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論道紀
只有無私,才有可能得“道”。這一章又來談“道”,說“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頭三句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笨床灰姷氖窍Я藮|西,聽不到的是靜寂的聲音,摸不著的是微乎其微的質量。這三句翻譯并不難:
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是“道”的三個特點。第四句說:“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边@三個特點是不可以分別問為什么的,合起來看,無色,無聲,無形的就是“道”。這句也不難翻譯:
“不可致詰”有人說是“不可下定義的”,那是回答“什么”的問題;有人說是“深不可測的”,那是回答“為什么”的問題,可能更有深度。下面就來回答問題:“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睆奈淖稚峡磥恚钦f從上面看“道”,“道”并不是明白如晝的;從下面來看,“道”也不是一片黑暗的。其實不必分開,合起來看,就是說“道”無論上下內外,一眼看來,既不是容易明白,也不是糊里糊涂的。這既不下定義,也不說出原因,而是描寫說明。既不回答“道”是什么(What),也不解釋為什么有“道”(Why),而是說明“道”是怎么樣的(How)。這是中國哲學的藝術性和西方科學性的不同之處。譯文可有兩種:
這是抽象的描寫,下面更具體一點說:“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古代結繩記事,但是無論多少繩子,也記不清楚什么是“道”,因為“道”不是物。這句可以翻譯如下:
接著又詳細地描寫“道”說:“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边@就是說,“道”的形狀就是沒有形狀,“道”的形象就是空無一物,恍恍惚惚,如有如無,翻譯“惚恍”,可以利用莎士比亞的名句:
下面又從空間上來描寫“道”:“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庇婵础暗馈保床灰娝拿婺?,緊緊跟隨,也看不清它的背影。譯文是:
最后從時間上來描寫“道”:“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卑压糯牡览響玫浇裉斓默F實上,就可以博古通今,這就是應用“道”的規律(方法)。結論可以翻譯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