歸類”的用法:

“呢”是間接疑問的標記,理論上每個間接疑問都要用“呢”結尾,實際常常被省略,因此它的用法看似沒有規律。(第十七課)

……“呢”……還有其他用法,位置不同,用法不同,很難歸類:

1.表達驚訝、憤慨或責備:太太叫你快些過去呢。

2.表達不確定或困惑:我很愿意到西國去開開眼,可就是去不了呢。

3.用隱含的問句表達靈光突現:可不是呢/嗎[6],到底是我看錯了。

4.表達對某個選擇項的偏好或比較:你這二年在那里念書,家里也省好大的嚼用呢。

5.表達加強語氣的回復,包括明問或暗問:那里隔壁,就是一個酒館。答:那才正合我的式呢。

6.和名詞單獨使用提問,替代了完整疑問形式:洋火/取燈呢?答:洋火/取燈在香幾子上。(第八十九課)

狄考文感覺難以歸類的六種用法中,第3種和第6種是跟疑問用法相關的,其余四種則與主觀情態相關,當然不能和疑問用法的“呢”混為一談。

呂叔湘(1941)分析了唐宋語氣詞“在里——在/里——哩”的演變過程,認為表持續的“呢”是來源于“在里”;曹廣順(1995)提出“聻”是唐五代以后新生的疑問語氣詞,表疑問的“呢”正是從“聻”而來。用于疑問句和非問句的“呢”來源不同,意義不同,晚清民國有一段時間讀音不同,現代漢語中兩種“呢”的調型也不同:疑問句中的“呢”是高調,表示持續的“呢”是低調。所以本書將“呢”分為兩個:用于問句及問句相關的是“呢1”,表持續和夸張的是“呢2”,附論“呢”的方言形式“哩”和“唎”。

2.2.1 呢1

2.2.1.1 提醒注意(不確定性疑問句、反問句)

通常認為語氣詞“呢”來源于表疑問的“聻”,所以“呢”一直都可以用在疑問句末,包括特指問、反復問和選擇問。關于“呢”在這些疑問句里的作用,學界的爭議在于“呢”是否承載了疑問信息。“呢”所出現的特指問、反復問和選擇問這三種形式,即使不用“呢”也能表示疑問,也就是說,在表示疑惑和發問這兩種功能上,“呢”都不是必備條件。發問本身就是需要回答的,“求應”是疑問句的功能,也與“呢”無關。至于疑問的程度高低,不依靠上下文不易分辨。單靠這三種問句環境,不能確認“呢”具有疑問功能。

胡明揚(1981)認為,“呢”在各種語調中都不承載疑問信息,只是“提請對方特別注意自己說話內容中的某一點”。徐晶凝(2008b)也認為“呢”的原型情態意義是“說話人在共享預設的基礎上點明某一點”。這兩種觀點都注意了聽話人的存在,認為“呢”的作用是“提醒聽話人注意”。完權(2018)進一步提出,“呢”用在交互性強的話語中,要求釋話人有言語回應、心理回應或動作回應。

提醒聽話人注意這一行為,從禮貌原則上說加強了聽話人的負擔,施加到發問行為上,就增強了疑問的語氣。同樣是在問句中,“呢”的作用是增強疑問語氣,而“啊”的作用是減弱疑問語氣。而在互動等級序列上,疑問語氣的交互主觀性很強,僅次于祈使語氣,增強疑問語氣就是增強了交互主觀性,所以“呢”的交互主觀性比“啊”強。以下按疑問句類型各舉幾例。

(23)a.你們學格物,現在學那一本?(《官話類編》,特指問)

 b.那個寶貝他在那里得的?(《北京話語音讀本》,特指問)

(24)a.這三百兩他給不給?(《語言自邇集》,反復問)

 b.這當兒孩子也睡啦,少奶奶說:“你吃不吃?”(《小額》,反復問)

(25)a.是他一個人丟了錢了,還是連累了人家了?(《語言自邇集》,選擇問)

 b.趙說:“這樣他們開女學堂,是男先生教還是女先生教?”(《官話類編》,選擇問)

“呢”還可以用于祈使句,《兒女英雄傳》中已有用例:

(26)拿手里那根照入簽,把那御史的帽子敲的拍拍的山響,嘴里還叫道:“老都,喂,你把我那本兒先給我找出來!”(第三十四回)

