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NSC-68號文件”的戰略思想

按照尼采本人的說法,這份60頁左右的報告所論述的問題,是他在整個政治生涯中始終堅信和關注的美國國家安全的根本問題:“如何從我們目前的所處的位置出發,到達我們的目的地,而在這個過程中又能夠避免受到災難性的打擊。”[164]文件最重要的影響,在于為此后美國政府的安全戰略文件提供了基本指南。用尼采的話說:“此前的文件主要關注的是政策的各個主要組成部分而不是政策整體……而“NSC-68號文件”的重要之處,在于它采用了通盤考慮的方式,而不在于其中所包含的具體建議。”[165]可見,“NSC-68號文件”實際上是試圖以國家大戰略的視野勾畫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藍圖。

文件首先分析了“當前危機的背景”。它宣稱,“與過去的霸權追求者不同,蘇聯受到一種與我們完全相反的、全新的狂熱信念的驅使,試圖將其絕對權威強加于世界其他地區。”[166]通過引用美國憲法那段著名的開場白,“NSC-68號文件”接著界定了美國的基本目標,然后論述了“蘇聯威脅的性質”。尼采等人將美蘇兩國的政治體制和目標作了明確區分和鮮明對比,從而強調了兩者之間——推而廣之即東西方之間——的固有沖突:

美國的根本目標已體現在憲法的序言中。……從本質上講,就是要確保基于個人尊嚴與價值的自由社會的完整與活力。

控制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那些人的根本圖謀,就是維持和鞏固他們的絕對權力,首先是在蘇聯,其次是在他們控制的其他地區。不過,蘇聯領導人認為,要實現這個意圖,必須不斷擴展其權威,并最終消滅對其權威的任何有效反抗。……美國作為非蘇聯世界的主要力量中心和反對蘇聯擴張的堡壘,是其主要敵人。如果克里姆林宮想實現其根本意圖,勢必要設法通過各種手段來顛覆或摧毀其敵人的完整與活力。

總之,蘇聯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徹底推翻或是破壞非共產主義國家的政府機器和社會結構”。[167]文件宣稱,蘇聯是一個在國內外推行無情的壓迫與剝削政策的“奴役國家”,世界已經被兩種不可調和的哲學一分為二:西方要維護自由與民主,莫斯科要維護“極權主義”并統治世界。這就決定了美蘇沖突的基本性質。[168]

較之冷戰高潮時期那些多少都帶有政治宣傳意圖的美國官方公開言辭,乃至于蘇聯《真理報》的“社論”,“NSC-68號文件”的意識形態色彩,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式民族主義、道德“巨人癥”以及自由主義與反共主義的陳詞濫調,充斥其間,與軍事實力、經濟利益、安全目標這些更為具體的東西互為表里、相映成趣。然而縱觀戰后美國外交,文件所集中彰顯的軟硬件“二合一”,又何嘗不是美國對外戰略的一大特色?

與此前凱南在所謂“X先生文章”(即1947年《外交》雜志所刊載的《蘇聯行為的根源》一文[169])中提出并且在華盛頓頗為流行的樂觀假設不同,“NSC-68號文件”認為蘇聯對“美國生活方式”的威脅幾乎是永久性的。凱南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遏制戰略將導致蘇聯的內部變革,從而改變蘇聯的行為,并最終導致對西方較少敵意和猜疑并且不那么熱衷于擴張的新一代領導人上臺。“NSC-68號文件”對此不抱幻想。文件認為,蘇聯是一個無法和解的死敵,其內部政治體制具有自我強化乃至永久存在的性質,其所信奉的哲學和所推行的政策對西方的危害具有長期性甚至永久性。因此冷戰并非如凱南所言只是一個暫時現象,而將是美蘇關系的常態。冷戰可能有張有弛,但即使蘇聯面臨美國遏制戰略的持續壓力,冷戰也不會輕易消逝。[170]

文件接著從“政治與心理”、經濟和軍事三個方面討論了蘇聯的意圖、實力以及弱點。文件認為,作為一個專制集權國家,蘇聯的目標首先是使目前為其所控制的人民完全臣服,對于它尚未控制的地區,蘇聯的政策是消滅對其意志的抵抗,拓展其影響和控制范圍。而對“自由世界”的“仇恨和恐懼”將使它無所不用其極,“持續不斷的制造危機、沖突和進行擴張是克里姆林宮黷武主義的實質。這種動力將強化蘇聯所擁有的一切能力”。而蘇聯的力量來源有三:首先,最突出的是共產黨和秘密警察這兩個龐大組織。前者在國內將意識形態一致性強加給人民,在國外充當宣傳、顛覆和間諜活動的工具;后者是國內壓迫的工具。其次,是蘇聯借以吸引亞洲等非西方世界的“意識形態偽裝”,即將蘇聯打扮成“一種新的普世信仰的來源”,一個反映大多數人利益和愿望的“科學社會的楷模”。最后,是蘇聯政策行為的非道德性、隱秘性和機會主義性質所帶來的異乎尋常的戰術靈活性。[171]

