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體育教程(第二版)
- 李國鋒
- 8486字
- 2019-11-29 16:37:40
第二節 常見運動損傷的預防及處理
一、運動損傷產生的原因
運動損傷的發生,大多不是偶然的,歸納起來可分為直接因素和誘發因素兩大方面,且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掌握好運動損傷的原因,可以把運動損傷發生率降到最低限度。
(一)直接原因
運動損傷的發生常與運動者對損傷的意義認識不足或麻痹大意有關。他們多存在著某些片面認識:身體做運動哪有不受傷的;要鍛煉,傷病就難免;運動中有些小傷小病無所謂等。運動中一些人缺少預防心理,爭強好勝,或心血來潮,常盲目、冒失地從事力所不能及的運動動作,導致運動損傷。一些人膽小、害羞、畏難,做動作時緊張、猶豫,也會造成動作失敗而受傷。在損傷造成以后,如不認真分析原因,不總結經驗,損傷就會不斷發生。
準備活動的目的是進一步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使身體在體育活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據國內有關調查資料分析,缺乏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合理,是造成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準備活動不當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準備活動不充分或未做準備活動。運動者未做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充分時,神經系統和內臟器官機能沒有充分動員起來,微循環狀態不良,肌肉溫度還沒有提高,肌肉伸縮能力、彈性以及關節靈活性均較差,身體缺乏必要的協調性,在這種狀況下就進行緊張激烈的運動,容易造成身體損傷。
(2)準備活動量過大。運動量安排不合理,準備活動量過大,當進入正式運動時,身體已經開始產生疲勞感,身體機能不但沒有處于良好的狀態,反而有所下降,這種情況下也容易發生身體的損傷。
(3)準備活動的強度安排不當。開始做準備活動時,用力過猛,速度過快,違反循序漸進的原則和功能活動規律,易引起肌肉拉傷和關節扭傷。
(4)準備活動內容安排不當。準備活動的內容與運動項目的基本內容結合得不好或缺乏專項性,使運動中負擔量較重的部位的機能沒有很好地動員起來,這樣就容易使得身體受到傷害。
(5)未掌握好準備活動的時間。準備活動的時間距正式運動的時間過長,在進行正式運動時,準備活動所產生的生理作用已經減弱,相當于沒有做準備活動,也易使身體受到損傷。
技術動作的錯誤,違反了人體結構功能的特點及運動時的力學原理而造成損傷,這是學習新動作時發生損傷的主要原因。在學習新動作時,注意力不集中,動作要領不清楚,動作不熟練,掌握技術動作能力差,在沒有掌握技術動作要領時盲目去做,或在運動時選擇的運動項目難度大,不考慮運動者的實際能力,容易造成運動損傷。
安排運動負荷時,沒有充分考慮到運動者的生理特點。運動負荷超過生理負擔量,尤其是局部負擔過大,引起微細損傷的積累而發生勞損,這是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而在運動中,內容搭配不合理,對人體某一部位負擔較大,或急于求成、訓練方法單一都會引起局部負擔量過大而造成損傷。
心理狀態與運動損傷的發生有著一定的關系。在運動過程中,特別是學習較難的技術動作時,如雙杠、跳馬、跨欄等動態動作,如果教學訓練的方法與手段不適合,學習者害怕受傷,缺乏完成動作意識,那么在練習中因強迫完成動作而產生緊張、不安和焦慮等消極情緒,加之精神過分緊張,導致肌肉僵硬、動作不協調等情況出現,往往容易產生運動損傷。
