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學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后又定時復習它,不是很高興嗎?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沒弄明白,我也不生氣,這不就是君子嗎?”

【注釋】①子:對男子的尊稱,略等于現代漢語的“先生”?!墩撜Z》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是特指。②學而時習之:時,周秦時期“時”如果用作狀語,意義略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的“以時”,是“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何晏《集解》引王肅說:“時習,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懌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把它解為“時?!?,說“時習者,無時而不習”,是用后代的詞義解釋古書。習,練習。詳見本章《考證》(一)。③不亦說乎:“不亦”在《論語》時代典籍中出現頻率很高,顯然已經或接近成為一個詞。成了詞就不能拆開來分析,不能說其中的“亦”等于現在的“也”;因此不能簡單地將“不亦”譯為“不也”。它用于反問句中,略等于現在的“不是……嗎”“不也……嗎”。說,“悅”的古字,高興、愉快的意思。④有朋:大約古本《論語》為“友朋”。詳見本章《考證》(二)。⑤樂:近年有人讀為yuè,說是通“悅”,是錯誤的。《經典釋文》云:“音‘洛’?!迸c現代普通話對應,就是lè。⑥人不知:他人不理解,不懂得。詳見本章《考證》(三)。⑦慍(yùn):《經典釋文》:“怒也。鄭(玄)云:‘怨也’?!蔽覀兛疾炝嗽S多先秦典籍,“慍”都是“惱怒”的意思,故不從鄭說。⑧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這里是指前者。參見2.14《考證》。

【考證】(一)習:

習,練習、復習。這里不是“實習”的意思。所謂“實習”,是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拿到實際工作中去運用,以鍛煉實際工作的能力,而孔子教給學生的,就是禮、樂、射、御等實際操作性很強的技能,弟子學了以后,要反復練習,也就是“復習”。而且沒有證據表明,在《論語》成書的時代,“習”已經引申出了“實習”的意義。(1)

(二)有朋:

古本有作“友朋”的,《白虎通·辟雍》引此句作“朋友自遠方來”。阮元《論語校勘記》:“鄭氏康成注此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桥f本皆作‘友’字?!辈椤墩撜Z》及同時代典籍如《左傳》《國語》《孟子》,“朋”除用于人名(如“隰朋”)外,都是“朋友”或“友朋”連言,而以前者多見;因此古本《論語》很可能是作“朋友”或“友朋”的。即便不如此,此句之“朋”也難以從晚近之說解作“弟子”(宋翔鳳《樸學齋札記》)?;寿读x疏》說:“君子以朋友講習,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蔽覀円詾榈闷湟?。(2)

(三)不知:

先秦漢語的“不知”有4種情況:1.不智。如:“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保ā独献印钒耸徽拢?.不覺。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保ā墩撜Z·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保ㄍ希吧鷦t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保ā睹献印るx婁上》)3.可據前文補出賓語。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論語·里仁》)4.不知道,不理解,不懂得,不曉得。如:“知者無不知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

第一種情況,實際上“知”已經是另外一個詞了。第二、第三種情況是“不知”可帶賓語。第四種情況,常不帶賓語,是“知之”的否定形式。參見2.17《考證》及17.15《考證》(二)。而后者通常表示知道,了解,理解,懂得,曉得。因此,我以為這句的“不知”同“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一言以為不知”(《子張》)的“不知”,意為不知道,不了解,不理解,不懂得,不曉得。第四種情況也有帶賓語的:“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保ā都臼稀罚┻@兩句的“不知”也是“不理解”“不懂得”的意思。

“不知”的肯定形式為“知之”,“知之”的“之”,楊樹達先生說“表泛稱”,郭錫良先生認為是“泛稱代詞”,并不明確指代目前可見的人和事物;“知之”的意義為知道,了解,理解,懂得,曉得。例如:“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保ā队阂病罚拔曳巧?,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ā妒龆罚扒鹨残?,茍有過,人必知之?!保ㄍ希懊窨墒褂芍?,不可使知之?!保ā短┎罚吧呱弦玻瑢W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保ā都臼稀罚叭粲?、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馀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馀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孟子·盡心下》)由此,亦可進一步證明其否定形式“不知”意為不知道,不了解,不理解,不懂得,不曉得。

