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第三版)
- 王笛
- 4766字
- 2019-12-27 16:17:10
二 人口數量的考察
關于清代四川的人口數量是一個紛繁而難以弄清楚的問題,下面我們將分清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來試做探索。
(一)清前期的四川人口數
清代的人口統計比之前代是較為豐富的,但存在許多問題,例如乾隆六年以前是以“丁”為單位的人口統計,“丁”實際上是一個納稅單位[106],其中到底包括多少人口很難判定,目前國內學者多傾向于丁(或戶)與口的比例為1:5。按此比例,我們先估算出清初四川人口數。見表2-7。我們認為,表2-7的人丁統計很不可靠。第一,表2-7的冊載人丁只是四川部分地區的人丁記錄。清初進行川省人丁統計時,有相當一部分州縣尚未建立政權或已建立政權卻未編戶,三藩之亂又一度中斷了清政府對川省的統治,實際上許多州縣在此之后才正式編戶。表2-8是抽查列出的川省部分州縣的編戶時間,便充分說明了這一情況。
表2-7[107]

表2-8

從16個州縣的編戶時間來看,順治十八年以后的14州縣,康熙二十四年以后的3州縣,因此,估計康熙二十四年及以前的三次人丁統計缺失州縣約在20~80%不等。
第二,順、康、雍時期的冊載“人丁”數并非是16-60歲的全部成丁男子,而僅是納賦的人數而已。據嘉慶《四川通志》,訖康熙六十一年,川省查出的戶數為579309,而丁數僅275474[108],平均2.1戶才一丁,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清初之所以清查戶口,主要是為按人丁收稅,因此,這里的所謂“人丁”只是納稅的人數記載。上舉康熙六十一年的“人丁”項內,后面都有明確的納銀和納糧的尾數,如成都府屬“人丁三萬五千四百一十六丁四分三厘五毫”,敘州府“人丁一萬五千零三丁七斗六升九合”[109]等,更證明了這一點,因而所謂“人丁”統計根本反映不出實際人丁數。
那么清初四川人口到底有多少?按表2-7估算,順治十八年才8萬人,僅為明末310萬的2.6%[110],這從一些縣志和族譜的記載看也是大大偏低的,見表2-9。
表2-9

在表2-9所列10個州縣中除東鄉和達縣的縣志稱清初戰亂后僅存1-2‰、3-4%外,其余各縣皆稱尚存10%、20%、30%乃至50%。所以有研究者估計,清初四川至少殘余10-20%的人口,按明末310萬人口計,總數應在50萬人左右[111]。我認為這較符合實際。
我們已知康熙六十一年有579309戶,按1:5折算[112],應有人口289.6萬人,這樣,便可以計算出順治十八年至康熙六十一年60年間的人口增長率為30‰③,按此增長率,測算出雍正六年前各期人口數。見表2-10。
③按公式,即30‰。
表2-10

注:修正人口數按公式Pn=p(1+r)n分別算出,即:
康熙九年人口=50(1+0.03)8=63.3(萬)
康熙二十四年人口=50(1+0.03)23=98.7(萬)
雍正二年人口=289.6(1+0.03)1=298.3(萬)
雍正六年人口=289.6(1+0.03)5=335.7(萬)
戶數按5:1折算。
(二)清中期的四川人口數
乾隆元年,四川以道為單位進行戶口統計,這可能是清代四川最早的較為切實的數字,見表2-11。這個統計是戶與丁完全一致,即每戶一丁,乾隆元年川省共有653430戶(包括流寓),按戶均5人估算,應有人口326.7萬。
表2-11