在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傷或傷病初愈階段,以及疲勞時肌肉力量、動作的準確性和身體的協調性顯著下降時,甚至連運動技術熟練的運動員,如果疲勞時進行運動,那么也可能發生嚴重的損傷。此外,在疲勞狀態,機體的警覺性和注意力減退,反應較遲鈍,此時參加劇烈運動或練習較難的動作,就可能發生損傷。
運動安排不合理是指在體育鍛煉中,未遵循循序漸進、系統性和個別對待的原則,以及體育運動的年齡分組原則等,往往因局部負擔過重、疲勞積累而引起傷害事故。在組織方法方面,如人數過多,指導者又缺乏正確的示范和耐心細致的指導;缺乏保護和自我保護意識;組織紀律性差;允許有病或身體不合格的人參加運動等,這些都可成為運動損傷的原因。
這是指運動場地不平,如有碎石、雜物;跑道太硬、太滑;沙坑沙量過少、沙面過硬,坑的邊緣暴露過高,踏板突出或陷于地面;墊子之間存有較大縫隙或安放不平整;器械表面粗糙不平、有裂縫、生銹或年久失修,器械安裝不牢固或放置位置不當;器材高低、大小或質量不符合鍛煉者的身高特點等。此外,缺乏必要的護具,如護腕、護踝、護膝等,也會造成運動損傷。
氣溫過高或潮濕都容易引起疲勞或中暑,大量出汗會引起抽筋和虛脫,氣溫過低可使肌肉僵硬、耐力降低、協調性下降而發生肌肉損傷,在冰雪寒冷的冬季易發生凍瘡或其他損傷事故。此外,光線不足,能見度差會影響人的視力,使興奮性降低、反應遲鈍而導致損傷發生。
(二)誘因
誘因又稱潛在因素,它必須在上述直接原因(如局部負擔過大、技術動作發生錯誤等)同時作用下,才可成為致傷的因素。
由于各運動項目都有自己的技術特點,且人體各部位的負荷承受能力又不相同,因此,各運動項目都有它的易傷部位。例如,籃球的滑步、防守、進攻、急停、踏跳和上籃等技術,都要求膝關節處于半蹲位時做屈身和扭轉動作。因此,膝關節的負擔較大,髕骨與股骨關節面之間易發生異常的錯動、撞擊與捻轉摩擦而發生髕骨勞損。
某些組織所處的特殊的解剖位置在運動中易與周圍組織發生摩擦和擠壓,如肩袖;或局部某一組織在結構上較為薄弱,抗拉或抗折能力相對較差,在一定外力作用下易發生損害,如骺軟骨板;或某些關節在運動時,關節面承受到幾個不同方向的應力的作用時,關節穩定性下降,易發生關節脫位,如蹲位發力;或某些關節在運動時,關節面承受幾個不同方向的應力,如肱骨、橈關節在運動過程中,關節面既有滑動又有旋轉摩擦;或運動中由于相互間力學關系的改變而導致負擔最大的組織發生損傷。
二、常見的運動損傷及處理
運動損傷多見于年輕人,他們熱愛運動并積極參加各項體育活動,但常會因缺乏一定的科學運動知識和運動損傷后的處理方法而給傷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嚴重者甚至導致終身遺憾。
(一)擦傷
擦傷即皮膚的表皮擦傷。如果擦傷部位較淺,只需涂碘酒即可;如果擦傷面較臟或有滲血時,應用生理鹽水清創后再涂上碘酒。
(二)肌肉拉傷
肌肉拉傷是指由于肌纖維撕裂而導致的損傷。它主要是由于運動過度或熱身不足造成,可根據傷后的疼痛程度來判斷受傷的輕重。一旦出現痛感應立即停止運動,并在痛處敷上冰塊或冷毛巾,保持30分鐘,以使毛細血管收縮,減少局部充血、水腫,切忌搓揉及熱敷。
(三)挫傷
挫傷指身體局部因受到鈍器的打擊而引起的組織損傷。輕度損傷不需特殊處理,可冷敷24小時后涂抹活血化瘀酊劑,局部貼傷濕止痛膏。傷后第一天冷敷,第二天熱敷,約1周后癥狀可消失。較重的挫傷可用云南白藥加白酒調敷傷處并包扎,隔日換1次藥,此過程中可加理療。
(四)扭傷
扭傷是指關節部位突然過猛扭轉,扭傷了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腱,多發生在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及腰部,不同部位的扭傷,其治療方法也不同。腰部扭傷時,應仰臥在墊得較厚的床上,或在腰下墊一個枕頭,先冷敷,后熱敷;關節(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扭傷時,將扭傷部位墊高,先冷敷2~3天后再熱敷。如果扭傷部位腫脹、皮膚青紫和疼痛,可將0.25千克陳醋加熱后,用毛巾蘸敷傷處,每天2~3次,每次10分鐘。
