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論有無
第十一章是談“有”和“無”的。一開始舉例說:“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幅是車輪上的條木,有點像今天的自行車車輪的鋼絲;轂是車輪中心的空軸。車輪的三十根條木連接在車軸上,因為車軸是空心的,中心空無一物,車輪才能轉(zhuǎn)動,車子才能行走,這就是“空”或“無”的作用。這句有幾種譯文,下面只舉兩個例子:
第一種是意譯,但“無”卻是直譯,否則就和主題沒有聯(lián)系;第二種是直譯,而“無”卻是意譯,可能更好理解。兩種譯文各有千秋。
第二句再舉做陶器為例,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埴”是陶土,“挺”是拉長,揉搓的意思,就是說用手揉陶土,做成碗或瓶子等器具,只有碗或瓶子是空的,才能用來盛飯盛水。譯文也舉兩個例子:
“當其無”,第一種譯成“內(nèi)部的空間”,第二種簡化為“空”,都是意譯。
第三句又舉蓋房子為例,說:“鑿戶墉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戶墉”就是門窗,建筑房屋,墻上要開窗戶,房子空了才能住人。下面再看兩個譯例:
第一個譯例把后半說成是“房子的功用要靠內(nèi)部的空虛”,用詞文雅;第二個用詞一般化。
最后的結(jié)論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從以上三個例子看來,車輪、陶器、房屋的“無”,指的都是“空”;那“有”指的就是“實”了。可見實物對人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沒有對立的“空”或“無”,實物也不能發(fā)揮作用。由此可見老子的辯證思想:有和無,虛和實,利和害。都是相對的,相反相成的。車輪、陶器、房屋等,都要依靠對立的“空”或“無”,才能化利為用。這句可以翻譯如下:
這里把“有”譯成“有用”,把“無”譯成“無用”。