資料來源:嘉慶《四川通志》卷64,《食貨·戶口》。
表2-12

《清朝文獻通考》卷19《戶口考》載有乾隆十四年至四十一年四川人口統計:乾隆十四年人丁2506780,乾隆十八年人丁1368496,乾隆二十二年人丁2682893,乾隆三十六年人丁3068199,乾隆四十一年人丁7789791。但上述統計存在不少問題,需加以考釋:第一,乾隆六年以后全國統一丁口合計,唯川省仍為“人丁”,作何解釋?乾隆元年川省才有61.2萬,不過13年,人丁即達250.6萬,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顯然,統計單位所謂“人丁”實是“丁口”之誤。第二,為何乾隆十四年的人口數低于乾隆元年(約少23%),為何乾隆十八年又較乾隆十四年減少45%左右?這期間,并未出現足以大幅度減少人口的全省性的戰爭和災害(中間雖有平定大小金川之戰,也僅是局部戰爭),因此乾隆十四年和十八年的數字很不可靠。第三,為何從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不過5年時間,丁口增長了254%?這是因為從乾隆四十年起,首次認真清查戶口,將大量隱漏人口編戶[113],因此丁口猛增合乎情理。乾隆四十一年的丁口數是清查后的統計,較為可靠。這次清查戶口川省查出丁口在300-400萬之間。
根據比較可靠的乾隆元年和四十一年的統計數,我們計算出其間40年的人口增長率為22‰[114],表2-12是據此計算出的這期間人口的修正數。
從乾隆四十一年至五十六年間,川省人口是平緩地持續上升,由778.9萬人增至948.9萬人,平均人口增長率為13.2‰。但從乾隆五十六年至嘉慶十七年的21年間,川省人口記錄又出現陡升趨勢,由948.9萬人增至2070.9萬人[115],人口猛增一倍多,平均人口增長率達37.9‰,這在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已經基本結束的情況下是難以想象的。嘉慶十七年的數字是川省分類詳列的各廳州縣的戶口總計,是四川布政司根據各州縣呈報的戶口數編制的,較為可靠。估計乾隆五十六年和以前的數字都有缺漏,因此,有必要對乾隆四十一年至嘉慶十七年間的人口統計作若干修正,見表2-13。
表2-13

表2-14


(三)清后期的四川人口數
嘉慶十七年以后的四川人口統計浮夸日益嚴重,到嘉慶二十五年冊載人口已達2832.5萬,不過7年時間,人口增加近800萬,這是極不正常的。在表2-14中我們將兩個時期的各府直隸州數字進行比較,從嘉慶二十五年的統計數看,全川除瀘州只增加2.4%、保寧府增加19.2%外,其余都在20%以上,最高達35%,一般也在20-30%之間,這顯然是浮夸的結果。人口濫報之所以普遍存在,主要在于人口與賦稅的分離,故有地方志稱:“清雍正以前,以按丁征賦,人圖匿避而不得實。雍正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施攤丁銀入地畝,于是戶口虛實,無關政要。歲時校比保團以冊申于官,州縣吏以帳達于部者,皆循例估計而愈不得實。”[116]這樣,人口的增長不僅不會加重賦稅,反成為地方官夸耀政績的資本。
從嘉慶二十五年后,我們所見的川省人口統計皆籠統數字。雖然道光十年(1830)直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逐年都有統計在案,但其增長速度之快實令人驚奇。經68年的逐年累加,光緒二十四年冊載人口數為8474.9萬[117],占同期全國人口的將近五分之一,而且這個數字已達到20世紀70年代的四川人口水平,簡直近乎荒唐。19世紀末擔任重慶海關署理稅務司的英人華特森(W.C.H.Watson)便指出:“四川人口已經被估計為七千萬人……在中國如四川中部盆地那樣的面積是不可能維持如此稠密的人口的。”[118]華特森的前任霍伯森(H.E.Hobson)在1891年估計,川省人口在3000—3500萬之間[119],或許還較為平實。
宣統元年(1909),新成立的民政部進行了清代歷史上最切實的一次戶口調查。這次調查戶數與口數分年查報,因而造成有些省份有戶數無口數,或有口數無戶數,但川省卻是戶口同查[120]。川省從宣統元年開始調查,次年報齊,據稱是相當詳盡,包括成都等125州縣人口總數,各屬船戶口數,還有衙署、局所、學堂、廟宇、醫院、報館、善堂、會館、教堂及外國旅居營業等項人數[121]。
但遺憾的是,存于四川省署的關于這次統計的檔案,由于辛亥革命爆發而散失,因而目前所見的川省人口總數多有歧異,見表2-15。
表2-15