為什么不從楊伯峻先生所譯的“他人不了解我”?因為,若想表達這樣的意義,“知”后一般要帶賓語。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保ā墩撜Z·學而》)“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保ā独锶省罚熬觿t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先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保ā缎l靈公》)(3)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一個人的為人,既孝順父母,又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致力于打基礎,基礎鞏固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注釋】①有子:孔子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33歲?!墩撜Z》記載孔子的學生一般稱字,曾參和有若卻常常稱“子”。有若稱“子”,大約是因為他在孔子死后一度被孔門弟子所尊重的緣故。②弟(tì):“悌”的古字,弟弟尊敬與服從兄長。古代將“孝”和“弟”作為維持那時的社會制度、社會秩序的一種基本道德力量。③犯:冒犯,觸犯。④鮮(xiǎn):少?!墩撜Z》中的六處“鮮”都是這種意義。⑤未之有也:可理解為“未有之也”。上古漢語的否定句,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前面;但不能說這是“倒裝”,因為那時的語言本來就是這樣的。⑥其為仁之本與:其,指孝弟。孝弟為仁之本,“仁”又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豆茏印そ洹氛f:“孝弟者,仁之祖也?!币舱沁@個意思。又,宋人陳善《捫虱新語》說,這“仁”字其實是“人”字,古書中“仁”“人”兩個字有很多是寫混了的。贊同此說者很多;就是說“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我們贊同前一說。與,句末語氣詞,“歟”的古字。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這種人,]是不會有多少‘仁德’的?!?/p>

【注釋】①巧言令色:何晏《集解》引包咸說:“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皆欲令人說(悅)之。少能有仁也?!?/p>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否復習了呢?”

【注釋】①曾子:孔子學生,名參(Shēn),字子輿,南武城(故城在今山東省平邑縣境內,在平邑縣城南約30公里)人,比孔子小46歲(前505—前435)。②三?。▁ǐng):三,舊讀去聲sàn。省,反省,內省。上古漢語數詞做狀語修飾動詞時,一般表示動作頻率;而“三”“九”等又一般表示次數的多,不是實數。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是巧合。如果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論語》時代的句法便應該是“吾日省者三”,和《憲問》的“君子道者三”一樣。③忠: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只能是下級、晚輩對上級、長輩而言,或國民對國家而言,而不能相反;《論語》時代則不一定。參見14.7《考證》。④信:誠信。⑤傳(chuán):動詞用作名詞,老師的傳授。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p>

【譯文】孔子說:“治理具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辦事要嚴肅認真,誠實無欺,節約費用,愛護他人,役使老百姓要在農閑時間?!?/p>

【注釋】①道(dǎo)千乘(shèng)之國:道,“導”的古字,引導,指導。這里可譯為“治理”。千乘之國,在孔子之時已經不是大國,因此子路也說:“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保?1.26)春秋時代,打仗用車子,國家強弱以兵車的數量來衡量。春秋初期,大國都沒有千輛兵車。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所載的城濮之戰,晉文公還只有七百乘。但那一時代征戰頻仍,兵車發展速度很快;如到平丘之會,晉國已有四千乘了(見《左傳·昭公十三年》)。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兵車。②敬事:“敬”通常用于表示對工作嚴肅認真的態度,因而常和“事”連用,如《衛靈公》的“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③愛人:孔子時代,“人”常常指他人,“愛人”即愛別人,愛他人。詳見本書繁體字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附錄》之《也談〈論語〉中的“人”與“民”》。④使民以時:上古是農業社會,“使民以時”就是《孟子·梁惠王上》的“不違農時”。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p>

【譯文】孔子說:“后生小子,在家便孝順父母,出門便敬愛兄長,謹慎而且信實,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有剩馀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p>

【注釋】①弟子:《論語》中“弟子”有兩種意義:1.年紀幼小的人。2.學生。這里用的是前者。參見2.8注②。②入則、出則:這是當時習語。詳見本章《考證》(一)。③謹:謹慎。詳見本章《考證》(二)。④仁:“仁”即“仁人”,和《雍也》的“井有仁焉”的“仁”一樣。古漢語有一種修辭規律:用某一具體人和事物的性質、特征甚至原料來代表那一具體的人和事物。類似的“親仁”之例還有:“親仁善鄰,國之寶也?!保ā蹲髠鳌る[公六年》)“親富不親仁,君焉用之?”(《定公九年》)“使能則百事理,親仁則上不危,任賢則諸侯服?!保ā豆茏印ぐ匝浴罚┻@三例的“仁”都指仁人。⑤則以學文:則以之學文,“之”指“馀力”。上古漢語中,當“以”的賓語所指代的事物在上文出現過時,該賓語(代詞“之”)通常不出現。

【考證】(一)入則、出則:

入則、出則:這是當時習語,如:“是以入則不慈孝父母,出則不長弟鄉里,居處無節,出入無度,男女無別?!保ā赌印ど匈t》)“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罚?)

