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既有研究述評

分配問題自古以來均為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故此,“無論是歷史上的先哲,還是學界的賢者,都非常重視分配問題。”[10]前人已在分配問題上留下了諸多寶貴的智識成果,為后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下面分別從國外和國內兩個方面回溯與評述相關研究。

1.國外研究述評

從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開始,西方哲人們即對分配問題給予了持續的關注。當然,哲人們的觀點并不一致,甚至有的主張互有攻伐,但都是當前研究的重要參照。

柏拉圖指出,如果一個國家中出現了貧富兩極分化,那么,由于窮人和富人存在嚴重的經濟沖突和政治對立,這種由對立雙方組成的國家的整全性就會遭到破壞,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已經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兩個國家。正是基于對財富分配問題的上述考慮,在柏拉圖的理想國設計中,除了最低等級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外,處在第一等級的哲學家與第二等級的衛國者都不應該擁有私有財產。[11]亞里士多德指出,如果交換過程中出現了利益分配糾紛,那么,統治者應當介入,按照普遍公平的原則,并考慮國家的福利,以適當的方式進行分配。[12]

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認為,財富分配的差異的確會帶來很多的社會問題,不過,政府主要的職能應當是安全保障,特別是保障個人活動的自由以及私有財產的安全;安全價值要高于平等價值,如果不對安全造成沖擊,政府可以適當調節分配,如果安全與平等相沖突,則要優先保障安全。[13]對于邊沁等功利主義者而言,“建立平等的制度,是空中樓閣;能夠辦到的只不過是減少不平等。”[14]

李嘉圖對分配問題的論述更是影響深遠,被后代學者廣泛引用。他認為,“土地的產出——即經由勞動、機器與資本之結合而產自地表的所有東西——均在三個社會階層之間進行分配,即土地的所有者、耕種所需資本或股東之所有者以及進行耕種的勞動者。”[15]“但是在社會的不同階段,全部土地產品以地租、利潤和工資的名義在各個階層之間進行分配的比例存在極大的差別”[16],“確定調節分配的法則是政治經濟學的首要問題。”[17]

約翰·穆勒簡明扼要的話擲地有聲:“分配只和人類制度有關”[18],“只有在落后的國家,生產的增長才依舊是重要的目標。而在最發達的國家,進行更好的分配方為人們之所需。”[19]

羅爾斯提出了關于分配正義的哲學思考。[20]羅爾斯的分配正義理論對解決當代收入分配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很多學者據此認為:“不平等源于人們在自然稟賦和社會文化條件方面的差異,但這些差異所致的收入差別,從道德上看是不應該的”;人們有意愿、也有權利通過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來解決不平等問題,特別是,可以要求政府通過財稅調節的方式,從富裕者那里取得稅收收入,用來幫助那些處于分配格局底層的人。[21]

哈耶克對分配制度也給予了高度關注,他在《自由憲章》里專設“稅收與再分配”一章進行討論,他贊成整體稅收的比例性原則,同時認為,應對收入分配進行適度的調節,但是他反對整體稅制的累進性安排,只接受局部或特定的累進稅制。作為奧地利自由主義學派的重要代表,哈耶克特別強調,適度的再分配政策必須提防多數暴政的問題。[22]

西方學者對財稅制度的收入分配功能所作的研究豐富而卓有成效。德國新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瓦格納“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稅收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論,第一次提出了稅收政策可以對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分配關系進行修正,對于西方稅收理論的發展和稅收政策的制定都產生過重要影響”。[23]瓦格納認為,賦稅不僅要滿足財政需要,還有調整國民財富分配的重要價值,國家可以在必要的情況下以調整所得和消費為目的而征收賦稅。[24]瓦格納將稅收原則歸納為四大項九小點,其中一項為“社會正義原則”,根據該原則,“稅收可以影響社會財富的分配以至影響個人相互間的社會地位和階級間的相互地位。因而稅收的負擔應當在各個人和各個階級之間進行公平的分配,即要通過政府征稅矯正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兩極分化的流弊,從而緩和階級矛盾,達到用稅收政策實現社會改革的目的。”[25]

