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

0

真題及解析

(一)遺傳

1. 遺傳的概念

遺傳也叫遺傳素質,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等特點。

2. 遺傳的意義

(1)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物質前提。

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物質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進而也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人的發展總是要以遺傳素質獲得生理組織、一定的生命力為前提,如果沒有這個前提,人的發展便無法實現。如一個先天雙目失明的人,就很難成為一位出色的畫家。一個人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的先天的心理特征,也會對他后天的學習和社會成就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遺傳素質是人的先天素質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遺傳素質并不會直接轉變為人的知識、才能、態度、道德品質等,如果離開了后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遺傳素質所給予人的發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為現實。

(2)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制約人的身心發展的水平及其階段。

遺傳過程有一個發展過程,它表現在人的身體的各種器官的構造及其機能的發展變化上。只有當身體的發展具有了一定的條件,才能為學習一定的知識技能提供可能。人的遺傳素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成熟,它的成熟程度制約人的身心發展的水平及其階段,為一定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的限制。

(3)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人的遺傳素質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體態、感官等方面,而且也表現在神經活動的類型上。在每個人的身上表現出來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特點,不管是智力、體形還是特長,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遺傳素質的影響。一個先天稟賦優異的兒童,如果后天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就比較容易教育成才;一個天生有智力障礙的兒童教育起來就比較困難。

(4)遺傳素質不能預定或決定人的發展,其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遺傳素質不能預定或決定人的發展,所以不能夸大其作用。但在歷史上出現了一種片面夸大遺傳素質作用的錯誤思想——遺傳決定論。遺傳決定論者把遺傳素質看成是決定人發展的唯一因素,認為人的智力、能力和個性都是自然賦予的,是先天的。他們否定教育和環境對人的影響,認為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遲或加速遺傳能力的實現,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遺傳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有美國教育學家桑代克和美國心理學家霍爾等,其代表觀點有霍爾的“一兩遺傳勝過一噸教育”。又如,我國的“生而知之”“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天才論”“血統論”等。

(5)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

隨著環境、教育和實踐活動的作用,人的遺傳素質會逐漸發生變化,即遺傳素質是具有可塑性的。一個在遺傳素質上神經活動屬于強而平衡、靈活的人,在不良的環境和教育下,也可以變成類似神經活動弱而不平衡、不靈活的人;一個在遺傳素質上神經活動屬于強而不平衡、不靈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也會變成很有涵養、很守紀律的人。

(二)環境

1. 環境的概念

環境泛指在個體生活中影響個體身心的一切外部因素。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部分。教育學中所說的環境通常是指社會環境,是指由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所形成的環境,包括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文化傳統、社會治安、鄰里關系等,對人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2. 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1)環境使遺傳素質提供的發展可能性變成現實。

遺傳素質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環境的影響則把這種可能性發展變成現實。外部社會環境是個體身心發展、成熟的客觀條件,對個體的發展起著很大的制約作用。

(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在同一環境中,各種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對于教育者來說,分析、綜合利用環境中的積極因素,抵制消極因素是極其重要和困難的工作。教育需要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園小環境的有利條件,又積極加強個體與社會的聯系,充分利用社會的有利教育力量,從而形成有利于個體發展的正向合力。

(3)環境不決定個體的發展。

環境雖然對個體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個體接受環境的影響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實踐過程。個體是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接受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改造環境,并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改造自己。如果離開了個體的實踐活動,客觀的環境條件沒有成為主觀的活動對象,那么再好的客觀環境條件也不會對個體的發展起到什么作用。因此,夸大環境對個體的發展的作用,就會陷入環境決定論的錯誤之中。

環境決定論是一種片面夸大環境作用的錯誤思想,其代表人物是美國行為主義理論家華生。他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我可以把他們任意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他把人看成是環境的消極適應者,忽視了人的自主性。

0

真題及解析

(三)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個體身心發展的內因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只有通過個體自身的身心才能起作用,主要取決于個體自身的態度和付出。個體在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是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

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的教授只是一種外在因素,這種因素能否起作用取決于受教育者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能動性。在這個意義上,教育只有變為自我教育,變為受教育者的主動學習,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所以,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其自身發展的動力。

(四)教育

這里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學校把改造過的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意識形態等因素,經過有目的的選擇和提煉,按照人的發展特點,以系統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對人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其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人的發展方向

學校教育是根據社會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標,選擇合適的內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時間,有計劃、系統地向學生進行各種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培養。而環境中其他方面的影響,往往是自發的、偶然的、片段的,是不能與學校教育相比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那種片面夸大教育作用的思想“教育萬能論”是錯誤的,如其代表人物英國哲學家、思想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說”就是典型的體現。

2. 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學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協調各種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讓學生處于最佳的發展環境之中,如按照性格或智力分班等。學校教育能夠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給學生更多的正面教育,使學生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發展,從而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養,使年輕一代健康成長。

3. 學校教育由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負責

學校教育是由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教師受社會的委托來教育學生,他們有明確的教育目的與教育任務,熟悉教育內容,掌握教學方法與教育手段,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能自覺地促進學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發展,因而可以確保教育工作的效果與效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沐川县| 阳泉市| 白城市| 刚察县| 全南县| 名山县| 新平| 葫芦岛市| 彝良县| 兴海县| 廉江市| 菏泽市| 荆门市| 广饶县| 临泉县| 康平县| 乐都县| 淮滨县| 运城市| 宝鸡市| 永修县| 南宫市| 桃源县| 延吉市| 新竹县| 宿州市| 闽侯县| 盐池县| 长春市| 武冈市| 莫力| 通城县| 西贡区| 繁峙县| 宜都市| 石嘴山市| 肃宁县| 临朐县| 油尖旺区| 南昌市|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