(二)謹:

“謹”的本義可能是“少言”,參見楊樹達《增訂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釋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但本章的“謹”當作“謹慎”解,不當如《論語譯注》解為“少言”,因為《論語》時代典籍中找不到相關書證。同理,《述而》“子疾病”章(7.35)的三個“禱”也是“祈禱”之意,不大可能是“求延年”。解釋古代詞語,應當注意語言的社會性。(5)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尊敬賢者,不重美色;侍奉爹娘,能盡全力;侍奉君上,能夠獻身;和朋友相交,說話一定誠實守信。這種人,即便沒有系統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過了。”

【注釋】①子夏:孔子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歲(前507—?)。②賢賢易色:尊賢輕色。第一個“賢”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尊敬”的意思,第二個“賢”指賢人。易色,輕色。詳見本章《考證》。③致:獻出。

【考證】賢賢易色:

尊賢輕色。第一個“賢”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尊敬”的意思,第二個“賢”指賢人。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說:“言以好色之心好賢則善?!币浴昂觅t”解“賢賢”,是對的;但解“易”為“交換”則誤。因為《論語》時代,表達“用……交換……”,大多是“以……易……”的句式,偶爾也會是“易之以……”或“與……易……”;總之,必須與介詞及其賓語組成的結構共現。例如:“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左傳·僖公三十年》)“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以小易大,彼惡知之……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胺瓿蟾概c公易位?!保ā蹲髠鳌こ晒辍罚?/p>

因此,果如孔安國所說“以好色之心好賢”,則當為“以賢賢易色”,所以,本章的“易”,是“輕視”的意思(“輕視”義可視為“輕易”義意動用法的固化)?!耙住北怼拜p視”的句子還有:“戎狄薦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左傳·襄公四年》)“秦、晉戰于櫟,晉師敗績,易秦故也?!保ā断骞荒辍罚皡浅宋覇?,謂我不能師也,必易我而不戒?!保ā断骞辍罚?/p>

“賢賢易色”句式正同“貴貨易土”,為兩個謂賓結構組成的聯合結構。這一意義的“易”也可用意義較為抽象的名詞作賓語:“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保ā睹献印るx婁上》)所以,解“易色”為輕視色,是沒有問題的。

色,女色。陳祖范《經咫》、宋翔鳳《樸學齋札記》說,以下三句,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關系,“賢賢易色”也應該是指某種人事關系;因此認為這里是指夫婦關系。但所謂“夫婦為五倫之首”云云,乃后世觀念,《論》《孟》中未有談及夫婦關系者,談君臣、父母與兒子、朋友關系者則極多?!墩撜Z》中兩見“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又《衛靈公》),正可和“賢賢易色”互證。參見9.18《考證》。(6)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了,就不致固陋無知。要時時恪守忠誠信實。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注釋】①君子:這個詞是引號中整個這段話的主語。②學則不固:何晏《集解》:“孔曰:‘固,蔽也?!辉唬骸匀瞬荒芏刂?,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義理。’”根據“固”在《論語》時代典籍中的用法,我們以為前說更為可信。③主:“以……為主”“著重”。詳見本章《考證》。④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是不要和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無,通“毋”,不要。友,這里做謂語,交朋友。至于字面后的意思,可謂眾說紛紜,如邢昺《疏》云:“‘無友不如己’者,言無得以忠信不如己者為友也?!庇挚蓞?9.3。⑤憚(dàn):畏難,有所顧忌。

【考證】主忠信:

主,“以……為主”“著重”。何晏《集解》引鄭玄說:“主,親也。”這就與《孟子·萬章上》“于衛主顏讎由”“是時孔子當阨,主司城貞子”的“主”用法類似了(確切地說,“主顏讎由”是“以顏讎由為主人”,也就是住顏讎由家)。然則,這句的“忠信”就是“忠信之人”。雖然理論上古漢語可用某一具體的人和事物的性質、特征甚至原料來代表那一具體的人和事物,但先秦典籍中“忠信”出現頻率較高,卻未見一例表示“忠信之人”者,故不敢從此說?;寿读x疏》說:“君子既須威重,又忠信為心,百行之主也?!苯?。當“主顏讎由”一類短語的賓語逐漸可以是抽象意義的詞語如“忠信”時,“主”就產生了“以……為主”“著重”的意義了。(7)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p>

【譯文】曾子說:“審慎地對待年長者的死亡,追念故去已久的人,老百姓自然會歸于忠厚老實了。”

【注釋】①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何晏《集解》引孔安國說:“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于厚也?!薄吨芏Y》鄭玄注:“老死曰‘終’。”《左傳·文公十五年》:“喪,親之終也。雖不能始,善終可也。”

1.10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子禽問子貢說:“他老先生到哪個國家,必然聽到該國的政事,是打聽到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的呢?”子貢說:“他老先生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來獲得的。他老人家獲得的方法,和別人獲得的方法,大概不同吧?”

【注釋】①子禽問于子貢曰:子禽,陳亢(Gāng)的字。其人又見16.13、19.25。從他徑稱孔子為“仲尼”(19.25)而不稱“夫子”來看,至少此時還不是孔子的學生?!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芬膊惠d此人。但何晏《集解》引鄭玄說:“子禽,弟子陳亢也。”《禮記·檀弓》鄭玄注也說:“(陳)子亢,子車弟,孔子弟子?!碧拼追f達說《季氏》有“陳亢問于伯魚”云云,“與伯魚相問,故知孔子弟子”,這一理由太過牽強。子貢,孔子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人,比孔子小31歲(前520—?)。②夫子:一種敬稱,凡做過大夫的人,都可獲得這一稱呼。孔子曾為魯國司寇,其學生便稱他為“夫子”,后來沿襲以稱呼老師。在一定語境中,也特指孔子。③抑(yì):表示選擇的連詞,可譯為“還是”。④其諸:或許;大約是當時齊魯一帶的方言詞。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他父親還健在,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不在了,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合理做法,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注釋】①其:這里指兒子,不是指父親。②沒(mò):“歿”的古字。③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何晏《集解》引孔安國說:“父在,子不得自專,故觀其志而已。父沒,乃觀其行也。孝子在喪,哀慕猶若父在,無所改于父之道也?!比?,經常表示很長一段時間。汪中《述學·釋三九》對此有精到論述。父之道,我們全面考察《論語》及同時代典籍中“……之道”,它有時指“某某通常的做法”,但更多時候是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里也應該這樣看,所以譯為“合理做法”。參見4.3《考證》。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p>

【譯文】有子說:“禮的作用,以適度恰當為可貴;過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天下,以這一點最為美好。但是,小事大事都循此而行,有些事就不一定能行得通了;為了適度恰當而適度恰當,不用禮儀制度來節制,也是行不通的?!?/p>

【注釋】①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保ā抖Y記·中庸》)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說:“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說文》云:‘龢,調也。’‘盉,調味也?!瘶氛{謂之龢,味調謂之盉,事之調適者謂之和,其義一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眳⒁?3.23注①。②由:從……行走。

【考證】禮之用……亦不可行也:

這段話當今絕大多數注本都這樣標點:“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被寿读x疏》認為“小大由之”應該下接“有所不行”。邢昺《疏》與之同。我們同意皇侃《義疏》。論證如下:

含有“亦不”的否定句,如果其前面不遠處有另外一個否定句,這兩個否定句一般是互相呼應的,形成一個“不(弗)……;亦不……”的結構,也即兩個互相呼應的復句:“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保ā蹲髠鳌べ夜辍罚八姆庵畠?,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國語·越語下》)

但是,為什么本章卻前言“不行”而后言“不可行”呢?俞樾說:“上云‘有所不行’,此云‘亦不行也’,兩‘不行’之義彼此貫通。‘亦’者亦上文而言,上無‘可’字,則此亦無‘可’字,蓋涉馬注而衍。馬注云:‘不以禮為節,亦不可行?!俗杂靡宰憔洌瞧渌鶕浳挠小伞忠?。”(《群經平議》卷三〇)俞樾所說“兩‘不行’之義彼此貫通”,正可謂一語中的;但說“可”是衍文,我們不能同意。