馬斯格雷夫認為,財政稅收對社會分配格局的調整具有重要價值,分配功能是財稅制度的重要功能。他指出,“在公共政策的決策的決定中,分配問題卻是一個主要的(往往是唯一主要的)長期爭論之點。”[26]在當今世界各國,財政稅收手段多種多樣,不過,其中與收入分配關系最為直接的手段主要是三類,即“(1)稅收轉移方案,即對高收入家庭課征累進所得稅,與對低收入家庭給予補助金兩者相結合的辦法;(2)用累進所得稅的收入,為諸如公共住宅之類,特別是低收入家庭獲益的公共服務提供資金;(3)對大多由高收入消費者購買的貨物進行課稅,與對主要為低收入消費者使用的其他貨物給予補貼兩者相結合的辦法。”[27]

法學學者也討論了分配問題,其中,許多財稅法學者和部分法理學者都開展了相關的研究。例如,金子宏認為,稅法是進行再分配的最佳制度。[28]北野弘久強調,稅收法定主義具有糾正不公平稅制的功能。[29]波斯納認為,應注意通過稅法解決分配目標與資源配置目標之間可能存在的沖突。[30]

總之,國外成果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淵源與理論支持,也是本書在研究中參考借鑒的重要理論資源。這些關于分配問題的具體主張,雖因時代變遷和國情差異而未必完全適合于當下的中國,但對于觀察、分析和解決我國日趨嚴重的分配問題,以及提煉財稅法的分配理論,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2.國內研究述評

隨著改革開放后我國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國家更加重視收入分配的問題。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要“調節過高收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開征遺產稅等新稅種。規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趨向合理,防止兩極分化”[31],此后,國內學術界也不斷加強對收入公平分配問題的研究。特別是在財政學和稅收學領域,賈康、高培勇、劉尚希、劉佐等學者對此已有較多研究。這些研究對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財稅法制,優化國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法學界對公平分配問題的研討也傾注了越來越多的熱情。辛忠孝和劉水林對公平分配問題進行了跨學科分析,指出了公平價值的重要性。[32]周偉等人認為,公平分配問題即分配正義問題,與和諧社會建設高度契合。[33]孟慶瑜借鑒了羅爾斯的“分配正義”理論,引入了分配權的概念,論述了分配關系的法律調整機制。[34]李昌麒和應飛虎提出了政府的“強制分配功能”。[35]漆多俊認為,要重視經濟法的再分配功能。[36]張守文將分配問題作為經濟法的重要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其研究發現,“個體的利益分配和國家的財政分配是推動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動因”,同時,“分配的路徑是貫通中國經濟法學發展的一條重要經脈”。[37]財稅法被視為關鍵的分配制度,而稅法更是“在各類主體之間進行財富分割的利器”。[38]但是,總的來說,從財稅法學領域來看,對公平分配的系統探討相對較少,僅有少量著作關注如何運用財稅法來公平分配社會財富,主張對國家財政權與國民財產權予以均衡保護。此外,從財稅法角度對公平分配問題開展的專題討論一直以來都比較薄弱,一般是在研究財稅法的某類具體制度時有所提及。這一現象直到近幾年才逐步所有改觀。有一些知名學者在權威刊物集中發表相關研究成果[39],還有的學者推出了深度專題研究。[40]相關論文也在逐步增加,例如,劉劍文認為應把財產稅與所得稅結合起來研究社會財富的調節機制[41];張富強認為應通過房產稅改革來調節收入分配,而“營改增”也應注意其分配效應,以確保相關改革致力于實現分配正義[42];陳少英認為財產稅法是對財產的存量征稅,是對所得稅法調控功能的有益補充,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43]這些觀點對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都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總之,國內外的研究成果為從我國實際出發進行相關探討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但是,從財稅法角度對收入分配問題進行專門、系統研究的學術成果還比較少見,慮及我國當前分配問題的嚴重性及其對學術生產的迫切要求,相關研究尚有較大差距。本書針對轉型時期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從財稅法的角度展開基本理論與具體制度層面的系統分析,有助于在這一領域作一個創新性的嘗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都县| 金寨县| 林甸县| 嵩明县| 禹城市| 马关县| 比如县| 五寨县| 郴州市| 克拉玛依市| 资溪县| 建瓯市| 禹城市| 池州市| 桦川县| 叶城县| 大英县| 南江县| 揭西县| 崇州市| 淅川县| 大名县| 方正县| 从化市| 西丰县| 西宁市| 济宁市| 江阴市| 永善县| 鄂托克旗| 山西省| 梧州市| 阿合奇县| 郯城县| 改则县| 宜丰县| 游戏| 永年县| 阳曲县| 屯留县|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