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一流大學的管理之道:大學管理研究導論
- 程星
- 3625字
- 2019-12-27 16:16:51
序言
去年程星博士請我給他的這本書稿提意見,我讀過之后覺得很不錯。對于那些關注高等教育卻又不在“圈子”里面的人們來說,特別是對于有志于從事或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學生和學者來說,讀這本書不僅會很享受,也會很有用。誰知他隨后請我為此書寫序,這我就有點惶恐了。數次推辭不成,遂決定把我認為此書好在哪里的看法寫出來,與讀者分享,并以此復命。
這是一本關于如何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書。但不同于目前市面上所見到的大量研究方法類的著作,作者將高教管理研究這么專業(yè)而又枯燥的話題寓于敘事之中,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他從自己做過的研究中精心挑選出一些案例,條分縷析地給讀者解釋這些研究產生的背景、研究思路、方法選擇、過程設計,以及事后的研究體會。這很像看過奇妙的魔術之后,再聽魔術師詳解個中奧妙,不僅可以加深對魔術的理解,甚至可以幫助觀者自己學著表演魔術。顯然,閱讀這樣的實戰(zhàn)案例分析,無論是對認識現代大學管理,還是理解高等教育研究,都會大有好處。
其實,管理研究和管理一樣,究其本質來說是一種實踐活動。光知道事情的邏輯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動手去做。這樣一來,關注的重點就不僅僅是事情的合理性,而且還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技術路線與方法設計,以及具體的實施方法和目標的實現。和管理一樣,你必須關注實踐、走入實踐,不能在書房里用想象來填補經驗空白。只有當關于實踐的經驗和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 ;書房思考才成為可能。因此,做管理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合理性層面上,還要重心下移,從合理性走向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管理研究者不僅需要講明道理,還要能教人如何動手干活,這才是好的管理研究。案例研究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我認為,案例研究是改變高等教育研究中研究與實際相脫離狀況的一個有效方法。除了大量研究案例、編寫案例、用案例組織教學外,你別無選擇。
研究脫離實際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的一個頑癥。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是,做研究的不搞管理,搞管理的不做研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大學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方法,即把一批研究者置于學校管理系統之中,讓他們通過研究為管理者提供管理咨詢,這就是“院校研究”。而程星博士是這個領域的一流專家。
程星自1990年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獲得高等教育管理學博士學位后,一直在美國各種高等教育機構從事院校研究工作。在這20年里,他先是在科羅拉多州政府社區(qū)學院系統辦公室工作,然后在加州大學、紐約市州立大學工作,后來任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生院負責計劃和研究的助理院長,也是在美國常春藤高校中做管理工作的少數華人之一。
由于既做研究又做管理,他對兩者的嚴重脫節(jié)和相互需要感受甚深,因此他不遺余力地推動院校研究工作。他擔任過美國院校研究協會遴選委員會委員、美國東北地區(qū)院校研究協會出版委員會主席和海外華人院校研究協會首屆主席,還是中國院校研究會的海外理事。這本書和他的其他幾本書——《細讀美國大學》《院校研究與美國高校管理》《美國院校研究案例》——都是這種努力的結果。事實上我認為,若能把這幾本書結合起來讀,會更有好處。
這本書提出了一些引人思考的觀點。例如,作者注意到,以具體問題作為著眼點,可以促進管理與研究的結合。事實上,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的研究,容易得到管理者的支持,亦容易導致實際的管理改進。按照這個看法,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應當更多地開展“問題解決型”的研究。待經驗素材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開展“理論建構型”的研究。如果在缺乏經驗素材的條件下就開展理論建構,那無異于搭建“空中樓閣”,使研究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眼下國內很多研究生論文正是如此,尤其是博士生論文。無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結果卻是一樣的——培養(yǎng)了一批既不能文也不能武的空談者。
我注意到程星在書中也提到了要加強理論建設。對此我的理解是,管理研究者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關注理論建設,積極進行理論建設。否則,再好的實踐材料也是“一盤散沙”。
關于理論建設,程星提出了一個“好理論”的標準。好的理論應當是“知識上嚴謹,實踐上有用”。這第一條是學術研究必需的,而第二條是管理研究必需的。管理上無用的理論,學術上再完美也沒有意義。除了這兩條,我想再加兩條:可持續(xù),可推廣。我注意到,有些研究學術上是嚴謹的,實踐上也可能有用,但實施條件要求太高,偶爾為之可以,長此以往不行,這叫“不可持續(xù)”。還有些研究在一所學校的特定條件下可行,但不能推廣,或者說外部有效性太低,這叫“不可推廣”。這些理論都還不能稱為是“好理論”。故此,我認為一個好的管理理論應當滿足四條:嚴謹,有用,可持續(xù),可推廣。