(五)脫臼
脫臼又稱關節脫位。一旦發生脫臼,應立即停止活動,更不可揉搓脫臼部位。如果脫臼部位在肩部,可把肘部彎成直角,再用三角巾把前臂和肘部托起,掛在頸上,再用一條寬帶纏住胸部,在對側胸部作結。如果脫臼部位在髖部,則應立即躺在軟床上運往醫院處理。
(六)骨折
骨折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皮膚沒有傷口,斷骨不與外界相通,稱為閉合性骨折;另一種是骨頭的尖端穿過皮膚,有傷口與外界相通,稱為開放性骨折。開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納,以免引起骨髓炎,應用消毒紗布對傷口進行初步包扎、止血后,再用平木板固定送醫院處理。
懷疑是脊柱骨折患者,不能輕易移動患者,應依照傷員傷后的姿勢進行就地固定。俯臥位時,以“工”字方式將豎板緊貼脊柱,將兩橫板壓住豎板分別橫放于兩肩上和腰骶部,固定前在脊柱的凸凹部墊上紗布、棉花等軟物品,然后,先固定兩肩并將三角巾或布帶打結于胸前,再固定腰骶部。如傷員為仰臥位,不需搬動時,可簡單地在腰下、膝下、足踝下及身旁放置軟墊固定身體位置。懷疑是頸椎骨折患者,要固定好頭頸部,有條件時給患者戴上頸套或由專人扶持頭部或用鋼絲頭盔固定。對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傷員,在搬運過程中,應始終保持脊柱處于正中位,至少要有三個人同時搬運傷員;搬運時,三人都蹲在傷員一側,一人托住肩胛部,一人負責腰臀部,一人扶住伸直的雙下肢,協調一致地將患者移動至平板上,取仰臥位,周圍用軟布料墊好;然后,迅速轉運至有條件的醫院,進一步檢查處理。
三、常見的運動性病癥及處理
運動性病癥是指因機體對運動應激因子不適應或鍛煉安排不當而造成體內紊亂所出現的一類疾病、綜合征或機能異常。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是指人體某一部分肌肉發生強直性收縮,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動障礙,多發生在小腿部位。游泳時,大腿、腳趾、手指甚至腹部肌肉也可能發生痙攣。痙攣的原因一般是與準備活動不夠充分、過度疲勞和強烈的冷刺激有關。如游泳運動中發生肌肉痙攣,要注意保持鎮靜,不可慌亂,要對抽筋部位的肌肉做牽引、做伸展動作或者掐穴位。小腿抽筋時可足尖上翹,足跟用力蹬,并用力揉捏小腿肚子即可解除。同時,要及時上岸休息、保暖。
(二)運動中腹痛
這種腹痛多出現在右上腹部,有的人刺痛出現在上腹中部或左部,個別伴有絞痛。運動中的腹痛一般不是疾病,而是肌體不適應的表現。腹痛時應減少運動量或停止運動,按壓疼痛部位并結合做深呼吸即可緩解,必要時要做進一步檢查。同時注意飯后不可立即進行劇烈運動。
(三)暈厥
暈厥是指突然發生的、暫時性的知覺和行動能力喪失的狀態。多由于腦部供血不足引起,也可以是過度緊張的一種表現。引起暈厥的原因與精神和心理狀態不佳、直立性血壓過低、重力性休克等因素有關。主要表現為突然失去知覺、昏倒、皮膚蒼白、四肢發涼、脈搏微弱等。
暈厥發生后應使患者平臥或保持頭部稍低位,安靜、保暖,并松解衣領腰帶,用熱毛巾擦臉,或做向心性揉推按摩,用針刺人中、百會、合谷、涌泉等穴位。要預防暈厥發生,平時應堅持體育鍛煉,提高心血管的運動機能水平。
(四)運動性貧血
血液中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稱為貧血。因為運動的原因導致的貧血稱為運動性貧血。導致運動性貧血的原因主要是蛋白質和鐵的攝入量不足和消耗增加,其主要癥狀為頭昏、眼花、乏力、食欲不振、體力活動差以及運動中心悸、氣短、心跳加快等。
出現上述癥狀應減小運動負荷,注意合理膳食和營養,并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五)中暑