呂叔湘(1942)推測“呢”用于祈使句的用法是從問句“你……好不好”或“你能不能……呢”變來的。江藍生(1994)認為這是提醒、請求的語氣。這類“呢”句是問句的省略形式,“呢”仍然是提醒聽話人注意的功能。早期北京話語料中,這種用例不多見。如:

(27)a.胎里壞說:“得了,你愛怎么說怎么說,您就想法子去吧。”餓膈馮說:“我抽完了這口就去。你先別走,咱們回頭見。”說完了,又燒了一口抽。(《小額》)

 b.劉軍門說:“好呀,過兩天折差進京(舊日總兵因事遞折子,得由巡撫會銜,萬壽賀折以及謝恩的折子,可以專折單遞)。回來的時候兒,順便到臨清,把他母親接來就是了。先不必跟女兒提。”(《劉軍門》)

 c.——趕明兒個上廟你給買個五六把兒就得了。——喳!您給我錢。(《燕京婦語》)

“呢”用于反問句末的用例很多。反問句是假性問,有特定的語用環境,與特指問、反復問等不在同一個層面。確定反問句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上文,如以下兩例,若無上文,則為特指問:

(28)a.我眼瞅著是要死的人了,要這個東西,有甚么用處?(《搜奇新編》)

 b.那個人的臭名兒,誰不知道?(《官話類編》)

邵敬敏(1996)認為反問句的語用特點是:顯示說話者內心的不滿情緒,表現說話人主觀的獨到見解,傳遞說話人對對方的約束力量。“主觀見解”是反問句最重要的語用意義,“不滿情緒”則因語境而異,反問句中的“呢”則表達“約束對方”的力量,即提醒聽話人注意。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反問句傳達出“理所應當、毋庸置疑”等感情:

(29)啊,今晚上這月亮怎么這么明快?(《北京話語音讀本》)

有的反問句在互動對話中使用頻率高,逐步儀式化,減少了對語境的依賴,很難再用問號,其中“呢”的提醒注意作用就不那么明顯,如表示讓步的“何況……呢”等:

(30)a.姑娘一聽,心里說道:“這是怎么說!我這里又不曾沖鋒打仗的,又不曾放炮開山,不過是我用刀砍了幾個不成材的和尚,何至于就把他嚇的溺了呢?”(《兒女英雄傳》)

 b.那兒的話!(《語言自邇集》)

 c.廟里的神,連自己也不能保佑,何況是保佑人。(《官話類編》)

2.2.1.2 標示疑問(“無疑問詞+呢”格式)

對話中,“呢”常附著在體詞性成分后。陸儉明(1982)認為,“呢”前為體詞性成分時,全句為始發句。這里的“始發”是就具體的單個話輪而言,若放到更大的語篇中來看,即便是始發句,也是在對話雙方已有一定的語境鋪墊之后才出現。如:

(31)a.我們這里是逢四九趕集,你們貴莊?(《官話類編》)

 b.正在說話中間,李順且外頭跑進來啦,說:“太太,了不得啦。北城的六老太爺來啦。”……李順出來,趙華臣就走啦。額大奶奶趕緊問李順說:“六老太爺?”(《小額》)

這里可以看到,“呢”除了顯示說話人對聽話人的提醒,它的使用也依賴于說聽雙方共同的交際背景及對話場景。偶有附在謂詞性成分后的用例:

(32)a.半晌,又聽答道:“也罷,拿我這個給他,算謝他的罷。”“你要告訴別人?須說個誓來。”又聽說道:“我要告訴一個人,就長一個疔,日后不得好死!”(《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b.我告訴你,你要哭?(《老張的哲學》)

陸儉明(1982)指出,這種格式是特指問或選擇問的簡略句式,省去了疑問代詞或析取結構。這時的“呢”不可缺少,否則就不成句。“呢”不但承擔了發問的功能,而且還負載了形式上省略語義上卻隱含的疑問點。

“呢”在特指問和選擇問中不承擔發問功能,但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吸納了它們的句式義,因此在“無疑問詞+呢”的簡略句式中成為疑問標記,聽話人結合一定的語境加以還原。這種簡略式依托對話場景才能成立,因此也能用于假設小句后、話題后等句中停頓處(詳見2.2.1.3節)。

域外漢語教科書中這種簡略形式很少,一部教材中僅兩三例,多者不過十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科書的對話材料都很簡短,無法提供充分的語境鋪墊,也少用大段對話,另一方面,這種簡略形式在教學上既不是重點又難以速成,編寫者未予以重視。

2.2.1.3 標示話題、假設和并列(句中停頓)

