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差異性分配與結構性風險:轉型社會中財稅法的新課題

引言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在促進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時,也拉大了收入差距,分配不公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認為,我國“近些年里,收入持續增長的巨大成就似乎是通過加大不平等來實現的。即使是在消除貧困方面,所取得的驚人成就也隨時間有所不同,并且還存在著地區差異”[156]。分配不公的原因是復雜的,資源投入的城鄉差別和區域差異、經濟發展模式的特定偏好、社會發展政策的序列設計等一系列因素主導分配過程,形成了分配中的重要范疇——差異性分配。在利益結構、發展階段、社會階層等因素發生變化的背景下,以效率為導向的經濟政策越來越顯示出其弊端,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嚴重危害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并在多個層面形成了結構性風險。因此,在目前的政策設計中,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受到重視,政府越來越強調通過相應的制度設計完善分配機制,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我國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曾指出:“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盡快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對此,《“十三五”規劃綱要》也作出了強調和重申。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強調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并就改革的具體內容作出了原則性規定,提出“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的收入分配結構。

在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遷的背景下,需要歸納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收入分配模式和分配現狀以及類型化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分配制度的細致梳理,總結我國收入分配的特殊性、原因及發展趨勢,理清目前分配問題的整體框架、運作機理及其制度缺陷,在此基礎上,通過多個研究視角,深入分析影響社會轉型期分配問題的相關變量、收入分配過程中的利益衡量和利益取舍,確立差異性分配這一基本范疇,并對這一范疇展開理論闡釋。結合財稅法的一般原理和制度功能,在建立具有普適性的分析相關問題的理論框架的同時,探討財稅法與分配問題之間的關聯,理清財稅法解決差異性分配的范圍和限度,財稅法在調節收入分配中的功能和作用,從而為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新的理論視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郑县| 五大连池市| 凌源市| 新竹市| 定襄县| 岑溪市| 石景山区| 北流市| 平乡县| 曲麻莱县| 商都县| 望都县| 泊头市| 太和县| 铜陵市| 太原市| 镶黄旗| 保靖县| 普宁市| 靖州| 定西市| 抚顺县| 祁东县| 三台县| 怀来县| 利川市| 象山县| 军事| 咸丰县| 五峰| 松溪县| 桐乡市| 崇信县| 左权县| 桐城市| 迁西县| 靖西县| 锡林浩特市| 太康县| 雷波县| 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