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論正反
第二章“辯證法”中說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相對論。現(xiàn)在更進一步,談到正反兩面,相反相成的道理,一開始說:“大道廢,有仁義。”“大道”就是前面說的常道,微妙玄通之道,治國之道,大道行不通了,才需要做好事的“仁”人,和“仁”人做的好事,就是“仁義”之道。這句可以翻譯如下:
這就是說,如果人不按照天道做事,那時才需要仁人義士,來做好人好事。換句話說,如果人人都按天道,都是好人,都做好事,那就不需要仁人義士,因為人人都是仁人義士,還需要什么呢?只需要無為而治了。這就是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jù)。
接著又從反面來說:“慧智出,有大偽。”如果出現(xiàn)了聰明智慧的人,那就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缺少聰明智慧的人,才有假聰明,假智慧盛行。如果不是假冒聰明智慧,人人都真是聰明智慧的,那就可以無為而治了,還需要什么智慧呢?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譯法:
第一種是直譯,說需要智慧出現(xiàn)的時候,一定是虛偽盛行一世了。意思就是:如果人人聰明,世上沒有虛偽,那還要智慧做什么呢?第二種是意譯,說在弄虛作假盛行的時候,就需要忠誠老實的聰明人。比較起來,第二種和上文更好聯(lián)系。
上面說的是仁義和智慧,下面接著談“忠孝”:“六親不和,有孝慈。”父母子女親戚之間都不和睦相處,那就要提倡父慈子孝。如果父子親屬之間關(guān)系都很融洽,哪里用得著提倡慈愛和孝敬呢?這句可以翻譯如下:
譯文和上句差不多,說只有家庭不和睦的時候,才需要孝順的兒女和慈愛的父母。如果父母子女關(guān)系都很和睦,那慈愛和孝順都是理所當然的事,用不著特別提倡,提倡反倒說明家庭不和睦了。
最后談到忠誠:“國家昏亂,有忠臣。”說只有在國家混亂的時候,君不君,臣不臣,人人都不盡責任,那才需要盡忠報國。如果人人盡責,人人都是忠臣,有什么必要提出忠孝呢?這句的譯文是:
在國家多難的時候,才需要忠誠的官吏。如果國家平安無事,官吏各盡職責,那并不需要特別提出盡忠的問題。總而言之,老子舉了仁義智慧忠孝幾個例子,從反面說到正面,都是說明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