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心理健康標準

一、心理健康的含義

一個身體有缺陷,生理機能不完善的人,可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很愉快,但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即便他的身體非常健康,他也可能生活得非常痛苦。由此可見,心理健康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1946年)曾為心理健康下過一個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顯然,這一定義過分突出了個人體驗,而且“最佳”狀態的標準也難以掌握。該次大會也曾認定心理健康的標志是:

(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

(2)適應環境,在人際關系中能彼此謙讓;

(3)有幸福感;

(4)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心理健康狀態,即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個體在這種狀態下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發展自我。具體表現在:個體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去應對,能充分體現出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其身心功能和潛能。表現在行為上,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又能為自身帶來快樂和成就。二是指維持心理健康、保持和改善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減少問題行為和預防與治療精神疾病的原則和措施。

心理健康還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心理健康,主要是預防和治療心理障礙或問題行為;廣義的心理健康,則以幫助個體學會心理調控、發揮更大的心理效能為目標,即個體在環境中健康地生活,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更有效地為社會和人類做出貢獻。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雖然目前世界上的心理學家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并沒有統一的認識,有著各自不同的具體規定,但相對來說,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提出的十條標準較為世人所認可: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和目標切合實際;

(4)能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于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恰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

(9)在符合團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要想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的標準,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心理健康不等于沒有煩惱和痛苦,也不等于沒有一時的不健康心理和行為表現。心理健康是動態變化的過程。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意味著就沒有任何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不能簡單地根據一時一事的表現來決定。人人都可能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關鍵看我們如何面對它。但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持續多久才是心理不健康,只能視具體情況而定。

其次,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沒有明確的界限,二者之間存在一個廣闊的過渡帶。心理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心理健康的狀況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既可能從不健康轉變到健康,也可能從健康變為不健康。心理健康與否只能反映一個人某一時間段內的狀態,而不是固定不變的。心理健康的標準只是相對標準,沒有絕對的心理健康或是心理不健康,只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

再次,心理健康的標準因文化、年齡、歷史環境等因素不同而有所變化。東方人和西方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不同,成年人和嬰幼兒的心理健康標準不同,30年前的心理健康標準和今天的心理健康標準也會有所不同。

最后,心理健康的標準僅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努力的方向,而不是最高境界。每一位大學生都應該在自己現實的基礎上,追求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的更高層次,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促進自我的全面發展。

三、心理健康狀態的等級劃分

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并非靜止不動的,而是始終處于變化發展當中,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這種動態平衡狀態,是在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生的。所以,這種動態平衡狀態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狀態被破壞,也是隨時可能發生的。根據破壞的嚴重程度不同,可以將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劃分為四個等級,即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一)健康狀態

判斷一個人是否處于心理健康狀態,可以從本人評價、他人評價和社會功能狀況三個方面分析:①本人不覺得痛苦。即在一個時間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樂的感覺大于痛苦的感覺。②他人不感覺到異常。即心理活動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出現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現象。③社會功能良好。即能勝任家庭和社會角色,能在一般社會環境下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或創造條件)實現自我價值。

(二)不良狀態

不良狀態是介于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狀態,是正常人中常見的一種亞健康狀態。它是由于個人心理素質(如過于好強、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學習壓力大、考試不順利、失戀等)、身體不良狀況(如疾病、勞累等)等因素所引起的。它的特點是:一般來說持續時間較短,能夠很快通過休息、聊天、運動、旅游、娛樂等方式得到緩解,處于此狀態的人并不怎么影響完成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任務,他們只是感覺到“郁悶”“沒勁”“不高興”“好累”。小部分人若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可能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狀態。這部分人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以盡快得到調整。

(三)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因為個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狀態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發展的超前、停滯、延遲、退縮或偏離。它的特點是:①不協調性。其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其生理年齡不相稱或反應方式與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現出幼稚狀態(停滯、延遲、退縮);兒童出現成人行為(不均衡的超前發展);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異常(偏離);等等。②針對性。處于此類狀態的人往往對障礙對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環境等)有強烈的心理反應(包括思維、信念及動作行為),而對非障礙對象可能表現得很正常。③損害較大。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較大。它可能使當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標準完成某項(或某幾項)社會功能。如:社交焦慮(又名社交恐懼)不能完成社交活動,銳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礙者難以與異性正常交往。④需求助于心理醫生。此狀態者大部分不能通過自我調整和非專業人員的幫助而解決根本問題。心理醫生的指導是必需的。