中暑是由于在高強度或者烈日暴曬下進行長時間的運動,肌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引起的。一般發病比較急,發病初期感到頭昏、眼花、全身無力,隨后出現頭痛、惡心、嘔吐、口干、體溫上升、面色潮紅、脈搏加快、呼吸急促等現象,嚴重者會出冷汗、臉色蒼白、血壓下降、昏迷不醒。為了預防中暑,在高溫和悶熱的天氣下運動時,應穿淺色、輕薄、易于散熱的服裝,并注意適當休息。
四、運動損傷的預防
運動損傷的預防,不僅應該采取綜合性措施,而且要強調思想因素和創造好外界條件。一般來說,在體育鍛煉中預防運動損傷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提高身體素質
運動損傷的預防,首先要加強科學合理的訓練,全面提高身體素質和專項素質,這對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有重要意義,特別是要加強易傷部位及相對薄弱部位的訓練,提高機能。
(二)使機體處于良好的運動狀態
在鍛煉中,要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樹立運動安全意識,充分認識準備活動的重要性,認真做好準備活動,這是防止運動損傷的重要措施。鍛煉后應注意進行放松活動,它可以防止運動引起的肌肉酸痛,使機體盡快恢復,消除疲勞,緩解精神壓力。應根據不同運動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放松活動。
(三)加強醫務監督
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和機能評定,以便全面清晰地掌握鍛煉者自身的健康狀況和運動基礎,為鍛煉活動的科學性提供參考依據。鍛煉者自己也應該加強鍛煉的自我監督,根據自己鍛煉后的脈搏、體重、食欲、睡眠、疲乏感等情況判斷自身的健康狀況,也可根據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及常見的外傷發生規律,特別注意運動器官的局部反應,及早發現運動損傷的早期癥狀,便于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
(四)加強運動中的自我保護
體育鍛煉參與者應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如自高處落地時必須雙腿屈膝并攏;重心不穩即將摔倒時應立刻低頭,屈肘團身,以肩背著地順勢滾動,切忌直臂撐地等。在運動前還應該注意對鍛煉場地、器械等進行衛生安全檢查,穿著適合運動的服裝進行活動等。
五、體育鍛煉的基本常識
(一)單次鍛煉的基本常識
體育鍛煉要想收到實際效果,必須要有科學的安排。因此,體育鍛煉者只有學會科學地安排體育鍛煉,才能獲得理想的健身效果。
每次體育鍛煉前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使人體有準備地從安靜狀態逐步過渡到運動狀態,不僅可以提高鍛煉效果,而且可以減少運動損傷。
人體運動時,對能量的消耗、氧氣的供給以及其他能源物質的需求都會急劇增加,對代謝產生的廢物也要及時排除,這對人體心、肺等內臟器官的機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時人體內臟器官又存在較大的生理惰性,因此,如果人體很快地從安靜狀態轉換到劇烈的運動狀態,就會出現運動機能與內臟機能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準備活動使內臟器官的惰性逐漸被克服以后,人體的運動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另外,準備活動不僅可以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還能夠提高全身物質代謝的水平,提高肌肉韌帶的柔韌性和彈性以及肌肉的黏滯性,對預防運動損傷有重要作用。