誠然,有許多“不……;亦不……”的句子,上句、下句都無“可”字,如上引各句;或上句、下句都有“可”字。如:“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保ā睹献印る墓隆罚┎贿^,并非千篇一律。例如:“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可奪親也,此之謂乎?”(《禮記·曾子問》)“君子不奪人之喪,亦不可奪喪也。”(《雜記下》,又見《服問》)

因此,我們將這段話標點為:“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保?)

1.13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有子說:“諾言大致符合義,說的話就能兌現。態度容貌端莊而合于禮,就不會遭受侮辱。對姻親保持親近,[這種態度]也是值得推崇的。”

【注釋】①近于:接近于;與《季氏》“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的“近于”意義相同,不過這一“近于”意義抽象些。②言可復:說話能夠兌現?!皬汀庇袑崿F、履行之意?!蹲髠鳌は骞四辍罚骸坝麖推湓福鴹壠浔尽軣o兇乎?”③遠: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之遠離。舊讀yuàn。此處可譯為“避免”。④因不失其親:因,通“姻”??装矅f:“言所親不失其親,亦可宗敬?!痹斠姳菊隆犊甲C》。⑤宗:尊敬。

【考證】因不失其親:

因,通“姻”。何晏《集解》引孔安國說:“因,親也。言所親不失其親,亦可宗敬。”朱熹《集注》說:“因,猶‘依’也……所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睏畈蹲g注》因而翻譯這兩句為:“依靠關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边@里之所以不采納此說,一是晚近之說一般不如漢人之說可靠,且朱熹并未提出理由推翻漢儒成說;二是,遍查《論語》成書時代的典籍包括《左傳》《國語》《孟子》等,“因”作為表“依憑”義的動詞雖很常見,卻一般不用“不失其親”這樣的謂詞性結構作賓語。(9)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p>

【譯文】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追求吃飽,居住不追求安逸,干事勤勞敏捷,說話卻惜字如金,去得道之人那兒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注釋】①正:何晏《集解》引孔安國說:“正,謂問其是非也?!薄墩撜Z》中的“正”字多次用為動詞,表示“使……正”。《泰伯》:“正顏色,斯近信矣?!薄多l黨》:“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子路》:“必也正名乎?”“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北菊滤坪跻膊焕狻?/p>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卻不諂媚,有錢卻不驕泰,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不如貧窮卻又快樂,有錢卻謙虛好禮?!?/p>

子貢說:“《詩經》上說:‘好比象骨細切磋,又像玉石細琢磨?!褪沁@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過往的,你能推知未來的了?!?/p>

【注釋】①諂(chǎn):諂媚,巴結,奉承。②何如:怎樣,怎么樣?!墩撜Z》中的“何如”,都是這個意思。③貧而樂:皇侃本“樂”下有“道”字。鄭玄注云:“樂謂志于道,不以貧為憂苦。”但較早的定州漢墓竹簡本“樂”下無“道”字?!暗馈弊执蠹s是后世人為追求句式工整所加。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見《詩經·衛風·淇奧》。譯文采用向熹先生譯注的《詩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⑤賜:子貢之名??鬃訉W生都稱名。⑥告諸往而知來者:諸,用法同“之”。往,往者,過去的事,此處探下省略了“者”字;這里指已知的事。來者,未來的事,這里指未知的事。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

【譯文】孔子說:“我不擔心別人不了解我,我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p>

【注釋】①不己知:不了解自己。參見1.2注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阳县| 静海县| 岑溪市| 乳山市| 渝北区| 班戈县| 临泉县| 南丹县| 正镶白旗| 宿州市| 乡城县| 邵阳县| 白沙| 萍乡市| 股票| 吉林市| 乐清市| 邯郸市| 云和县| 石棉县| 临夏市| 嘉兴市| 洛川县| 万山特区| 体育| 长治市| 泽普县| 龙泉市| 肥东县| 小金县| 肃南| 锦屏县| 宁远县| 衡阳市| 漠河县| 隆安县| 娄烦县| 巍山| 沂水县| 亳州市|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