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
- 劉延金 趙波
- 1786字
- 2019-11-29 11:41:39
二、教學過程的本質
如何認識教學過程的本質?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國,長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學過程看成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是實現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其主要觀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學過程首先是一種認識過程
教學過程首先是一種認識過程,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體的中介,掌握科學的認識方法,以最經濟的途徑認識現實世界并改造主觀世界、發展自身的活動過程。教學過程是一位教師教學生怎樣認識世界的過程,包括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既有區別又相互依存的有機統一的活動。教學認識的客體以課程教材為基本形式,是人類社會歷史經驗凝聚的精神客體,既是學生認識的對象,又是學生認識和發展自身的工具,具有中介性。教學認識的主體是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活動的主體,具有發展性和可塑性。課程的內部發展動力是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與學生完成這些教學任務的需要以及學生實際水平之間的矛盾。教學過程同樣受一般認識過程的普遍規律制約,也就是說,認識的普遍規律為揭示教學過程的規律指明了總的方向和根本線索。
一般來說,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學生與所學知識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實際上是屬于學生認識過程的矛盾。因此,教學過程在本質上是一種認識過程。
總的來說,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是教學相長的過程。

真題及解析
(二)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教學過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學生個體通過學習知識去間接地認識世界。教學過程的目的在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社會歷史經驗變為學生個體的精神財富,不僅使學生獲得關于客觀的映象(即知識),而且也使學生個體獲得發展。學生個體認識的特殊性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 認識的間接性
認識的間接性是指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的過程,就是間接地認識現實世界。教學認識的客體是課程教材,課程教材就是從人類知識寶庫中挑選和提煉出來的最基本的材料。因此,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已知的間接知識,即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可以減小認識過程中的盲目性,節省時間和精力,有效地避免人類認識歷史上的偶然性和曲折性,從而大大提高認識效率,盡快獲得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廣泛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創造了有利條件。學生是通過認識課程教材來最終達到認識客觀世界的目的的。因此,教學過程是一種簡約的、經過提煉的認識過程。
2. 認識的交往性
教學活動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是發生在師生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只有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基礎,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而學生主體性的形成和發展也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這些都是在學生與教師的交往中進行的。同時,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普遍存在交往。
3. 認識的教育性
在教學中,學生的認識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認識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在認識中追求與實現著學生的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與完全人格的養成。
4. 認識的引導性
學生的個體認識始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學生需要在有經驗、有水平的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認識,尚不能完全獨立地完成認識過程。由于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并不成熟,所以,教師的指導是必要的。區別于一般的認識過程,教學認識是在主體與客體之間“嵌入”一個起主導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師,形成學生(主體)—課程與教材(客體)—教師(領導)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體結構”。學生的認識實際上走的是人類認識的捷徑。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科學文化知識的再生產,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學會人類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積累而形成的知識。正如馬克思所說“再生產科學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同最初生產科學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是無法相比的,例如學生在一個小時內就能學會二項式定理”。
5. 認識的簡捷性
通過間接知識認識世界,可以減少探索的實踐,避免探索的彎路,能夠盡快地掌握人類的文化精華,因而是簡捷性的。
(三)教學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
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更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過程。教學的目的就是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教學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而且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等,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在教學中,學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也與學生的認識過程交織在一起。因此,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掌握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得到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