準備活動分為一般性準備活動和專門性準備活動。一般性準備活動是在練習前進行的活動量較小的全身性練習,如慢跑、徒手操等,主要目的是讓全身各器官為即將開始的鍛煉做好準備。其活動時間一般為5~10分鐘,并隨季節變化適當延長或縮短。專門性準備活動是指與即將開始的鍛煉內容相似的練習,它主要是針對專項運動的特點進行的練習,如武術的踢腿、劈叉等練習。準備活動不僅要使身體機能和心理狀態達到最佳,而且也要因人、因情況不同而異,不能千篇一律。
進行一次體育鍛煉時必須掌握適宜的運動負荷,運動負荷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運動開始后的負荷變化要遵循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的規律,使負荷有一個逐步上升、相對穩定和暫時下降的過程。
每次鍛煉的時間應該至少在30分鐘以上,同時注意負荷量和負荷強度的合理搭配。一般情況下,每天鍛煉1小時的效果最好,但同時也應該因人而異,身體機能好的人時間可以長一些,機能差的人時間相對可短一些。
體育鍛煉者在鍛煉過程中應該學會監測運動負荷的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測量運動時的脈搏。
在體育鍛煉過程中或者鍛煉后即刻測量10秒鐘的心率和脈搏,一般鍛煉者不要超過25次/10秒。即使是特殊需要,鍛煉者運動心率也不要超過30次/10秒。
(2)根據年齡控制運動負荷。
鍛煉負荷與人的年齡有密切關系,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的運動能力逐漸下降,運動負荷也應該相應減小。體育活動中可以用“220-年齡”的值作為體育鍛煉者的最高心率數。
(3)根據“晨脈”調節運動負荷。
“晨脈”是指每天早晨清醒后(不起床)的脈搏數,一般情況下,每個人的晨脈是相對穩定的。如果鍛煉后,第二天晨脈不變,說明運動負荷適宜;如果第二天的晨脈較以前增加5次/分以上,說明前一天的負荷偏大,應適當調整運動負荷。
(4)主觀感覺。
鍛煉時感覺輕松自如,并保持濃厚的興趣,鍛煉后有適宜的疲勞感,說明運動負荷適宜;如果鍛煉時呼吸困難、情緒低落,運動后感到極度疲勞,甚至厭惡運動,則說明運動負荷過大,應及時調整負荷。
體育鍛煉一段時間后,身體必然會產生疲勞,疲勞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只有出現疲勞,才能產生生理機能的超量恢復。但是,疲勞的長期積累也會造成身體的過度疲勞,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
疲勞產生的原因主要有:能源物質的大量消耗導致身體機能下降,體內代謝產物的堆積造成代謝紊亂,水鹽代謝紊亂造成身體機能下降,神經細胞的保護性抑制造成整體工作能力下降。疲勞的出現可以通過生理指標的測定、人體的主觀感覺和觀察的方法進行判斷。
疲勞產生后應該盡快采取必要手段進行恢復,有效提高鍛煉效果。常用的消除疲勞的手段有:充足的睡眠,進行整理性活動,以及營養補充等。
(二)長期鍛煉的基本常識
體育鍛煉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獲得理想的健身效果。但是,在長期的體育鍛煉過程中,從鍛煉內容的選擇,到鍛煉負荷的設計,都應該根據鍛煉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
人體的活動是在大腦皮層支配下進行的。科學地安排好一天的時間,使神經活動形成一定規律,使各系統、器官的活動有節奏地、協調地進行,養成按時起床、早操、工作、學習、休息、進餐、體育活動和睡眠的良好習慣至關重要。在一天的生活中,要有適當的體育鍛煉,以加快體內的新陳代謝過程,這對腦力勞動者來說更為重要。
早操能促使肌體更快地由睡眠狀態轉入清醒狀態,使全身肌肉、關節和內臟器官的活動很快協調一致,為一天的工作、學習準備良好的條件。課間操和課外體育活動是一種積極的休息。人體在連續工作和學習兩個小時后,容易產生疲勞,降低學習效果。這時如果進行適量的課外活動,就能調節大腦神經細胞,防止大腦過度疲勞。
