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
- 劉延金 趙波
- 1985字
- 2019-11-29 11:41:44
三、我國現行的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

真題及解析
班級授課制是世界各國現行的基本教學組織形式。16世紀,歐洲的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班級授課制的萌芽。1632年,夸美紐斯在總結前人和自己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出版了《大教學論》。該書最早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進行了闡述,為班級授課制奠定了理論基礎。到19世紀中葉,班級授課制已成為西方學校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在我國,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最早采用班級授課制。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后,班級授課制開始在全國廣泛推行。目前,班級授課制是我國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在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班級授課制的基本特征
以班為人員單位,把學生按照年齡和知識水平分別編成固定的班級,即同一個教學班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數固定,教師同時對整個班進行同樣內容的教學。
以課時為時間單位,把每一課規定在統一而固定的單位時間里進行,教師同時面對全班學生上課。單位時間可以是40分鐘或45分鐘,但都是統一和固定的。另外,課與課之間有一定的間歇。
以課為活動單位,把教學內容以及傳授這些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綜合在課上,把教學活動劃分為相對完整且相互銜接的各個教學單元,從而保證了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二)班級授課制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1. 班級授課制的優越性
第一,班級授課制有利于經濟、有效、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第二,班級授課制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三,班級授課制有利于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第四,班級授課制有利于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2. 班級授課制的局限性
第一,教學活動多由教師直接做主,學生的主體地位或獨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強調教學過程的標準、同步、統一,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于教師對學生因材施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志趣、特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第三,強調系統的書本知識的學習,這就容易造成理論與實際脫節,而且學生主要接受現成的知識成果,其探索性、創造性不易發揮。
第四,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教學進程的程序化,難以容納更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難以創新。
(三)班級授課制的特殊形式:復式教學
復式教學是指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教室里,由一位教師分別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堂課內分別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采取直接教學和自動作業交替的辦法進行教學的一種特殊的教學組織形式。它可以節約師資力量、教室和教學設備等。復式教學是由于一定地區的教育條件和經濟條件落后或不平衡而產生的,因此有利于普及教育。
目前,在我國部分經濟文化不發達的農村地區,特別是山區,復式教學的形式仍然存在。
(四)班級授課制的輔助教學:個別教學和現場教學
1. 個別教學
現在的個別教學又稱個別輔導,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個別輔導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學一般是在學生已有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復習、預習和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的深入學習,發現自己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后向教師請教,教師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個別輔導。
個別輔導的方式:一是個別答疑;二是對個別學生的課外作業和課外閱讀進行指導。另外,個別教學可以在課內實施,也可以在課外進行。
依據輔導內容的不同,個別教學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針對在教材預習和復習中發現的問題而進行輔導,目的是讓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針對在與學科內容相關的學習中發現的疑難問題而進行輔導,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視野。
個別教學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輔導是從學生的需要與問題出發,能具體解決他們的疑難問題,從而保證學習順利進行;第二,便于教師因材施教、區別對待;第三,教師可以發現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補救。
組織個別教學的要求是: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優點和缺點,便于有效地進行指導;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既要針對個體,又不能使個體脫離群體。
2. 現場教學
現場教學是指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任務,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社會生活現場和其他場所,通過觀察、調查或實際操作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具體地說,就是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獲得必要的直接經驗,驗證或運用理論知識,借以開闊眼界、擴展知識、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陶冶情操。
現場教學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必要的補充,而且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和發展,是與課堂教學相聯系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
根據現場教學的目的和任務,現場教學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根據學習某學科知識的需要,組織學生到有關現場進行教學;另一種是由于學生為了從事某種實踐活動,需要到現場學習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現場教學的優點包括:有利于學生獲得直接經驗,深刻理解理論知識,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使教學、生活更為豐富;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掌握知識、技能,感受自然、社會,豐富學生的情感空間;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