程星還注意到,在當前情況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應當向商業(yè)管理研究學習。對此我非常贊同。試看自泰勒(Frederic Taylor)以來的百余年中,工商業(yè)管理研究不僅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材料,也積累了很多優(yōu)秀的理論。這些理論對工商管理實踐起到了明顯的指導作用。于是出現了兩個有趣的現象。一是凡立志從事工商管理的人通常要先讀管理,把MBA作為敲門磚,而立志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的人卻不必如此。高校管理者們通常不是從學習高等教育管理的學生中產生的,至少這是中國的現實。二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者們經常從工商管理領域借用理論和方法。大凡工商管理領域有什么重大進步,都立即會有人把它引入到高等教育管理中來,而相反的情況卻幾乎沒有。這些都說明,和工商管理研究相比,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還相當不成熟,因此應當虛心向工商管理研究學習。這個看法對當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界故步自封、閉門造車,甚至瞧不起工商管理的心態(tài),應當是一個警示。
我特別建議讀者細讀本書第六章,“沒有結論的結語——高等教育研究的困境與對策”。我認為這是本書中最有意思的一章。作者以中國學者可以理解的方式,回顧了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并對其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前景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分析,其中包含大量只有長期浸泡在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界和管理界之中的“業(yè)內人士”才可能有的真知灼見。這些對深入理解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特點和走向,甚至是美國學術界的思維方式與研究方式,都非常有益。可惜這樣的文章真是鳳毛麟角。這也是程星的《細讀美國大學》出版之后能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通過他的筆,人們看到了美國大學管理“魔術”背后的“奧秘”。相信這本書亦會如此。
和《細讀美國大學》類似,這本書也是用“微言大義”的敘事方法寫成的。據程星說,人們對此褒貶不一,我屬于“褒”的那一派。我之所以欣賞這種方法,是因為它代表著平等、開放的姿態(tài),代表著希望與讀者愉快溝通,拆除作者與讀者之間藩籬的一種真誠努力!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有兩類讀者,一是本專業(yè)學者,二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前者是學術同行,有相關的專業(yè)知識。他們讀文獻時關心的主要是學術是否嚴謹,結論是否可靠。因此他們會嚴密注視研究的資料、過程與方法,作者也有義務提供這些信息,接受同行檢查。但管理者不同,他們通常不是高等教育研究者,而是外行,是研究的支持者和成果的消費者。他們通常不關心研究的資料、過程與方法,倒是很關心結論有什么用。因此,如何與他們交流才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問題和挑戰(zhàn)。如果用對同行學者的辦法對付管理者,那必然是“牛頭不對馬嘴”。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把研究和表達分開。對同一個研究,用不同的方式與不同的人交流。或如程星所說,“故事背后必須有研究的支持,研究背后必須有數據的支持”。
在談研究方法時提出交流問題,可謂切中時弊。很多研究者因為不善于和管理者交流,而直接導致了管理研究與管理實踐的脫節(jié)。絕大多數研究生們在學校里基本上是在學做研究,通常只學會了如何與學術同行進行學術交流,而沒有人教他們如何與管理者交流。等到了工作第一線,滿口學生腔。結果他們還沒來得及展現實力,就被領導扒拉到一邊去了,或者干脆打入“冷宮”。有的學校甚至把高教研究所趕出管理系統,理由竟是其研究沒用,不解決實際問題。據我觀察,因不善交流而被打入“冷宮”的“陣亡者”絕不在少數。結果,他們只能去和同行交流,變成了一群孤芳自賞者,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圈子,也就慢慢地被迫自我封閉了。
毫不夸張地說,學會與管理者交流,對大多數研究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必須經過專門的學習和訓練。只有交流通暢了,他們的研究才有用武之地,才能在研究和管理之間建立起互惠的良性循環(huán)關系。
我總以為,在寫作方面,后現代主義一個最有價值的觀點是,作者要有強烈的讀者意識,反對靠專業(yè)術語構建霸權,主張作者與讀者進行平等交流,主張把嚴謹的學術研究和優(yōu)美的文學風格結合起來,使讀者在閱讀嚴肅的學術研究作品的同時享受閱讀的愉悅。顯然,這種要求已經非常不同于傳統的學術交流規(guī)范了。它要求研究者不僅要思想深刻、學術嚴謹,還要文筆優(yōu)美,三者缺一不可。在這些方面,程星已經走出了自己的路。希望有更多的人也能朝這個方向努力,使我們的學術寫作更人性、更有趣!
以上是我對此書的一些看法。最后,希望大家也和我一樣喜歡這本書。
趙炬明
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