趙元任(1968/1980)“零句說”認為,漢語的主語本質是問話,謂語是答話,問和答可以是(1)雙線對話,也可以是(2)用主語發問,而自己在謂語作答,還可以是(3)兩人一問一答合并成一句連續不停的完整句,并用下例說明:

1)飯啊?還沒得吶。飯吶?都吃完了。

2)飯啊,還沒得吶。飯吶,都吃完了。

3)飯  還沒得吶。飯  都吃完了。

上節所述的“無疑問詞+呢”格式是特指問、選擇問、反復問的簡略形式,處于對話的環境中,需要聽話人回答。當“呢”前面為謂詞性成分時,后面又加上結果分句,則成為自問自答的假設復句。可見“呢”的句中停頓用法與問句用法緊密聯系:

(33)a.——這句話有錯兒沒有?——有,我想應在“吃”“很快”之間加一個“得”字,您說是不是?——是。把“很快”挪到前邊去,可以不可以哪?——也可以,那得加一個“地”字。——若是把“很”字去掉?——那就不用加“地”字了。(《華日教室會話》)

 b.和人要賬,也得看欠主兒的光景,比方他要是個誠實富足的,就別只管和他嘴碎嘮叨的。若是個狡猾支吾的,頭一回話要說寬點兒,第二回略緊一點兒,第三回就要用利害的話,第四回就不放他走,跟著他要錢。(《支那語書取研究》)

當“呢”前面為體詞性成分,后面又加上了相應的說明,則“呢”前成分為話題,全句成為主謂對答的整句:

(34)a.小童兒,眼瞧著家主兒讓人給鎖啦去了,鄉下小孩子,心眼兒實,心里又害怕又難受,哭了個言不得語不得,(《小額》)

 b.——老爺要走的是水路,是旱路?——是旱路好,是水路好?——水路,這幾天雨大,河水長了,上水的船拉著費事,再遇著北風,怕五六天到不了通州。——噯,這么著那水路就不行,走旱路怎么樣呢?——若是老爺明兒動身,趕著走,第二天晚上就可以到京,慢著點兒,第三天足可以。(《支那語集成》)

若是從多個角度進行假設,每個假設項都可以成為話題,“呢”成為并列項的分隔標記:

(35)a.如今且把父母疼愛你們的心腸,說一說你們聽。你們在懷抱兒的時候兒,餓了,自己不會吃飯,冷了,自己不會穿衣裳,你的老子娘看著你的臉兒聽著你的聲兒。你笑,就喜歡。你哭,就憂愁。你走,就步步兒跟著你。(《尋津錄·圣諭廣訓5》)

 b.若到了筋骨硬的時候兒,穿,也不成樣兒,吃,也不得味兒,瞅著孩子們的下巴頦兒過日子,有甚么趣兒啊?(《語言自邇集》)

2.2.1.4 不用于是非問

個別語料的“呢”用于是非問句末,經查均不可靠。《兒女英雄傳》有2例:

(36)又聽得欽差問道:“有位被參的安太老爺,想來是在監里?”門丁忙跪稟道:“不在縣監,在縣頭門里史衙門土地祠。”(《兒女英雄傳》)

各標點本均為問號,前有“問道”,又有相應的答句,看起來確為是非問。但句中有表示處所的“在監里”,“呢”表示狀態持續,也可換為“哪”。從對答環境看,欽差地位居高,即便不是提問,門丁也需要做出回應,所以該句也可標為句號。

(37)說著,忽然又回頭合公子道:“你再請示請示公公,既說明日謝恩,不是還得換上長襟衣裳?”(《兒女英雄傳》)

這里看似是非問句,但既可能為表示夸張情態的非問句,也可能是反復問“是不是……”訛漏了前一個“是”而成。

據翟燕(2013)考察,“呢”在是非問句后的情況,《聊齋俚曲》有1例,《歧路燈》2例,茲照錄如下:

(38)a.太太說:“你沒問問您少爺?”家人說:“問他來,他說得了鼎甲的名子,就飛馬走了,別的不知。”(《聊齋俚曲》)

 b.九娃端相是個內主人,便爬在地下磕了頭,起來說:“干爹還沒起來?俺班上都在后門等著磕頭哩。”(《歧路燈》)

 c.二人進了鋪內,蔡胡子不在鋪中,有一個小孩子看守門戶,一見便問道:“夏大叔是稱果子吃?”夏逢若道:“是哩。”(《歧路燈》)