清末川省人口統計資料來源計達12種,除兩種相同(即6和7號)其余都不一樣。其中以海關統計最高,達7881萬,最低為民政部調查數,為2300萬,高低相差竟有兩倍多,海關統計過高為學術界所公認,而民政部統計不全當然不足為憑。其余數字大概可分為兩組。第一組為5000多萬,即2、3、4、5、6、7號;第二組為4000萬,即8、9、10、11號。其中第一組6、7號,第二組10、11號最值得重視,特別是10、11號最為可信,其依據如下。
6號數本系四川總督向中央的奏報數,應該是可靠的,而且據民國時期搜集四川人口資料頗有成績的施居父稱,他所得到的宣統二年144廳州縣表冊總數與此相同,即50217030人。但筆者在重新核算這個人口表冊時[122],卻發現表冊所列各廳州縣數累計與此不符。見表2-16。將144廳州縣數累計,為4392.6萬人。顯然,施氏在編撰《四川人口數字研究之新資料》時,并未將144廳州縣數逐個相加,因而未發現這一很大的誤差(600多萬),他只是沿襲了川督所報總數。當時個別州縣查報戶口時,“民懷疑畏,冊報頗不以實”[123],或“隱漏不予實數,以圖預避抽丁”[124]。川督覺察有隱漏戶口情況,或許也感到與光緒二十四年數相差太遠,所以有可能在向清政府報總數時,有意將原有數字加以擴大,這個擴大數缺乏根據,故還是應以統計實數為準。
表2-16

1932—1933年,民國實業部編纂《中國經濟年鑒》,據年鑒編委會稱,該書最重要的收獲,是整理了中外學者所重視的宣統年間人口檔案。他們據內務部民國元年匯造之戶籍表冊及其他間接資料加以厘訂,又將宣統二年、三年各省咨送調查戶口報告表冊,加以全部核算整理,編成修正戶口總表。該表根據四川第一、二、三次匯報各州縣人口總數表逐縣詳加核算,求得114屬之人口總數。見表2-17。若表2-16筆者的累計數加上表2-17的“成都駐防”數,即為4394.5萬人,與表2-17的合計數已相當接近,因此表2-17的統計雖不敢說絕對準確,但也較為可信。
表2-17

我們知道嘉慶十七年的四川省人口為2070.9萬人,宣統二年為4414萬人,98年間平均增長率為7.75‰[125],根據這個增長率,我們計算此間的人口修正數。見表2-18。
表2-18

以上我們考察了清前、中、后期的四川人口數,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四川人口發展的一些規律:1.清代四川人口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1)順、康、雍時期人口的逐漸恢復;(2)乾隆時期人口發展速度加快;(3)嘉慶時期人口的猛漲;(4)近代人口的持續上升。總的趨勢是,經明末清初戰亂,四川人口大幅度減少之后,有清一代,除個別時期外,四川人口都呈上升趨勢。川陜白蓮教起義、石達開入川、李藍起義以及四川義和拳等農民戰爭等對四川人口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影響,與全國情況比較,人口發展相對穩定。2.由于清初四川人口基數太低,故雖然清前期四川人口平均增長率很高,而人口增加速度卻不及清后期快。見表2-19。從50萬人發展到1000萬人花了120多年時間,但從1000萬發展到2000萬人則不到30年,時間縮短了3/4多。從2000萬發展到3000萬用了大約48年時間,速度較之乾嘉之際有所放慢。從3000萬到4000萬用了大約37年時間,又有所加快。3.清代四川與全國人口發展快慢周期不同。參見表2-20。全國清初人口基數較高,由5000萬到1億人只用了33年時間,而由1億到2億卻用了77年時間。但第三階段,即川省由2000萬至3000萬,全國由2億到3億這個時期,全國卻快于四川。全國人口在19世紀30年代達到4億后,便處于長期徘徊的狀態,而川省卻處于持續上升的時期,人口由3000萬發展到4000萬,增加了1/3,反映出地處腹地的川省由于封閉的地理環境,相對獨立性大而受外界的影響較小。
表2-19

表2-20

人口的增長必然造成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這即是說糧食的提供不能與人口生產同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越來越嚴重的人口壓力問題。那么清代四川究竟有多少耕地,能夠提供多少糧食以及人口壓力嚴重到什么程度?下面將加以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