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
- 劉延金 趙波
- 2744字
- 2019-11-29 11:41:36
四、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真題及解析
(一)新課程結構
1. 對課程類型的調整
(1)整體設置九年一貫制的義務教育課程。
第一,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第二,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2)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為使學生在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有個性的發展,課程標準應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設置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開設技術類課程。積極試行學分制管理。
(3)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4)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地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試行通過“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2. 對科目比重的調整
(1)將語文所占的比重由原來的24%降至20%22%,將數學所占有的比重由原來的16%降至13%15%,并對其他傳統優勢科目所占的比重進行了適當地下調。
(2)將下調后積累下來的課時分配給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與校本課程。其中,綜合實踐活動擁有了6%8%的課時,地方與校本課程擁有了10%12%的課時。
3. 綜合實踐活動課
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小學階段自三年級開始設置,每周平均3課時。
除了上述指定領域之外,綜合實踐活動還包括大量非指定領域,如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學生同伴間的交往活動、學生個人或群體的心理健康活動等。
(二)新課程實施
1. 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
第一,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師必須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開展教育活動。
第二,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對教育好每個學生都應充滿信心。
第三,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學生正在發展與成長,所以學生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在教師指導下不斷成長的人。學生是不是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和教育有很大關系。
(2)學生是獨特的人。
第一,學生是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動中,必須反對那種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還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的實踐和空間。
第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教師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第三,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學生的觀察、思考、選擇和體驗都和成人有著明顯的不同,所以,應把學生看作孩子,而不是一個成人。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第一,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教師不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且連自己的知識也不能強加給學生,否則會挫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扼殺他們的學習興趣,禁錮他們的思想,引起他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抵制或抵抗。
第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明白事理,自己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第三,學生是責權的主體。學生是權利的主體,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學生是責任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
2. 教學觀
新課程中的教學觀應體現課程與教學的整合,強調教學過程的開放性與生成性,將教學看作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高度突出教學過程與方法的地位,教學重過程甚于重結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教學以人的發展為本位,教學更為關注人(學生)而不只是學科;關注體驗式教學,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
(三)新課程管理
為保障和促進課程對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教育部總體規劃基礎教育課程,制定基礎教育課程管理政策,確定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制定國家課程標準,積極試行新的課程評價制度。
(四)新課程評價
(1)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2)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3)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
(4)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在已經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地區,實行小學畢業生免試就近升學的辦法。鼓勵各地中小學自行組織畢業考試。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試管理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高中畢業會考改革方案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制訂,繼續實行會考的地方應突出水平考試的性質,減輕學生考試的負擔。
(5)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應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銜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有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助于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原則,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內容,探索提供多次機會、雙向選擇、綜合評價的考試、選拔方式。
(6)考試命題要依據課程標準,杜絕設置偏題、怪題的現象。教師應對每個學生的考試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并按考試成績排列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