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 對傳統農業的改良

清末,中國經濟狀況日益惡化,許多地區災荒擴大,產量遞減,糧食不敷,水利破壞,土地逐漸貧瘠,農業處于衰敗的趨勢,已嚴重地危及國計民生。不少有識之士竭力鼓吹農業改良,傳播新的農業知識和技術,組織農牧墾殖公司,設立農會等。清政府對農業政策也進行一些改進,如開放禁墾區、獎勵墾荒、支持創辦農業公司、通飭各地發展蠶桑、提倡改良品種、積極普設農業學堂等。特別是20世紀初在全國推行新政之后,亦把振興農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取得了一定成果。僻處長江上游的農業大省四川,由于官紳合作,措施有力,多年不間斷地倡導和推行,農業改良成效尤顯。

(一)設立農政總局和農務局

19世紀后半葉,川省生計日蹙,財政拮據,農業凋敝,“肥磽聽之地,水旱聽之天,樂歲則無倉箱,兇年不免溝壑,衣被取給于人,山原入目枯槁”,“民間本計,大有江河日下之憂”。川省上下都力圖改變這種狀況,深感農業改良之迫切,“亟興農政,以握本富之綱,蘇川民之困”[368]。雖然自1902年以來川省農業改良已成風氣,但尚無一總的領導機構,1905年川督錫良令設農政總局,“以挈全省農政之綱”。總局內設農田、蠶桑、樹藝、畜牧四個部門,各縣設農務局,“以稽考本屬農事”。各鄉場設公社,每年年終各公社將本年本鄉所辦農務“分晰冊報農務局”,各農務局匯報總局。農政總局規定:凡種樹最多、育蠶得法以及種田畜牧有成績者,各公社“須將其事跡詳細注明,送地方官轉詳總局獎勵”。對于“惰農自安”和官紳舉辦不力者則予以處罰。凡是能自創農學會或自立農桑學堂者,地方官上報總局“分別詳請獎勵。其有著為農學書呈總局鑒定后當予以板(版)權專利”。農政總局宣告各屬:“自茲以往,咸與維新,總局倡之,各屬率之,公社董之,民間則效而實行之,萬眾一心,日臻富庶,復生眾用舒之大道,拯啼饑號寒之窮黎,將胥于農政觀之,故萬政必自農政始。”[369]1905年以后,各縣都設立了總局的下屬機構農務局,鄉場設立之公社基本上皆為蠶桑公社。1908年以后川省又先后成立農務總會和各州縣農務分會,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的發展[370]。此外,成都1910年還設立有農業研究會、南充有農商醫三會公所、渠縣有水利局等[371]

(二)農業知識的傳播

19世紀末一些有識之士便注意到農學的重要,陸續編著和印行了一些農學新書,如1897年刊印了三臺縣陳開沚著《裨農撮要》三卷,陳氏夙留心時務,其序云:“蠶桑乃時務之最,方今稼穡維艱,財力虛耗,非植桑育蠶,以補其闕,閭里安恃?試觀外洋諸國,囊括中國之利,凡欲一網打盡,所賴稍稍收回利權者,絲為尚,絲可忽乎哉?”[372]此書在當時起了開風氣的作用,據載:“自宛溪叟(按:陳開沚字宛溪)著《裨農撮要》,改良蠶桑,絲業日盛,邑人化之,雖世族大家,或有不農,罕有不蠶。”[373]當時流行的農書還有井研董含章的《西法農學淺說》四卷,光緒《井研志》所存本書提要稱:“泰西近精農學,謂于中法有五十倍之收。……因編為書,專取與吾鄉土性相宜及鄉民力所能為之任,著為淺說,以相開導。”又有施煥的《農器圖說》二卷(附有《養蠶新法》一卷),將復雜的新式農具簡化推廣,“改造簡易之法,以便仿行。……繪作圖式,并詳工匠造修之法。其他細節必須諮詢西人者,亦詳列焉”[374]。1901年榮縣旭川書院刊印黃英所著《籌蜀篇》,以鼓吹維新為主旨,其中有相當篇幅專論農業改良,如上卷之《水利》《農學》,下卷之《蠶桑》諸篇。書中大力提倡學習西方農學:“泰西諸國近于農學新法大加講求,用機器以代人力,一人可作三人之工;以化學造肥料,一畝可收六畝之獲。如此法經營中土,每年可增款六十九萬一千二百萬兩之多。”提出先選通曉時事數人,“派選到美國農學堂專攻新法……擇其與我蜀相宜者,繪圖著說,揣摩而歸”[375]

農政總局成立后農學進一步大興,農政總局在成都青羊宮修建陳列所,“將農品各標本及物產各品類運赴所內羅列縱覽,以冀開通民智”[376]。又設立標本陳列室,“陳列農業、林業、蠶業、水產、畜產各標本”。每年秋收以后,“集本年春秋二季農品舉行品評會一次,為切實改良之計劃”。又將中國舊農書和外國農書編譯成白話文刊布,規定“凡有闡明農學,創造農具,改良農產,編譯農書者”,經農務總會查核后,便“酌予獎勵”[377]。勸業道也令將農學書,“無論林業、漁業、新說、舊說,均可呈由勸業道核定咨呈”,以供“實業研究”[378]。1909年川督將農工商部咨文發至各地,指出:“中國農學講求最古,如農林、蠶桑、畜牧、漁業各項事宜。其研精專學,著述成書者代有其人。且現在各省農業學堂漸次設立,編輯講義以及私家著述有裨農政之書更復不少,自應先事征羅,以供研究。”[379]當時設立的各類農業學堂也成為傳播農業知識的主要場所,在四川通省中等農業學堂的《應用書目表》中,就有《土壤學》《肥料學》《作物學》《園藝學》《農業氣象學》《農業經濟學》《家畜飼養論》《害蟲論》《害菌論》《蠶體生理》《造林學》《森林利用學》《森林保護學》《森林管理學》等36種近代農學書[380]

