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緣人生:行走在哲學與出版的路途上
- 楊耕
- 874字
- 2019-12-27 16:09:00
楊耕:重讀馬克思

1977年,楊耕考入安徽大學哲學系,成為“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第一屆大學生。1986年,他又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1988年免試攻讀博士學位,同時留校任教。此后,楊耕連續破格評為副教授、教授。楊耕現為《教學與研究》雜志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中國人民大學,40歲的博士生導師并不多見。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楊耕教授的事業,那就是:重讀馬克思。楊耕說,在中國,馬克思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重讀馬克思不是“無事生非”,而是時代的需要。
通過重讀馬克思,楊耕得出一個結論,馬克思是現代哲學的開拓者,馬克思哲學是現代唯物主義,就內容而不是就表現形式而言,整個現代哲學都是以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主題轉換和指出的方向運行的。不僅如此,馬克思哲學具有后現代意蘊,后現代主義的主旨就是批判現代化的負面效應,重塑現代性,而馬克思哲學同樣重在批判現代化的負面效應,在批判、解構資本主義制度的問題上,馬克思哲學與后現代主義具有相通之處。當然,二者又有本質的不同。目前,楊耕正在寫《重讀馬克思》一書,他想以此向人們展現馬克思的真實面目。
為了重讀馬克思,楊耕從馬克思的哲學一直追到西方哲學史,又倒過頭來研究現代西方歷史哲學,然后把研究領域拓展到當代社會發展理論,最后又回歸到馬克思哲學。他認為,只有這樣,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才能深入。在楊耕看來,把馬克思與當代哲學家相比較,可以看到馬克思哲學的超越性和偉大性。楊耕說:“哲學需要思辨,但不能成為脫離現實的玄思。哲學也不能僅僅成為哲學家之間的對話,更不能成為哲學家個人的喃喃自話。哲學要與歷史對話,更要與現實對話?!?/p>
“詩一般的語言,鐵一般的邏輯”,是楊耕對自己著述的要求;而“建構新的理論空間,雕塑思維個性”,則是他追求的理論境界。
寫了6本專著,二百多篇文章,獲得過6個國家級獎,7個省部級獎,楊耕認為,這一切固然跟個人努力一有關,但他忘不了自己的碩士導師、博士導師汪永祥、陳先達教授,并認為只有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才能求得個人的發展。
載《中華讀書報》1997年9月17日。
作者為《光明日報》記者宮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