文件指出,蘇聯的軍事能力“遠遠超出了捍衛國家疆界的必要”,其唯一可能的目的是為了支撐莫斯科“統治世界的計劃”。蘇聯的軍事開支占用了國民生產總值的14%,而在美國只占6%—7%。[172]美國僅僅在核軍備方面處于優勢,而且這種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步削弱。文件估計,到1954年中期蘇聯原子彈儲備將達到200枚,即使只有一半能夠命中目標,也足以對美國造成“嚴重損傷”。如果蘇聯掌握了熱核武器,威脅還將“極大地上升”。[173]

文件認為,“克里姆林宮最大的弱點在于它與蘇聯人民之間的關系的基本性質”,即人民對政府“普遍的懷疑、恐懼和譴責”。此外,蘇聯的弱點還在于它與民族主義情緒依然強烈的東歐衛星國之間的緊張關系。[174]

在此基礎上,“NSC-68號文件”進而辨析了可供美國選擇的四種應對之策:維持現有政策;回到孤立主義;發動戰爭;迅速、全面擴軍備戰。[175]其中,孤立主義顯然不符合美國“領導世界”的目標,在美國及其盟國沒有受到軍事進攻的情況下發動“預防性戰爭”,大部分美國民眾顯然難以接受。在文件的設計者看來,維持政策現狀同樣不可取。文件指出,“從軍事觀點看,如果繼續執行現有的計劃,美國實際和潛在的能力將越來越無法有效地遏阻戰爭”。因此,文件認為第四種方案是唯一現實和審慎的選擇,那就是“大規模地迅速擴充自由世界的實力……以支撐旨在制止和擊退克里姆林宮統治世界的勢頭這一堅定不移的政策”。[176]用尼采的話說,蘇聯的目標除了維持蘇共及其基地的生存這個核心內容,還包括盡可能向外擴展克里姆林宮的統治范圍。其中,“最令人不安的”倒不是蘇聯提出了這些目標,而是它已經建立起旨在最終實現這些目標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體系。順理成章的是,美國要有效應對這種威脅,別無選擇,只能主動帶頭“大規模地、迅速地”擴充西方的實力。[177]

“NSC-68號文件”贊同“遏制戰略”的基本目標,但強調該戰略的成功有賴于美國及其盟國的全面戰略優勢:

至于遏制政策,就是運用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來實現如下目標:(1)阻止蘇聯權勢的進一步擴張;(2)揭露蘇聯的虛偽面紗;(3)誘使克里姆林宮縮小其控制和影響;(4)培養蘇聯體系內破壞性的種子,迫使克里姆林宮至少把它的行為限制在適合于國際準則的范圍內。

這項政策的基礎,過去是、現在也仍然是全面的實力優勢以及與我們思想一致的其他國家的可靠聯盟。實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軍事力量。遏制的理念要求必須保持強大的軍事態勢,理由有二:(1)它是國家安全的最終保障;(2)它是推行遏制政策必不可少的后盾。遏制,實際上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逐步脅迫政策,如果沒有實際存在、隨時可以動員的總體實力優勢,那充其量只能是一種恐嚇政策。[178]

為了維持可信的威懾力與報復能力,并應對可能發生的緊急事態,特別是考慮到一旦美蘇發生全面戰爭,雙方在必要時都可能使用核武器,報告還要求增加核武器的數量,同時盡可能迅速提升美國和盟國的空中、陸地、海上以及民防等方面的總體實力,以確保在遭受蘇聯攻擊(包括核打擊)之后的生存與反擊能力。[179]最起碼,美國應該有實力保衛西半球、保護國內動員基地、發起“摧毀蘇聯戰爭能力之關鍵要素”的進攻性行動、保衛交通線和向盟國提供援助。[180]此外,作為全面計劃的組成部分,報告還主張建立“一個恰當的政治經濟框架”以實現長遠目標,“實質性地增加”美國的軍事開支,擴大軍援規模,增加經濟援助,加強情報活動以及經濟、政治與心理戰領域的隱蔽行動,強化國內安全與民防措施。[181]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應對一個主要危險,即類似于珍珠港事件那種“強有力的突然襲擊”。

文件認為,美國重振軍備的目的,不僅是要遏阻蘇聯的進攻,而且要能夠經受住第一次打擊。換言之,即使威懾失敗,在遭受打擊之后仍能保存足夠的常規力量與核力量并進行有效反擊。由此可見,尼采等人盡管重視核武器的威力,仍將其視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支柱,但并不認為核武器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他們認為,如果美國能夠通過采取適當的準備措施經受住核打擊,蘇聯也能做到。顯然,評估小組對核武器效用的保留態度,是受到了尼采的影響,或者說與美國戰略轟炸調查的結論有關,同時也因為當時的核武器儲備非常有限。基于廣島和長崎的經驗,尼采認為,盡管必須盡一切可能避免核戰爭,但核戰爭未必意味著全面災難或徹底毀滅。[182]

