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
- 劉延金 趙波
- 1387字
- 2019-11-29 11:41:29
二、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與教育策略
(一)順序性

真題及解析
個體身心的發展在整體上具有一定的順序,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的出現也具有一定的順序。如身體的發展遵循著從上到下、從中間到四肢、從骨骼到肌肉的順序,心理的發展總是由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由喜怒哀樂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復雜情感。這被稱為中心四周律和頭尾律。
個體身心發展的這個順序性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教育活動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揠苗助長”。無論是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還是品德的養成,都應由簡入繁、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地進行。
(二)階段性

視頻講解
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F代心理學將人的身心發展階段劃分為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
如有些心理學家把青少年期稱為危險期或心理斷乳期。在這個時期,兒童將從心理上擺脫對成人的依賴,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身體狀態的劇變、內心世界的發現、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的加強,是青少年期所表現出的總體性階段特征。前后相鄰的階段是有規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時期內,發展主要表現為數量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后,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從而發展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階段。
個體身心發展的這個特點要求教育要有針對性,教育工作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標,采取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要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
(三)不平衡性
個體從出生到成熟并不總是按照相同的速度直線發展,而是體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指身心發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如人的身高和體重有兩個生長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在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個高峰則出現在青春期。
另一方面是指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發展速度不平衡。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已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有的方面則要到較晚的年齡階段才能達到較為成熟的水平。如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維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則更靠后。就兒童發展的整體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幾歲的孩子就其身體發育而言,已經很接近成人的水平,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卻要比成人低得多。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發展期的現象,越來越多地引起心理學家的重視。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研究提出了發展關鍵期(或發展最佳期)的概念。所謂發展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對個體某一方面的訓練可以獲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發揮個體在這個方面的潛力。錯過了發展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得到補償。
(四)個別差異性
個別差異性在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層次上存在著。從群體的角度上看,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的差異,它不僅是自然性上的差異,而且還包括由性別帶來的生理機能和社會地位、角色、交往群體的差別。其次,個別差異性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其中,有些是發展水平的差異,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現方式上的差異。如人們常說,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兒童在四五歲時運算能力就很強,而有的成人則對數字一直不夠敏感。
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