運動時要穿舒適輕便的服裝,服裝的透氣性能、吸水性能要好;鞋的大小要合腳,既便于活動又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運動后要及時換掉被汗水浸濕的衣襪,并把身體擦干,以免感冒;運動時身上不要攜帶小刀、鋼筆、鉤針、校徽等物,不要穿塑料底的鞋子和皮鞋,以免發生傷害事故。
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體攝入的水量應與排出的水量平衡。運動時因出汗多,需水量較大,必須補充水分,缺水會造成身體無力、唇舌發干、精神不振等疲勞現象,但由于運動時呼吸加快,身體水分蒸發較快,因此,不能等到口渴時才大量飲水。運動中和運動后不可大量飲水,飲水過多易導致胃膨脹,影響呼吸,增加心臟和腎臟的負擔,造成腹痛。
運動剛結束時內臟的活動還很劇烈,此時更不宜大量飲水,大量飲水會造成排汗量增大,體內鹽分隨汗液排出,會發生抽筋等現象。正確的做法是用水漱口或者飲少量的碘鹽水。運動剛結束也不宜大量飲用冰凍飲料,否則會刺激胃、腸,血管突然收縮,減少供血,導致胃痙攣、腹痛、惡心等現象。
鍛煉者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適合的體育鍛煉內容。首先可以根據鍛煉者的興趣愛好選擇鍛煉內容,如大學中,男生喜歡籃球、排球、足球等對抗性強的運動項目,而女生喜歡健美操、瑜伽等塑身和美體類運動項目。其次,鍛煉者也可以根據健身的目的來選擇鍛煉內容。如為了減肥,就應該選擇長時間的有氧練習;而為了保持優美的身材和形體,就應該選擇健美操或者健美運動。
在長期的體育鍛煉中,鍛煉者也應該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合理安排體育鍛煉內容。如春季應該選擇有氧練習為主,內容包括長跑、騎自行車、跳繩、爬山等,同時預防損傷,防止感冒;夏季鍛煉應該選擇慢跑、散步、游泳、羽毛球等項目,最好在清晨和傍晚鍛煉,運動中和運動后注意補充水分,防止脫水和中暑;秋季鍛煉應選擇球類、武術、長跑等項目,注意增減衣服,多補充水分;冬季鍛煉可選擇長跑、跳繩、拔河、滑雪、溜冰等項目,注意做好準備活動和鍛煉時的呼吸方式等。
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機能水平的提高,應該遵循其生長發育的規律,在體育鍛煉中不斷增加鍛煉的負荷,以滿足提高身體機能的需要;如果是成年人,由于其身體機能水平比較穩定,在體育鍛煉開始階段可逐漸增加運動負荷,當達到一定水平后就應該保持一定的負荷水平。
六、體育健身與環境衛生
(一)生活衛生習慣中的體育鍛煉
生活衛生習慣包括睡眠、飲食、工作學習、休息和體育鍛煉等各項活動的合理安排。在個人的生活作息制度中,適當的健身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健康,提高生理機能。大學生應該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確定每天的鍛煉時間、內容及運動負荷,每天不能少于1小時。
(二)運動環境對體育健身的影響
運動環境是指人們進行體育運動時所處的外界條件,如空氣、水、場地和運動建筑設備等。設計運動場館時,要充分考慮周圍的地理環境和衛生條件,應注意避免風沙、塵土、氣味、噪音、空氣污染、交通等影響,在修建室外場地(如游泳池)時,不要被山或高層建筑擋住陽光,游泳池的水源應是未被污染的,池水要保持清潔,要有預防污染疾病的措施。運動設施要考慮到安全合理。體育場館要有良好的通風設備,要合理安排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的溫度差別,因為運動員與觀眾所需要的適宜溫度是不一樣的,對更衣室、浴室、住所的通風及清潔衛生,也應加強監督。因此,為了保護身體健康和保證運動能力的發揮,必須注意環境的狀況,盡量使其符合衛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