農政總局還注意試驗,推廣良種,“于隙地辟試驗場,分科研究”[381],并要求各屬“擇地方試驗”[382]。各地紛紛照辦,表3-16是農業試驗場示例。

據統計,迄1911年全川計有農業試驗場74處。各試驗場注意試驗和改良種籽,勸業道將“外國籽種分類說明,給發試種”[383]。成都農事試驗場“選購美國、奉天各項籽種以時栽種,成效大著”。1910年川督又咨請駐日大臣“派員選購嘉種”,購得麻、煙、蕎麥、茶及芝麻、雜糧等良種運到四川[384]

(三)蠶桑公社和蠶桑傳習所

表3-16

光緒二十年(1894)合州張森楷在上海讀羅振玉所辦《農學報》,“于是始知有蠶桑之學”。1901年在合州大河壩設立四川蠶桑公社,1903年又赴北京呈準學務大臣張百熙,設立四川民立實業中學堂,獲準往日本參觀博覽會,“并調查蠶桑及中小學堂一切事宜……遍觀東西京蠶校,購儀器于上野”。又廣泛召股,預召股銀2.5萬兩。開辦之初,公社內計有學生、粗工50人,“所有附近公社及公社分局,各州縣有志蠶桑之家,俱準照章送其子弟來學,以開風氣”。后又擴大規模,學生至百余名,蠶種4000余張[385]。在張森楷的主持下,“社譽大起,來學者百數十,校舍不能容”[386]。四川蠶桑公社設立“數年以來,時時以風氣為心”,例如為推廣蠶桑,將“培成桑種送人樹藝試驗,蠶種送人養飼”。而且還“募人四出,逢場演說蠶桑之利、土法之害。逢人輒送蠶種一紙……又復購置電光養蠶影本,招人聚觀,以便擴其聞見”[387]。由于蠶桑公社辦有成效,商部授張森楷三等商勛、四品頂戴。蠶桑公社前后開辦七年,但始終因財政問題糾纏不清,1909年由勸業道稟請川督,改為合州蠶桑公社[388]

在四川蠶桑公社的帶動下、在官府的倡導下,各地蠶桑公社紛紛設立,茲示例如表3-17。到1906年,“蜀省各屬蠶桑公社無慮數十百處”[389]。到辛亥革命前,川省已是“蠶社如筍,桑株如蕎,絲廠如林,歲進千余萬”[390]

表3-17

在蠶桑公社出現的同時,蠶桑傳習所更是大量建立。1906年四川農政局在中等農業學堂附設蠶桑速成科傳習所,講授“栽桑、養蠶、制絲諸法”。招生40人,一年畢業。傳習所力圖使學員“深明種植、飼育、繅絲,學成而后,歸而教其一鄉一邑,或自謀蠶桑事業”[391]。次年,蠶桑速成科學生畢業,“試驗多優,學成而歸,轉授鄉里”[392]。各州縣則就地籌款,設縣立蠶桑傳習所,分復式、簡易兩種,并提倡公私設立蠶桑學校[393]。1909年四川當局又擬在成都開設蠶桑傳習所,“廣造師資,并求蠶學統一之效”。川督令勸業道派員分路檢查“各屬傳習所辦理是否得法,隨時詳加指導,分別獎罰,務使各地方官盡力推行,始終不懈”[394]。1910年,“向于蠶桑一事極為注重”的勸業道周善培,在成都南關外農業試驗場附設女子蠶桑傳習所,取錄正備女生80名[395]。關于蠶桑傳習所在各地的發展,見表3-18示例。據1909年統計,全省有復式傳習所17處,簡式傳習所52處,復簡結合傳習所3處,計72處,學生3400余名[396]。1911年全川共有蠶桑傳習所130余處,幾乎每縣一所,學生4200余名[397]

表3-18

(四)設立農業公司

清末長江上游出現了一些資本主義性質的現代企業,它們的影響也波及農業的墾殖、種植活動。如1906年天全商人沈子江留學歸國,以“川省邊陲之地森林極多”,乃約集他人設立樹膠公司[398]。1909年資州朱俊等呈請設立資州等州縣蠶業有限公司,川督表示“公家無不力任保護”[399]。同年趙爾豐飭勸業道“招集紳民組織一大森林公司”,基本金100萬兩,以百金為一整股,十金為一小股,官商各半,“仍屬營業性質,并不沿襲官督商辦舊習,藉收實效而省浮費”[400]。1910年合州石塘劉寅階等集股試辦溥利公司,在小沔溪、灘子壩、三匯壩等處租放山蠶4萬種,在水里、銅溪鎮、費家渡等租放山蠶1萬種,預計“其收繭成績最好”。據不完全統計,迄1911年上游地區設立及籌辦的農業公司有十余家,見表3-19。

表3-19

清末農業公司的出現是傳統農業經濟結構的一大突破,是近代以來自然經濟解體的繼續,說明上游農村經濟的變化已進入又一個較高級的階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江县| 安图县| 杭州市| 宣武区| 新源县| 凉山| 麻江县| 石城县| 敖汉旗| 姚安县| 灌云县| 观塘区| 新龙县| 郧西县| 康平县| 天门市| 临潭县| 连平县| 阿荣旗| 渑池县| 北辰区| 谷城县| 新和县| 新巴尔虎右旗| 镶黄旗| 吉隆县| 二手房| 社旗县| 广汉市| 玉龙| 乌拉特前旗| 高台县| 疏附县| 卓资县| 黄浦区| 泰宁县| 秭归县| 枞阳县| 湘乡市| 桃江县|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