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長江上游的區域社會史

20世紀以來,社會史的研究在西方有長足的進步。20年代末法國的費弗爾(L.Febvre)和布洛赫(M.Bloch)在巴黎創辦著名的歷史雜志《經濟和社會史年鑒》,后來該雜志又改名《社會史年鑒》《社會史論叢》,鮮明地舉起了社會史研究的旗幟。在年鑒學派的著作中,研究地理、氣候、城鎮、鄉村、水陸交通、商業貿易、內外交往、各地物產、民眾生活、文化方式、家庭、社團、謀生、制度、習俗等,從而多角度、多層次地揭示社會的各個方面。年鑒學派的研究方向是有借鑒意義的。

社會史的研究應該有宏觀、中觀和微觀各個層次,小自日常生活、中到社會組織、大至市場網絡和城市系統等都可以是我們的研究范圍。具體來講,本書所涉及的社會史內容包括社會政治、社會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各個主要方面,如自然狀況與災荒、人口結構、宗族、家庭、城市社會、鄉村社會、社會流動、社會救濟、社會風俗、社會組織、社會階層、地方統治結構、教育制度等。嚴格地講,本書涉及的內容有一些超出了社會史的范圍,但是,把社會及其相關因素加以綜合考察,有助于研究的深入和整體把握社會,我想把研究范圍擴大一些也并非是多余的。同時,我也并不認為這本名曰“區域社會研究”的書已包羅萬象,實際上社會是太豐富了,一本書是根本無法容納的。

社會史的研究,既不像自然地理研究那樣可以有較長固定的時間,亦不像革命運動研究那樣集中于一個短期的關節點,而是研究既相對穩定,又緩慢變化的社會演變的進程。年鑒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羅代爾(F.Braudel)指出了時間的多元性,即用三種不同的時間來量度歷史,他概括為“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并提出與這三種時段相適應的概念,分別稱為“結構”“局勢”和“事件”。所謂“結構”,是指長期不變或者變化極慢的,但在歷史上起經常、深刻作用的一些因素,如地理、氣候、生態環境、思想傳統等,即人與其環境關系的歷史,是“一部幾乎靜止不變的歷史,歷史的流逝難以察覺,是一種由不斷重演、反復再現周期構成的歷史”。所謂“局勢”,是指較短時期(10年、20年、50年)內起伏興衰、形成周期和節奏的一些對歷史產生重要作用的現象,如人口消長、物價升降、生產增減等,“這種歷史的時間固然滯緩,但卻能感覺到它的節奏……我們可稱之為社會史,即人類群體或集團的歷史”。所謂“事件”,是指一些突發的事變,如革命、條約、地震等,“這種歷史充滿著表層的喧囂,是由歷史潮流沖擊出的泡沫”,它短暫、迅速、敏感和不安[12]。本書所著重研究的就是“中時段”的歷史,即社會的歷史。

在我們過去的歷史研究中,過分強調政治事件乃至注意力都集中在短時段,即事件和重要人物身上,而往往忽視了產生和制約它們的社會歷史土壤,把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內涵深沉的歷史,描繪成干巴巴的政治事件沖突、英雄人物馳騁的小舞臺,充滿著表層的激蕩,卻看不到深層的潛流。因此,要了解歷史的連續性,我們必須研究政治事件后面的動因。本書較少涉及短時段的研究,這首先是考慮到過去對社會史的研究太不充分,有必要集中精力和花大氣力去進行探索;其次是過去對政治事件、革命以及重要人物的研究比較深入,成果較多,在許多方面似乎沒有必要再作重復性的勞動。如果我們能通過對社會各個層面的解剖來為短時段的歷史研究提供一些依據,那么我想,即使本書在研究內容上有所偏好,讀者和學術界的同行也是能夠諒解的。

應該指出的是,我并不贊同年鑒學派過于輕視政治事件對歷史影響的觀點。布羅代爾把政治事件看作曇花一現的現象,認為它們像螢火一樣逝去,幾乎沒有閃光就回到黑暗之中,常常進不了人們的視野。我認為,既然政治事件是社會潛流長期醞集而激蕩出的浪花或泡沫,那么它就是社會問題長期累積的爆發。重視事件的研究,有利于我們更深刻地了解社會。因此,本書也注意到了一些重大歷史變動對社會的影響,如長江上游門戶的開放、清末的改革等。

地理環境往往是構成一個社會特點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一個社會在數個世紀中受制于生態環境如氣候、植被、物產、農作物的類型等,必然形成獨特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長江上游地理位置的封閉、城市的分布、農業的類型、交通路線的固定都反映了地理結構驚人的持久性。強調地理環境的影響并不等于地理環境決定論,所謂地理環境的影響實際上是作為一種長時段的歷史現象,即人同自然交往和對話、相互作用及動態平衡的歷史。這種歷史對社會發展的制約是毋庸置疑的,而我們恰恰忽視了對它的研究。本書在研究各種社會問題時,力圖注重地理環境的因素,把與社會相應的生態結合起來進行考察,從而去描述這個區域社會所獨具的特點。

本書試圖從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角度,去展現出長江上游這個地處腹地的農業大區的社會是怎樣演化的。我們不能把社會從傳統到現代的演化看作是一場簡單的轉變,而應將其視為從遠古時代到無限未來連續體的一部分。這即是說,傳統和現代并不是一對截然分離的二項變量,而是由兩個極構成的連續體。因此嚴格地說,傳統與現代都是相對的,沒有截然分離的界標,也不像革命那樣有一個明確的轉折點。在從傳統向現代的過程中,社會猶如一個游標,愈來愈遠離傳統的極點而愈來愈趨近現代的極點。盡管移動是緩慢的,有時甚至覺察不到,但經過一個較長的時期我們再調頭回顧,社會移動的軌跡就清晰可見了。因此,本書不過是考察了這個連續體極其有限但卻是十分重要的、從17世紀到20世紀初社會變化的過程。在本書中,我把社會看作一個動體,以動態的眼光去看待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的演化。既然傳統與現代是相比較而言的,那么對現代的研究就必須建立在深入了解傳統的基礎之上,因此本書不惜筆墨地對傳統社會進行了描述。盡管如此,我仍感到這只不過勾勒了一個輪廓而已,不過這個輪廓就成為我們觀察從傳統到現代的基點,也是比較的基礎和參照系。

中國幅員遼闊,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各地區受外界的影響程度不同,經濟和文化狀況也有差異,因而各區域的傳統和現代化都存在各自的特征。地處長江上游的四川相對封閉、受外界影響較小,現代化起步晚。從長江中游進入上游,由于三峽天險的阻扼,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洋貨進入存在極大的困難,外國資本主義對這一地區的沖擊也大大減弱,因此商品經濟發展不充分,現代工業發展緩慢。這種內地型的社會發展模式影響到長江上游區域的社會經濟、思想文化乃至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平县| 绥德县| 北票市| 台湾省| 阳山县| 静海县| 麻城市| 赫章县| 宜兰县| 朝阳市| 昆山市| 洪泽县| 盘锦市| 沛县| 徐汇区| 镇沅| 安仁县| 获嘉县| 台州市| 汉沽区| 南川市| 彭泽县| 绥化市| 五原县| 彭水| 永宁县| 马山县| 阿拉善盟| 武乡县| 鲁山县| 馆陶县| 庆阳市| 南平市| 尖扎县| 芮城县| 什邡市| 台湾省| 博野县| 祁东县| 邯郸县|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