《聊齋俚曲》反映的是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山東淄川方言的面貌,《歧路燈》則反映了18世紀河南方言的語言面貌,時代較早,又有地域差異,不能說明早期北京話的情況。單就這三個例句來看,“你沒問問您少爺呢”其實是“無疑問詞+呢”格式,“干爹還沒起來呢”表狀態持續,并非“呢”表疑問,“夏大叔是稱果子吃呢”既可能是表持續的“呢”加上疑問語氣而成,也可能是反復問句“是不是”訛誤所致。可見,“呢”不用于是非問句后。

2.2.2 呢2

2.2.2.1 持續

呂叔湘(1942)指出,非問句中常與“呢”字共現的詞是“有、在、還、才、要”。表示靜止狀態持續可以用“有/在……呢”句式和“處所狀語+動+呢”句式。如:

(39)a.正在這當兒,就瞧老王提溜著買菜的筐子,起外頭進來,說:“門口兒有人找呢。”(《小額》)

 b.前年出動的?我從去年還見他在城里頭呢。(《語言自邇集》)

 c.孩子那去喇?答:在床上睡覺。(《官話類編》)

表示動態的動作行為持續進行時,與“呢”共現的詞語通常是“正、著”或處所詞,或只有動詞:

(40)a.正這兒說著話兒,二爺善全起外頭回來啦。(《小額》)

 b.張生說:“我這兩天發瘧子。”(《語言自邇集》)

 c.在先生的屋里,他那兒找字。(《語言自邇集》)

有人認為,這類句子的持續進行義不是由“呢”來承擔,而是副詞“正、在”及動態助詞“著”的功能。的確,在這類句子中,“呢”不是句法上的必需成分。但當沒有副詞、動態助詞、處所狀語時,“動詞+呢”句式仍有持續進行義,就只能將這種意義歸到“呢”身上了,如“下雨呢”。即,“呢”是表示持續進行的手段之一,其地位和正在義副詞“正、在”、動態助詞“著”相當。只不過單用“呢”表示持續進行的情況不多,通常與其他手段相配合。從來源看,“呢”從“在”“里”或“在里”義派生出持續義也是合理的。

何文彬(2014)認為,“呢”的作用在語義上是“特別呈現事物的狀貌”,所以與持續進行義詞語特別親合。既是“特別”的呈現功能,也就是說,呈現狀貌并不以“呢”為必要條件。持續義“呢”用例多出自對話。若去掉“呢”,則為單純的描述事物狀貌。也就是說,這類格式中的“呢”所起的作用也有增加告知對方的主觀情態,即關注到聽話人,提醒聽話人。這和“呢1”的功能是一致的。

2.2.2.2 夸張

呂叔湘(1942)認為“呢”字句“帶幾分鋪張”,也就是夸張情態。“呢”通常和“還、可、才、要、多么”等情態副詞相配合。這些副詞本身的語義與時間義有關,同時也帶有情態功能。《現代漢語八百詞》將副詞“還”的語氣歸納為平揚抑三類,平的語氣即“表示動作或狀態持續不變”,“才”的語氣為“表示事情發生或結束得晚”,“要”表示“打算”,都與時間過程有關。情態副詞和“呢”這兩類情態手段相加,全句的夸張語氣就更加明顯了。如:

(41)a.我們恐怕趕不上,誰想來的正是時候兒!(《語言自邇集》)

 b.老虎也不知道打柴的有七十多歲的老媽仗著他養活。(《北京話語音讀本》)

 c.不瞞兄弟說,我這里也托著人呢。(《小額》)

 b.今天小文子兒去請去,正趕上徐吉春上衙門去啦,門上的說是晌午歪回來。(《小額》)

 e.這事要給偵探出來,歆仁說請咱們吃一桌燕菜席。(《北京》)

 f.早知道劉芳齡要去,托他帶著,多么省事。(《官話類編》)

早期北京話有“形+著的呢”格式,夸張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相當于今天的“形+著呢”用法,江藍生(1994)認為這是比“形+著呢”更口語化、俚俗化的形式。如:

(42)a.別過獎咧!我有甚么奇處兒?比我好的多著的呢!一定指望著,使得么?不過是托祖宗的福蔭,徼幸撈著,也定不得。(《語言自邇集》)

 b.桂氏說:“一點也沒有呀。自打您三哥去世之后,我們娘兒三個,和氣著的呢。阿林這孩子,他也倒聽話,我也很疼他……”(《鬼吹燈》)

 c.庫緞眼說:“大老爺趁早兒別說這個話。你老人家等著作完了提督才歸天呢,您的壽數早著的呢。您等中交兩行兌現之后才歸天呢。”(《庫緞眼》)

 d.俗話兒說,日子比樹葉兒還長著的呢。(《講演聊齋》)