因此,“NSC-68號文件”提出的政策建議,其核心是“迅速、持續地擴充自由世界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實力”。[183]其戰略邏輯在于,美國既要防止核戰爭,又要應付蘇聯陣營的局部蠶食或有限戰爭,避免陷入要么妥協、要么全面戰爭這兩種最壞的選擇,解決辦法只能是迅速、全面地擴充西方的軍力,建立起有效戰略威懾與強大前沿常規力量的雙重防御體系。這就可以同時解決一系列難題:首先是使美國能夠在避免訴諸核戰爭的前提下,靈活應對蘇聯各種形式的政治、軍事挑戰(這種“靈活反應”的思想,在肯尼迪時期被全面付諸實踐,并成為北約自60年代后期直至冷戰結束的軍事戰略原則)[184]。其次是可以憑借常規前沿防御為歐洲盟國提供實際可行的安全保障,打消北約成員國對美國是否愿意為了它們的安全而冒全面戰爭風險的疑慮。再次,有了前兩項保障,將大大提高西方世界的戰略自信和內部凝聚力,從而使遏制戰略的長期推行具有堅實基礎。

不過,“NSC-68號文件”的全面擴軍主張與馬歇爾所代表的一種觀點大相徑庭。馬歇爾認為,美國人不可能年復一年地容忍巨額防務開支或無限制的國外義務。在各有關部門提出具體意見之前,杜魯門對“NSC-68號文件”提出的擴軍目標可能導致的預算要求也持謹慎態度。事實上,評估小組盡管確信美國擁有必要的資源,但對美國人是否愿意在經濟上長期承受重負或者就此做出犧牲也沒有把握。因此,為了保證文件提出的戰略思想為各方面所接受,特別是得到杜魯門總統的支持,在艾奇遜的授意下,“NSC-68號文件”有意避免提出具體的預算額度,只是強調,要實現文件提出的政策計劃,軍事預算將大大超過目前130億美元的限額。但尼采等人估計,要實現報告提出的擴軍方案,在未來四、五年內可能需要350億—500億美元左右的年度預算。他們還認為,只要杜魯門政府在稅收和稀有物資控制等方面采取相應的措施,美國經濟有這個承受能力。[185]

概括起來,“NSC-68號文件”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它強調蘇聯威脅的現實性和嚴重性。認為蘇聯既有統治世界的“計劃”或“圖謀”(design)——這個詞在文件中出現了50次——也有這樣的軍事能力,包括核能力。

第二,在反應方式上,它強調軍事實力的根本意義。雖然文件的論述重點不在于美國尚有優勢的核武器,而是在當時看來處于劣勢的常規軍事能力,但聯系起來看,就是既要有戰略威懾能力,又要有前沿防御和局部戰爭能力,實際上是要求盡快建立起全面、強大、均衡、靈活的軍事能力。

第三,文件主張在全球推行遏制戰略,而不是凱南所提倡的有選擇的重點遏制。

第四,文件對美國決策層戰略思維的一個最大沖擊和持久影響,是提出了過去許多人很難接受的一個論斷,即美國在經濟上和心理上都能夠承擔這種持久、全面和大規模的擴軍。

第五,文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既有強烈的軍事色彩,又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許多措辭近乎宗教神學語言。文件在論證方式上的一個頗有爭議的特點,是始終用目的來證明手段的正確性與必要性。[186]

總之,“NSC-68號文件”對于杜魯門主義和此前推行的遏制戰略既有繼承,也有重要發展。它延續了杜魯門主義的反共立場,但言辭更加激烈,手段更為激進。它繼承了遏制戰略的基本目標,但更加強調對冷戰的軍事準備和“國內反應”,認為應該使美國民眾對蘇聯的威脅有更深刻的認識,以便推行各種國內安全與民防計劃以“確保美國能夠抵制各種破壞、顛覆和間諜活動”,并且能夠調整國家資源分配的優先次序。為此,文件不僅要求增加對盟友的安全援助以促進全球反共事業,還認為必須爭取更廣泛的民意支持,動用更多的國內資源,以迅速提升美國的軍事能力,確立并保持西方的全面軍事優勢。而這一切,都要求防務開支成為聯邦預算的首要考慮。因此,“NSC-68號文件”精神的落實,意味著美國冷戰政策將進一步走向“軍事化”“國內化”、全球化和意識形態化。[1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阳县| 莎车县| 宝坻区| 高淳县| 顺昌县| 丁青县| 法库县| 东方市| 抚顺市| 南澳县| 海城市| 柘荣县| 靖安县| 东乡族自治县| 黎平县| 同德县| 永年县| 浦东新区| 溆浦县| 桂林市| 天水市| 界首市| 远安县| 清水县| 前郭尔| 庆安县| 杨浦区| 四子王旗| 龙游县| 阳城县| 苗栗县| 阜康市| 灵山县| 郓城县| 万安县| 呼和浩特市| 华阴市| 扶余县| 高安市| 金秀| 田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