(四)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志)并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其特點是:①強烈的心理反應——可出現思維判斷上失誤,思維敏捷性下降,記憶力明顯減退,頭腦黏滯感、空白感,強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緒低落或憂郁,緊張焦慮,行為失常(如重復動作、動作減少、退縮行為等),意志減退,等等。②明顯的軀體不適感——由于中樞控制系統功能失調可能引起所控制的人體各個系統功能失調。如:影響消化系統則可出現食欲不振、腹部漲滿、便秘等癥狀;影響心血管系統則可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癥狀;影響內分泌系統可出現女性月經周期改變、男性性功能障礙等。③損害大——此狀態患者不能或勉強能完成其社會功能,缺乏輕松、愉快的體驗,痛苦感極為強烈,“哪里都不舒服”“活著不如死了好”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④需心理醫生的治療——此狀態患者一般不能通過自身調整和非心理科專業醫生的治療而康復。心理醫生對此類患者的治療一般采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手段。在治療早期通過情緒調節和藥物快速調整患者情緒,中后期結合心理治療解除患者心理障礙并通過心理訓練達到社會功能的恢復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根據大學生年齡階段、所處環境、社會角色和心理發展的特點,我們將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概括如下。

(一)客觀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能夠正確地評價自我,客觀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苛求完美,也不怨天尤人;既善于看清并利用自身優勢,也敢于直面并改進自己的缺點。揚長避短,自尊自信,不卑不亢,找準前進的基點和努力的方向。

(二)人際關系和諧

人際關系狀況是心理健康狀況最直接的反映。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表現為樂于與人交往,平等待人:既尊重他人的個性,寬容他人的缺點,也能保持自己的尊嚴和自身的獨立性;既能理解他人,又能為他人所接受;既能友善地與人相處、享受友誼的樂趣,也能獨處而不感到孤獨。

(三)學習興趣濃厚,有較強的學習能力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智力正常,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掌握適合自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能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保持良好的學習效率,從學習中獲得快樂與滿足的體驗。

(四)擁有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心境良好

情緒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學生一般樂觀開朗,心情愉快,善于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即便遇到悲、愁、憂、怒等消極情緒的困擾,也能及時、適度地加以宣泄和控制,盡快予以調節。良好的情緒狀態有利于身體健康、學習效率的提高和人際關系的協調。

(五)人格完整、和諧

人格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氣質、性格、能力和動機、興趣、信念、理想、人生觀等。人格完整、和諧是指人格的各要素之間相輔相成,有一定的連貫性和穩定性,所言、所思、所行協調一致、平衡發展。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適中、合理,待人接物能采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能夠很快融入集體。

(六)社會適應正常

良好的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進入到陌生環境中,心理健康的同學不會消極地抱怨、不滿、苦悶,而是善于觀察、思考,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環境做出客觀的判斷和評價,認識到環境對自己的新要求,及時調整原有的愿望、需要、目標,自覺并有效地調節自我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矛盾沖突,使自我與社會始終保持協調一致。

(七)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個體的心理與行為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發展的。每個人的認識、情感、言行舉止應基本符合自己的年齡特征,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大學生處于特定的年齡階段,就應該具有與該年齡段和角色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大學生過于老成或過于幼稚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登县| 雷山县| 永定县| 蒙阴县| 佛学| 建阳市| 阳新县| 云阳县| 萨嘎县| 肥乡县| 财经| 西城区| 页游| 左贡县| 拉萨市| 冀州市| 文山县| 武定县| 南澳县| 潮安县| 漳平市| 吴桥县| 商丘市| 明溪县| 永年县| 得荣县| 东兴市| 伊宁市| 杭锦旗| 凤冈县| 达拉特旗| 新竹市| 高州市| 贵德县| 霞浦县| 罗山县| 巴青县| 贡嘎县| 东乡族自治县| 石渠县|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