由此梳理出“呢”各種用法之間的聯系:

圖2.3 “呢”各義項的關系

表2.3 “呢”使用情況統計

2.2.3 “哩”和“唎”

2.2.3.1 哩

“哩”和“呢”的關系密切。呂叔湘(1941)認為“呢”來源于“裏”,而“‘裏’字俗書多簡作里,本義既湮,遂更著口”。江藍生(1986)認為“呢”是“哩”的源頭。太田辰夫(1958)和孫錫信(1999)認為“呢”“哩”異源。盡管來源有爭議,但“呢”“哩”在清代已經混同了。趙元任(1968/1980)就將“哩”和“呢”視為同一語言單位,“哩”只用于非問句。本書重點考察的早期北京話語料中,只有《官話類編》有“哩”的用例,編寫者也將“哩”作為南方話用詞處理:

“哩”是偶見于書面的句末小品詞,但在北方口語中不使用。有時能在南方話中聽到,作用相當于“喇”。如:

請你們都進去坐坐罷。答:我們不坐/著喇。

那個人講究的很,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

(第六十一課)

編寫者關注了“哩”的方言色彩,但認為“哩”相當于“喇”顯然不合事實。“哩”的用法是和“呢”相當的。第一個例句中“哩”是和表持續的“著喇”平列,這正是“呢”的狀態持續義,第二個例句中的“哩”與“很”共現,是“呢”的夸張情態義。《官話類編》全書共4例“哩”,除以上2例,另外2例也是表示夸張情態的:

(43)a.那些吃喝嫖賭的人,當時雖然覺得有些趣/樂處,卻不曉得還有苦處在后頭

 b.你自己不正經,倒說人家不干凈

《官話類編》所說的“南方話”,其實指的是南京話。江藍生(1986)提出,“哩”多出現在明清時期的平話系[7]文獻中,《官話類編》的記載正與此相合。

2.2.3.2 唎

語氣詞“唎”用例出自《參訂漢語問答篇國字解》,這是1880年日本人福島九成根據《語言自邇集》改編而成的漢語教科書。而《語言自邇集》又改編自《清文指要》。對比《清文指要》各個版本(包括1809年三槐堂重刻本、1818年西安將軍署重刻本、1830年《三合語錄》五云堂刻本)和1867年《語言自邇集》、1879年由廣部精編譯的《亞細亞言語集》相應用例,這些版本均使用“嗎/么”,《參訂漢語問答篇國字解》卻使用了“唎”:

(44)a.1809阿哥,你當教我們的是誰啊?是師傅?不是啊,是我一個族兄。

 b.1818阿哥,你打量教我們的是誰?是師傅?不是啊,是我一個族兄。

 c.1830阿哥,你當教我們的是誰?師傅?不是啊,我一族兄。

 d.1867兄臺,你打量教我們的是誰啊?是師傅?不是呀,是我的一個族兄。

 e.1879大哥,你說教我們是誰啊?是師傅?不是呀,是我的一個族兄。

 f.1880你吶說教我們的是誰啊?是請的師傅?不是呀,他是我的一個族兄。(張美蘭、劉曼,2013)

“唎”《集韻》力至切,音lì,《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的例證均為清代粵劇劇本《黃蕭養回頭》:“好唎,等我尋來。”張美蘭、劉曼(2013)指出,《參訂漢語問答篇國字解》“弱化了《談論篇》詞匯方面的北京話口語特征,而且增加了部分非北京話特征,如南方話詞匯與表達”。本書所考察的早期北京話語料中,語氣詞“唎”僅此1例,可以認為是《參訂漢語問答篇國字解》使用的南方話語氣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远县| 龙海市| 扬中市| 房产| 云梦县| 蚌埠市| 延安市| 阿拉善右旗| 阿瓦提县| 高雄县| 台前县| 玉树县| 丰台区| 潜江市| 菏泽市| 渭源县| 崇州市| 济阳县| 通化市| 河津市| 韩城市| 清原| 嵊泗县| 化州市| 镇雄县| 屯门区| 凭祥市| 张家川| 肃南| 巴彦淖尔市| 通海县| 保定市| 磐石市| 马尔康县| 桂东县| 桐柏县| 伊金霍洛旗| 驻马店市| 年辖:市辖区| 宁乡县|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